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后进生的心理障碍与消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障碍论文,后进生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收稿日期 1995-10-08
提要 本文对中学后进生的心理特征与心理障碍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消除后进生的心理障碍,转化后进生提出了多方面的对策。
关键词 后进生 心理障碍 因素 闪光点 对策
后进生亦称为差生,是指学习成绩、智力差或思想品德差,或兼而有之的后进学生;其中,85%以上是指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目前,后进生在任何一所学校都占有一定比例,这对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和转化后进生是学校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结合笔者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体会,试图通过对后进生心理障碍的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般而言,心理障碍是各种不同种类的心理和行为异常的统称。中学生的心理障碍是指青少年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不良适应状况,这种不良适应状况在后进生身上尤为突出。由于后进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同,加之各自不同的人格特征,其心理障碍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后进生有如下几种常见的心理障碍。
自卑心理。这是由于后进生的自尊心在学习生活中没有得到尊重并多次受挫伤后产生一种带消极反抗性质的情感,是自尊心的另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据有关的心理研究,后进生也有自强、自重的愿望,也有上进,摘掉后进帽子的自信心。然而,由于他们学习成绩不好,不遵守纪律或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总是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破罐破摔,形成一种“定势”——“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恐惧心理。后进生由于品德不良或学习成绩低下,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同学的挖苦和旁人的冷眼,产生一种焦虑、紧张的“恐学”、“恐考”、“恐校”心理。表现在学习上有困难不敢向老师、同学请教,怕被人讥笑;犯了错误不敢主动承认,怕老师批评;考试怯场,怕考不好受家长、老师责罚等方面。这种心理尤以性格内向的后进生更为明显。最近发生在本市的一个初一学生因考试成绩差被老师批评而自杀的事例,也说明了后进生恐惧心理的严重程度及承受能力之差。
侥幸心理。后进生尽管也害怕自己做错的事被揭露出来而受到批评指责。但由于他们的“小聪明”或别的原因,他们的错误不可能每次都被发现,于是他们又存在着一种侥幸心理。
逆反心理。后进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常常对周围的人持一种怀疑态度,尤其对有关自己的一些褒贬议论非常敏感,往往错误地认为老师的批评教育是有意找麻烦整他,家长的苦口婆心是嫌弃他,同学的帮助是瞧不起他……,因此产生一种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
惰性心理。后进生之所以后进,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学习上不肯用功,思想上不求上进,“玩”字当头,“混”字领先。
傲慢心理。这些学生明知自己是后进生却毫无羞愧之感,相反在老师同学面前故意“神气”十足,尤其近年来发展出的一些高价学生,常以家中有钱来弥补自己心理的不平衡。对于优秀学生取得的成绩不屑一顾,并以一种“酸葡萄作用”的心态来对待自己在学习上和思想上的不足。但他们的内心却是空虚无聊。
据有关调查显示,患有上述心理障碍疾病的,初中生占13.76%,高中生占18.79%
由此可见,学生心理障碍的存在,既影响了他们自身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又影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后进生产生上述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
社会因素。社会是中学生成长的最大空间和最典型的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尤其是社会上“一切向钱看”,所触发的“读书无用”的影响和社会信息中的消极因素如黄色书刊,录像等淫秽物品的影响,加上社会上其它的一些不正之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学校的教育效果,使得那些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能力的中学生误入歧途,心理失去平衡,产生心理障碍。
家庭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人学习、生活成长的主要场所之一。中学生处于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处于依赖性与独立性,被动性和自觉性相互交替的时期。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同,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不同,直接影响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如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娇惯,使孩子从小未养成良好习惯,缺乏自制力和自立能力;父母对孩子的体罚和不尊重,造成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对立情绪,使他们产生寂寞、自卑感,加之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造成他们的心理压力,从而造成一些学生的厌学恐学情绪;家庭出现的重大事故(父母离异、失去亲人、天灾人祸等)都会使学生意志消沉、产生挫折感,压抑和焦虑等不同的心理障碍。因此,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态度、方式、价值观、人生观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这已为人们公认,但并非所有的学校教育都对学生起积极作用。如教育方法的失误,对学生评价的不公,师爱的偏向等都人为地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据研究在后进生心理障碍的形成中,师生关系冷淡和学生对考试的焦虑构成了学校因素的核心。一个在师生关系和集体中经常受到冷落、否定和排斥的人,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卑心理和对立情绪。一个生活在追求升学率和考试成绩的学习环境中的后进生,心理必然会产生较多的认识障碍、情感障碍甚至问题行为。
个人因素。在后进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因素中,个人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这里面既有学生的心理因素也有性格因素。就生理因素而言,一部分后进生的心理障碍缘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大部分则是因特定的年龄阶段而出现的异常心理特征。现在在校的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2—18岁之间,正由第二次快速生长期(11—17岁)向生长稳定期(18—25岁)发展。从生理发育上看,这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生理和心理发展都不平衡,情绪波动大、思想单纯、易被人诱惑;感情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处理问题不计后果。从心理上看,这正是一个多梦的季节,“问题的年龄”,心理上诸多矛盾突出。而后进生难以对自身这种变化和现实有一种正确的认识,不能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情绪和理智等方面的心理矛盾,从而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就性格而言,后进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比较内向,内向的人则注意力和兴趣集中于内部世界,富于想象,行为孤僻,易产生较严重的狭隘、忧郁、猜疑、自卑等病态心理或心理障碍。正因为上述因素,使得后进生不能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挫折,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总之,他们这种生理、身体上的成熟高峰,决定了他们心理上的发展水平处于迅速向成熟而又未完成成熟发展的状态。当他们面对升学、就业、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等种种压力时,往往感到苦闷、彷徨、困惑和失落,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这些障碍的产生是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因素四维立体结构的动力系统。
怎样消除后进生这些心理障碍,进行心理调适呢?笔者认为有如下对策。
1.施以爱心,坚持主体原则。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热爱儿童”。从教育的过程看,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师对于学生的一种自然的情感,是启发学生萌发进取意识的外在动力也是教师对学生奉献的核心。任何学生都需要教师施以爱心,尤其是后进生,更需要教师的关心,爱护、指导和鼓励。
在施以爱心的整个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自己为主体的原则。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启动学生内在动力,充分发挥自身积极性,尽可能自觉地进行自我消除,自我调适,自我保健,自我完善。
教师如何对学生施以爱心呢?我认为,一要了解他们。对班里后进生的心理活动,行为特点和心理障碍要心中有数,这是进行爱的教育的前提。二是要亲近他们,消除其“戒心”。一般来说,后进生对教师有一种“戒心”,因此,对后进生要以诚相待、心心相印,使学生感到教师爱的真谛。这样做使学生心理上纯真地趋向教师,并产生一种信赖感,缩短师生之间在时空上和心理上的距离,疏通心灵通道,引起情感“共鸣”。三要信任他们,长善救失。一般来讲,每一个后进生身上都有“闪光点”。这种“闪光点”表现在有自强、自信、自重的期望,有自身的优点,有内在的潜力……这里的进关键是教师如何寻找挖掘和捕捉以教师爱的真谛换来学生的回报。努力挖掘每一个后进生的潜能,随时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因势利导。给予充分发挥其长处的机会,让他们也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自尊感和自信心,使他们从沮丧、颓废、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形成教育过程中良性循环的螺旋式上升效果。如我在担任高149班班主任时,班里有个学生经常旷课,学习成绩差。我经过家访和多方调查,发现该生的原因是父母离异,缺乏父爱母爱和家庭温暖所致。另外,这个学生的闪光点是有较好的智力、自尊心强、热爱集体、热爱劳动。我根据这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以教师的一片爱心亲近、关心、帮助他,融合感情,启动内动力,使这个学生初步用自我归因去主动衡量事物,把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上,最终使这个学生考上了某重点大学。临行前,他满怀感激地说:“我能上大学,是老师爱的雨露滋润着我的心田,是老师情的共振启迪着我努力学习。”
2.期以耐心,坚持因人施教原则。
消除后进生的心理障碍要耐心,要因势利导,实行“期待教育。”要搞好“期待教育”,必须做到两点:首先要有耐心。教师帮助后进生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价值,任何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关键是自己能否争取和抓住。还要认识到,任何点滴的进步都是经过努力获得的,都需要一个过程,后进生的转化和进步过程更长,教师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一夜梨花开遍”,对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不断鼓励他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在自己的学业的人生道路上取得韧性的成功。同时还要因人施教。根据后进生自身的特点,因人施教,有的放矢,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有时可通过心理测验,心理咨询达到目的;有的可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或通过心理教育达到目的;有的只需要加强自身修养即可;有的则需要医生和药物的配合。
3.持之以恒,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我们知道,后进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不能简单粗暴,应当遵循心理发展规律,和风细雨地解决它。这里的一个关键是必须要有恒心和信心,不要怕反复,要满腔热情。如一个差生,注意力不集中,考试不及格,学习上不去。我们经过调查,该生主要是由于长期心理紧张、神经衰弱所致。如果想一下子解决紧张状态,只会适得其反,使他心理更紧张,心理压力更大。因此,消除心理障碍,进行合理心理调适,不能急于求成,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4.形成合力,坚持协同原则。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后进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不仅和心理因素有关,还与其它许多因素有关。因此,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能只着眼于心理教育,而要把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劳教育融为一体,协调发展,共同促进;课内课外紧密配合;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尽可能使多方形成合力,综合管理,创造最优化的群体心理环境,形成强有力的教育“磁场”,使后进生学会自我磁化,自我完善,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勤奋学习,脚踏实地,用奋斗的汗水铸写自己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