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广东 528312
摘要:通过对贝聿铭的代表性建筑进行解析,从而总结其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并进行阐述。最后对其中国特色建筑的理解加以分析。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风格、中国特色建筑
一、生平简介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在中国广东出生,1935年去美留学,1955年创办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1985年获得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国家文学艺术学院联合膺研究院院士的称号。曾获里根总统授予的美国“国家艺术奖”、密特朗总统授予的“光荣勋章”、布什总统颁发的“全美十佳公民奖”,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二、代表性建筑
贝聿铭的作品以公共建筑为主,表现出浓郁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并以其对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等材料完美的运用闻名于世。代表作品有中国香山饭店、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三、建筑风格
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正是这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①
1、强烈的几何构图
在贝氏建筑中,最为让人耳熟能详的建筑诸如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都具有强烈的集合特征,例如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和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两个三角形构图。这体现出贝聿铭作为现代建筑大师思维的严谨性。
在构思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平面的过程中,他尊重所有现有的条件,首先沿着宾州大道画了一条平行线,顺着西馆的建筑线在南侧定下另一条线。因为西厅呈对称性,为了呼应此古典主义的基本美学,同时延续西馆的中轴特性,乃将原轴线向东延伸,轴线与北侧边线相交,如此决定了建筑物的基本轮廓为一个顺应环境的梯形。然后为了使主入口对称,将梯成对称等腰梯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并采用玻璃幕墙将两者相连接,削弱了直角三角形对等腰三角形对称性的破坏。从功能上讲,等腰三角形作为艺廊属于对外开放的空间,而直角三角形作为研究中心作为对内的空间,从而动静区分,内外分明。东馆的设计在许多地方若明若暗的隐喻西馆,而手法风格各异,两者妙在似与不似、像与不像之间。
在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中这座法国最重要的文化纪念碑应该被现代化,扩建和更好的与城市相结合,但又不能危及整座历史建筑的完整性。这项挑战被一个事实给扩大了,那是有着800年历史的卢浮宫一直都是作为一座皇宫来建立和使用,根本上不适合作为一座博物馆。②而贝聿铭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建造了一个环绕着中心庭院的U形建筑物和在中间建立一座有70英尺高的玻璃金字塔。这在当时法国建筑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法国很多建筑师认为贝聿铭所采用的玻璃四棱锥是一个玻璃金字塔的造型,而这个造型应属于埃及的特有建筑风格。但贝聿铭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四棱锥的造型,是一个最纯粹的几何造型,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建和地区的特有风格。按贝聿铭自己的解释说:四棱锥既不模仿过去,也不压倒现在,它预示着将来,从而使卢浮宫更加完美。选取四棱锥造型是因为这个造型是对整个卢浮宫整体性破坏最小的几何形式,它弱化了扩建建筑对原有建筑的改造行和破坏性。最终改造工程顺利进行,并受到世界人民的广大认可。
2、对光的重视
勒・柯布西埃说过“建筑是对阳光下的各种体量的精确的、正确的和卓越的处理”。光是世间万物表现自身和反映相互关系的先决条件,建筑与光历来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贝聿铭是一个非常善于运用光线的建筑师,这其中包括了自然光和灯光的运用,在贝氏建筑中,光的运用被展示的淋漓尽致,这让人们都会对贝聿铭在建筑中用光的设计意匠和娴熟技术叹为观止,让人感叹其鬼斧神工。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聿铭的名言,贝聿铭对建筑与光的关系有着自己的系统观点和主张。他认为,光使物体的实存成为可能。“建筑空间之中一束独立的光线停留在物体的表面,在背景中施下阴影。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中,贝聿铭将三角形作为重要的造型元素和结构特征,光作为传递的媒介表现在建筑的各个细节之中。在中央大厅和许多展厅中,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框架内的玻璃和白色天花板互相交错,给人以奇妙的视觉感受。新馆建筑群几何形坡顶体现了错落有致的传统江南斜坡屋顶建筑特色,并与周边历史建筑相融合。③
3、对环境的重视
作为第二代建筑大师,贝聿铭增强了建筑与环境的连续性,这使得他的建筑和空间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在他的作品中建筑不再是“居住的机器”,而作为环境的一体,更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和心里特征。
在达拉斯市政厅的设计过程中,贝聿铭花了很大力气说服政府增加了一个供人们聚集的广场,而把主楼做成一个具有强烈向地性质的建筑。这样的建筑设计手法增强了建筑与广场的亲和力,同时考虑到当地气候炎热,向地的坡度正好为广场提供了一个巨大的阴影,为广场的使用者提供了栖息地。
再如在日本建造的美秀博物馆,为了使自然环境不受破坏,博物馆建筑物的80%深埋于地下,因此很难感觉到建筑物的实际体量。该建筑物看上去就像是一系列散落在地面上的四坡顶天窗。垂直立面基本上通过对面的西墙表现出来,为了呼应地形轮廓,其露出地面的高度均不超过13米。
4、对细节的把握
贝聿铭对细节要求非常严格,有时到了苛求的程度。一个和他打过交道的营造商回忆:“那个八分之一寸的人,因为即使在17层楼上,那里差了那么点八分之一村,他也马上就能指出。”在建造香山饭店时,为了找到理想中的材料,他下了很大的功夫,据说每一块砖都是经过他的精心挑选。这对于一个世界闻名,工程业务量巨大的设计师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同时贝聿铭注重建筑的结构和构造做法,在1954年台湾的一次座谈会上贝聿铭回答记者有关建筑教育的重点的提问时,曾把结构和构造放在首位(原文:结构或构造等工程科学式建筑有密切向关系的,理应彻底了解,不过建筑师本身并不一定要算,但一定要懂得怎样算,因为先会算你才知道从中间求变化。)这在他设计香港中银大厦时体现的很清楚。在接到香港中银大厦的设计任务时,贝聿铭考察完现场后,决定从抗风性能着手,以应对当地风量、风速较大的现状。因此选定了抗风性能好,自重轻的刚才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在当时设计时原本保留了外漏的横向刚才连接,但贝聿铭经过反复的推敲不断地改进,决定将其隐藏起来,不但满足了结构的要求,同时增强了其美观性,这才有了现在的如钻石般菱形的香港中银大厦。
四、贝聿铭的中国风格
在这个所有的建筑师都在向西方看齐的时代,贝聿铭想通过他的设计提醒人们:中国的传统中还有如此宝贵的建筑风格与技艺,需要被我们保存和延续。
在贝氏建筑中最能体现中国风格特色的建筑当属北京的香山饭店。按贝聿铭的说法,香山饭店在贝聿铭的职业生涯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同时也花费了他很大的心血,他在营造中国特色的氛围上注入了大量的心血,也成为该建筑最具特色的地方。
贝聿铭将350个房间的酒店以中国庭院式风格建成。他摒弃了中国传统的大屋顶做法,而是致力于营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上,这使得其空间特色展现的淋漓尽致。在香山饭店,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营造手法巧妙地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贝聿铭将建筑的层次逐渐展开,非常引人入胜。而最据中国特色的是“四季庭院”,在那里种植了竹子,疏影婆娑,人们可以一边品茗一边欣赏竹丛和金鱼。这非常符合中国人所熟悉的意境。以这座阳光灿烂的庭院为出发点,各条走廊蜿蜒伸展,通过借景、障景的手法,从厢房看到四周园林的景色似透非透,似露非露,继承了中国建筑中巧于因借的设计手法。贝聿铭说:“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要放进阳光和新鲜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窗户是镜框。那里总有园林。”
相比较于中国大量大屋顶似的形式上追求中国特色的建筑,贝氏中国特色建筑无论从手法上还是已经上都具有较高的水平和可参考性,这也为我国日后寻求一条中国化的建设道路指明了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阅读贝聿铭》 黄建敏 中国计划出版社
[2]浅析贝聿铭建筑设计中光环境与空间营 谢勇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12
[3]浅析贝聿铭与几何构成 吴振东,艾小群 理论研究.设计
[4]ttp://wenku.baidu.com/view/57cd3b63783e0912a2162aee.html
[5]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 徐宁、倪晓英、高福民 古吴轩出版社(2007-04出版)
[6]贝聿铭 王天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08出版)
注释:
①ttp://wenku.baidu.com/view/57cd3b63783e0912a2162aee.html
②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与贝聿铭
③浅析贝聿铭建筑设计中光环境与空间营 谢勇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12
论文作者:陈峥嵘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3
标签:建筑论文; 贝聿铭论文; 中国论文; 卢浮宫论文; 角形论文; 香山论文; 特色论文; 《基层建设》2015年2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