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口合理承载能力及其测度研究_城市经济论文

城市人口的合理承载量及其测定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承载量论文,城市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城市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现代城市人口的高度集聚,一方面反映了城市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事业的兴盛;另一方面却又带来了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宅紧张、就业困难等一系列的“城市病”的产生和蔓延,从而导致城市综合功能及效益的下降,甚至引发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尖锐矛盾,把城市人口推向生存与发展的两难选择之中。因此,研究城市空间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探讨城市人口的合理载量,以充分发挥城市的各项功能,具有十分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鉴于上述,我们以南京市现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未来人口发展态势,结合市政府关于南京市近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及远景目标,对南京城市现在与未来的人口合理承载量进行研究与探讨。

1 关于城市人口合理承载量的理论界定

随着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口的合理容量,正日益成为国际社会以及各国政府及研究机构的热点研究课题,并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如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的《发展中国家土地潜在人口支持能力》研究;澳大利亚学者Millington R·J等人从土地、水、气候等资源对人口的限制出发,对澳大利亚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进行的研究;英国苏格兰资源利用研究所提出承载力备选方案的ECCD模型,对肯尼亚人口承载能力作出的实验性评价;美国著名的“罗马俱乐部”麦多斯等人通过对全球性的人口、粮食、资本、不可再生资源和环境污染等五大未来问题的研究,并设计出全球模型,发表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等等。然而,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研究者们对于人口容量的理解却不尽相同,因而其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适用性不能不受到一定的影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权威观点如下:

(1)国际生态学会认为:世界对于人类的容纳量,是指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各种资源在长期稳定的基础上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显然,这里将资源看作是人口容量的唯一决定因素。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的能源及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该国家和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上述两种观点,各有侧重,但都强调了人口容量受资源等若干因素的制约,因此,研究人口容量时,不能忽视各种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因素对人口容量的制约。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对于一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来说,其总人口规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总人口规模太大或太小都不利于城市的发展,总人口规模太大,势必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城市生态环境乃至居民的生活质量造成巨大的压力,而总人口规模过小,亦会因缺乏相应的人口规模效应而造成城市经济建设乃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效益低下,带来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城市社会经济的最佳发展,在客观上存在一个适度的合理的人口承载量。南京作为一个现实存在的国内特大型城市,应该拥有多大的人口承载量才算合理?有两种思路可供选择:

一是多年来习惯上沿用的单因子作物潜力估算方法,即把甫京看作为一个农业地区,南京这块土地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多少粮食和副食品。依据一定的经验公式,从而测算出能养活多少人口。这一思路忽视了科技进步条件下,土地的经济生产能力,往往是不符合实际的,尤其在今天日益开放的社会大系统的背景下,这种农业社会观点已不能适应南京社会经济发展和迈向现代化大城市的战略目标的要求。

二是将南京的未来定位于功能齐全、服务一流和江苏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不断增强的省会城市;长江下游地区经济、科技、金融、商贸优势突出、辐射力强的中心城市;经济发达,环境优美,融古都特色和现代文明于一体的现代化江滨城市。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在向现代化大都市的方向努力和迈进。围绕这一城市定位和发展方向,从南京现有的社会经济及人口、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发展现状,以及市政府规划中南京未来的发展目标与潜力出发,探讨南京市未来合理的人口承载量。

在本项研究中,我们采取上述第二种思路: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人口容量的定义为基础,提出如下城市人口合理承载量的理论界定: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及其它物质、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不损害城市环境质量和破坏城市资源的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和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与正常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城市综合功能的条件下,该城市所能持续承载的人口数量。根据上述理论界定,未来南京城市人口承载量至少包括:①环境人口承载量,即城市生态环境系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②经济人口承载量,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时城市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或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城市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1.1 城市人口合理承载量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从以上城市人口合理承载量的理论界定,城市人口合理承载量研究与测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①城市人口承载量是自然、经济、社会等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传统的单因子作物潜力估算方法,显然已经难以满足本课题的研究需要,对城市人口合理承载量的确定须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②城市人口承载量的作用因子,尤其是社会经济因子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从而城市人口承载量亦是发展变化的,因而对城市人口合理承载量的研究,亦应持动态研究的态度;③城市人口承载量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和利用,城市资源及其生产领域的扩展和深化,城市人口承载量包括城市环境人口承载量和经济人口承载量都将会出现不断的扩张。从这一意义上说,城市人口承载量的提高是绝对的。然而,随着城市居民对较高的生活质量的追求,人们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亦在不断提高,当人们的消费需求、消费欲望尤其是实际消费水平超过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速度时,城市人口的合理承载量则会呈反方向变化。由此可见,城市人口承载量的提高又是相对的。因此,对城市人口合理承载量的研究,应置于现实的社会、经济及人口、资源、环境的背景下即城市自身的实际条件下进行具体研究。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城市规模由于人口、资源、能源、交通等各种因子的不断变化而日益扩张,一旦城市的人口规模超出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最大承载量以及城市资源的最大可用量,将会导致城市聚集经济效益明显下降,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因此,城市人口的合理承载量,应该是从城市的综合效益出发,体现为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城市综合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城市发展处于最佳状态时的人口承载量。

1.2 城市人口合理承载量测定的方法及其指标体系

根据世界各国大城市发展的规律和经验教训,“大城市病”主要出现在城区,由于城区人口规模对未来城市人口合理空间和承载量起着举足轻重的的作用,而郊区或郊县的人口发展一般均尚有较大的空间容量。故在本研究中,重点探讨南京市城区人口的合理承载量。

通过对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的详细考察与分析,我们认为制约和决定未来南京市人口规模的因素,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态环境三大方面。其中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机体健康、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持系统,而城市生态环境则是保持城市居民良好生活质量的重要物质条件,而这两者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又是紧密相关的。此外,南京作为一个现有的特大型城市,还必须考虑到相应的人口规模效应,以适应未来城市的发展要求,因此,人口规模效应亦应成为确定南京作为未来现代化大城市人口合理承载量的重要因子。所以,为比较准确地测定未来南京城市的人口合理承载量,本项研究采用了近年来国际上通用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并选择了以下指标,构成一个测定南京城市人口合理承载量的指标体系(见下图)。

南京城市人口合理承载量指标体系图

2 南京城市人口合理承载量分析

在应用多目标决策方法对南京市人口合理承载量进行测定时,我们引进两个相应的概念,一是“可能度”(Possibility),即若某事肯定能够做到,那么从可能度来说,其把握最大,“可能度”为最高,定量描述记之为p,且p=1。若某事肯定做不到,则其“可能度”为最低,取p=0。因此在p=0~1中的某个实数便可表示不同的可能程度,即有p∈〔0,1〕;二是“满意度”(Satisfiability),尽管满意度指标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然而毕竟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我们仍可以仿可能度,采用满意度这一指标来描述满意的程度,当充分满意时,记之为q=1,而当完全不满意时,记之为q=0,因此在q=0~1中的某个实数亦可表示不同的满意程度,即q∈〔0,1〕。

在多目标决策分析中,如果一事物对某个属性r具有可能度曲线p(r),对另一个属性s具有满意度曲线q(s),而r,s同另一个属性α满足某个关系式即限制条件f(r,s,α)=0,则可以设法将p(r)和q(s)并合成一相对于属性α的可能-满意度曲线,即可能度和满意度的并合,用以定量描述既可能又满意的程度(PS值),记为w,即w∈〔0,1〕。当w=1时。为最优指标,表示既完全可能,又完全令人满意,当w=0时,则相反,表示既完全不可能,又完全不令人满意。同样,在w值为0~1中的某个实数可表示不同的可能-满意程度,可用符号表示如下:

w(α)=〔p(r)·q(s)〕 s.t.f(r,s,α)=0

r∈R,s∈S,α∈A

在这里,R,S,A分别表示属性r,s,a的容许集合(域),其运算结果表示既有可能又要满意,那么从定量的角度看必有以下关系式:

w(α)≤max min{p(r),q(s)}

s.t.f(r,s,α)=0

r∈R,s∈S,α∈A

在具体的运算中,又有弱并合和强并合两种途径,前者指并合所得到的可能-满意度为最大值,即

w(α)=max min{p(r),q(s)}

s.t.f(r,s,α)=0

r∈R,s∈S,α∈A

当a=r=s时,则有w(α)=min{p(α),q(α)},a∈A

后者指所并合到的可能-满意度是严格同时存在的,即

w(α)=max{p(r),q(s)}

s.t.f(r,s,α)=0

r∈R,s∈S,α∈A

当a=r=s时,则有p(α)·q(α),α∈A

在城市人口的合理承载量测量中,可能-满意度PS值=1,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往往是不容易达到的。因而在这里我们取PS≥0.9为最佳,PS≥0.8为比较理想,用PS≥0.7为尚可,PS值≥0.6则看作及格水平。

2.1 2000年单因素人口承载量及其分析

所谓单因素制约下的人口承载量,表示在不考虑其他种种因素的条件下,仅某一因素所能允许的人口承载量。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以南京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现有条件,在制约南京市2000年人口承载量的诸因素中,城市供电为最强的制约因子,当“可能——满意度”PS=1时,南京市供电能力限制下的最优人口承载量仅为98万人。目前城区人口已远远超出这一容量,显然,南京城市供电曾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与此不无关系。那么,当“可能——满意度”PS=0.9时,南京市供电能力因子限制下的最佳人口承载量应为103万人,但即使将标准降至PS≥0.6的水平,南京市现有人口仍属超载。可见,供电作为南京人口承载量的最强限制因子,应该引起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其次是住房,当PS=1时,2000年南京市人口承载量仅为124万,即使按PS≥0.6衡量,人口承载量亦仅达174万人。因此,住房条件是南京市人口承载量的第二大制约因子。第三大制约因子是城市的垃圾处理能力,2000年由于城市垃圾处理能力的限制,南京市的最佳人口承载量仅为145万人,如将标准降低至PS≥0.6,虽可承载175万人,然而对南京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不能不产生一定的影响,亦不符合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要求。

表1 2000年各单因素制约下的人口承载量(万人)及PS值

其他单因子对城市人口承载量的制约作用一般不大,尤其是城市用水,即使在PS=1时,2000年南京人口承载量仍可允许523万人;至于人口自身的因素,如果单纯从现代化大都市的人口规模效应来考虑,2000年南京市的最佳人口规模可以达到385~408万人(PS=0.8~0.9);表中列出的其他因子对南京市人口承载量的制约作用则相对较弱。

2.2 2010年单因素人口承载量及其分析

如果将2010年单因素人口承载量规模与2000年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当PS值取1.0时,经济因素的人口承载量略有下降,而交通、绿地因素的人口承载量下降较多。取PS=0.9或0.8时,全部单因素的人口承载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至2010年,制约南京市人口承载量的单因子前三位的依次为住房、用电和交通。与2000年相比较,住房因素取代了用电因素,成为制约南京人口承载量的首要因素,用电因素则由于城市供电事业的迅速发展得以缓解从而退居第二位,城市交通则取代了城市垃圾处理能力,成为制约南京城市人口承载量的第三大因素。在这里,不难看出,社会经济因素对南京城市人口规模发展的历史影响。解放以来,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且在不同时期各种政策的调控下,尤其是文革十年动乱的影响下,南京城市建设欠帐较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大胆解放思想,增加城市建设投入,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彻底消除多年“欠帐”对城市建设的影响,缓解和克服住房、用电、交通等主导性限制因子对城市人口承载量的制约作用,建设名副其实的现代化大都市,市委、市政府面临的任务,还将是十分艰巨的。

表2 2010年各单因素制约下的人口承载量(万人)及PS值

2.3 2000/2010年多方案人口承载量及其分析

城市是一个由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科技等多重因子所构成的十分复杂的复合系统,显然,城市人口的合理承载量,绝非仅仅由其中某个单因子所决定。因此,在确定城市人口的合理承载量时,还必须从整个大系统出发。但是城市人口承载力系统又是由相互区别、相互作用的各个子系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层次性,亦具有相互之间的协调和代偿功能。为此,我们采用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在对上述单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南京市2000年及2010年人口合理承载量的可能——满意度的并合,同时对各种因素进行不同的组合,构造了若干个方案进行PS值的计算,最终从中选取了6种不同的方案,测算结果如下(见表3):

表3所列的6个方案,分别满足了不同的条件组合,在6种不同的设计背景下,南京城市人口合理承载量具有明显的差异,2000年人口合理承载量取值区间为130~221万人,2010年人口承载量取值区间为175~310万人。由此可见,与满足不同的设计要求和可能-满意度相对应,城市人口承载量具有一定的弹性。

表3 2000年与2010年人口合理承载量(万人)测算方案及PS值

上述6个方案中,我们认为:方案Ⅰ和方案Ⅴ在不同的组合条件下虽然能够充分满足表列四大方面各制约因子,2000年和2010年城市人口承载量最高可以达到360多万人,然而其可能——满意度即PS值却是十分低的,因而是不可取的,其中方案Ⅰ结果显示,在四大方面条件全部同时满足的前提下,2000年南京城市人口合理承载量,无论取何值PS均为0。说明南京在2000年的经济发展水平下,能同时完全满足前述四大方面条件且有较高的可能——满意度的人口合理承载量是不存在的。方案Ⅱ以城市人口规模效应作为其它制约因子的补偿,在一定程度上将会以限制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速度与幅度为代价,方案Ⅳ、Ⅵ则不考虑未来城市人口规模效应,显然与市委、市政府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战略目标不相吻合,又与现代城市发展规律与趋势相悖,故亦不很理想。而方案Ⅲ既考虑到了南京城市现在和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潜力,又考虑到了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应具备的人口规模效应,同时亦考虑了城市人口承载量各限制因子之间的相互补偿、替代作用,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城市人口承载能力,充分发挥城市的综合功能,比较更符合南京的实际。因此,根据南京市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城市人口承载能力,南京城市的人口合理承载量分别应为:

2000年:≤153~203万人,

其中:153≤万人PS≥0.9(最佳)

179≤万人PS≥0.8(较理想)

203≤万人PS≥0.7(尚可)

2010年:≤193~259万人,

其中:≤193万人PS≥0.9(最佳)

≤221万人PS≥0.8(较理想)

≤259万人PS≥0.7(尚可)

从以上测算结果可见,在现有的和预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未来南京城市人口承载量的扩张空间将是有限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城市人口的合理承载量还将会带来进一步的限制。从南京市现有的人口规模及其增长势头来看,现有城市区域内未来人口发展形势并非乐观,适当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尤其是城区人口的机械增长速度,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3 关于南京城市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选择合理的现代城市发展目标模式

南京是在城市人口基数较大、人均资源较少、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都还不高的背景下进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张,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消费需求与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本来就比较短缺的城市资源和比较脆弱的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因此,在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紧密结合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南京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走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道路。

3.2 把城市人口规划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

在城市发展中,应实行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指导方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其中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人口发展规划是至关重要的。南京城市的人口规模并非不要发展,恰恰相反,现代化大都市必须有一定的人口规模,才能形成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但必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从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由此而决定的城市人口承载能力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盲目扩张人口规模,势必造成牺牲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质量进而影响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不良后果。

如前所述,南京城区的人口发展空间已有限,今后人口规模扩大的空间主要应转向郊区。建议南京市城市发展专家咨询机构,应由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城规等多学科方面的专家组成,参与南京城市发展规划制定与论证工作,使政府的规划与决策建立在更科学的基础之上。

 3.3 加强政府对城市人口发展的宏观调控力度

一是要继续做好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工作。目前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至1‰左右,即使是五县,也已下降至2.2‰。但是,由于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尚不高,传统的生育观念还有一定的市场,稳定农村人口的低生育水平,任务还十分艰巨。二是要严格控制市区尤其是城区人口的机械增长。随着南京近年来市场经济的日益活跃,大量外地人员流入南京,为南京的城市建设和繁荣市场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毋庸置疑的是,对城市的人口承载能力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近期尤为突出的是对市民就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甚至对社会治安管理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南京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引进一大批外来人员参与城市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宏观上要有“度”,即与南京的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微观上要有“质”,应设立一定的“准入”制度,对外来人员应有素质上的要求,应大力引进南京经济建设中急需的具有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专门管理人才。对此,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及时制定和出台有关政策与规章,从而切实加强城市人口管理,以确保南京人口增长与城市资源、环境及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为把南京建设成为未来的现代化大都市创造出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

注:张茂林博士为本项研究精心设计了计算机程序,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标签:;  ;  ;  ;  ;  ;  ;  ;  ;  

城市人口合理承载能力及其测度研究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