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主权民主理论_政治论文

俄罗斯主权民主理论_政治论文

俄罗斯的主权民主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主权论文,民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上半年以来,俄罗斯政治精英和主流媒体中间经常出现一个响亮的政治词汇——“主权民主”。普京总统的政治顾问、总统办公厅副主任苏尔科夫被认为是“主权民主论”的始作俑者。他提出,主权民主是俄罗斯式的政治民主模式,代表着俄罗斯未来的政治发展方向。当今俄罗斯政坛最具影响的政党“统一俄罗斯”党则宣称,“主权民主”将是该党思想指针。而俄罗斯第一副总理兼国防部长谢·伊万诺夫则将“主权民主与强盛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一起并称为当今俄罗斯全民价值观的三大支柱。2006年7月“八国会议”召开前后,俄罗斯境内外围绕“主权民主”的争论一度达到高潮。下面将俄罗斯提出“主权民主论”的背景、内容及寓意等简要介绍如下。

主权民主的提法最早出现是在2005年5月总统办公厅负责政治事务的副主任苏尔科夫的一次秘密报告中。在这次对俄罗斯商界高层人士的讲话中,被称为“俄罗斯政治设计师”的苏尔科夫严厉批驳了自由派的“西方式的自由民主理论”,提出了“有民主,但更要主权”的观点,并号召俄罗斯政治和商界精英要在政治民主方面形成共识,尽快形成俄罗斯式的民主发展观。2006年2月7日,苏尔科夫在统一俄罗斯党骨干分子大会上详细阐述了主权民主的思想。7月份。圣彼得堡“八国峰会”期间,俄罗斯与西方的“民主之争”到达顶峰。8月底,在莫斯科举行的一次高层政治研讨会上,“主权民主”正式成为统一俄罗斯党的政治指导思想。

俄罗斯提出主权民主有着深层的文化背景和现实的政治考虑。随着2007年议会选举的临近,俄罗斯政治重组和党派斗争日趋激烈,围绕选举制度改革、民主化、政治模式与政治道路等问题的争论十分激烈。一方面,普京多次明确表示不再谋求第三个总统任期,而这需要为政治交接、未来政治走向等做出思想准备和前景勾画;另一方面,近年来,西方加大了对俄罗斯内政的批评和民主化的压力,俄罗斯当局迫切需要国内达成共识,对外做出回应。在此背景下,如何应对西方的外交和舆论压力、寻找俄罗斯式的民主化道路就迫切地摆在俄罗斯当局面前。因此,2006年初以来,围绕主权民主的阐释和讨论越来越丰富和密集,“主权民主”几乎成了当今俄罗斯的政治宣言。

综合俄罗斯政治领导人和学者专家的言论,可以看出,目前俄罗斯提出主权民主的概念,主要是出自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是质疑西方自由民主模式,拒绝戈尔巴乔夫时期对“西方模式”的崇拜。普京执掌俄罗斯以来,强力打击分裂势力,削弱寡头影响,整顿传媒秩序,改组权力结构,强化中央权威。普京采取的上述政治措施,虽然得到俄罗斯国内居民的支持,但却招致了西方社会政界和媒体的责难。近几年来,西方主流传媒接连不断批评俄罗斯“压制民主、控制传媒、强化警察军队等国家机器、损害人权、打压反对派、破坏司法独立、压制非政府组织、阻碍他国的民主化进程……”。认定普京“在民主上退步,在恢复苏联传统”;甚至不惜给普京扣上“独裁、专制”的帽子。

鉴此,俄罗斯《消息报》著名政治评论员安·科列斯尼科夫撰文指出,目前俄罗斯提出主权民主的概念,目的是向西方国家表明两点,一是俄罗斯是一个民主国家;二是俄罗斯有权走自己的道路,别人无权干涉。①

俄罗斯学者认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提倡和发起的“民主化、公开性和新思维”运动,是出于对西方民主模式的盲目追求。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借鼓吹民主模式的普遍性之名,将“民主化”当作政治夺权、推动民族分裂和搞垮苏共的工具和手段。“民主化”实际上被模式化、简单化、庸俗化。“民主化”被简单地等同于西方化、自由化和反共主义和分裂主义。当今多数俄罗斯政界和知识界代表人士认为,1985-1999年这15年是俄罗斯灾难性的15年,是政治混乱和社会倒退的15年。②在这期间,苏共异己分子和自由西化政治势力狂热地崇拜西方的民主样板,照搬西方的自由民主价值观,造成国家分裂,民族冲突,至今后患难消。他们认为,在这方面西方“战略家”罪责难逃。20世纪末期,西方战略家有意识地向苏联及其它国家输出“软弱的自由民主思潮”,而却为自己保留了极端保守和富有进攻性的“保守主义”思想。而戈尔巴乔夫等人落入西方的圈套,盲目进口西方的“民主价值”,导致“民主、自由”泛滥,国家解体,人民丧失了尊严。

二是与叶利钦时期的“寡头式民主自由体制”划清界限。俄罗斯政治学者叶利谢耶夫写道,俄罗斯文化历史上缺少民主思想的浸淫,过去的“民主”常常被用来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并非叶利钦等“民主自由派”的理想和追求。叶利钦时期的自由民主派表面上打着西方民主的旗号,实际上是将“民主、民族自决”等口号作为他们打败苏共的手段。苏共失败后,自由民主派曾期望使用“这种民主体制”能够比苏共模式更有效,但20世纪90年代近10年的政治结果却适得其反。他们并不了解民主的真谛,也不是发自内心的向往。③打垮了苏联、拆毁了苏共之后,俄罗斯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出现的是极少数人“寡头式的民主”:个人专权、寡头政治、犯罪猖獗、黑手党为非作歹、腐败贪污盛行。④普京也提出,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俄罗斯建立所谓的“民主”并不是真正的民主,是“偏激”的和“年幼”的⑤,那种所谓的自由只是极少数掌握金钱和财富上层人物的自由。苏尔科夫几次强调,当今俄罗斯政治精英特别是州级以上的高级官员一定要对20世纪末后15年的政治混乱和政治谎言有清醒的认识。⑥

三是对近期爆发的“颜色革命”现象的回应。“统一俄罗斯”党总理事会主席团书记维·沃洛金提出:“俄罗斯提出主权民主的构想就是要回应‘颜色革命’的挑战。一些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爆发的颜色革命实际上是在民主化的旗号下,达到外部控制的目的”。⑦

俄罗斯学者菲林认为,原苏联一些加盟共和国发生的“颜色革命”实际上是苏联解体后遗症,是上层争权夺利的结果,是一种扭曲和变质的体制,与民主毫无共同之处。那些打着民族的旗号、搞“非苏、脱俄”运动并非民主,只不过是妄图捞取投入西方怀抱的资本。

苏尔科夫认为,那些爆发颜色革命的国家实际上是10多年前俄罗斯的翻版,这些国家将陷入政治泥潭,而走出这种泥潭困难也得需要10左右的时间。他拒绝将俄罗斯民主称为“可控的民主”提法。过去西方媒体常讲俄罗斯实行的是一种“有控制的民主”、“可控的民主”。苏尔科夫认为这种提法倒是可以使用于那些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那是一种异化了的民主,成为改朝换代、少数人私有化和谋求西方赏识的手段和工具。“可控的民主”是被操纵的、是外部强加的、是一种无效的政治经济制度。⑧

俄罗斯政治调研所所长谢·马尔科夫也认为,主权民主论是对西方推行民主输出、鼓动颜色革命的回应。颜色革命实际上是在民主化的旗号下建立外部傀儡政权。普京对西方大肆宣传民主改造,借民主的旗号推行颜色革命的做法十分反感。2006年9月份,普京向一些西方政治学者直言,乌克兰问题实际上是西方在原苏联地区玩地缘政治游戏,⑨他多次警告,这不仅会威胁该地区的稳定,还会严重影响他们与俄罗斯的关系。

四是强调要寻找俄式的民主道路。俄罗斯宪法法院院长、俄罗斯当今最具影响的法学家瓦·佐尔金提出,主权民主应当称为是“自主发展着的民主”。俄罗斯的民主之路应当很好地将自由、民主、权威等因素结合起来。⑩俄罗斯著名政治学家格·巴甫洛夫斯基写道,俄罗斯在20年前丧失了一次机会,20年前就应当认真讨论民主问题。实际上这么多年来俄罗斯还没有明白什么是民主、怎样建设民主等问题。20年里的多数时间就是一味地要融入西方、向西方学习。针对俄罗斯境内外一些人对主权民主概念的批评和民主不需要任何定语等说法,巴甫洛夫斯基反驳道,世界上有“代表制民主、社会民主”等不同的概念。欧盟国家官方承认的“社会民主”概念在美国却不得不到承认,而美国却提“市场民主”。他认为,国际上对民主理解和民主模式等不同需要宽容和包容(11)。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讨论主权民主的同时,一些人强调俄罗斯是一个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民族。他们提出,可以借鉴俄国历史的民主传统如市民大会、村社集会等形式。对于苏联时期,也不应割断这段历史。俄罗斯著名政治分析家、原《独立报》主编特列齐亚科夫写道,普京的政治哲学中包含了以下重要思想,即苏联时期不是什么“历史的黑洞”,苏联也不是邪恶帝国。俄罗斯要保持思想和道德的继承性,历史的不间断性。(12)普京公开提出,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之一,这对于俄罗斯人民来说是一场真正的悲剧;卫国战争中的苏联红军是为自由而献身的反法西斯战士;年轻的俄罗斯民主是俄罗斯国家历史的继续。

有文章提出,主权民主追求的不是一种特殊的民主形式,而是提出未来的政治发展方向,是保证长远的发展条件。苏尔科夫提出,概念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实现主权民主的政治经济基础。只要有存在着对社会稳定和国家独立的威胁,主权民主的价值观就不会过时。(13)

俄罗斯舆论认为,主权民主的思想体现了普京总统的政治哲学:这就是在混乱后首先实现政治稳定,通过政治治理、完善体制、巩固国家,而民主化要有序地进行。在普京时期,俄罗斯民主没有倒退,而是为更好地实现民主创造了条件。当前,为应对国际上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竞争,维护俄罗斯民族利益,迫切要求俄罗斯政治精英行动起来,在民主和政治发展等问题上形成共识。(14)

当然,主权民主的提法还是遭到了俄罗斯不少人的批评,一些政治精英也不接受这种概念。例如,2006年2月主权民主的提法一经出台,俄罗斯政府原总理普里马科夫就表示,他不接受“主权民主、主权民主的经济”等概念。他认为,这是在否定全人类的价值,如“三权分立”、选举自由等。现任政府第一副总理德·梅德维杰夫也怀疑怎样将“主权”和“民主”两者结合起来,怀疑有没有一条独特的俄罗斯之路。而俄罗斯右翼势力的代表人物丘拜斯则公开撰文,指责主权民主是一个伪命题,是庸俗专制的代名词。他认为,主张主权民主只能带来民族主义、孤立主义,引发与西方国家新一轮的对抗,重新回到冷战时期。丘拜斯反对“树敌”的做法,认为这是一种弱国心态的表现。他认为,俄罗斯最大的威胁是自己、是法西斯主义。

俄罗斯围绕主权民主的讨论反映了俄罗斯社会对未来政治发展的探索。有分析家指出,主权民主的思想反映了普京总统的政治哲学。虽然对此俄罗斯政界和理论界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甚至普京也没有正式认可此概念,但普京承认,这类讨论和探索是有益的、应当继续下去。

2006年8月30号,在莫斯科举行的“全球化条件下的主权国家:全球化与民族认知”讨论会上,作为俄罗斯最具影响和实力的执政党—俄罗斯党已经公开接过主权民主的旗帜。该党领导人明确表示,主权民主构想将成为党的思想主线,成为党的意识形态支柱。他们将努力争取使这一提法成为多数政治精英的共识,最终成为反映全民利益的思想。对于这种作法,普京总统在对统一俄罗斯议会党团一次讲话中对此给予了表扬。普京认为该党已经开始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有了自己的理论和形象,形成了党对俄罗斯政治未来的看法。同时普京指出,俄罗斯是一个主权的、民主的国家。(15)

主权民主概念的提出使得俄罗斯政界和理论界异常兴奋,一些人认为俄罗斯终于有了自己的政治思想。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后,俄罗斯一些自由西化派政治人物建立极力叫嚷,称“意识形态终结、意识形态统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然而,在结束苏共“思想专制”之后,极端的自由主义并没能掌握俄罗斯人的头脑。20世纪90年代中期,叶利钦突然下令,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在全俄范围内寻找“俄罗斯思想”,结果半途而废、无果而终。一个时期里,俄罗斯犹如一盘散沙、社会成员迷失方向,几乎变成没有思想和灵魂的“泥足巨人”。一些媒体认为,在经过了长达近20年的社会思想真空之后,俄罗斯终于在2006年找到了全民思想。

当前,俄罗斯一些重要政治人物和理论界人士已经将主权民主的构想提高到全民思想和今后俄罗斯政治发展道路的高度。俄罗斯第一副总理、国防部长谢·伊万诺夫在《消息报》上撰文指出《全民价值观的三大支柱》,把“主权的民主、强大的经济、强盛的军力”作为俄罗斯思想和建设的三大支柱。有的俄罗斯政治精英认为,俄罗斯的未来的主导战略是“能源超级大国加主权民主”的思想(16)。其中,他们认为,主权的民主是重中之重,而主权又应放在上述提法的首位。一些报刊还经常以“主权民主的经济”为题举办大型研讨会。

俄罗斯学者认为,主权民主的概念在苏联解体后20年间首次明确回答了一直困扰俄罗斯社会的问题,即“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需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等。一些媒体提出,这是俄罗斯首次没有和无需别人的教导,实现真正的思想上的独立。

俄罗斯围绕主权民主的讨论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俄罗斯对当今国际局势和与西方关系的看法。俄罗斯第一副总理、国防部长谢·伊万诺夫撰文谈到俄罗斯思想和未来俄罗斯的国际定位时指出,当前世界重要的特征就是竞争。竞争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等领域,而且表现在包含各种价值观在内的意识形态领域。当今世界大国不仅有边境、经济、军队,还有着自己特殊的意识形态和思想体系,并且借此影响或决定世界主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他认为,俄罗斯应当提出自己的意识形态方案,迎接挑战,参与到严酷而不妥协的斗争之中。俄罗斯不能躲避必然的对抗,应当彻底和充分地维护自己的立场,与公开或隐蔽的敌人作斗争。在民主问题上,谢·伊万诺夫认为,实验室试管中培育的民主是没有如何生命力的,所有的民主国家都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民主价值观的首要价值之一就是要人民自主地、没有外来压力地决定事情。世界中不能只有一种超级的力量,依靠自己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来强加他人规则。更不能打着民主的旗号,干涉别国内政,推翻他国合法政府,追求自己的私利。他写道,俄罗斯反对将世界划分为“自由国家”和“流氓国家”,反对民主等问题上的“双重标准”,主张任何一个国家不能自我授权,利用反恐来将民主模式强加别人。谢·伊万诺夫提出,俄罗斯要进行思想斗争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竞赛。俄罗斯不仅应当明白,拿什么来保卫,也要知道保卫什么。俄罗斯只能是主权民主,否则便会既失去民主,也失去俄罗斯。(17)

主权民主的提法反映了俄罗斯力争俄式民主的权利和要求,也反映了俄罗斯与西方在民主问题上差异和较量。这种争论与较量有着很深的战略考虑和文化根源。首先,遏制俄罗斯复兴的空间一直是西方特别是美国始终不变的“战略考虑”。俄罗斯在经历了十五年的内部纷争与支离破碎之后重新回到国际社会,但西方国家并不愿看到俄罗斯的复兴。因此他们千方百计地妖魔化俄罗斯,指责俄罗斯在恢复苏联,恢复西方所想象的“邪恶帝国”。2006年7月13日,俄罗斯政坛实力派人物、“统一俄罗斯”领导人之一、莫斯科市市长尤·卢日科夫(俄罗斯报)发表题为《我们与西方》的文章指出,历史上西方与俄罗斯长期存在着文化对立与相互猜疑。西方害怕布尔什维克革命,害怕“世界革命”和苏联,但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后来的苏联解体而欢呼。之后的俄罗斯无政府主义为求得西方一笑而自我趴下。过去的俄罗斯国家衰弱、对外敞开资源的大门,几乎处于半解体状态,肆意盗窃和无耻贪污横行。现在,俄罗斯醒过来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出局后又重新回到国际赛场。卢日科夫的文章还引用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顾”之语,反驳西方强加给俄罗斯的种种罪名。他认为,“西方国家更喜欢一个软弱的俄罗斯,他们把俄罗斯建立自身安全视为一种威胁”(18)。

其次,除战略和道路上的差异外,无疑西方和俄罗斯在民主问题上的争论还是意识形态和思想上差异所致。而思想和理论上的差异除源于社会道路和制度的不同外,俄罗斯与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的更是不容忽视。正如俄国著名的哲学家伊万·伊利因所言:“西方不能理解和容忍俄罗斯的独特性,他们把一个统一的俄罗斯视为其贸易、语言和扩张侵略的障碍。他们欲将俄罗斯分解为无数细小的树枝,以此点燃自己日渐衰落的文明。”(19)谈到西方与俄罗斯的民主之争,卢日科夫强调,西方特别是美国多次企图强行推行民主化,认定自己具有在世界上推广民主的使命。他希望美国自己成为正常的国家,西方要学会从天上回到地上。世界上没有通行的民主标准,需要历史和文化的结合。卢日科夫认为,俄罗斯过去15年的民主化历史史无前例,留下了惨痛的教训,当今俄罗斯需要保留合理的保守主义。俄罗斯要重新定位,要有自信,不应躲躲闪闪,应主动提出主权民主之路,参与到与西方的竞争中去。

注释:

①安·科列斯尼科夫:《“主权民主”:国家的还是“执政党”的意识形态?》,http://www.rian.ru,2006年7月19日。

②参见维·沃洛金:《俄罗斯有比西方更多的民主》,http://www.edinros.ru,2006年9月13日;德·梅德维杰夫访谈,http://www.strana.ru/stories/02/03/19/2607/,2006年9月15日。

③亚·叶利谢耶夫:《“主权民主”成为“民族的”》.http://www.prognosis.ru,2006年9月5日。

④安·科列斯尼科夫:《主权民主对抗民主》,http://www.gazeta.ru,2006年9月8日。

⑤在2000年就任俄罗斯联邦总统的招待会上,普京说到“我们政治开端的偏激性和我们民主的年幼性都已成为过去”,参见《普京文集》,第6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⑥弗·苏尔科夫:《主权民主的构想依靠的是俄罗斯民族的尊严》,http://www.edinros.ru.,2006年9月8日。

⑦维·沃洛金:《俄罗斯有比西方更多的民主》,http://www.edinros.ru,2006年9月13日。

⑧谢·菲林:《俄罗斯的“主权式”民主与乌克兰“控制的”民主》,http://www.km.ru/maagzin/,2006年月8日。

⑨参见http://www.strana.ru,2006年9月13。

⑩瓦·佐尔金:《讲“主权民主”是有法律依据的》,http://www.edinros.ru,2006年9月8日。

(11)格·巴甫洛夫斯基:《主权民主需要像通用的概念一样研究》,http://www.kleml.org,2006年9月8日。

(12)维·特列齐亚科夫:《主权民主》,http://www.archipelag.ru,2006年9月8日。

(13)参见http://www.strana.ru,2006年9月13日。

(14)马·戈利高利耶夫:《俄式与美式的“主权民主”》,http://www.russ.ru,2006年8月30日。

(15)安·科列斯尼科夫:《“主权民主”:国家的还是“执政党”的意识形态?》,http://www.rian.ru,2006年7月19日。

(16)亚·叶利谢耶夫:《“主权民主”成为“民族的”》.http://www.proqnosis.ru,2006年9月5日。

(17)谢·伊万诺夫:《民族价值观的三大支柱》,http:/www.old.mil.ru/articles/article14358.shtml

(18)《国家的职责》www.strana.ru.,2006年7月14日。

(19)《国家的职责》www.strana.ru.,2006年7月14日。

标签:;  ;  ;  ;  ;  

俄罗斯主权民主理论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