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素质教育 深化教育改革——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答本刊记者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家教委论文,副主任论文,教育改革论文,记者问论文,实施素质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全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广大教育实际工作者对此给予了普遍关注,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和创造性的实践探索。为了使这一讨论进一步深化,促进实际工作的发展,本刊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柳斌同志。
问:素质教育提出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答:关于素质教育的问题,不是哪一个人想出来的,也不是自上而下提出来的,它是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过程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尤其对基础教育进行不断探索所形成的一个共识。在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提出素质教育的问题决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很深刻的社会背景。一方面,它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发展的要求。应该说我们国家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改革开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经济高速度发展,社会各方面取得很大进步,人民生活也有了很大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与此同时,很多同志也产生了一些忧虑:很多消极的东西,如腐败的问题、不正之风的问题、旧社会的一些消极丑恶的现象——卖淫、嫖娼、赌博、封建迷信等也沉渣泛起,拐卖妇女儿童、抢劫、绑架等黑社会性质犯罪也不断出现了。我觉得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奇怪,正如有的同志说的,“窗户打开了,新鲜空气进来了,而苍蝇、蚊子也都进来了”。我说这并不奇怪,当然不等于我们不去重视这些问题,不去解决这些问题。经济发展了,科技发展了,人民生活开始富裕起来了,但是社会的公共道德水准却降低了;知识增多了,技术进步了,但人们的公民意识、公民责任感、公民义务感和遵纪守法、忠于职守等意识却淡薄了。在这种情况下,群众就很自然地发出提高国民素质的呼声,并且把提高国民素质的希望寄托在教育身上,这就很自然地产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实践。群众的这种意愿和要求被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同志,尤其被小平同志集中起来,并加以高度的概括。小平同志讲:“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中央文件和有关法律法规也集中了群众的这个意愿和要求。首先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问题,而且把“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当作关系民族素质提高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件大事”突出地提了出来。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也提出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也指出,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状况,不仅是当前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之一,而且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里明确规定,义务教育要“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此后,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一系列文件和法律法规中都提出了“提高国民素质”的问题。提高国民素质当然要靠社会各方面来做工作,宣传、文化、广播、电影、电视部门,工、青、妇等群众团体,以及新闻、出版等部门,都有一个如何为提高国民素质服务的问题。但在这里面,提高素质最重要的还是教育。小平同志历来讲,很多事情都要从娃娃抓起。因此,很自然地,提高国民素质这样一个任务就主要地落在教育部门身上。我觉得,如果说要讲素质教育的背景的话,这应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不去思考素质教育的问题,那倒会是很破怪的;教育工作者思考素质教育的问题,那是非常自然、非常合乎逻辑的。因此,我认为素质教育问题的提出是很自然的,它代表了民意,不是谁凭空想要去运动群众,而是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形势下,结合我们国情,很自然地提出来的一个问题。再一个方面,素质教育的提出也是与我们贯彻落实国家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密切联系的。从建国初期50年代起,最早是毛主席1953年在接见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时提出“要使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1957年,毛主席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比较完整地表述了“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样一个教育方针。直到现在,对教育方针的表述在一些词句上虽有所调整,但总的意思并未变化,重点还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这样一个方针自提出至今已快40年了,但由于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思想和考试制度等很多方面的改革没有跟上去,因而可以说我们还没有能够很好解决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问题。这些年来,虽说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很明确的,我们的各项工作也都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但是解决得还不是很好。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都把升大学作为实现良好愿望——为学生选择理想职业的一个最佳途径,由此形成了挤“高考独木桥”这样一种现象。虽然经过了这么几十年,可至今这种趋势还是未见衰减。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对于这样一种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都瞄着升大学这一目标的“应试教育”的模式很有意见,也深感忧虑。几十年来,为改变“应试教育”模式,摆脱其消极影响,为基础教育改革探索一条出路的努力一直都在进行。实际上,毛主席1964年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教育工作座谈会(即“春节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同年对北京铁路二中校长来信的批示,都对“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指出这样的教育方法“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文革”10年,大学停止招生,当然也就不存在“片追”的问题。“文革”后,恢复统考,“读书无用论”消失了,但是“片追”又复燃了,而且愈演愈烈,产生了很多消极影响和负面作用。比如说,像青海的“夏斐事件”并非绝无仅有;中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期望值过高而造成了严重的恶果,这是血的教训。因此,也就很自然地促使教育工作者向素质教育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以改革“应试教育”这种模式,也就是说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材施教方面寻求克服“应试教育”弊端的新的路子。
问:素质教育的对立面是否仅仅是当前存在的“应试教育”?它与“应试教育”的区别是什么?
答:素质教育是在新的形势下为了改变“应试教育”所带来各种负面影响这样一种状况而提出来的,是以“应试教育”作为对立面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应试教育”面向的是升学有望的少数学生,而且往往着眼于这些学生智育方面的发展,而把德育、体育、美育等削弱了,它以把少数学生从多数学生当中选拔出来送入高一级学校作为学校教育的唯一目标。如果实现了这个目标,就会受到地方长官的奖励。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己任,以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目标。从这个方面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有根本区别的,是很对立的。这种对立是两种教育思想的根本对立。尽管“应试教育”当中也有某些培养学生素质的因素,素质教育中也不排除必要的测验和考试,但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因而不能以此就抹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两种教育思想的本质不同。这里还需指出的是,素质教育的对立面不只是“应试教育”一种,还有别的教育思想,如“英才教育”、“天才教育”、“神童教育”的思想和做法。所以在谈到素质教育时,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不赞成去建立“英才教育”的模式,搞什么大面积“超常班”的实验。既然是“超常”,那就是极少数,就不可能是大面积。如果大面积都“超常”,那还有什么“超常”可言!现在一些地方搞“超常班”,而且讲大面积丰收,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我觉得现在很多人鼓吹“英才教育”、“天才教育”、“神童教育”,这在义务教育阶段是不合适的,都有它的消极影响,有很大的弊病。“超常”儿童在客观上是存在的,但毕竟是少数,而且人的发展更主要的是依靠后天的教育训练。这在我国古今都不乏例证。本来是一个早慧的孩子,但由于后天的教育训练不当,长大以后无所作为,像王安石在《伤仲永》一文中讲的方仲永那样;相反,一个并非早慧的孩子,而后天的教育训练得当,大器晚成的现象却是很多的。更何况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讲,先天遗传禀赋的差异并不大。因此,在目前普及义务教育这样的历史阶段,对于一些人大肆吹捧的“英才教育”、“天才教育”和“神童教育”,我是不赞成的。我觉得,这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也不会对解决我们国家最紧迫的问题做出什么贡献。但是,我也不反对对“超常”儿童的教育进行一些必要的小规模的研究和实验。
问:素质教育的提法是否科学?是否可以用其它概念代替?它的准确表述是什么?
答:可以说素质教育现在还没有形成一种科学体系,现在它仅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改革的思路。我觉得,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思想,它是科学的;作为一种改革的思路,方向是正确的。因为素质教育的概括包括两点:一是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为根本目的;二是以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办学宗旨。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定义将来怎么表述,还可以研究、讨论,使之进一步丰富、完善。目前大家正在展开广泛的讨论和进行各种有益的探索。这种探索包括湖南汨罗市的大面积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也包括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情境教育、和谐教育等教改实验。这些探索都在用他们各自的方式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都是值得欢迎和提倡的。当然,对于现在的有些提法如挫折教育、磨砺教育,我还是有保留的。像挫折教育,是人为地、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挫折”让学生接受教育,像《西游记》中如来佛设计九九八十一难让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一样,这就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搞不好,会产生副作用和负面影响。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但是,这里我要说,艰苦奋斗的教育、坚强意志的锻炼、刻苦精神的培养都是需要的,抗挫折的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也是需要的,但是否可把它们都概括为“挫折教育”,这还需要再研究。
关于素质教育能否用其它概念代替的问题,我看作为学术研究这不是不可以。现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已经进行了多种多样教育模式的探索,而素质教育是为大多数人所赞成、认同的一种提法。素质教育为更多的人所认同,是因为它的内涵更能够全面地反映教育规律,反映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希望和要求,所以多数人赞成、认同这个提法,并自觉地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
问:素质教育与“三个面向”的关系是什么?
答:“三个面向”是小平同志1983年为景山学校的题词,作为我们国家现阶段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指导方针,对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我觉得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利于更好地落实“三个面向”这一指导方针。“三个面向”的核心是面现现代化,只有面向现代化,才能面向世界,才能面向未来。进行素质教育在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它必然能够更好地使得教育面向现代化。现在的世界是一个不断现代化的世界,未来是科学技术更加现代化的未来,而实施素质教育恰恰是为了我们12亿多人口的国家能够更好地面向现代化。不提高素质,面向现代化就会落空。所以,关于素质教育与“三个面向”的关系问题,我觉得实施素质教育,正是为了有效地贯彻“三个面向”这一指导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会有利于“三个面向”这一指导方针的进一步落实。
问: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是什么?
答:我觉得,这里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如果“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教育方针中所指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那么素质教育就是落实“全面发展”这一教育方针的一种教育模式或教育体系。它要通过设置素质教育的目标,构建素质教育的课程教材体系,完善素质教育的方法,建立素质教育的评估制度等环节来落实教育方针的要求。因此,素质教育的内涵比“全面发展”更广泛更丰富一些,它既包括人的共性的发展,也包括人的个性的发展。第二,马克思提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与我们现在提的素质教育的概念还是有区别的。教育方针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两个概念也不是完全一致的。教育界有过若干次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讨论。“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理解,马克思讲的“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指明人类在共产主义社会的条件下所要实现的目标。它是以社会“三大差别”的消失、社会分工的消失为前提条件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更高阶段的要求,这个要求在我们目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很难做到的。我们现在实施素质教育,其目的还不是立即去消除“三大差别”,消除社会分工,现在的素质教育还要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各行各业分工的需要,因而素质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两者还是有不同之处。
问: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标志是什么?当前要解决哪些问题,处理好哪些关系?
答:我以为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标志至少可以强调以下3点:①作为义务教育,做到了真正面向全体适龄儿童,而不仅仅是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而不仅仅是重视智育,目前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薄弱状况和偏重智育的倾向得到改变。③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能够处于主动发展的状态。现在的学生被动得很,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来自家长和老师的压力相当大。诚然,在孩子缺乏一定意志力的情况下,必要的督促、帮助、引导是需要的,但不能完全使他们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比如,有的学生写错一个字,要被罚写几十遍。这是不可取的。再如,有的地方在幼儿园阶段搞大量识字的一些做法,也是不宜提倡的。因为幼儿园的孩子正处在幼稚阶段,识字并不是它的任务。幼儿初入社会,有许多比识字更为重要的事情,他要用眼睛去观察世界,用手去触摸各种各样的东西,亲身去体验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就要让他们去玩,去品尝酸、甜、苦、辣,这对孩子们来讲更为重要。要着力让孩子主动发展,因为没有主动,就没有生动活泼;没有主动,就没有发明创造。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没有主动和生动活泼,就不会有“不拘一格”,就不会有创造,就不能实现“三个面向”。可以说,上述3点就是素质教育摆脱“应试教育”很重要的标志。
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最主要的是:①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教师、校长要转变观念,家长要转变观念,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转变观念,社会各界都要转变观念。没有教育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因而可以说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仅有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观念的转变还远不够,领导干部的观念不转变也是不行的。现在很多县长、专员在汇报教育工作时,老是只讲他们那里的学校考上了多少大学生,他们拿了多少钱去搞奖励,把这些看作他们的政绩。这就是个教育观念的问题。这说明他们还没有真正掌握教育规律。②要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因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毕竟是以课程教材为主要依据的,一个孩子在学校里6个小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而课堂是依据一定的课程结构和教材来进行教育的,不抓课程教材,就是没有抓住教育过程的主体。所以现在的问题是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来制定课程教材体系和编写教材,要实现课程教材体系的素质教育化。③要建立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很重要,不容忽视。“应试教育”问题为什么长期解决不了,主要原因就是它有一很强硬的“高考指挥棒”。如果我们实施的是素质教育,而评价制度仍然是“高考指挥棒”,仍然是学科知识的“分数”,那么,素质教育就很难形成一种相应的运行机制。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真正以素质教育为标准来建立评价制度。现在有两个很好的典型:一个是上海南市区,他们对教育评价制度进行了改革探索,采取措施提高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此外,还把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贯彻教育方针情况、办学条件等各个方面都纳入评价体系之中。他们评价一所学校的标准是比较全面的,而且把智育所占的比重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不以“一好”代“三好”、一俊遮百丑。我们应当很好地研究和总结他们的经验。另一个典型是湖南汨罗市,他们的教育目标管理指标订得比较科学。应当说明,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目标管理:有“应试教育”的思想,就有“应试教育”的目标管理;有素质教育的思想,就有素质教育的目标管理。汨罗的教育管理改革就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要求。在汨罗的教育目标管理中,有一条特别好,就是市委组织部、市教育行政部门以素质教育为标准,而不是以升学率为标准评估县、乡、镇领导干部的政绩。因为学校校长、教师尽管能够顶住来自社会的压力,却难以顶住来自党政部门的压力。看乡、镇干部的政绩,要看对教育投入,看教育费附加的征收情况,看改善办学条件的情况,看尊师重教的情况,形成了一整套评价标准。这样的评价制度,就能引导干部去帮助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而不是帮助学校搞“片追”。我觉得现在进行素质教育已有了比较好的条件,在一些基层单位也已开始出现一些好的典型,他们在想办法向素质教育转轨,并且有很多创造。正因为如此,我们对实施素质教育应充满信心,同时也希望教育理论工作者处理好与教育实际工作者的关系,要向广大第一线教育工作者学习,学习他们在教改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些好的经验和提出的一些好的教育思想,并帮助他们总结,帮助他们提高,不要把自己关在研究室里面坐而论道、评头品足,要满腔热情地去支持第一线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创造性工作,帮助他们发展、丰富和完善素质教育体系。从大局看,凡是群众需要的、拥护的,我们就应当去干,在干中学,通过教改的实践去总结经验,形成理论;把形成的理论反过来又投入到实践中去验证;经过验证以后,再上升为比较科学、比较完善的理论,用以指导实践。因此,素质教育绝不是一二年、三五年的事,恐怕要坚持搞它一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到那时,我们的民族素质就会有很大幅度的提高。
问:实施素质教育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特色建设(学校办出特色)的关系是什么?
答:办特色学校是要求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办出学校各自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特色,而不是搞专业化,不是引导学生片面发展。在中小学阶段过早地使学生专业化,有害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不宜提倡。学校办出特色,应当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与深化教育改革的具体体现,这与实施素质教育并不矛盾。
义务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因为在这个阶段,无论是从学生生理发展的规律、心理发展的规律,还是从其获取知识的规律来看,都是打基础的阶段。古时有一句话叫做“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说明小的时候把教育训练都内化成为一些好的习惯、成为一种很自然的东西,或者说成为一种素质是多么重要,同时也说明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强素质教育,对于一个人的一辈子都将是受用无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