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明 福建省上杭县官庄民族中学 364209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而课堂教学的改进和完善,正是落实新课程理念和提高课堂效率的主要途径。近年来,笔者通过“学思型板块教学”的实践探索,试图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为例,说明笔者的主张和实践效果。
一、“学思型板块教学”的内涵与理论依据
1.“学思型板块教学”的含义。“学思型板块教学”是指课前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及教学过程进行科学整合,使整节课呈“板块”状分布,每个板块既自成一体又密切关联,由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贯穿始终,在循序渐进中层层深入,使教学精细化、高效化、个性化;课中学生根据教学板块中设计的诸问题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在思考中推进过程、经历体验、发现结论和感悟历史的真谛。
2.理论依据——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依据认知心理学观点提出的发现教学,认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使学生尽可能牢固掌握科学内容,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主动的思想家,使其日后能独立地向前迈进。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亲自探索或“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性知识,并发展学生发现学习和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这就为“学思型板块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学思型板块教学”的构建思路
整合课文内容构建学思型教学板块,运用“学思型板块教学”来设计教学内容,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根据文本内容构建教学板块。首先,要研读课标,把课标的规定、要求吃透把准。其次,要深入钻研教材,厘清历史线索,找到其中影响某一历史事件发展的关键点,据此有效提炼课文,将课文内容变“薄”成“点”。最后,整合、串联教学“点”的内容,构建学思型教学板块。笔者的具体做法是:研读课标和课文,内容归“点”,重新布局,确定板块,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合作探究。
分析人教版七上第18课“三国鼎立”,本课的课程标准是“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基本内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此外,涉及的内容还有“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笔者认为本课的重点是“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难点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疑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此外,重难点是怎样正确评价这一时期出现的众多历史人物。各经典战役造就了三国局面,各英雄人物成就了三国风云。通过这样的分析,本课内容可以概括为“战役、三国、英雄”三大知识点。因此,本节课可以设计成如下三个板块:“群雄逐鹿说战争”、“三分天下话三国”、“浪花淘尽论英雄”。通过“说战争”,掌握本课重点,提高学生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和参与的意识。通过“话三国”,指导学生制作三国鼎立局面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论英雄”,对学生能力进行拓展提升,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及方法,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这样,运用“说战争、话三国、论英雄”这三个板块既相辅相成,又层层递进。
明确目标和内容归“点”后,围绕“三国鼎立”这一课魂,整合课文内容构建学思型教学板块。其具体的构建过程为:板块(一),“群雄逐鹿说战争”。1.找一找: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和交战双方。2.说一说:分别说说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过程和结果。3.议一议: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各有什么特点和历史意义?板块(二),“三分天下话三国”。1.讲一讲:“三国鼎立”是怎样形成的?2.议一议: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3.画一画:请你制作三国鼎立局面示意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板块(三),“浪花淘尽论英雄”。1.论一论:正确评价三国各英雄人物。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与历史的实际情况为什么会不一样?2. 议一议:“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让内容归“点”,重新布局,确定板块,设计一些问题,学生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议一议”和“合作探究”,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推进过程、经历体验、发现结论和感悟历史的真谛。
三、“学思型板块教学”的实践效果
布鲁纳认为,知识是学生在求知和探究动机驱使下,通过主动选择和发现得来的。“学思型板块教学”特别注重整合教学资源与安排课堂活动,优化教学内容,注意重要问题的设计与提炼,课堂上有几个板块、每个板块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都清楚了然,避免了教学内容的杂乱无章。如上面列举的教学设计在课堂实施中,引导学生在第一板块中“找一找”和“说一说”: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以及经过和结果。学生经过学习课文并思考后,争先恐后地举手来描述故事情节,培养了学生把握历史的时序性、线索性。通过“议一议”——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各有什么特点和历史意义,培养了学生归纳知识点的能力。又如第二板块中“画一画”——制作三国鼎立局面示意图,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描画出示意图,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再如通过第三板块中的“论一论”——“正确评价三国各英雄人物,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与历史的实际情况为什么会不一样”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学生小组热烈讨论后派代表发言,老师点拨和补充。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学法指导,还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的观点。因此,运用“学思型板块教学”实施教学过程,改变了老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课堂气氛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四、“学思型板块教学”的总结与反思
1.学思型板块教学要贯彻面向全体、以人为本、合作与探究等新课程理念,还要坚持以下原则和思想:
(1)坚持目标导学是前提,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者”的教育理念。“学思型板块教学”要突出一个“导”字。一为“引导”: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或者教师精心安排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二是“指导”: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始终起到指导者的作用,指导学生学习。“学思型板块教学”之板块的设定,一定是因课文特点、因年段、因具体学情科学设定的,每一个板块的设定必然指向历史教学的本真,指向学生历史教育功能的达成。
(2)坚持贯穿一条清晰的主线,体现“一课一灵魂”的中心思想。“学思型板块教学”的过程清晰地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的格局。人教版七上第18课“三国鼎立”的灵魂是“三国鼎立”,要根据“课魂”和文本的具体内容构建完整的教学板块,即“一块一块地来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纵向是文本知识体系,横向是文本知识要点,最终以板块递进式的艺术造型呈现出来,既统揽全课,又美观大气。一般一课3-4个板块,不宜过多。
2.“学思型板块教学”的反思:其误区有设计思路教案化、学习设计共性化。基于“学思型板块教学”的新课堂要求“新三备”:备学生、备学情、备学法。新课堂模式要求借助“学思型板块教学”引导学、促进学、发展学,而不是牵制学、控制学、囚禁学。“学思型板块教学”的教案化,是教师传统教学观点的直接反映,观点不更新,这样的“学思型板块教学”无非是换了名字的“教案”而已。
“学思型板块教学”的设计之所以存在以上误区,根源主要在: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有待转变;对学习者的学习、生活、成长规律缺乏真正的认识和研究;教师对新课堂的驾驭能力不足。因此,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学为本”的教学观、“以生为本”的学生观。
参考文献
邓继民 黄尽英 《浅谈初中历史板块教学模式的构建》.历史教学(上半月刊), 2014,07。
论文作者:陈良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5月总第2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0
标签:板块论文; 学生论文; 历史论文; 局面论文; 教师论文; 之战论文; 赤壁之战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5月总第24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