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睿 广西百色学院 530022;钟宏桃 广西艺术学院 530022
摘 要:课程设置以培养目标为指导,以培养规格为依据。但某些综合高校声乐表演专业因出现培养目标不准确,课程体系专业性不突出、课程培养规格表述不明确等问题,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通过明确培养目标、突出课程专业性、准确定位专业发展选修课程的设置、课程设置过程要开放听取社会人士的意见、重视课程评价等课程设置的方法,探究优化综合高校声乐表演专业课程设置策略。
关键词:培养目标 课程专业性 课程开放 课程评价
随着综合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学科面越来越广,办学定位难以把握,进而影响到专业人才的培养。音乐表演专业作为综合高校里的艺术学科,本文探究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及对策,旨在指导课程设置的实践环节,服务教学。
一、培养目标定位要准确
声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明确了宏观社会发展期望与人才目标以外,应深刻地体现音乐表演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系统的综合文化知识、扎实音乐基础理论和美声表演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科研能力,能在大中专院校、专业文艺团体、文化事业单位、新闻媒体、公务员和企事业等单位从事声乐排演、教学、演唱、音乐编导、艺术策划、管理、组织、主持等方面的高素质复合型音乐表演人才。
二、课程规格要描述清楚
声乐表演的培养规格可包括:具有一定的口头、写作交流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掌握资料查阅及运用现代信息技能,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了解基本的体育、卫生、国防知识。音乐表演专业:将美声唱法与中国唱腔相融合,以“理论、技能、实践”相结合为理念,突出舞台表演和声乐教学能力,重点围绕“演、唱、跳、弹、排”等实践技能,编制声乐表演的专业课程。
如表述不清楚,则对课程设置有误导的反作用。例如某校其培养规格的表述中对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有多方面的规格要求。受地方师范教育影响,要求学生能在中小学、从事教学及研究能力。涉及到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专业的两个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中出现教育心理学、教育学、音乐教学法,与音乐教育专业相混淆。受文理科研环境影响,要求学生能在文化部门等有较强音乐研究能力,有文艺理论与批评等,与音乐史论或音乐评论专业相混淆。受地方民族艺术文化建设需要的影响,开设有民族音乐学、民间音乐研究、红色经典系列课程等,与民族音乐学专业相混淆,不能突出专业性。造成课程设置的混乱和不科学性,造成学生课业负担重及专业知识不扎实的培养后果。规范指导课程设置,尊重学理体系,才能科学开展教学活动。
三、课程设计要突出学科性、专业性
声乐表演专业必修课,包括音乐学概论、钢琴基础及即兴伴奏、合唱与指挥、基础和声学、曲式分析与歌曲写作、复调、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声乐作品赏析、器乐作品赏析等。在课程结构及教学计划中作学分、课时的重点规划,强化其重要性,突出专业课程的地位。
1.基础理论课程:乐理、视唱、和声、曲式、中外音乐史、音乐名作欣赏、西方声乐发展史、戏曲赏析、中外歌剧赏析、中国民歌概论。
2.基本技能课程:独唱、形体与舞蹈、表演(歌剧)、合唱指挥、钢琴基础、键盘和声与即兴伴奏、电子琴演奏基础、计算机音乐制作。正音与台词、传统戏曲、外国语语音(意大利语、德语、法语)。
3.声乐表演专业艺术实践、创新课程:实践教学、毕业展演、毕业实习等课程。
为了加强专业的深度与广度的学习,突出学科性、专业性,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设置中可加入较深刻的专业发展选修课程理论课程,如: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歌曲创作等。相对当代飞速发展的舞台表演艺术和大众音乐文化来讲,例如,舞台艺术管理的课程尚未开发,例如录音、midi音乐制作、舞台设备管理等。可借鉴发展成熟的艺术院校课程设置,如音乐聆听、形象设计、流行歌舞排练、音乐剧排练、录音演唱实践、音乐制作、编导基础等。在课程结构方面,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课程设置中适当地加入螺旋式课程设置的设计方案,利于学生的学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音乐技能课不只安排一次,但几次安排均依照基本结构进行,层层提升并层层深化,形成螺旋式发展格局。
四、重视课程设置过程
1.重视师生因素。综合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生源结构比较“杂”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中以地方文化为主,同时重视其他省份的优秀文化音乐知识传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学习、传播在校地区音乐文化的同时,毕业时继续服务于自己的所在民族或地区艺术文化。
课程设置的过程受学校客观因素的影响和管理者主观意识的影响,“因师设课”是最常见的课程设置问题,也是引发课程设置不合理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综合高校的音乐表演专业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从而影响课程的开设,进而影响学生知识获得的深度,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缺乏专业的深度学习。这个主要涉及两个原因,一是缺乏专业教师;二是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基础能力较差,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缺乏引导,大部分学生不能掌握专业自学的能力。
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综合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生源结构比较“杂”,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的地方高校常常在课程设置中以地方文化为主,忽略全国甚至其他省份的优秀文化音乐知识传授,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地区文化的基础,成为学生知识缺憾。学生学习过程也缺乏兴趣,对当地艺术作品的理解能力差,表演技能也相应难以得到提升,以致于到毕业时既没有融入当地的文化,自己的民族艺术文化也没有深入地了解和学习。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决定因素,因此,面对综合高校的音乐表演专业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应该通过教师进修学习、引进专业教师等方面,从根本上解决教学难题,合理地开设专业课程。学生在课程实施中有参与课程实施的能力,学生参与课程实施有助于课程成功,在方法论上有助于课程实施。
2.重视社会人士的参与。文化的变化、社会的期望,如政策导向,是大环境对课程设置最直接的引导作用。社会人士的意见主要包括毕业生、用人单位、教育专家等。毕业生作为曾经的在校生,是课程实施最直接的受作用的对象,通过在校期间的课程学习感受、课程学习效用、毕业就业的知识应用,产生连贯性的学习效应。其课程评价的意见有至关重要的价值体现,因此,课程设置应通过回访的方式,接收毕业生的广泛意见,从而指导进一步的课程改革计划。
教育专家,教育专家全面了解国家教育政策、了解当下的教育现状、时代教育背景、教育地方性、时代青少年的学习心理及习惯等,以及学科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关联的多方面专业知识,往往比一般的教育工作者更具有敏锐的教育管理视觉,因此,专家的课程改革意见也是课程设置的重要参与条件之一。
五、重视课程管理与评价
应该说基本上每个学校在课程评价的程序上是比较完整的,然而仍存在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受到教师人数不够、教学量大、教学压力大等原因,课程评级往往不能如期如效进行。
课程与教学评价,既有教育性功能和管理性功能,也有正功能和负功能。课程与教学评价对课程与教学活动产生不同的作用,具有“检查”、“反馈”“激励”、“研究”“定向”和“管理”功能,课程与教学评价是检查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因此应该重视课程评价。在评价活动中收集到的实时信息资料,依据评判标准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做出科学的判断,衡量其水平状态达到目标和程度,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六、结语
综合高校声乐表演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才能从课程体系上优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较强的音乐表演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突出实践和实用特色,培养具有扎实的演唱演奏基础与应用能力、较强的音乐研究能力、综合素质好、适应能力强、能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站等相关部门、机构从事表演及研究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真正实现服务学生,提高教学质量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汪霞 王文静《课程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
[2]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崔允槨《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中国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袁振国《当代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三版。
[5]王道俊 郭文安《教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第六版。
[6]周海涛《大学课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
[7]薛天祥《高等教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
[8]黄埔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三版。
论文作者:梁睿,钟宏桃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7月总第19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7
标签:课程论文; 课程设置论文; 专业论文; 音乐论文; 声乐论文; 能力论文; 学生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7月总第19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