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县第三人民医院;甘肃礼县742200)
【摘要】目的 对肝硬化腹水患者行加味胃苓汤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将本医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肝硬化腹水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加味胃苓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9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0%,组间检验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常规的西药治疗相比,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效果更好,减少了患者电解质絮乱的情况,促进了患者的痊愈。
【关键词】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效果
作为一种慢性肝病,肝硬化的发病率较高,是多种病因反复侵蚀肝部而造成的肝损害。经过病理学检验,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肝细胞存在明显的坏死情况,并形成了缔结组织增生,促使肝的小叶结构受到破坏,继续发展就会出现肝硬化的情况。早期的肝硬化患者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发展到后期就会有多个系统受到损害,晚期的肝硬化患者,会出现消化道出血、腹水、癌变等症状。导致肝硬化的原因较多,与长期酗酒有直接关系,此外慢性肝炎患者肝硬化的发病率较高。对肝硬化的相关症状进行有效治疗,是保证患者健康的关键。本文主要研究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医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肝硬化腹水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
实验组50例:男女患者的数量分别为26例和24例,患者的年龄(49.83±7.69)岁,患病类型,酒精性肝硬化1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30例,丙型肝炎肝硬化10例。对照组50例:男女患者的数量分别为27例和23例,患者的年龄(49.37±7.86)岁,患病类型,酒精性肝硬化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31例,丙型肝炎肝硬化1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实验研究。研究对象的选择标准:符合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委员会制定的肝硬化诊断标准;年龄超过18岁,小于70岁;同意本次实验研究。排除标准:处于妊娠期以及哺乳期的妇女;具有精神病史、药物过敏史;心肾器质性疾病患者;肝癌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结合治疗,需服用利尿药品呋塞米片、螺内酯片,同时服用保肝药物烯磷脂酰胆碱,每天服用5ml,并给予恩替卡韦静脉滴注治疗等。实验组患者需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加味胃苓汤治疗,药汤的配方主要包括,黄连5g,陈皮、木香和厚朴10g,黄芪30g,茯苓、大腹皮、苍术、白术、蒲公英、猪苓、泽泻分别15g。利用中医辨证,如果患者存在气虚的情况,需要加入15g党参,如果患者存在阳虚的情况,要去掉蒲公英,加入干姜和熟附子10g。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加减药物的用量,两组患者均要连续治疗一个月[1]。
1.3对比指标
患者的肢体水肿情况消失,利用B超检查可知腹水显示为阴性,临床症状消失,患者每天的尿量达到1500ml,电解质显示正常,则表示患者的治疗起到效果。可将治疗分为三个等级,显效:患者的水肿以及腹水情况基本消失,临床症状显著改变,尿量超过1000ml,电解质正常;有效:患者的水肿以及腹水情况减少,腹水减少最少40%,临床症状有所减轻,尿量少于1000ml,电解质有异常情况;无效:患者水肿以及腹水情况与治疗前无差异,临床症状没有明显变化,病情继续发展。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利用P进行组间检验,P<0.05,表示统计学存在意义。
2 结果
下表数据显示,实施不同的治疗措施后,两组患者均起到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治疗有效率高达9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仅有60%,组间检验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详情见下表1。
3 讨论
肝硬化腹水是一种慢性肝病,患病后患者会出现腹胀、下肢水肿、尿量减少、乏力等症状。诱发肝硬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即病毒性肝炎(主要的病毒性肝炎有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此病是导致静脉肝硬化的主要原因);酒精中毒(长期的酗酒,是诱发肝硬化的主要因素);服用药物(药物主要包括辛可芬、四环素、甲基多巴等,长期服用这些药物会诱发药物性肝炎,发展成肝硬化);循环障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患者,会促使肝部长期处于淤血缺氧的状态,导致肝细胞大量坏死,出现肝硬化)。利用血常规、肝功检查、免疫性检查,均可发现患者的异常。血常规检查,会发现患者的血小板、血色素以及白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肝功检查,会发现机体的球蛋白明显升高,但是血清蛋白指数明显下降,总胆固醇以及胆固醇脂指标下降,患者的尿素氮会升高,电解质絮乱明显;免疫学检查会发现免疫球蛋白明显升高,自身的抗体呈阳性反应[2]。
基于中医的角度来说,肝硬化腹水属于膨胀,是由于肝部郁结,脾虚所造成的血淤和气滞,长期的在腹部聚集,逐步的形成腹水。部分学者研究发现,脾虚、湿阻以及瘀热是肝硬化腹水中医辨证的主要特征。以虚、湿阻以及瘀热为病理,制定了加味胃苓汤,用以治疗肝硬化腹水。加味胃苓汤的主要配方是胃苓汤、香连丸、蒲公英、黄芪。这其中平胃散具有和胃行气、将燥利脾的效果,在临床上常用此药治疗湿滞脾胃的患者,预后效果较好。五苓散对于利湿行水有非常好的效果。香连丸有利用清热化湿,且对于止痛的效果较好。将以上三个药方进行有机合并,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在中医上来说起到水湿内阻,同时健脾和胃的效果。因此,本文认为加味胃苓汤对于治疗肝硬化腹水会有非常好的效果[3]。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将10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的治疗,实验组采用加味胃苓汤治疗,利用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实验组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治疗显效的有20例,治疗有效的有15例,治疗无效的有5例,治疗有效率为90%,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的有15例,治疗有效的有15例,治疗无效的有20例,治疗有效率为60%,组间检验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总之,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对肝硬化腹水患者,实施加味胃苓汤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邓欣, 邬艳波, 吴其恺. 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90例临床观察[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7,12(05):30-31.
[2]邓欣, 邬艳波, 吴其恺,等. 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90例临床观察[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7, 27(5):282-283.
[3]佚名. 加味胃苓汤对肝硬化腹水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8, 28(06):15-16.
论文作者:独震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7月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肝硬化论文; 患者论文; 加味论文; 腹水论文; 实验组论文; 对照组论文; 效果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7月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