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的自适应与适应_自我评价论文

略论自我适应与适应环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我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心理辅导中,如何使学生在自我适应和适应环境两方面都得到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近年来,一些心理学工作者对个体的自我概念、社会适应性等问题作了比较细致的研究,但个体的适应是一个比较综合的问题,涉及的心理因素较多,因此,本文拟从理论上对个体适应的含义、心理机制及其相互联系等问题作比较概括的分析。

一、人类个体适应的含义

“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一切有机体都必须适应它们的环境,才能生存、繁衍。动物的心理活动使其能在环境中探究、定向,作出合适的反应。人类是动物演化阶梯的最高阶段,它不仅具有生物属性,而且还具有社会属性和意识属性,因此人类适应的含义更加广泛。由于人是社会的人,因此个体不仅要适应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适应社会环境;由于人有意识,因此人不仅要适应外部环境,与外部世界取得平衡,而且要取得内部心理世界的平衡,实现良好的自我适应。自我适应与适应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共同构成了人类个体适应的丰富内涵。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自我适应与适应环境都与人的自我意识有关。自我意识作为个体意识的一个方面,同样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因素,体现为个体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自我适应主要与个体的自我认识和自我体验有关。良好的自我适应表现为个体自我觉察的敏锐性、自我评价的恰当性和情感体验的积极性,即个体对自己内部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有清楚的觉察,对自己的各个方面有恰当的评价,以及对自己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能肯定自己,悦纳自己,包括坦然承认自己的局限和缺陷,并对自己的发展有成功的信心。适应环境涉及人与环境的关系,包括个体对环境的认识以及个体在整合各方面信息后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的调控,因此,自我意识中的自我调控是个体适应环境的重要心理因素。对环境有良好的适应表现为个体对环境适应的主动性、反应的适度性和调控的灵活性,即个体能主动地搜集和分析信息,恰当、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及时根据个体与环境的关系进行调整,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组织和社会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使自己生活和事业的目标得以实现。个体的自我适应与适应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其整体的适应水平。

二、个体自我适应的心理机制

个体自我适应的心理过程比较复杂。如前所述,自我适应主要涉及自我意识中的自我认识与自我体验两个方面,在自我认识这一部分,我们还可以作更细致的分析。图1 揭示了自我适应的过程及其心理机制:

从图1可以看到, 个体首先需要获得关于自我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包括个体在活动过程中对自我状态的觉察,对活动结果的了解,他人对活动和个体表现的评价,以及与评价自我有关的相关他人成绩的信息等等。然后,个体会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这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个体要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与相关他人的表现和成绩作比较,对各方面的信息(有时是不一致的)进行选择,然后综合而成对自我的评价。在此基础上,个体会进一步对活动的成败进行归因,力图作出合理的解释。这一信息整合过程是在个体已形成的心理背景下进行的,其中两个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自我概念以及“如何看待自我”的观点。

图1 个体自我适应的心理过程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基本看法,包括以自己的容貌、身材、体能、智能、个性以及过去成功程度等的总体评价。它是个体多次自我评价结果的概括。随着个体的发展,新的自我评价的结果会不断肯定、加强或否定、修正原来的自我概念。同时,已经形成的自我概念又会影响个体自我评价的倾向。自我概念水平较高的人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对自己较多肯定性的评价,即使面对失败的情境,也常常能较全面地分析主客观原因,不轻易完全否定自己。而自我概念水平偏低的人则常怀疑自己的能力,特别容易在失败的情境中否定自己,体验自卑。可见,个体形成较高的自我概念水平对其在自我评价中保持积极的倾向非常重要。

“如何看待自我”的观点是指对于个体的长处和短处、价值和局限应如何评价对待的一种观点、理念。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头脑里,不论个体是否意识到,它都会直接影响个体对自我评价结果的解释和接纳。

任何一个人其实都是既有长处,又有短处;既有自己的价值,又有自己的局限;既有成功,也不可避免会有失败。而且,个体是不断成长、发展的,经过努力,今天不会的,明天可以学会;今天不如别人,明天可能超过别人。因此,个体之间比较的结果是相对的,相对于某时、某事、某方面,而不是绝对、不变的。没有谁是全能,也不可能有永远的冠军。如果个体对于人的长处和短处、价值和局限能有比较全面、辩证的观点,能把自我方面的问题放到这样一个框架中来认识,他就既能坦然承认自己的短处,接受自己的局限和缺陷,又能恰如其分地看待自己的长处、价值,并能保持积极进取、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的态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使个体保持既健康又积极的良好的自我适应状态。

个体的自我概念和“如何看待自我”的观点还会影响其分析比较的方式和选择综合的方向,从而影响自我评价的结果。人们往往通过相互比较来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自我概念水平较高、观念较为合理者多能进行全面的比较:既用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在此基础上建立自信和自我价值感,又能以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从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激励个体自我完善;既能与比自己强的人比,形成适度的紧迫感和竞争意识,又能与比自己差的人比,以此减轻自己的压力和挫折感;在自我比较中,着重看自己的进步,因此对将来有积极的期望。自我概念水平偏低、观念不合理的人由于已有较强的自卑感,因此在相互比较中总是容易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方面,难以进行较全面的比较。其结果只能是进一步否定自己,加深个体的自卑感和不幸感,并由此产生许多适应方面的问题。

个体经过信息整合,不仅得出了自我评价的结果,而且在“如何看待自我”的观点指导下,还会产生对这种自我评价信息的态度:肯定与否定,接受或拒绝。个体对自我的情感体验的性质不仅取决于自我评价的结果,更取决于个体对这一结果的态度。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认识到自己的某种局限、缺陷,如容貌、身体不好,或有残疾,有人自卑、沮丧,有人则能坦然接受,而向其他方面发展,从而弥补在这方面受挫的自尊。可见,个体能否自我适应不仅在于能否认识自己,更重要的是能否悦纳自己,特别是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局限、缺陷和失败。因此,个体看待自我问题的正确观点就成为自我适应中的关键因素。在心理辅导中,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三、个体适应环境的心理机制

个体适应环境的过程是一个主观与客观、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人是由环境决定的。个体生活在环境之中,首先要认识环境,对环境的要求作出适当的反应。但个体对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对环境所给予的各种外部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加以选择,并与个体的需要、动机以及能力等各种内部信息联系起来考虑,从而作出决策,调控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作出反应的过程,这一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个体适应环境的心理过程

个体对于环境的适应虽然是主动的,但个体必须在认识环境的基础上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适应和改造环境。因此,个体首先必须认清环境,审时度势。同时,由于适应环境涉及的是个体与环境的关系,所以个体还要对自己的需要有清楚的了解,知道“我想要什么”,对自己的能力有恰当的评价,弄清“我能干什么”,做到知己知彼,进而对环境因素的性质作出可控或不可控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行为调控的决策:对于可控因素,选取恰当的时机,采取恰当的步骤,并考虑环境的可接受程度,控制行动的速度和力度,从而有效地适应和改造环境,实现自我;而对于一些不可改变的环境因素,特别是当个体目标因环境因素而无法实现时,则应主动调适自我,接受现实,渲泄情绪,另找出路。这既有利于个体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保持健康的心态,也有利于个体与环境关系的有效调整。个体能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根据自己与环境的不同关系状态采取灵活的应对方式和调适艺术,是个体具有良好适应能力的表现。

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个体对自己与环境关系的判断具有关键的意义,它决定个体自我调控的决策取向,并直接影响适应行为的成败。在实际生活中,对于同样一种情境,不同的个体会作出很不相同的判断,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个体的自我概念水平及其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观点。个体如果能对自己有比较恰当的评价,对人与环境的关系有比较辩证的观点,则常能对个体与环境关系的性质作出恰当判断,而且能有效地调控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在个体与环境之间取得平衡。

四、自我适应与适应环境的关系

个体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整体,各部分及其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在个体身上,自我适应与适应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方面,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个体从自己活动的成败以及他人的评价中获取反馈信息,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作用,形成对自己的认识,并产生相应的肯定或否定、积极或消极的情感体验。个体肯定性的自我评价倾向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构成良好的自我适应状态;反之,否定性的自我评价倾向和消极的情感体验则会造成自我适应不良。另一方面,个体自我适应的状况和水平对其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的行为定向、目标选择以及在群体中的自我定位具有关键意义,从而影响个体适应环境的结果和水平。

关于学龄期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研究充分说明了个体自我适应与适应环境的相互关系。儿童进行学校学习以后,集体的学习活动成为个体的主要活动。在学校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开始被正式、公开地评价,这使学生在相互比较中了解了自己的学习能力,而老师、同学、家长以及社会多以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价值,学生是否能适应学习的要求、取得良好的成绩成为学生成败的标志。这种经验对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尊体验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其自我概念、自尊发展有显著的正相关。儿童的学业成绩越好,其自尊水平越高;相反,学生成绩越差,其自尊水平也越低。①②儿童的自我评价与其学业经验的关系比其与非学术活动的关系更为密切,而且个体在小学时期的成败经验甚至还影响其成年以后的自信心。③此外,在集体活动中,儿童与同伴的交往也影响了他们的自我评价,同伴的反应和接受或拒绝的程度使儿童看到了“镜中我”,对自己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研究表现,儿童的自我评价与其交往有相关,高自我评价的男孩更富于创造性,能更快地被社会团体所接受,并成为领导者,他们更为自信、坦率,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善于接受批评,学习成绩也较好;而低自我评价的男孩往往比较孤独,有不良行为习惯,学习成绩不好。④可见,儿童对学习和学校环境的适应状况直接影响其自我概念以及自尊体验,影响其自我适应的状况,而自我适应的水平又反过来影响儿童适应学校环境的心理和行为,影响其适应的成功程度。

自我适应与适应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了个体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和心理发展的辩证过程,为我们在心理辅导工作中用系统和发展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学生的适应问题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同时,也使我们看到学校教育在个体适应能力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因此,我们的学校教育应当给学生提供有利于其实现良好自我适应的环境,这就要进行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构建起发展潜能的课程模式,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和鼓励自信的评价模式,并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自我适应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使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长。

标签:;  ;  ;  ;  

论环境的自适应与适应_自我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