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磊安[1]2004年在《离子束注入生物小分子的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首先回顾了辐射生物学和离子束生物效应的发展及应用,阐述了离子束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人们对其研究现状。然后在不同剂量率、不同能量的情况下,对离子注入不同状态的多种生物小分子进行了研究。 第二章对不同剂量率下的氮离子和氩离子注入尿嘧啶和胸腺嘧啶样品以及氮、氩离子注入不同厚度的尿苷样品进行了研究。在低剂量率时,分别给出了在考虑离子对样品的溅射和损伤的情况下的拟合曲线。通过对不同剂量时的溅射和损伤系数的改变,可以对辐照的剂量曲线进行较好的拟合。通过对不同剂量率辐照的比较,发现高剂量率时更能够造成样品的损伤。虽然离子注入生物分子存在“自修复作用”,但是在高剂量率的时候,单位时间注入样品的离子的数目更多,所以样品来不及修复,从而显示出比在低剂量率时更严重的对样品的损伤现象。氮、氩离子注入不同厚度的尿苷样品实验表明,在注入初始阶段,氩离子更能造成样品的损伤,这主要是因为氩离子在单位距离上的能损比较大。但是两者的总的辐射效果相差不大,因为对于薄的尿嘧啶样品,二者均可以穿透;而对于厚度大的样品,虽然氩离子在单位距离的能损比较大,但是注入深度小,而氮离子却相反。 第叁章对KeV和MeV离子辐照尿嘧啶损伤行为做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对于KeV离子,在低剂量条件下,曲线与靶模型的预期基本一致;但是随剂量的上升,残存率要高于预期结果,这主要是离子无法到达部分样品分子所致。对于MeV离子,由于离子可以穿透样品,因此其损伤行为基本与理论预期符合。MeV离子导致了高的损伤速率,残存率和离子剂量之间的关系也基本符合靶模型的预期。 第四章对高能离子辐照尿苷和胸苷做了HPLC分析,结果表明高能离子辐照胸苷和尿苷样品的剂量效应曲线和低能离子基本相同,都是在注入初始阶段对样品的损伤比较大,随着剂量的增大,损伤迅速减小。还可以得出,能量在辐照过程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剂量比较小的情况下。
李国平[2]2007年在《低能离子束注入松科花粉的细胞学效应研究》文中指出离子束生物工程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目前仍然有技术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特别是关于低能离子束注入后对植物细胞的直接损伤效应方面的知识还很缺乏。在离子注入试验中植物的休眠种子是最常用的试验材料。许多研究报道描述了受处理种子萌发以后,如幼苗或成长的植物体上的生物学效应,其研究结果也只是在个体水平描述离子束诱发的生物学效应;很多研究采用裸露的生物有机分子作为注入对象研究离子束对生物分子的直接作用,但以生物大分子系统模拟实验的结果只能对离子束的作用机制进行推测性解释,不能用于说明生活的细胞中的变化。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离子束作用于生物体的有效部位也是细胞。细胞学效应是辐射生物学效应中最显着的效应之一。因此,只有在细胞水平探索离子束与细胞的直接相互作用,深入研究离子束对细胞的“加工”效应,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揭示离子束生物学效应机理。要阐明低能离子束的细胞学效应机制,需要找到一个良好的实验模式系统。花粉接近单细胞,结构相对简单,可以离体培养,且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观测,是研究辐射生物学效应机理较理想的实验系统。由于裸子植物花粉具有生命力强、耐贮藏和花粉量大等优点,本研究选择裸子植物黑松(Pinus thunbergiiParl.)和雪松[Cedrus deodara(Roxb.)G.Don]花粉作为离子注入对象,以能量为30keV、剂量为1~5×10~(15)ions/cm~2的氮离子为离子源,从花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骨架系统、细胞核和蛋白质组等几个结构层次研究低能离子束注入对细胞的直接损伤效应。本项研究所获得的研究结果主要包括如下6个方面。1.应用生物显微镜技术,观察了低能离子注入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有显着影响的起始剂量是3×10~(15)ions/cm~2。剂量为3~5×10~(15)ions/cm~2的N离子注入显着促进雪松花粉的萌发,其剂量-效应曲线呈先升后降;而离子注入总体上抑制黑松花粉的萌发,其剂量-效应曲线呈“马鞍型”,“鞍点”出现在7×10~(15)ions/cm~2。从花粉管生长速率和花粉管畸形情况看,离子注入对雪松和黑松花粉管的损伤效应很相似。总体上,离子注入抑制花粉管的生长,并引起花粉管发生畸形,畸形花粉管的主要类型是花粉管变宽和(或)花粉管顶端肿胀。通过低能离子、紫外线和伽马射线辐照花粉的比较研究,认为不同辐照源对花粉有不同的损伤机制。2.首次应用原子力显微镜,结合普通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从不同的尺度水平研究了低能离子注入对雪松花粉外壁结构的影响。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表明,注入剂量≥7×10~(15)ions/cm~2时,花粉着色与对照有显着的差异,表现在花粉表面呈锈色;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显示低能离子注入对雪松花粉壁有刻蚀作用,主要表现在花粉外壁结构单位被削去;刻蚀程度与注入剂量呈正相关,注入剂量3×10~(15)ions/cm~2开始对花粉外壁有刻蚀作用,剂量≥5×10~(15)ions/cm~2时,花粉壁表面开始出现“孔”、“洞”结构,甚至出现较大的裂痕或“沟”。这些研究结果为离子束介导外源基因进入受体的遗传转化技术提供了实验证据。3.为探讨离子注入损伤细胞的生理机制,以黑松花粉为材料,研究低能离子注入处理后花粉内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产生速率、丙二醛(MDA)含量、细胞膜相对透性(伤害度)和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注入剂量≥3×10~(15)ions/cm~2时,花粉内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含量极显着提高,使膜脂过氧化作用增强,导致膜系统损伤,花粉MDA含量显着提高,细胞膜相对透性增大,叁个指标之间呈正相关;在低注入剂量1×10~(15)ions/cm~2下,花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提高,但随着注入剂量的增加,SOD活性逐渐降低;而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着注入剂量的增加而下降。由此推测,在黑松花粉中抵御离子注入所产生的自由基的抗氧化酶类可能是超氧化物歧化酶(SOD)。4.为从蛋白质分子水平揭示低能离子注入对细胞的损伤效应,应用SDS-PAGE电泳技术和PAGE电泳技术分析了低能离子注入黑松花粉后花粉管内蛋白质组成及SOD同工酶、POD同工酶谱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离子注入可引起细胞内蛋白质组成和同工酶谱发生改变,这说明离子注入后可以使花粉粒内的遗传物质表达发生了一定的变化。5.细胞骨架与细胞功能的密切相关。正常微管、微丝骨架结构在花粉管的顶端生长过程中具重要作用。裸子植物花粉管骨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有别于被子植物的。应用免疫荧光标记法和荧光染色法,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术,观察了低能离子注入处理对黑松花粉和花粉管中微管、微丝骨架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离子注入花粉后,花粉管内骨架系统结构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花粉管内微管骨架的破坏与离子注入所引起的花粉管形态异常(特别是花粉管顶端肿胀现象)有关,认为是离子注入引起花粉管(特别是其顶端)微管骨架的破坏,从而诱发花粉管形态异常,特别是花粉管顶端肿胀;此现象与秋水仙素所诱发的花粉管形态显着异常现象相似;花粉管内微丝骨架的破坏与离子注入抑制花粉管生长呈正相关,认为是离子注入引起花粉管内微丝骨架结构的破坏,从而导致花粉管生长迟缓。6.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术观察了低能离子注入对黑松花粉粒内细胞核的直接损伤效应,研究结果首次揭示了低能氮离子注入可直接损伤细胞核结构,导致细胞核裂解,统计分析表明细胞核损伤程度与注入离子剂量密切相关。单细胞凝胶电泳,即彗星试验,是一种测定和研究单个细胞DNA链断裂的新电泳技术。本研究首次应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在体检测低能离子注入花粉后细胞DNA分子的直接损伤效应,结果表明:低能离子注入处理引起细胞核DNA单链断裂,细胞核DNA分子的损伤程度随着剂量的提高而增加,揭示了离子注入可诱发细胞核DNA突变。本研究以花粉和花粉管作为一个模式系统,在细胞或亚细胞水平初步研究了低能离子束注入对花粉细胞的直接损伤效应机制,认为低能离子注入对花粉细胞壁有刻蚀作用,破坏正常的膜系统结构和微管、微丝骨架系统,造成细胞核结构损伤和DNA分子断裂,引起酶和蛋白质的组成或结构改变;离子注入对细胞的损伤是直接的,也可能通过自由基的积累间接地对细胞造成结构和生理损伤;细胞骨架系统是注入离子攻击的关键“靶”,微管和微丝骨架系统损伤与许多后续的细胞学效应有关;离子注入对细胞骨架系统的破坏是离子注入诱发细胞损伤效应的重要机制之一。然而,离子束注入损伤细胞的机制相当复杂,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特别是应该深入分析离子注入细胞后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变化。本研究结果仅为进一步研究离子束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学机理提供了一些实验性基础资料。
宋云[3]2004年在《N~+离子束注入小麦诱变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低能重离子注入技术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崭新的育种技术,由于它不同于常规辐射育种的优点而受到广泛的关注。虽然低能重离子注入技术在植物遗传育种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就其诱变机理尚不十分清楚。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品质差一直是我国小麦生产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种子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是影响小麦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优质谷蛋白亚基类型和组合在我国小麦品种分布较少,变异范围小,严重影响我国小麦品质的提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创造新的优质亚基变异类型和组合,用于小麦遗传品质改良。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采用不同剂量的低能氮离子(E=25Kev,D=3.6-10.8×10~16N~+/cm~2)注入小麦干种子,通过对离子注入后,诱导小麦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种子醇溶蛋白和高分子谷蛋白亚基及一些重要的农艺性状变异的分析,探讨了低能氮离子注入在细胞学、蛋白质表达和表型水平上诱变的机理及其低能离子技术用于小麦品质其它农艺性状改良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获得新的优质亚基变异类型和组合及其它有利变异材料,其结果将对小麦遗传育种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如下: 1.利用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对离子注入小麦CH3286干种子M_0代植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发现低能重离子束注入使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异常,出现许多染色体畸变类型,其中包括后期染色体桥、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断片、中期染色体单价体、多价体和四分体微核等,以染色体桥和断片类型居多;减数分裂行为异常的程度有明显的剂量效应,染色体的畸变频率与离子注入剂量呈正相关,剂量越大,畸变频率越高,变异类型也相对较多。 2.应用SDS-PAGE和A-PAGE电泳技术,首次对低能重离子束注入的小麦种子谷蛋白和醇溶蛋白等位变异类型和亚基组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低能重离子束注入能有效地诱导小麦种子醇溶蛋白和谷蛋白亚基的变异,变异由大到小分别是Glu-D1(高剂量5.2%和低剂量2.8%)>Glu-B1(高剂量4.27%和低剂量1.4%)>Glu-A1(高剂量4.2%和低剂量0%),变异的程度呈正的剂量效应。出现了不同于亲本的亚基类型和组合,它们分别是Glu-A1位点控制的1亚基(占0.9%)和2~*亚基(占3.3%);Glu-B1位点控制的13+16亚基(占1.4%),13+19亚基(占0.47%)和7亚基(占2.4%);Glu-D1四川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位点控制的2+10(占1.9%)和5+l0(3.3%)亚基。产生变异的7种组合 类型:l,7+s,5+10(0.47%);述,7+8,2+12(0.94%);2*,7,2+ 10(0 .94%):null,7+8,s+10(1 .4%);2,,13+16,5+10(0.47%); null,13+19,2+12(0.47%);null,7,2+10(0.9%)。同时,低能重离子 注入能诱导醇溶蛋白在。区及Y区产生广泛的变异,变异频率为5.6%,在 a和p区的变异很小。 3.低能N+离子注入对小麦种子室内发芽力、田间成苗率和幼苗的发育状况有 较大的影响。不同剂量的离子注入,皆使种子的发芽力降低,并表现为负的 剂量效应,其中对发芽势的影响程度大于发芽率,在E=3oKev,D二10、10’知+ /c扩时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相当于对照的59.03%和43.05%,达极显着水平。 随注入剂量的增加,田间成苗率呈平缓的抛物曲线变化,但总的趋势是下降, 室内发芽力随剂量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高剂量对种子苗期生长有抑制作 用,而中剂量注入则有利于幼苗生长,提高播种的成苗率。 4.氮离子注入对苗高和第一叶长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并随剂量的增加而降低, 30kev,4时。’6是苗高和第一叶长降低的最小注入剂量。氮离子注入对小麦根 系发育有一定的影响,各处理间表现不一。低剂量(30Kev Zxlo’“N+/c mZ) 对根长和根数的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高于该剂量的处理,表现出对根 长和根数的抑制作用。另外,离子注入诱导产生白化苗、叶片失绿、条纹叶 和畸形苗的异变株也较普遍。 5.对M:代植株群体的单株进行了农艺性状考察,发现N十注入对小麦农艺性状 的影响主要有生育期、植型、穗部和产量性状的变异,抗病性改善不大。 M:世代群体中,抽穗期变异最大,其次是株高,其中主要是矮株突变。离 子注入能显着地诱导株粒数和株粒重的增加和千粒重的下降,而对其它的产 量性状改变不明显。种子籽粒大小、粒色和硬度等商品性状也有变化。 6、在Ml一呱世代群体中,选育了一批具有优质亚基组合的等位变异材料和农 艺性状变异株系,为小麦遗传育种和品质改良提供了理论研究和育种中间材 料。
辛庆国[4]2007年在《~7Li离子束核反应生物诱变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离子束与传统的辐射诱变因素(X射线,γ射线)相比,它除了具有能量沉积作用外,还具有质量沉积、动量传递以及电荷交换作用,具有更高的生物学效应。7Li离子束不仅具有普通离子束所具有的特点,还可以与生物体内的氢元素发生1H(7Li,7Be)n内靶核反应,从而有望获得显着的诱变生物效应。本研究利用pUC18质粒DNA为试验材料,探讨不同剂量的7Li离子束对离体DNA的氢键损伤效应和诱变效应;利用两个小麦品种(ZY9和ZH7)对小麦M1代基因组DNA的损伤效应、M2代的诱变效应和M3代突变性状的遗传稳定性进行研究,以期揭示7Li离子束生物诱变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 7Li离子束与γ射线相比具有不同的氢键损伤效应,且较低剂量的7Li离子束可产生较高的氢键损伤。7Li离子束对质粒DNA氢键的损伤大于γ射线。2.对10个lacZ-突变体测序分析发现,突变体的DNA碱基发生了碱基的颠换、转换、缺失等,且转换频率(60%)远高于颠换频率(30%)和缺失频率(10%)。A、T、C、G四种碱基都能发生突变,其中T发生突变的频率最高(50%)。在碱基的突变类型中以T→C、C→T的突变为主。位于T和C之间的碱基较易发生突变。3.小麦种子经7Li离子束注入处理, M1代幼苗产生了多种形态畸变,经SSR分析出现带数的增加、缺失和带长度的变化且产生了较高的多态性频率。多态性片段的类型主要以条带数的增加和缺失为主。4.分别用剂量为10Gy、20Gy、30Gy、40Gy、60Gy、100Gy、140Gy的7Li离子束辐照小麦品种ZY9和ZH7,其M2代产生了矮秆、穗型、穗长、育性、生育期等多种变异。40Gy剂量处理的诱变效果最佳。5. 7Li离子束处理的M3代突变系的DNA检测分析表明7Li离子束处理产生的变异可以稳定遗传。7Li离子束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诱变源在作物改良中发挥作用。
周小云[5]2005年在《氮离子束注入对春小麦生理生化的影响及其对盐胁迫的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离子束生物工程技术是一种新的生物技术,它通过离子束注入生物材料,来研究其生物效应和作用机理并将用于诱变育种和基因工程等方面。经过多年的研究,科学家们对它的生物学效应和作用机理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在应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主要研究氮离子束注入春小麦的生物学效应及其M_0-M_1代对盐胁迫的反应。本文采用能量为25keV 的氮离子不同剂量(0、2×1016 N+/cm2、4×10~(16) N~+/cm~2、6×10~(16) N~+/cm~2、8×10~(16) N~+/cm~2、12×10~(16) N~+/cm~2)注入新疆小麦两品种(新春2 号、新春11 号)种子,对春小麦种子活性、幼苗的生物学效应、生理生化的影响和盐胁迫M0代幼苗的生理生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从春小麦幼苗的生长、产量性状上看, 低剂量(2-4×10~(16)N~+/cm~2)N~+离子束注入对新疆春小麦有利。2.从N+离子束注入对春小麦种子和幼苗的生理生化(脱氢酶、叶绿素含量、MDA 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影响来看,低剂量(2×10~(16)N~+/cm~2)N~+离子束注入处理新疆春小麦较合适3.低剂量(2×10~(16)N~+/cm~2、4×10~(16)N~+/cm~2)处理,新春2 号幼苗的叁种保护酶(SOD、CAT、POD)活性比新春11 号敏感。4.经盐胁迫后,中等剂量(6×10~(16)N+/cm2)N+离子束注入处理对提高新疆春小麦耐盐性有利,主要表现在: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保护酶活性变化方面,有利于小麦在逆境条件下生长。对氮离子束注入小麦的生物学效应和盐胁迫的研究表明:适宜的氮离子束剂量注入小麦有助于小麦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
李欢琴, 王文磊, 王昭凯, 林祥志[6]2016年在《低能离子束生物技术的应用》文中提出自从我国科学家发现离子注入生物学效应后,低能离子束生物技术的研究就在我国率先兴起。随后,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基于低能离子与生物体之间存在的能量沉积、动量传递、质量沉积及电荷中和与交换的相互作用,对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进行加工、修饰、重组,开辟了农作物和微生物等遗传改良及转基因的新方法。本文简要介绍了低能离子束生物技术产生的背景、低能离子束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和特点以及目前低能离子束在诱变育种和转基因等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离子束技术在藻类基因工程方面的发展潜力。
潘伟[7]2002年在《~7Li~(3+)离子束注入小麦的生物学效应和诱变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研究了不同能量和剂量组合的~7Li~(3+)离子束注入小麦种子后,对M_1代小麦的辐射生物学效应,M_2代小麦的诱变效应,M_3代小麦幼苗基因组DNA变异和离子注入诱变的物理学机理。所得结论为: 1) 离子束注入对M_1代小麦的发芽率、根长、苗高,成株率等性状均有抑制作用。能够诱发小麦幼苗形态畸变,根尖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畸变,幼苗叶片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异常。 2) M_2代小麦产生了株型、穗型和育性等多种突变。在试验所采用的能量和剂量组合中,32MeV,1.416×10~(12)粒子/cm~2处理条件能够诱发最高的总突变频率(13.4%)和有益性状突变频率(4.12%),并且诱发的小麦M~2代突变谱最广,是最适宜育种应用的处理组合。 3) 对叁种小麦突变株M_3代幼苗基因组DNA的RAPD分析结果表明其DNA均发生变异,证明~7Li~(3+)离子束注入能够诱发小麦产生遗传变异。 4) 一定能量的~7Li(3+)离子束能够注入小麦种子胚部,并与遗传物质中的氢原子发生~1H(~7Li,~7Be)n内靶核反应,从而诱发遗传变异。当能量为32MeV,剂量在0—1.416×10~(12)粒子/cm~2范围内,发生内靶核反应的氢原子数目的自然对数与M_1代小麦的生物损伤有显着的相关性。 对~7Li~(3+)离子束注入小麦的生物学效应和诱变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7Li~(3+)离子束注入技术具有独特的诱变特点,并且诱变效率较高,在诱变育种、创造作物新种质研究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王陶, 李文, 赵世光, 谢传晓, 姚建铭[8]2008年在《低能离子束诱发大肠杆菌甲基化效应研究》文中认为表观遗传学是指在DNA序列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基因表达发生可遗传的变化,而甲基化水平的变化是表观遗传效应的重要指标。在构建一种新的敏感大肠杆菌Dam(GATC)位点甲基化检测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种类及剂量低能离子注入甲基缺陷型菌株GM2929前后甲基化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能量为10keV,剂量为3.9×1015ions/cm2、4.68×1015ions/cm2的氮离子以及能量为10 keV,剂量为4.68×1015ions/cm2的氩离子都不能诱发大肠杆菌甲基化,产生表观遗传效应,可遗传的变异与活细胞甲基化没有关系。
王郑[9]2009年在《低能氮离子束注入紫花苜蓿种子对其幼苗期抗旱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采用能量为25keV、脉冲剂量单位D_0=2.6×10~(13)ions/cm~2,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种子分别注入0(CK)、1800、2000、2200、2400、2600、2800、3000、3200个剂量单位的低能N~+,每个处理设一真空对照,研究不同剂量低能N~+注入后对种子发芽率、淀粉酶活力以及胁迫前后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还原糖含量、POD活性、脯氨酸含量、相对电导率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并依据上述指标对紫花苜蓿的抗旱性进行综合指标的评价。结果表明,在一定真空时间范围内,真空对紫花苜蓿抗旱性有负面影响。在离子注入剂量为1800、2200、3000、3200个剂量单位时,离子束对紫花苜蓿抗旱性有提高作用,其抗旱能力综合排序为T3200>T2200>T3000>T1800。
郭瑞林, 王金平, 秦广庆[10]2004年在《低能离子束介导技术育种的研究现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低能离子束诱变育种是近年来在我国刚刚兴起的一种新的育种方法,自问世之后,受到广大育种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并在育种实践中取得不少有成效的实例。本文主要介绍近几年的研究进展,以便对小麦育种有所启迪。
参考文献:
[1]. 离子束注入生物小分子的效应研究[D]. 刘磊安. 郑州大学. 2004
[2]. 低能离子束注入松科花粉的细胞学效应研究[D]. 李国平. 郑州大学. 2007
[3]. N~+离子束注入小麦诱变效应的研究[D]. 宋云. 四川农业大学. 2004
[4]. ~7Li离子束核反应生物诱变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D]. 辛庆国. 山东农业大学. 2007
[5]. 氮离子束注入对春小麦生理生化的影响及其对盐胁迫的反应[D]. 周小云. 新疆大学. 2005
[6]. 低能离子束生物技术的应用[J]. 李欢琴, 王文磊, 王昭凯, 林祥志.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16
[7]. ~7Li~(3+)离子束注入小麦的生物学效应和诱变机理研究[D]. 潘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2
[8]. 低能离子束诱发大肠杆菌甲基化效应研究[J]. 王陶, 李文, 赵世光, 谢传晓, 姚建铭. 激光生物学报. 2008
[9]. 低能氮离子束注入紫花苜蓿种子对其幼苗期抗旱性的影响[D]. 王郑. 内蒙古大学. 2009
[10]. 低能离子束介导技术育种的研究现状及应用[J]. 郭瑞林, 王金平, 秦广庆. 小麦研究.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