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上水墨画——孙瑛先生的艺术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水墨画论文,艺术论文,孙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在老画家孙瑛先生家中见到一批他作的国画——不过它们不是画在宣纸上的,而是画在布上的,形式新颖。从效果看,其水墨韵味并不逊于宣纸上的国画,色泽之鲜艳夺目更胜纸上一筹。显然作者对此是下过一番功夫的。这些画是否应算国画?它引起了我的思考。
中国画,人们一般泛指在宣纸上,绢上作的水墨画,以往对如何认定并无争议。只是近些年来,一些人采用新型材料和工具进行创作,才产生了这类作品的归属问题。北京美术理论界曾就此问题展开讨论,最后也未解决对国画范畴的确切界定。其实,古寺院中的壁画,僧人的布上佛像画,颐和园长廓上的绘画,完全系用毛笔及国画颜料所绘,不算国画又算什么呢?对此,孙瑛先生认为:只要作品能体现国画的精神实质,如章法布局、骨法用笔、水墨韵味及意境,都应称为国画。至于使用什么工具材料都无关大局。对于自己的布上画他亦持如是观。布上作山水国画古人未有记载,现代也未听说他人有此尝试,孙瑛先生可谓第一人。布上画耐保存,易携带,故倍受国内外收藏家们的青睐。对于习惯在宣纸上作画的画家来说,布上画无疑是绘画材料上的一次革命,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手段。
在绘画上,孙瑛先生是一位多面手。他早年学过油画、版画、水粉画、漆画,尤擅速写和水彩画。他以卖画维持生计,克服重重困难,先后走过几十个国家,参观了世界上许多著名的艺术博物馆。广见博闻丰富了他的阅历,对他的艺术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对比中,他感到了祖国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对在艺术上走过的弯路,他一直难以忘怀。50年代在西方现代派艺术影响下,他即以拓印、拼贴、揉搓、喷涂及使用排笔等方法创作过抽象派、印象派绘画,如画集中所收《千手佛》。后来终于认识到这种“新潮艺术”有悖于中国传统绘画精神,既失气韵又无笔法,遂放弃。孙瑛先生的现代水墨画,极为讲究用线。作品《山色日夕佳》,从如龙腾蛇舞的苍山巨石走向中,观者能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动感。大片的飞白如铁杵横扫千军,气势磅礴。天际间的点点渔帆沐浴在夕阳的余晖里,映红了山,映红了海,分外壮丽。《欲雨》则是另一番景象;大块乌云当空,令人透不过气来,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画面浓重的墨色突出了“元气淋漓幛犹湿”的艺术氛围。
孙瑛先生对美术理论也作过研究,有些见解还相当精辟。60年代在台湾时,他即发表《论水墨画之创新》、《中国画的现代观》等论文,对中西绘画之特点作了比较,对国画的艺术价值给予高度评价,批驳了轻视国画的种种谬论。他对色彩部分的论述尤为形象生动。他认为:光学上,物体遇明则白,遇暗则黑,作为色彩组成部分的黑、白二色,是绘画诸色彩高度提炼净化的结果,是一切色彩的两极和总和,具有其它单色无法替代的特性,只要在黑白两点间辅彩,画面色调必然统一,其色感必然丰富。中国人所追求的美感,不是短暂的艳丽,而是一种永恒的存在,一种高远恬淡凝重幽静之美,有一种深邃雄浑的博大力量,黑白二色则最适于表达这种追求,能有效地烘托这种超然境界的氛围。故他把黑白二色之关系精辟地总结为“白为色中之母,黑为色中之王。”这个形象的比喻,得到张仃先生的高度赞扬。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74岁高龄的孙瑛先生,凭借对艺术的痴情和勤奋努力,赢来了艺术先生中的又一个春天。
孙瑛先生现为中国美协理事,文化部侨联主席,中国画研究院画家,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