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形成_社会价值观论文

论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形成_社会价值观论文

论社会共同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基础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1)04-0047-03

“价值”一词有不同的定义,在哲学的视角上,价值“是指在劳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的目的性、发展性和超越性”[1]。价值观则是人们对自身的目的性、发展性和超越性的自我意识,是人们进行行为选择的最深层的导向和实施行为的重要驱动力。价值观依其主体的不同可划分为个体价值观和社会共同价值观。社会共同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共同体得以存在,并形成共同理想和产生统一行为的内在的基本前提。因此,倡导、培育和坚持社会共同价值观成为一定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所关注的中心。今天,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历史重任,面临着全球化浪潮的严重挑战。但是,现实中人们的价值观却日益多样化,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与矛盾。因此,社会共同价值观问题对我们来说决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现在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相互差异矛盾的多样化的个体价值观的现实背景下能否确立社会共同价值观?本文试图从肯定的角度回答这一问题。

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是人的本质的要求。马克思说:“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这是关于人的本质的公认的经典的定义。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本质只有在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实现和表现出来。但是,无论在理论上或是现实中,人都不能孤立地进行自己的活动。人的活动在本质上都是人们的活动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换。人的本质是在人们活动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换中得以实现和被表现出来的。因此,人们的活动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共同性,这是人的本质的必然要求。据此,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也是人的本质的必然表现。

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人的本质决定了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其内在的可能性。但是,要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需要诸多条件的配合才能实现。其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作用是根本的条件。

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就是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思想,它是统治阶级根本利益和欲望的集中表现。它的基本功能是论证统治阶级统治的合理性,在理论上为统治者寻找合适的统治策略和方法,维持这种统治的稳定性和长期性。马克思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3]。统治阶级为了实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总是凭借其物质的、政治的优势,极力倡导和推行代表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并以此为基准,划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压制和排斥与此不相容的思想和行为。因此,一定社会的共同价值观总是由一定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和支持的与统治阶级根本利益和意志相一致的价值观。

当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时的作用是有其限制性的。它表现在:(1)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所立足的阶级统治在现实中是合理的。因为,具有现实合理性的阶级统治体现着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所以,它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才能为大多数人所接纳。与此相反,当统治阶级的统治失去其现实性和合理性,社会处于“统治者不能照常统治下去,被统治者不能照常生活下去”的状态中时,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意志就与社会的利益和意志发生尖锐的对立和矛盾。在此情形下,与统治阶级利益一致的,由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和推行的社会共同价值观就失去了它的普遍性意义而被广大社会成员所反对和抛弃。(2)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本身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包容性。正如任何统治阶级都必然要面对自己的同盟者和敌人一样,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必然要面对与自己相异的和相对立的意识形态的挑战和斗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确保自己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必须能够最大限度地包容、融合其他意识形态的内容。只有这样,它才能把自己所倡导和支持的思想道德观和价值观推广于广大的社会成员中并为其所接受。与此相反,当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失去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包容融合其他意识形态的能力时,这就意味着这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极其所倡导和推行的社会共同价值观失去了它们的存在价值,必将被社会发展所淘汰。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及其所倡导和支持的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兴衰历程,历史地说明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和发展时期,儒家思想成功地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包容和融合诸多本土的与外来的思想文化体系,使自己所倡导和支持的价值观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不断衰败没落,儒家思想及其价值观日益成为我们接受和创造新的思想文化,确立科学、进步价值观的障碍,成为社会进步的羁绊。在中国历史的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及其价值观最终成为思想史中的一个章节。

马克思主义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后,不仅实现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的结合,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前进和胜利;有力地克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的落后的因素,实现了与中国文化的有机结合;而且,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的基础上,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过程中,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富有成效地实现了自己的发展,并产生了这种发展的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它所倡导和支持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我们社会的共同价值观,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和现实的本质要求。

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是社会共同体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总是由各种具体的社会共同体的总和所构成的,社会共同体是社会的具体的现实的表现,也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固然需要诸多的物质和精神、内部和外部的条件,其中,作为社会共同体的主体的人无疑是最重要的条件。具体来说,就是组成社会共同体的人们之间的亲和力、凝聚力。一般说来,人们之间的亲和力、凝聚力存在,社会共同体就可存在;这种亲和力、凝聚力加强,社会共同体就可发展。人们之间的亲和力、凝聚力的精神根源就是人们的共同价值观。人们只有认同共同价值观,才能克服社会共同体内的离心力、涣散力,并形成亲和力、凝聚力。实现这种超越与认同的现实基础是人们普遍体认到社会共同体是其长远的和根本利益的最终寄托。恩格斯在谈到国家的起源时说,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虽然,国家产生的现实前提是社会分裂为对立的阶级,并且,阶级矛盾发展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但是,其中也依赖于人类的共同需要——控制阶级对立。因为,无休止无节制的阶级对立和斗争势必毁灭人类自身。由此可见,即便是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这种特殊的社会共同体,也需要人们的共同需要、共同利益、共同价值才能产生与维系。

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其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也说明,当我们民族繁荣昌盛的时候或处于艰苦抗争之际,都是民族亲和力凝聚力最强盛的时候。而每当这些时候,我们都能发现有一种富有生气、体现时代精神的、得到广泛认同的社会共同价值观在发挥作用。无论汉唐盛世还是惨烈的抗日战争,都是如此。相反,当我们的民族处于分崩离析内乱不止之时,往往是缺乏一种得到普遍认同的社会共同价值观,或者,虽然形式上存在着某种被标榜为社会共同价值观的东西,但因其僵死的、反时代的特征而得不到实质上的认同。

今天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进程虽然开始,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猖獗,我们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任务依然重大;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各个国家民族间在经济领域的相互依赖加强,但竞争也更加广泛和激烈,我们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依然艰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尚处于低潮,马克思主义受到多方面的挑战,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任重道远。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更加迫切需要建立、提倡一种能得到普遍认同的社会共同价值观。

此外,社会共同体中存在的文化传统也是社会共同价值观得以形成的内在根据。

我们现在正处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现代化社会转变和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的社会大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领域深层次的社会矛盾纷纷暴露出来。由于民主制度不完善、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不健全,致使党员领导干部中腐败现象严重存在;腐败与官僚主义严重地破坏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使之处于某种程度的对立之中。比如:在有些农村,农民在个别所谓“农民领袖”的“反腐减负”口号的煽动下,聚众围攻、冲击当地政府,动辄成百上千人。由于改革措施不配套、分配制度不合理、法制不健全(主要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不公),致使社会弱势人群得不到支持和保护,已经形成许多涉及面极广的社会问题。比如:在有些工厂,工人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和生活,厂主虐待工人、克扣工资,工伤火灾造成重大伤亡,事事让人触目惊心。此外,下岗工人、失业人群、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人群的生活与就业都存在很多问题。这些情况都说明,我国社会已经发生社会分化,社会已经被分割为许多利益相互区别甚至相互对立的群体和个人,与此相应,人们的价值观也更加多样化,其对立性与矛盾性也愈为突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各种社会矛盾不断积累、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日益表面化的同时,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思潮不断涌入并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这些都对人们的思想和信仰产生冲击,一些人甚至出现了“信仰危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所倡导和支持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面临新的挑战。只有成功地应对这些挑战,才能在新的历史阶段坚持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其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也才能在此前提下形成适应新的历史阶段需要的社会共同价值观。

基于以上目的,首先,我们一方面要切实地按照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的要求,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另一方面,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政治法律制度的同时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这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形成适应新的历史阶段需要的社会共同价值观的政治制度保障。其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一方面,不能把坚持理论等同于固守理论的个别结论,而要使理论随不断发展的实践而发展;不能把理论局限于“理论”的圈子里,要使理论始终面对鲜活的现实,解答现实的问题,认识现实的本质,引导现实的变化。另一方面,要在与形形色色的异己的思想理论斗争的同时,肯定并容纳其正确的和有益的思想理论内容,这样就能更好地保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对其他理论在科学性和普适性上的优势。

综上所述,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的事实证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所倡导和支持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和巨大的生命力。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将发挥更大作用,新时期的社会共同价值观只有在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一致,并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倡导和支持的前提下,才能成为真正的社会共同价值观。

[收稿日期]2001-03-04

标签:;  ;  ;  ;  ;  ;  

论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形成_社会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