中小学生阅读寓言过程的眼动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寓言论文,中小学生论文,过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国内对寓言阅读理解的研究[1,2]大多侧重于从阅读结果(阅读成绩)来间接地推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过程,而对寓言阅读过程本身即时加工的研究尚未见过。在我国以往有关对中文阅读的眼动研究[3-5]中,迄今为止,尚未有人考察过材料难度对眼动模式的影响。那么,在中文阅读中,材料的难度对中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过程到底有什么影响呢?本研究以眼动记录仪为工具,试图通过眼动数据来考察中小学生阅读理解寓言的即时加工过程,以期为寓言阅读教学提供心理学依据。
2 方法
2.1 被试 研究采用2×3的混合设计。被试为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学生。每组20人且视力和智力均正常。
2.2 实验仪器 美国应用科学实验室(ASL)生产的4200R型眼动仪,该仪器每秒记录50次,能记录被试在阅读过程中的眼睛注视位置、注视时间、注视次数、眼跳距离和瞳孔直径等数据。
2.3 实验材料 没有生字词、其内容为学生以前不熟悉的、长度为130个左右字符的寓言7个。其中一个作为准备实验材料,另6个按难度等级分为难易两类。易材料中的寓言都包含对理解寓意有着重要作用的句子,但学生无法直接从这些句子中找到寓言的寓意;而难材料中则不包含重要信息。所有寓言的标题都不暗含寓意。
实验材料呈现在29英寸显示器上。字的大小为20mm×20mm,字间距为3mm,行间距为30mm。
材料呈现的时间不限,直到被试报告说能说出寓言的寓意为止。
2.4 实验程序 先向被试者说明实验的要求。实验单个进行。被试坐在距离显示器186cm处的椅子上,下颚放在一个U型托上。然后对被试者进行眼校准。
随后向被试说明指导语:“当你读完文章并能说出寓意时,请你马上报告”。在完成准备实验并确信被试者掌握了实验的要求后,开始正式实验。呈现课文的同时眼动仪开始记录,被试报告读完课文,眼动仪停止记录,并清除屏幕上的内容,记录被试回答的内容。
2.5 实验数据的处理 实验的全部数据用ASL提供的眼动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用SPSS for Windows10.0进行统计处理。在实验过程中,有些被试由于头部移动、眼睛疲劳或其他生理原因,使眼动仪无法记录到眼动数据或致使数据记录不准确,在进行结果分析处理时,这些数据被剔除。统计的人数分别是:小五15人,初二18人,高二16人。
3 结果及分析
3.1 不同年级学生对寓言的阅读理解指标的差异
对寓言的阅读理解情况分别从阅读理解成绩、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考察阅读效果时采用美国阅读专家G.R.施道弗所提出的评定阅读效果的方法:阅读效率=阅读速度×阅读理解率。
对于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按四个等级进行评定,标准如下:
表1 不同年级学生阅读理解寓言指标的差异
年级 材料阅读成绩阅读速度阅读效率
M SD
M
SD
小五 易 1.3111
.496 124.2283
45.73554.29
难 0.6889
.388 122.6460
47.91828.21
初二 易 2.1667
.400 200.5265
80.217144.78
难 1.3519
.566 169.0932
75.59176.26
高二 易 2.2708
.425 227.5910
133.182
172.29
难1.6667
.634 207.9930
86.356115.64
甲级:3分,能较精确地揭示、概括寓言的寓意。
乙级:2分,比较笼统、略有泛化地概括寓言的寓意。
丙级:1分,就事论事,具体抽取,概括不全。
丁级:0分,望文生义或错误联想。
阅读成绩的重复测量多因素方差分析(ANOVA Models-Repeated Measure)表明,材料变量(F=50.586,p<.001)和年级变量(F=30.982,p<.001)的主效应都非常显著,但材料与年级间不存在交互作用(F=.507,p>.05)。LSD比较发现,在难、易两种材料上,小五与初二、高二之间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而初二与高二间差异不显著。这说明从小五到初二是阅读理解课文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对同一年级被试阅读两种材料的得分进行相关样本的t检验,发现三个年级在不同材料上得分的差异都非常显著。
阅读速度的方差分析表明,材料变量(F=14.550,p<.001)和年级变量(F=11.188,p<.001)的主效应都非常显著,材料与年级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F=3.506,p<.05)。LSD比较发现,在两种材料上,小五与初二、高二之间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而初二高二之间差异不显著。
对同一年级被试阅读两种材料的速度进行相关样本的t检验,发现初二、高二学生阅读不同材料的速度有显著差异,而小五学生在材料间的阅读速度无显著差异。
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升高,阅读效率也随之提高,但从小五到初二的提高幅度要比从初二到高二的提高幅度大。此外,阅读效率与阅读材料的难易有密切的关系,对易材料的阅读效率比对难材料的阅读效率要高。
3.2 不同年级学生阅读寓言的眼动指标的差异
表2中各项眼动指标的重复测量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示:
表2 不同年级学生阅读寓言的眼动指标的差异
3.2.1 注视次数的材料变量主效应显著(F=4.298,p<.05),年级变量主效应非常显著(F=11.908,p<.001),但材料与年级间不存在交互作用(F=1.362,p>.05)。LSD比较发现,易材料的注视次数,小五与初二、高二之间差异非常显著,初二与高二间差异不显著;难材料的注视次数,小五与初二之间、初二与高二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而小五与高二之间差异非常显著。
同一年级被试阅读难材料的注视次数比阅读易材料的注视次数多,但只有初二学生在两种材料上的注视次数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3.2.2 注视点持续时间的材料变量主效应不显著(F=.958,p>.05),但年级变量主效应非常显著(F=6.210,p<.01),材料与年级间不存在交互作用(F=2.172,p>.05)。LSD比较发现,易材料上,小五与初二之间差异非常显著,小五与高二之间、初二与高二之间差异不显著;难材料上,小五与初二之间差异非常显著,小五与高二之间差异显著,而初二与高二之间差异不显著。
小五、初二在阅读难易不同的材料时,注视点持续时间差异不显著,但高二年级学生阅读难、易材料时,注视点持续时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阅读难材料的注视点持续时间要长。
3.2.3 眼跳距离的材料变量主效应不显著(F=3.802,p>.05),但年级变量主效应非常显著(F=20.470,p<.001),材料与年级间不存在交互作用(F=1.525,p>.05)。LSD比较发现,易材料上,小五与初二、高二之间差异非常显著,初二与高二之间差异显著;难材料上,小五与初二、高二之间差异非常显著,初二与高二之间也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被试一次注视所获取的信息增加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年龄越大的学生,阅读的速度越快。
同一年级被试在阅读难易不同材料时,初二、高二在眼跳距离上差异不显著,而小五阅读难材料的眼跳距离比阅读易材料的眼跳距离明显要小,差异达到显著程度。
人们在进行阅读时,其视野可以分为三个区域[6]:中央窝视觉区、副中央窝视觉区和边缘视觉区。中央窝视觉区(视野的2度范围内)的视敏度最好,副中央窝视觉区(注视点两边5度的范围内)的视敏度则要差一些,而边缘视区(副中央窝以外的区域)的视敏度则更差。对西文阅读的眼动研究表明,通过不同的视觉区可以获得不同的信息,在中央窝视觉区可以看清楚单词,获得单词的语义信息,通过副中央窝视觉区可以获得词的形状方面的信息。虽然目前还没有见到关于在中文阅读中通过副中央窝区域可以获得什么样的信息的研究,不过,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被试在用中央窝视觉区加工某个字词的同时,还在利用副中央窝视觉区对该词右侧的字词进行着某些方面的信息加工。在本研究中发现,所有年级的被试在阅读时的眼跳距离都大于2度视角,而且不同年级学生在阅读同样难度的材料时,眼跳距离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加大(知觉广度随之加大),而注视点的持续时间则随年龄增长而缩短,这说明年龄越大的学生使用副中央窝视觉区加工的能力也逐渐增强。年龄越大的学生知觉广度越大,而注视点持续时间越短,这反映他们对语词的语义提取能力越强,在对中央窝注视词加工的同时,能利用副中央窝对该词右侧的词进行某些加工。
3.2.4 回视次数的材料变量主效应不显著(F=1.642,p>.05),但年级变量主效应显著(F=3.249,p<.05),材料与年级间不存在交互作用(F=.357,p>.05)。LSD比较发现,两种材料上,小五与初二、高二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初二与高二之间差异不显著。
同一年级学生阅读难材料的回视次数比阅读易材料的回视次数略多,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通过对不同年级学生回视情况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存在下述6种类型的回视:(1)在回扫之后,有时出现回视,这是因为眼睛跳到下一行时,注视点往往不能正好落在这一行开头的字词上,因而出现调整性的回视;(2)词内的回视,这种回视主要与词汇通达有关,这种回视在小学生的阅读中比其他两个年级要多;(3)当一次眼跳的距离过大时,有时出现校正性的回视;(4)句子内出现的眼跳距离较大的回视,这种回视可能与较高水平的信息整合有关;(5)句子之间的回视;(6)行与行之间的回视。后两种回视可能与课文表征的建立有关。
4 讨论
4.1 不同年级学生阅读理解寓言能力的年龄特征
寓言的主题或是借此喻彼,或是借远喻近,或是借小喻大。本研究中所使用的寓言,学生无法从标题或课文中直接找到寓言的寓意,必须通过思维,才能获得寓言的无形之相、言外之意。
不同年级学生阅读理解寓言的成绩表现出明显的年龄差异。在难、易两种材料上,小五学生在每个寓言的平均得分与初二、高二学生之间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初二学生的得分比高二学生的略低,但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从对寓言的得分等级情况来看,在全部实验材料上(易材料+难材料),能精确地揭示寓言的寓意(得3分)或略有泛化地概括寓言的寓意(得2分)的人数比例分别是,小五为27.8%,初二为62.1%、高二为65.7%。而处于就事论事、具体抽取(得1分)和根本不能揭示寓言寓意(得0分)的人数比例分别是,小学五年级为72.2%、初中二年级为37.1%、高中二年级为34.3%。由此可见小五学生的思维仍然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对寓言的理解处于就事论事、具体抽取、概括不全的水平。许多学生往往只能根据课文某一、两个具体情节进行归纳概括。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读完课文后,对文章基本不能理解,常常抓住一点描述,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错误的联想。而初二和高二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能较精确地概括出寓言的寓意,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能比较笼统、略有泛化地概括寓言的寓意,但仍有部分学生在概括某些寓言的寓意时,具体抽取、就事论事、概括不全。
不同年级学生阅读理解寓言成绩的差异,基本反映出了其思维发展的特点:即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初中二年级的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到高中阶段,已由经验型转化为理论型,思维趋向成熟[7]。
4.2 不同年级学生阅读理解寓言的速度发展的年龄特征
阅读速度可以衡量阅读能力的高低。所以在许多阅读能力测验中,都将阅读速度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例如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人[8]提出,要从“读法四要素”,即速度、理解、组织、和记忆四个方面来考察学生的默读能力。我国语文教学专家张志公[9]也曾指出:“所谓阅读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即理解、记忆和速度。”另有人[10]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分为速度、记忆、理解与辨别等四个因素。国外一些著名的阅读测验量表也都十分重视对阅读速度的考察,如英国的尼尔阅读能力测验等。
本研究发现,无论是阅读易材料还是阅读难材料,都表现出随着年级升高,阅读速度逐渐加快的趋势,而小学五年级到初中二年级的提高幅度要大于从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的。这与有关的研究[11]结果是一致的。黄仁发的研究发现,儿童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可以默读,其速度随年龄增长而加快;阅读理解与阅读速度有密切的关系,儿童对默读材料真正理解的年龄在初中,大致在初二。上述结果同学生思维发展的几个转折期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有关的研究[7]表明,小学四、五年级是儿童思维发展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而从初二开始,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到高二左右,这种转化基本完成,思维发展趋向成熟。
4.3 不同年级学生阅读同一难度寓言眼动模式的年龄差异
个体随年龄增长,阅读能力逐渐提高。通过眼动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个体阅读能力的发展过程。本研究结果表明,无论阅读何种难度的寓言,小五、初二和高二年级学生之间在眼动模式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眼动模式随年龄变化的总体趋势是,阅读寓言时的眼跳距离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注视次数、回视次数和注视点持续时间则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眼动模式所反映的年龄特点是,小五与初二在上述四项指标上差异显著或非常显著;初二与高二年级只有一项指标(即眼跳距离)差异显著。从眼动模式亦可以反映出不同年级学生阅读理解寓言能力的发展趋势:从小五到初二是阅读能力迅速发展的一个时期,初二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基本趋于成熟,而到高中阶段则继续完善。这与有关眼动研究[3,4]结果是一致的。
4.4 同一年级学生阅读不同难度材料的眼动模式差异
无论是小五,还是初二或高二学生,阅读难度不同材料时,其眼动模式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材料难易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眼动模式的影响不同,就小学生而言,材料难度主要只影响其眼跳距离,表现为阅读难材料时眼跳距离减小;就初二学生而言,材料难度主要只影响其注视次数,表现为阅读难材料时,注视次数增加;就高二学生而言,材料难度主要只影响其注视点持续时间,表现为阅读难材料时,注视点持续时间加长。
5 结论
5.1 不同年级学生对同一难度寓言阅读理解成绩的差异,在小五与初二之间显著,在初二与高二之间不显著。
5.2 不同年级学生阅读同一难度寓言的眼动模式也有一定差异。在小五与初二之间有四项指标(即注视次数、回视次数、注视点持续时间和眼跳距离)差异显著或非常显著;在初二与高二之间只有一项指标(即眼跳距离)差异显著。
上述差异说明,从小五到初二是阅读理解寓言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就是说,对寓言真正理解的年龄在初中,高中只是进一步完善阶段。
5.3 同一年级学生对不同难度寓言的阅读理解成绩存在显著差异;其眼动模式亦存在一定差异,但材料难度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眼动模式的影响不同,材料难度分别影响小五学生的眼跳距离、初二学生的注视次数和高二学生的注视点持续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