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结合工程实践案例,介绍了在路桥施工过程中遇见的问题。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结合相关规范要求针对施工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道路桥梁;施工质量;问题分析;应对策略
一、桥梁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道路桥梁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重视调拱调坡层的施工质量。在该层的施工时,特别要抓好各材料的规格、级配及配合比,确保该层的有效宽度内的平整度和压实度,是保证基层施工质量的基础。
(2)在基层施工中,严格抓好松铺厚度,在最佳含水量的碾压尽量减少基层成型,经初压后进行人工整修,特别要加强基层边缘立模处的压实度,对因特殊情况碾不到位的应采用人工锤和振动夯,分层夯实,以确保其结构层的质量。
(3)加强基层养护,在基层施工完成后,采用麻袋或土工布进行养护,也可以采用喷洒沥青乳液保护。若不能封闭交通应限制重车通行,其车速不应超过20km/h,同时应注意其他交通设施对基层的损坏。若基层表面出现车槽、坑槽、松散之处,应采用相同材料修补压实, 严禁用松散粒料填补。
(4)严格控制基层平整度,面层铺筑前用3m 直尺对基层进行平整度检测,平整度过大的路段应进行整平。 面层摊铺前认真清扫基层表面,确保基层表面整洁,没有松散浮料和杂质。 表面如有泥土应采用高压水枪冲洗干净,如基层表面局部下封层脱落,则应将脱落处基层表面清洗干净后补洒透层沥青或补做下封层,面层铺筑前受到其他工序污染如表面滴落水泥成硬渣时,应予及时清除,以确保面层平整度。
2、局部蜂窝、麻面和气泡等现象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混凝土结构的严密性, 其疏松的结构强度几乎降低到最低点,在使用过程中其承受能力极大地减少,并且容易遭受腐蚀而造成重大的损伤,严重地降低了工程结构的承载力和耐用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点:
(1)在施工时,不按照标准要求进行配比,施工工艺差,在操作上不按程序操作,配比随机性调整时有发生。
(2)在浇筑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振捣不规范、不均衡,使得振捣不足部位的混凝土结构疏松、 不密实,在撤膜后容易出现蜂窝 、麻面等现象;在振捣过多部位,骨料易下沉 ,混凝土浆泌干表面, 混凝土体中间段砂浆富集,易发生由表及里的塑性裂缝和干缩裂缝。
(3)对混凝土模加工的精度不够,或周转次数多,导致局部产生变形漏洞,接缝不够密封而漏浆, 从而使骨料间隙无浆,干硬后形成稀疏状蜂窝现象。
(4)从搅拌到浇筑之间的时间间隔过长,混凝土水灰发生离析 ,混凝土结构不密实,在浇筑时不加以振捣或振捣不均。
3、裂缝的形成
裂缝是混凝土工程中最普遍的病害之一。 裂缝的出现, 致使混凝土强度下降 ,承载力减弱, 在持续的受力作用下, 其结果更为严重, 同时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但如果裂缝小于标准要求的极限, 一般不会影响工程结构的承载能力、使用功能和耐久性 ,往往只影响结构外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至于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原因很多, 一般主要有以下几点情况:
(1)混凝土原材料质量差 ,水泥标号低,或放置时间过久, 致使水泥变质 ,或受潮而性能低下。 骨料品种质量差 ,为了降低成本 ,对骨料就近采挖不经过检验就用于施工。
(2)在施工时, 混凝土的配合比不规范, 随意性大, 单凭经验不按标准规定进行配比操作。
(3)在浇筑灌浆过程中, 对混凝土的振捣过猛或不足, 使混凝土结构整体不均匀, 局部骨料沉塌 ,混凝土干膜后出现蜂窝、 麻面状。
(4)在混凝土浇筑后, 由于混凝土在水化热自干过程中受到混凝土结构不均衡的预应力制约而形成裂缝。 正常情况下, 在混凝土浇筑后, 水泥的水化热会使混凝土结构内部温度升高, 在2-3d内温度可高达50-80℃. 而混凝土的膨胀系数只为50-80℃。 这就表明 ,在无风和没有太阳照射情况下, 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周围环境温度存在差别, 这时便出现温度收缩现象, 形成裂缝。
二、 提高工程质量的措施
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在施工之前,施工单位对施工工艺和自然条件需有个适应过程 。工作人 员可以通过试验阶段施工,初步掌握工程多方面的问题 。在计划施工阶段要明确编制施工计划、技术要求 、施工方法以及需达到的质量标准。 在施工中发现了问题要及时调整,做好记录,及时分析总结,为全面施工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由于受进度和天气方面的影响,机械的使用数量需要调整时,管理者必须适时相应的改变机械组合 。机械施工的安排应注意:根据质量要求 、机械的生产能力和进度计划选择主导机械,要留有适当的余量。 注意全套机械的生产能力是由生产能力最小的机械决定,所以加强机械调配,保持机械的优化组合,充分提高机械的使用率要组织抢修和维护小组,关键配件要备足,按时按期维护,随时随地排除故障,保证机械的完好率,确保工程高效正常进行。 外界大面积施工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要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否则工程的进度及质量效益无法保证 在自然灾害中以水害最为常见且严重,对工程质量及进度有严重影响。在施工前,应结合施工方案及施工图中的排水设计,提前做好防洪排水方案,做到永久性的排水设施和临时性的排水设施相结合。
2、施工过程中注意的事项
在施工过程中,情况是不断变化的。 人力和机械组合也在不断的变化,施工资源的配置应均衡。 根据计划编制人力、 机械、 材料的进场计划,由材料供应和使用情况来定材料储备量;据天气情况及实际进度对物料的进场计划及时进行调整。 在施工过程中,通过控制混凝土入模时的温度、分层浇筑及合理的养护措施来保证工程的质量。 浇注腹板混凝土时振捣要充分,不漏振、 不欠振保证混凝土浇注密实度。 对混凝土进行养护要严格按施工规范进行,严格控制施工工艺。在施工现场遇到的问题具有突然性和复杂性,工作人员要沉着冷静应对。
桥梁施工的次序尤为重要,安排一定要合理,主河槽的基础尽量在淡水季节进行施工,桥梁的预制场一定要建在洪水位之上,在汛期施工时,机械和材料用过之后马上撤离现场,尽量降低灾害的损失 。路基路面的施工要选择合适的位置及方式,保持纵横坡度及碾压的平整度 。对于排水困难或者地质不良的地段,尽量不在雨季施工。 下雨期间要定时巡查,减少路基积水。 及时了解天气的变化,做好应对措施,降低雨水对施工的负面影响 。进度计划是工程进度的依据,进度计划全面反映了工程从准备到竣工的整个过程,清晰的反映了施工中各分部和分项工程间的衔接,是施工现场的管理者统筹全局、 合理调配资源、 正确指导生产的基础 。是否按照计划进行,体现了施工单位的信誉和合同意识,也表明了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 当工程的进度受到自然及客观因素影响、与计划差距较大时,现场指挥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对进度进行合理的调整。
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管理是项具体而细致的工作,它将施工管理人员、监理人员以及建筑工人的综合素质融合于一体,是搞好工程质量的基础。通过加强工程现场管理,保障了施工人员的安全,提高了工程质量,还可以为施工单位节省资金,提高施工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斌.桥道施工管理体系研究[J].科技传播,2011(06).
2、马银.关于公路桥梁施工管理的思考[J].科技传播,2010(16).
论文作者:齐均哲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3
标签:混凝土论文; 基层论文; 裂缝论文; 机械论文; 工程论文; 进度论文; 骨料论文; 《基层建设》2015年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