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产业规模经济值得注意的“扬州现象”考察_规模经济论文

扬州产业规模经济值得注意的“扬州现象”考察_规模经济论文

引人注目的“扬州现象”——扬州工业规模经济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扬州论文,引人注目论文,规模经济论文,现象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强调,宏观调控要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着力于治“散”。集中力量,确保重点,凡是可以形成规模效益的行业,都要发展规模经济。中央的精神,更坚定了扬州市走工业规模经济之路的信心和决心。近年来,扬州的规模企业异军突起,一批大型企业如春兰、仪汽、扬柴、通运集装箱、通运集装箱、江扬船舶以及“虹雨”、“少女之春”等脱颖而出,像参天大树支撑着扬州国民经济,连续三年,扬州的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三、增幅全省第一;工业经济指数全省第一;重工、轻工经济总量全省第一;通运集团成为全省出口创汇第一大户;全省地方工业的冠军“春半”和“仪汽”,都出在扬州。来参观的苏南党政领导和企业家把扬州的规模经济称之为“扬州现象”。

探寻扬州市发展规模经济的轨迹可看出其中有一条颇具启迪意义的明晰思路:优化产品结构,着力抓好“四投”,确保“龙头”优势。

(一)投向准——优化产品结构,是扬州市发展规模经济的切入口,而盯住广阔市场,选准重点项目,则是优化产品结构的第一要义。

经历了市场的风风雨雨,扬州市从上到下确立了共识:规模经济的形成,决不仅仅是外延的扩大、数量的增长,而主要是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的综合体现。要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必需在整个国际、国内市场的大背景中比较、选择项目,着重将眼光投向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发展前景好的产品,以便勇立市场竞争的潮头,形成“龙头”优势。

要做到投向准,必需具备战略眼光和超前意识。当今中国空调“霸主”——春兰制冷设备公司是这方面成功的典范。公司总经理陶建幸说出了8个字:“让开大道,占领两厢”。1985年底, 陶建幸到春兰厂上任。经过一年市场调研,他敏锐地洞察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将很快成为国内市场的热点,特别是家用空调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当时,一些单位使用的大功率柜式空调全部依赖进口,而家用空调的潜在市场更是为人们所忽视。于是,1986年底,陶建幸果断地砍掉42个尚有销路的老产品,在开发新产品上主动让出“大道”——许多同行业热衷于上的冷藏产品和3000大卡的小功率公用空调,迅速占领“两厢”——开发7000大卡以上的大功率柜式空调和小型家用空调。这一超前的战略决策使“春兰”空调抢先一步,争得市场。目前,“春兰”柜式空调和家用空调分别牢牢地占据着全国80%和30%以上的市场。春兰公司名副其实地成为全国最大的空调生产基地。

要确保投向准,必须吃透市场,善于变化。曾因老产品滞销而陷入困境的扬州食品集团总公司跳出固守多年的老框框,根据消费市场的变化,停止生产滞销的老产品,引进先进设备,于1991年10月在全国率先大规模推出味美、营养、方便的“亲亲”八宝粥。这一新产品一面市,立即受到广大消费者喜爱,第二年利润即达到700万元, 第三年猛增至2170万元。

(二)投量大——选准产品,必需加大投入,使其形成规模,从而在激烈竞争中,劈波斩浪,叱咤风云。

扬州市在发展规模经济中,坚持“看准了就拼命地投、集中地投,让重点企业翻跟头似地发展”。

确保把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在重点产品上。全市工业企业整个“八五”期间技改投入达300亿元,从而壮大了“车、船、机、箱、器、化、 服、特”等重点产品的规模。

在投入的方式上,通过集中投入、一次到位和小项目起步、滚动式开发,促使重点产品上规模。靖江葡萄糖厂年产千吨维生素C 的技改项目,采用国际上先进的“二步发酵法”,需要投入5000多万元。他们通过合资,成立江山制药有限公司,实现了资金一步到位。1995年,该公司维生素C,年产、销量居全国同行首位; 综合经济效益指标全国同行第一。目前,该公司生产的维生素C已占领了美国这一产品的1/5市场。仪征汽车制造厂“八五”期间,果断地将技改方向转到集中力量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上来。1991年,投入5400万元,完善提高“七五”技改项目。1992年,他们修改“八五”计划,将原计划投入2.5亿元, 增至5亿元,保证“八五”末期形成年产6万辆生产能力,并于当年投入1.2亿,建成一条年产两万辆轻型汽车的生产线,工艺水平提高一个档次。1993年以来,该厂又投入1.6亿元,建设一个年产3万辆轻型汽车的项目。

(三)投速快——扬州通运集装箱公司利用时间差,瞄准“集装箱”这一国际运输业方兴未艾的产品,仅用5年时间就发展成为年产40400只标准箱、年销售额12亿多元、创汇9000万美元、产品全部外销的全省第一创汇大户。在引进设备、组建合资公司这场硬仗中,职工争分夺秒抢时间、争速度。工地上大木牌醒目地写着:“全体员工铭记,筹建期每天支付银行利息1万元人民币,投产后每天可获利润1 万美元。 ”仅用370多天就建成了总投资1002万美元的合资工厂,并且正式投产, 首批产品运往国外,创造了扬州市建设史上的高速度。

(四)投效好——以“春兰”公司为例,自从他们开发的大功率柜式空调和家用空调迅速地占领全国市场后,该公司创造的利税从1987年的200多万元不断上升,到1995年已迅猛增至6亿多元。这种以几何级速度连续翻番的效益增长幅度,连许多外国大公司老板也感到不可思议,惊呼为“疯狂速度”。

通过内部机制的改革,实现组织结构的裂变、聚合、改制,从而释放出最大的能力,这就是扬州大中型企业在风高浪恶的市场经济大海中,独具活力,破浪远航的根本原因。

(一)引“老外”实现裂变,在原有经济结构的分解中生成富有生机的新单体。

大中型企业引进一个,裂变一块,连续裂变,全盘皆活。裂变不是简单的分割,而是在引进外资中同时引进了资金,引进了技术,引进了市场,引进了机制,从而引起了人们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使企业在全新的轨道上运行。这样,在旧体制下遭到束缚的生产力得以冲破桎梏,原有的存量资产在全新机制中得以盘活;与此同时,合资外方的投入作为新的增量,又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更重要的是,企业由单一所有制变为“一厂多制”,在公有制基础上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并且相互促进的新格局,这样便使得企业形成了自主经营的竞争机制、自负盈亏的风险机制、自我积累的发展机制、精干高效的管理机制,犹如“脱胎换骨”,能够以全新姿态投入市场经济的海洋去搏击。

中外合资扬州通运集装箱有限公司成立后,大力吸引外资,连续创办了通利冷藏集装箱有限公司、通江集装箱配件有限公司、通华半挂车有限公司、通扬机械有限公司、通达锻造有限公司、通安日模钢铁构件有限公司等一批“通”字号中外合资企业。扬州食品制造总厂裂变出欣欣食品有限公司和大扬制罐有限公司两个合资企业后,1995年实现销售产值4亿元,创利税4600万元。在全省食品行业中一枝独秀, 被国内同行誉为“奇迹”。

(二)靠“老大”走向聚合,通过更高层次的组合形成强大新群体,产生“放大效应”。

要真正使国有大中型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支柱,还需要引进一个个身强力壮的单体在自身壮大的基础上把力量凝聚起来,以资产为纽带,产品为龙头,再度走向聚合。根据市场需要和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在一个强大而灵活的投资决策中心指导下,更好地用活存量,用好增量,使生产要素在更高层次重新组合,释放出最大能量。

扬州企业的聚合根据各自情况采取了不同形式。譬如通运公司,在发展壮大之后,在母厂裂变出一批“通”字号企业,通过相互参股,以资金和经营为纽带,以集装箱产品为龙头,又于1994年9 月再度联到一起,成立了江苏通运集团。原有的存量资产根据大生产的要求得以重新配置,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得以大大提高。目前,该集团已拥有18家国有、集体及中外合资企业,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和群体优势,成为集制造、销售、进出口贸易、第三产业为一体,跨行业、跨地区、跨国度、多层次、多元化经营的强大“联合舰队”。

江扬船舶集团公司的前身江扬船厂,80年代末才通过改革走出困境。厂长胡生根据世界工业发展的经验教训,理出走向集团化,多业并举、不断壮大的发展思路。几年来分别采取控股、参股、联合、兼并等形式,将一批原来濒临倒闭或举步维艰的企业聚于麾下。每一个企业并进来,都使得江扬船厂的生产和发展出现一次质的飞跃。通过这样的向外、向下聚合,以江扬船厂为核心的江扬船舶集团顺势而生。1995年集团实现产值4.8亿元,销售收入3.4亿元,利税2000万元。各项主要指标在全国地方船舶企业名列前茅。

扬州客车制造总厂又是一类。它走的是一条攀远亲、攀高亲、攀洋亲的聚合发展之路。这个企业1987年进行技改时,资金十分困难。于是,决定攀远亲,加入二汽集团。二汽向扬客投股的500 万资金对该厂在全国63个重点技改汽车厂中率先完成“七五”技改计划、实现建厂后首次飞跃起了重要作用。此外,扬客又与汽车行业最高档次的中通集团攀上亲家,不仅当即获得1000万元投入,而且将中通集团的财务部变为自己的长期资金后盾,将其技术开发部变作了自己的智囊团和拓展市场的又一只手。为迎接复关挑战,现在,扬客又与著名的德国奔驰汽车公司攀上了“洋”亲。

(三)拓思路大胆改制,通过明晰产权关系促进企业走向现代企业之路。

在实行裂变与聚合的同时,扬州积极推进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在全市总量领先的10个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江苏春兰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和五一食品集团已完成股份制改造,扬州客车总厂已获省体委批准进行股份制试点,其余各家也已在积极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准备工作,扬州市委负责同志指出,通过股份制改造,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加快转换机制,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吸纳社会闲置资金,使有限存量迅速向规模经济的核心企业流动,这对于扬州经济的发展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股份制的推进,在很大程度上为扬州发展规模经济解决了资金难题。就全市而言,1994年和1995年组建的8家股份公司和70 家有限责任公司,新募股3亿元,为企业进行大规模技改筹措了资金。

内部机制的改革使企业逐步实现了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一个成功的改革又为进一步改革铺平了道路。扬州国有大中型企业成为规模经济排头兵的过程,实质上也正是一个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

标签:;  ;  ;  

扬州产业规模经济值得注意的“扬州现象”考察_规模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