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思想政治”第六课小栏目存在的问题分析_社会价值观论文

高二“思想政治”第六课小栏目存在的问题分析_社会价值观论文

高二《思想政治》第六课小栏目问题解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高二论文,栏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通过列举几个生活中具体事物所包含的价值的例子,说明哲学上所说的价值的含义。

在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都存在着价值问题。譬如,吃饭有营养价值;穿衣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买商品有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听音乐、看电影、戏剧,有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等等。所有这些,无论是营养价值、实用价值、经济价值,还是审美价值、艺术价值,都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一定的事物与人发生关系而表现出来的,是人们对这些事物的具体价值的认识或具体的价值评价。

在这里,饭、衣服、商品、电影、戏剧等事物,用哲学的语言讲,即是“客体”,人即是“主体”,人需要这些东西,就是“主体需要”。概而言之,所谓价值是指人(主体)的需要与事物(客体)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这里所讲的“事物”,既包括物质对象,又包括精神现象。“人”本身也是“事物”,“人”既是“主体”,需要满足自己的需要;“人”又是“客体”,能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认识事物的属性,并在自己的思想意识中形成了判断事物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观念。

由此可见,哲学上所说的价值,不是客观事物有无用处的具体价值。它是一个哲学概念,比具体事物的价值更广泛、更抽象,是具体事物价值的概括、抽象。

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说明我们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它在人们的头脑中一经形成,就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起导向作用。人们从事活动时,总得首先思考它是否有价值(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价值有多大。没有价值,或“得不偿失”的事,就不会去做。例如,关于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这是一项重大的认识、改造自然的活动。经过多方论证,大家认为此项工程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经济、政治意义,利大于弊,值得开发,于是才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去开发、利用。在这里,认识什么,改造什么,或不认识什么,不改造什么,价值观就起到了导向作用。但是,价值观还存在先进与落后,乃至革命与反动的区别。不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是不同的。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具有普遍性,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均需坚持。在经济建设中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呢?这当中,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知道,任何经济活动都要力图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长期以来,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主要依靠比较简单落后的生产工具,动用大量人力,耗费大量资源等,也就是使用“粗放型”的方式去发展生产,科技含量低,经济发展缓慢。然而,随着现代化事业的前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过去那种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或价值导向也就成为过时的东西,必须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靠现代的管理体制、科学的经营,特别是高新科技手段去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增长。以安徽美菱集团为例,美菱是国内生产电器的大型企业,面对国内外严峻的市场形势,他们始终坚持“科技驱动”战略和价值导向,不断开发新产品,以新取胜。最近推出的高科技含量的新产品,如智能变容冰箱、超级节能型冰箱、直风冷二合一型冰箱、美菱滚筒洗净度洗衣机、贮水式电脑热水器、离子水生成器等,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人性化的功能设计、新颖时尚的造型,成为商家竞相追逐的热点和焦点。据2000年美菱集团商品交易会的统计,电冰箱、洗衣机等高科技含量的新产品订货量占总订货量的80%,成交额占总成交额的93.7%。事实说明,在经济建设、企业发展中,必须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即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尤其要提高高科技含量,否则就无法在剧烈的国内外竞争中取胜。

当我们要对事物作出评价时,为什么首先要对事物自身的属性和变化发展规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这里讲的对事物(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现象)的“评价”,也就是对事物的“价值”评价。所谓评价,就是主体——人在对客体的属性、本质、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标准)运用于客体(事物),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主评判。评判是人的意识对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价值评价作为主体观念活动的结果,表现为人们对一定客体是否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所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评价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不同于一般地对客体(事物)的属性、本质、规律的认识,而是主体对事物是否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认识。也就是说,“价值”是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有用性,即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生活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为什么对事物作出价值评价时,首先要对事物本身的属性和变化发展规律有个正确认识呢?从根本上讲,这是由于事物的属性(或特点)是最能表明事物是否有用或用处大小的根本标志。因此,只有正确了解事物的属性,才能判明其对人是否有积极意义,以及意义大小。而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又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它是决定事物属性的最根本的东西。如果说,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属性不容易的话,那么要正确认识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就更需要花大工夫。总之,正确认识事物的属性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是对事物作出正确价值评价的前提条件,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

列举你所了解的市场经济中发生的事例,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

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利益关系的正确价值导向或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不同的商品生产者还是经营者都有自身的特殊利益,但都需要有良好的市场秩序,遵守相应的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才能建立正常运转的市场机制,生产者和经营者才有可能获得正当的利益,得到发展。如果从事市场活动的主体只顾个人的或自身的利益,不顾他人和国家、社会的利益,那是背离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大家知道,首都钢铁公司是国内当然也是北京的有名企业,但是又是一个环境“污染大户”。在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生产发展与环境治理都需要大量投入。“首钢人”为了首都的利益(实际上也是国家利益),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上,投入了大量资金,淘汰、更新了一批污染严重的落后设备,仅1999年就淘汰了6座5吨以下的电炉,停用了143台茶炉大灶、38座10吨以下的锅炉等。 “首钢人”顾全大局的价值观是应该充分肯定和值得倡导的。据报载,晋、陕、蒙交界处黄河沿岸数十公里内,却有100 多家小工厂正以极原始的方式进行生产,污染着环境。当地群众强烈呼吁:救救黄河!救救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毫无疑问,为了局部利益而牺牲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价值观必须彻底抛弃。

集体主义原则是如何调整市场经济中产生的矛盾的?

一般说来,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所有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都应该在社会主义法规和社会道德的规范、约束下从事经济活动,他们的利益与国家、社会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从事市场活动的主体又都是独立的法人,都有自身的(个人或集体)特殊利益,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分散化、市场法规不健全等,因而在市场经济中,必然存在复杂的矛盾。矛盾的解决需要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道德的手段。从道德方面来说,就是要按照集体主义原则去调整,做到个人利益、局部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全局利益,最终促进个人、局部与集体、全局的协调发展。

一些小造纸厂(年生产能力5000吨以下)投资不大,多建设在乡村,工艺流程简单,成本低、产品市场竞争力强、利润丰厚,一度成为不少农村乡镇的经济支柱。但造浆的污水可直接排放,对乡村的生活环境和耕地污染极其严重。以安徽省乡镇“小造纸厂”最为发达的萧县为例,“小造纸厂,”不仅直接污染了这里的许多村庄,而且使造纸业发达地区成了癌症和肝炎的高发地区。在1997年底的淮河治污“零点行动”中,100多家“小造纸厂”被关闭。这无疑是从全局利益、 人民利益出发而采取的举措。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小造纸厂”在安徽被关闭的消息不胫而走,成为西部地区的一些企业发财的商机。这些不发达地区的厂家希望通过“小造纸”这种便捷方式快点赚钱,迅速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萧县的一些造纸设备已通过一些渠道转运出去,而一些“小造纸”业主也直接去西部搞“二次开发”。上述例子给我们提出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应该如何运用集体主义原则去处理个人的、地区的利益与社会的、全局的利益的矛盾?

集体主义原则在调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时,主要是从两个方向发生作用的。一方面,促使国家的经济法律、法规得以真正贯彻,使国家整体利益得以保障,使个人和集体的合法利益得到实现。另一方面,各市场利益主体必须从国家大局利益,从人民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出发,克服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地方保护主义。上述例子中涉及的安徽地方企业和西部地区的企业,都希望自己得到发展,都想获得更多的利益,这是可以理解的,否则就无法在市场经济中生存下去,更谈不上发展。但是,绝不能为了局部的、眼前的利益,而危害国家利益,牺牲人民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干出违反集体主义原则的事情来。

标签:;  ;  ;  

高二“思想政治”第六课小栏目存在的问题分析_社会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