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Backward Design设计教学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教学论文,有效性论文,Design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直接从教材和常用的课堂活动入手。他们花费了相当大的精力思考需要做什么,需要使用哪些材料,以及需要设计什么样的问题和活动。这样的教学设计只是片面地关注了教师的教,只注重输入的过程,而忽视了作为主体的学生的学,以及学生的语言输出。
笔者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可以遵循Backward Design的理论,以终为始,从结果出发,反向设计教学,从而确保学生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和语言输出。
一、Backward Design的概念
Wiggins & McTighe(2001)认为最有效的课程设计应该是反向的。他们在Understanding by Design一书中对Backward Design的定义为:教师从最终的结果——预期的目标或标准出发,然后根据目标或标准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以及为达到此要求而实施的教学(如手段和方法等)来设计课程。
围绕目标开展教学能够确保教学过程不偏离、不松散,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过程。Backward Design挑战了传统的课程设计方法,从目标入手,然后选择评价方式,最后设计教学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思维方式在商业领域也被证明是非常成功和必要的。Covey(2004)在《高效率人群的七大习惯》一书中指出:高效率人群的第二个习惯就是凡事要以终为始。首先在大脑中形成有关结局的认识,即清楚地知道我们所要到达的目的地,然后根据这个目标不断调整当前的行动,朝着预期的目标逐步迈进,使其不偏离正确的方向。
二、Backward Design的特点
1.顺序性
Backward Design要求教师首先明确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从全局出发,统一规划整个单元或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为了确定预期的目标,教师需要梳理所要讲授的内容,分清重点和难点;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程度和水平,教材的难易程度,可利用的教学手段和资源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弄清楚每节课希望学生学到什么,掌握什么,学会运用什么,才能围绕这个目标设计和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并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确保教学始终朝着预设的目标稳步前进。Backward Design强调以终为始,从结局出发,循序渐进、逆向地设计教学,具有明确的顺序性。
2.保障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而忽略了教学评价。即便有教学评价,也只是在一个课时或单元结束后,通过作业或测试的手段来开展教学评价。大多数情况下,作业或测试只是使用现成的一些配套资料。
Backward Design对评价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后,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证实学生已经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这就需要借助教学评价。评价不仅可以呈现学生的不同理解层次和水平,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反思的过程,因此评价不应仅在教学结束后开展,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开展是朝着预期的方向迈进,最终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3.有效性
Backward Design提倡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指导下设计教学,教学过程和活动、教学方法和资源是最后才确定的,而且是可以适时调整的,目的是让教师少走弯路,从而保证教学的有效性。传统的教学就好比是在没有地图的情况下便直接上路了,希望能最终到达目的地,但是很多情况下可能会迷失方向。而Backward Design就像是拿到了地图,先找到目的地,然后再跟着地图的指引上路,这样便能确保顺利地到达。
三、Backward Design的实施步骤
Wiggins & McTighe(2001)认为,Backward Design包含三个阶段(见图1),即明确预期的学习目标(Identify Desired Results),确定可以接受的证据(Determine Acceptable Evidence),设计教学(Plan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Instruction)。
1.第一阶段:明确预期的学习目标
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把握学生的学习目标,即教师应该心中清楚自己希望学生了解什么,学会什么,会运用什么知识和技能。
为了更好地确定学习目标,教师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1)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设计前,教师需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白英语课程的目标结构,弄清各种语言技能不同层级的具体要求。在对课程标准有了整体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从宏观的角度设定每一个单元、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也才能确保预定的学习目标符合新课改精神,达到课程标准要求。
(2)梳理知识层次。根据对学生影响和作用的不同,知识包含多个不同的层次。Wiggins & McTighe(2001)提出了一个有效的分层模式(见图2)。
上图表明,教师应考虑在教学中不同的知识之间存在的优先程度。最大的圆代表了学生熟悉即可的知识。这类知识并非十分重要,不需要细致深入地学习,学生只需要了解便足够了。比如,在导入新课时,有时需要用到学生已有的一些知识来以旧带新,或者需要引入一些背景知识来搭建支架,使新知识的引入变得顺畅。这些知识便可以理解为只需学生熟悉的。
中间的圆强调的是学生需要学会并运用的知识。教师需要通过比较和选择确定本单元和本堂课的重点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顺利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保证。
最小的圆反映的是需要学生把握内涵并持久掌握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在对中间的圆所代表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之后得出的最核心的规律,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教师根据上述模式来梳理知识时,不能只考虑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这样做是片面的和狭隘的。课程标准提出英语课程的目标结构除了包含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以外,还包括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在梳理知识的重要性时,还需要考虑诸如跨文化意识、认知策略、情感态度培养等方面的问题。
2.第二阶段:确定可以接受的证据
在确定了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后,教师如何判断学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呢?Backward Design要求教师考虑如何搜集证据,确认学习目标是否顺利完成。这就需要教师以评估者的身份来思考。
教学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效果及其参与者的行为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探索教学规律,为改进教学和加强教学管理提供依据,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赵正铭,1999)。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考虑评价的方法。评价方法的选择需要结合在第一阶段已经梳理清晰的知识层次。对于学生熟悉即可的知识,可以采用提问、对话等相对简单的方式来开展评价;对于那些学生需要学会并运用的知识,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测试、调查、开放式问答、复述、演讲、表演和学生自评等。而为了评估需要学生把握内涵并持久掌握的知识,教师需要遵循业绩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的原则,创设真实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究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选择评价方法时,教师应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也可以开展互评和自评。由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不应只是按照传统意义上的整个单元或整节课结束以后进行测试的方法进行评价,而应该让各种评价方法贯穿于教学始终。不仅需要考虑终结性评价,更应该关注过程性评价。
教师在选择评价方法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维度:(1)难易度应该是由简单到复杂(Scope from Simple to Complex);(2)时间结构应该是从短期到长期(Time Frame from Short-term to Long-term);(3)背景设置应该由非情景向真实情景转换(Setting from Decontextualized to Authentic Contexts);(4)结构上也应该由结构化向无结构化转移(Structure from Highly to Nonstructured)(Wiggins & McTighe,2001)。选择的评价方法是从简单向复杂的逐层深入,并与教学内容的由浅入深保持同步;从对具体的某个知识点、某节课的即时评价,逐步扩展到对整个单元、整个课程的综合评价;从与学生生活经验没有联系的虚拟情景向真实的生活情景转换;从常用的问答、对话、测验等带有明显测试倾向的评价方法,向专题研究(Project)、业绩评价等方法转变。
3.第三阶段:设计教学
在明确了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之后,教师才着手设计教学过程。此时教师可以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在设计教学时,教师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即WHERE TO。Wiggins & McTighe(2005)将其形象地解释为:
W(Where):帮助学生弄清他们正在前往何处,也就是明确学习的目标;帮助教师明确学生从何而来,即他们已经掌握了什么,他们的兴趣在哪里。
H(Hook,Hold):吸引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E(Equip,Experience,Explore):帮助学生学习、体验和探索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成功地完成评价任务。
R(Rethink,Revise):学生有机会根据反馈信息不断地反思和改进。
E(Evaluate):学生能够对学习结果展开评估。
T(Tailored):尊重和满足学生在需求、兴趣和能力方面的差异。
O(Organized):使教学有条理、有组织,最大程度地保证学生的投入和教学的有效性。
以上要点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应达到的目标,实现从片面地关注“教”和“输入”的过程转向关注学生的“学”和“输出”的过程,从而确保学生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
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考虑的是教学方法、活动、材料和资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预设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方法,可以结合选用教师直接传授、小组合作学习以及学生自主探究等方法。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只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才能从目标出发,实现高效。
教学活动的设计需要兼顾广度和深度。就广度而言,所设计的活动应能使学生展开想象、联系、比较和拓展,做到新旧知识的结合和跨学科的运用。就深度而言,所设计的活动应能启发学生深入地发掘、分析、提问、求证和归纳,同时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材料和资源的选择上,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选取最实用和最有效的教学材料与资源。教师应有全局观念,统筹兼顾,学会根据预设的目标重新整合教材内容,而不是刻板地遵循教材的顺序来开展教学。另外,教师完全可以引入一些课外材料,包括文字材料、视频音频文件等,以补充、更新甚至替换教材内容。可以说,Backward Design改变了以往我们对于教材的角色认定,真正丰富和充实了教学内容。
四、教学案例
下面以一节听力课为例来介绍如何在教学设计中运用Backward Design的理论。教学材料是人教版NSEFC教材必修第2册Unit 1 Workbook中的第一篇听力,主要内容是在埃及阿斯旺水坝建设时,Abu Simbel神庙面临被淹没的危险,最终UNESCO通过整体迁移对其进行了抢救和保护。
1.确定预期的学习目标
为了弄清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笔者首先参考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的相应要求。《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部,2003)。针对听力技能的教学,《标准》明确提出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听的策略,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听力教学建议包括听前、听中和听后活动三个部分。
随后,笔者仔细地研究了教材。本单元的核心话题是“文化古迹”,整个单元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学习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古迹的含意和特点,培养学生保护文化古迹的意识。
最后,我校作为省级重点中学,学生整体素质较高,英语基础较好;同时,湖州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市内有多处文化古迹。考虑到这些因素,笔者认为可以适当地加深和拓展对材料的处理。
在全面深入分析《标准》、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之后,根据Wiggins和McTighe(2011)提出的模式,笔者着手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分层梳理(见图3):
在理清了知识层次后,便能清楚地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古迹的含意和特点;
(2)了解Abu Simbel神庙遇到的危险及采取的抢救措施:
(3)掌握并学会运用材料中的语言知识(cause,rescue,cover,be built in,be made of,be in danger,It takes…to do)。
技能目标:
(1)能在听的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
(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增强保护文化古迹的意识。
2.确定可以接受的证据
评价是实现预期学习目标的重要保障。针对不同层次的知识应采用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评价方法。
对于学生熟悉即可的知识,即理解文化古迹的含意和特点,笔者考虑采用简单的提问和学生互相对话的方式来评价。
这节课需要学生学会并运用的知识主要有两点:(1)需要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获取和处理有关Abu Simbel神庙遇到危险并实施抢救的信息。笔者考虑通过设计一些常用的听中活动来开展评估,包括问答、判断正误和复述等。(2)评估学生对材料中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需要分两个阶段来实施。首先,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汇、短语和句型的含义和用法;然后再创设情景,让学生实际运用。第一阶段的评价可以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通过要求学生在听的活动中回答问题和复述材料来实现。第二阶段的评价则需要创设情景。由埃及阿斯旺水坝笔者联想到了我国兴建三峡大坝时同样遇到了当地文化古迹保护的问题。笔者考虑通过小组讨论形成口头报告的方式来实施评价,判断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
本课中需要学生把握内涵并持久掌握的知识也有两点:(1)学生需要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业绩评价法,设计一项基于现实生活的任务。以三峡地区抢救某一文化古迹为话题,从中学生的视角设计任务,同时兼顾话题的趣味性和吸引力。(2)为了增强学生保护文化古迹的意识,可以设计一项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任务,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思考文化古迹的价值以及不采取保护措施的后果。
3.设计教学
根据《标准》对听力教学中设计听前、听中和听后活动的建议,同时遵循评价方法由易到难、由非情景向真实情景转换的原则,笔者认为对身边文化古迹的讨论是学生较为熟悉的话题,可以作为听前活动。对听力材料的处理是听中活动。而分析和讨论三峡大坝的兴建对文化古迹的影响则是在对听力材料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并对一些必要的语言知识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属于对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应该放在听后进行。
首先,在听前活动中,笔者设计了两项任务:一个是提问学生湖州有哪些著名的文化古迹;另一个是同桌间对话,讨论并归纳这些文化古迹的共同特点。根据教学需要,笔者在网上找了相关的图片和介绍材料作为补充和引导。这一过程实现了“理解文化古迹的含意和特点”的知识目标。
其次,在听中活动环节,笔者设计了三项活动:
第一阶段,学生完整地听一遍材料,完成一项较为简单的判断题:
(1)The Aswan Dam is the largest dam in the world.
(2)Only Abu Simbel would be covered by water when the dam was finished.
(3)Abu Simbel was built again above the waters of the dam.
通过本阶段的活动让学生对材料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大致的了解。
第二阶段,分别处理材料的两个部分。学生先听第一部分,回答三个细节题:
(1)When was Abu Simbel built?
(2)What was it made of?
(3)What would be the danger to it?
接着,继续听第二部分,回答两个细节题:
(1)How was it rescued?
(2)What was the cost?
通过这一项任务引导学生关注和把握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实现了“了解Abu Simbel神庙遇到的危险及采取的抢救措施”的知识目标。
第三阶段,学生再听一遍材料,然后分别复述两个部分的主要内容。这一任务帮助学生学会总结和运用所听到的知识,实现了“在听的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技能目标。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和复述加深了对重点词汇、短语、句型的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在接下来的听后活动中,笔者首先引入三峡大坝的话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大坝的建设对沿岸文化古迹有可能产生的破坏。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需要作口头报告。学生在报告中会运用所学到的词汇、短语和句型,实现了“掌握并学会运用材料中的语言知识”的知识目标。
随后,笔者选取了三峡地区文化古迹中的一个具有趣味性的例子——用于水文观测的石鱼,设计了一项情景任务:CCTV的记者采访当地高中生,寻求抢救石鱼的方案。这一活动促进了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学生通过思考、想象、分析和求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以表演的方式呈现采访的过程,实现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目标。
最后,结合对Abu Simbel和长江石鱼抢救的实例,笔者设计了一项全班学生互动的任务——辩论。学生围绕“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抢救和保护文化古迹,值得吗?”这一主题,展开辩论,交换意见。通过引导和总结,帮助学生深刻思考文化古迹对人类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自觉形成保护文化古迹的意识,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
回顾上述教学设计的过程不难发现,笔者从结局出发,通过对《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在分层梳理知识的基础上,首先确定整节课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然后,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最后,根据预设的目标和评价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确定材料处理的顺序。这一过程遵循了Backward Design的三个实施步骤,体现了以终为始的顺序性,重视评价的保障性,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五、结束语
教学设计是达到既定学习目标的手段,学习目标能否最终实现取决于教学设计的合理与否。Backward Design主张以终为始,根据预设的目标来确定评价方式,然后再选择教学活动和方法、教学材料和资源,是一种合理的设计方法。在教学设计中遵循Backward Design的实施步骤,能设计出科学、合理、高效的英语课,确保学生达成学习目标,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