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新进展_政治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新进展_政治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改革开放以来论文,新进展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08)11-0021-0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得到不断拓展与深化,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拓展和深化,又有力地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和实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在与学科发展和实践创新的互动中,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综观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发现,30年来,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范畴、内容、价值、要素、矛盾与规律、环境与载体等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新的进展。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的研究

任何一个学科的确立,都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可以说,研究对象的确定性和科学性是一个学科形成的重要标志和发展的逻辑起点。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的探讨始于20世纪80年代。起初,学者们主要着眼于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来谈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的研究也不断深化,学界主要有“现象说”、“关系说”、“问题说”、“规律说”以及“复合说”等观点。

当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问题还在讨论,至今也没有达成共识。“现象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要以人的思想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早在1987年就有学者提出要建立思想现象学理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应从研究思想入手,通过教育活动,实现人的思想的转变,从而达到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目的,因此,必须把思想现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和元概念进行研究。[1]“关系说”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学的研究对象是思想关系,即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之间思想上的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2]“问题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必须重点研究“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政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等方面的理论与实际问题。”[3]“规律说”认为,目前存在“一个规律说”和“两个规律说”之争。关于“一个规律说”,有学者认为,应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研究对象。[4] 有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是人们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这是建立在对该学科特定研究领域及其特殊矛盾、逻辑起点和逻辑结构、研究对象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辩证关系的深入考察和整体把握基础之上的。[5]“两个规律说”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有学者提出,该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特殊矛盾就是一定的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规定为: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6](P8) 这种观点在当前得到很多学者的认同。

另外,还有学者综合了上述观点,可以将其称为“复合说”,如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学问,其学科研究对象就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及其运行规律。[7] 也有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简称思想政治教育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类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规律的学科,它以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和发展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着力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8]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石而得以推进的。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原理,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基础的研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逐步深化,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发展和学科建设,奠定了较为坚实的思想基础。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研究,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分别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出了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为其目标任务和内容的确定提供了理论指导,其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更为直接的理论指导意义的有这样几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关于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必须灌输的理论、关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理论、关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的理论、关于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等。[9](P52-78)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原国家教委社科司)曾组织国内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编写了一系列教材,其中就有专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著作。这一著作本着理论与历史和逻辑统一的原则,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集中起来,概括提炼成十大方面,即关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的理论、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关于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辩证关系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理论、关于阶级分析方法与阶级斗争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思想的灌输与传播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① 也有与此相关的著作集中选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以及江泽民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并在导读中进行了详细的讲解。②

也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要给予完整准确的把握,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特别是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和学科建设。在此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直接理论依据分为十个方面,即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关于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原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关于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关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理论。③ 此外,还有部分学者从个案的角度,对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在其中整理归纳了毛泽东、邓小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相关论述。④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研究、

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形态都是由一系列范畴构成的。范畴是反映该学科发展与成熟的程度的重要标志。在上世纪90年代初,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研究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起初,学界的研究主要散见于当时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中。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研究也得到不断深化,出现了相关的专门性研究著作。但就整体而言,当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范畴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对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内涵存在分歧,对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包括哪些基本范畴,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内涵,学界大多将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指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的各种现象及其特性、关系、方面等本质的基本概念;而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是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的基本概念。[10] 近年来,学界大多将关注点放在了狭义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即基本范畴的研究上。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包括哪些基本范畴,学界分歧比较大,大体可分为两大视角:一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着眼划分基本范畴,如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有: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经济关系、思想和政治、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教育、调节、灌输、疏导、激励等;[11](P94) 有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概括为六对:思想与行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内化与外化、疏通与引导、教育与管理、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6](P70) 还有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概括为八对,即思想与行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疏通与引导、言教与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内化与外化、个人与社会。[12] 另一视角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身定位基本范畴,如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只有一个,即思想与行为,只有这一范畴才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和要求,对其他范畴起着统帅和指导作用;[13] 有学者指出,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开端范畴;[14] 有学者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是个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思想与行为、内化与外化。[15](P100)

近几年,有学者研究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不是孤立的,而应该有一个逻辑结构或范畴体系。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逻辑结构,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起点范畴、中心范畴、中介范畴、结果范畴和终点范畴构成的立体动态结构。起点范畴是思想与行为,中心范畴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中介范畴包括疏通与引导、言教与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结果范畴是内化与外化,终点范畴是个人与社会。[16] 也有学者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体系中,起因范畴是个人与社会,主体范畴是教育与受教育者,客体范畴是四个单体范畴:教育环境、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过程范畴是内化与外化,终点范畴是思想和行为。[17]

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教什么”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化,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成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构成,很多学者是从静态的角度,研究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本构成及其相互关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凡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都设有专章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有学者将其概括为五个方面,即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和法制观教育。[9](P200) 这种观点在当时得到大部分学者的认同。进入新世纪,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不断深化,有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四者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一定的结构,在这一结构中,思想教育是先导,政治教育是核心,道德教育是重点,心理教育是基础。[18] 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包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五个方面,其中政治教育是导向性内容,思想教育是根本性内容,道德教育是基础性内容,法纪教育是保障性内容,心理教育是前提性内容,五者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清晰、稳定、合理的结构,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功效。[19] 还有学者从动态的表现形态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即特定的社会和阶级所要求、所确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第二个层面即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根据相应的教育目的,按照教育规律的要求,对教育内容Ⅰ进行组织、编制,以直接用于教育活动的内容,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Ⅱ”。[20](P81)

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断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及时更新。面对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有学者认为需要加强科技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有学者认为必须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生态环境的危机,有学者强调需要加强生态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全球化浪潮的挑战,也有学者指出全球意识教育、爱国意识教育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方面。

五、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研究

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对于科学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推进和学科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问题,日益引起学界的关注。

综观近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问题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问题的研究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形态及实现等方面。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曾经存在“关系说”、“意义说”、“复合说”等观点。目前,学界比较认同的是项久雨教授的观点,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从本质上讲,是指它对人的发展的效用和意义。它是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一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教育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合乎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21]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形态,由于划分标准不一,观点也有所不同。学界通常是从价值主体的标准,把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形态划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认为个体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社会价值是个体价值的延伸和验证,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有学者认为,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范围出发,则主要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作用所呈现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22](P177-186) 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是完成它的社会职能而产生的社会作用和意义,具体说来,它是两个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塑造人格的主导力量。[15](P86-90) 还有学者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维系阶级统治的精神支柱、推动社会改造的舆论力量和精神动力的作用,对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着服务和保证作用。[23](P44-50)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有学者认为,从个体主体来看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在各个教育对象的社会化方面的价值、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和解决人生课题方面的价值等三个方面。[24] 有学者则从提高适应能力,促进社会化过程;满足精神需求,建构精神家园;促进全面发展,塑造现代人格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25]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是主体价值创造、主客体价值互动、主客体价值共享、客体价值消费诸过程和方面的辩证统一,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指向只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文明进步。[26] 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其内涵是价值的由“潜”到“显”,其实质是价值客体的主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基本途径是灌输和接受途径,其实现过程不是简单的客体作用于主体的过程,而是内含一定规律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规律可以概括为真善统一律、神形统一律、虚实转化律等三条规律,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规律是一个多角度和多侧面的规律体系。[27]

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由诸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就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活动的那些必不可少的因素、元素或成分。弄清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要素对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运作规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学术界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三要素说”。这种观点有“传统的三要素说”,即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要求三个要素组成的。后来著名学者于光远先生提出教育的要素应该是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三个要素。[28] 无论是传统的三要素说,还是于光远先生的三要素说,都试图用更简洁的词语来概括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要素,为以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这种概括过于笼统,故这两种观点都没有为学术界普遍接受。二是“三体一要素说”。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三个独立的实体和一个媒介要素(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组成的。[15](P142) 三是“四要素说”。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四个,最初,有学者概括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和教育介体,[29](P110) 后来,有学者把这四个要素进一步概括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思想政治教育环体,后来人称“四体说”。[22](P236-240) 四是“六要素说”。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是一种主体际的活动,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它包含着不同的主客体关系,因此不宜笼统地将所确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标以主体、客体等称谓,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主体活动,应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情境。[20](P61) 这种观点把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外的影响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排除在外,而把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而创设的情境纳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之内。另外,还有“八要素说”、“十要素说”,等等,不一而足。

总之,关于当前对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不同观点,主要还是从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出发,“四要素说”或“四体说”得到较多学者的认同。

七、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矛盾和规律的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学界有基本矛盾和具体矛盾之分。在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和具体矛盾在这一问题上,学界表述虽有不同,但观点大同小异,基本上是借鉴了教育学中对德育过程基本矛盾的提法,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质,规定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其他具体矛盾,可以表述为:教育者掌握的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体、教育介体四者之间的矛盾。[6](P108)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学术界目前没有统一的定论。有些学者主要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如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一定要适合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的规律。”[30] 有学者则直接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社会适应规律、要素协同规律、过程充足规律、人格行为规律、自我同一规律。[15](P166-184) 还有学者则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可作如下表述: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和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22](P353-359) 有些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分为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进行研究,有学者提出把“适应超越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具体规律包括双向互动律、内化外化律、协调控制律。[6](P114-120) 有学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包含基本矛盾和一般矛盾,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具体分为以下三种: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积极施加教育影响的规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认知、互动的规律和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环境作用相协调的规律。[31](P141-143)

近几年,学界已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不是只具有一两个基本规律或者具体规律,而是一个规律体系。有学者提出,既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分为内化、外化和反馈检验三个阶段,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自然就包含内化规律、外化规律和反馈检验规律三条规律;这三条规律又都各自拥有自身的子规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构成了一个规律体系。这一体系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内化规律:内在需要驱动律、主体素质支配律、教育方法影响律。第二,外化规律:主观精神参与律、外在环境制约律、内化外化反复律。第三,反馈检验规律:交互整合律、协调控制并存律。[32] 而有学者提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应有新的规律,这些规律是:主导性与多样性统一规律、社会化规律、主体间多向互动规律。[33]

八、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载体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在20世纪90年初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域的。从整体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主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进行,而这一层面的研究旨在把环境建设的理论指导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如何实现而展开。综而观之,共有以下几种观点。

有学者指出,由于环境影响具有的自发性,因此应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主体性,对环境进行自主选择和趋利选择,其实质是强调发挥人在实践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34] 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化(德育环境化)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心理环境,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体认和自觉思考”,其旨在营造同化模拟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此基础上,对德育环境化的建构范式提出设想。[35] 也有学者强调通过优化“大气候”和“小气候”,实现环境的整体育德,并从优化传媒环境、单位环境、社区环境、建设教育场馆和社会教育基地以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述。[22](P316-319)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进行。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虽没有使用载体的概念,实际上,过去我们所强调的有些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文献检索表明,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才进入研究者的视野。90年代中期以来,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问题的研究逐步深入,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研究逐渐深入,在实践操作上也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概念界定,学界仍存在不少分歧,主要有“联系中介论”、“形式手段论”、“活动过程论”等观点,学界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控制、操作,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借此发生互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者正是借助这种活动形式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并通过双向互动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包括开会、办学习(读书)班、党团活动等传统载体,也包括一些新的载体,如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和大众传播载体等。[36](P196) 近几年,也有学者提出,网络、博客、红色资源等应该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载体,并对这些新载体的构建与操作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功能,学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宏观角度方面,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功能,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传通、互动、检验、辅助等功能。微观角度方面,学界主要是从具体载体形态出发研究各具体载体的功能,如有的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和大众传播载体的功能进行了探讨。另外,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人类活动从以面向自然为主经过以面向社会为主转移到以面向信息为主,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也从语言文字经过传统大众传媒发展到互联网络,并呈现出种类从单一到多样、传播结构从单向到交互、传播状态从静态到动态、传播方式从间接到直接、从点对面到点对点的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规律主要表现为协同共进律、科技催生律、功能整合律等三个方面。[37]

九、简要评论

改革开放30年来,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进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化发展。但是,不可否认,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1)研究分歧较多,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许多问题上,学界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理论体系还多是从作为教育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层面进行构建,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丰富的内涵还需要进行多层次的挖掘,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进行多维度的构建。(2)研究方法单一,概念“嫁接套用”严重。目前的很多研究成果是运用学理的方法、思辨的方法,研究方法相对比较单一,很多概念也是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嫁接套用”过来,研究成果缺乏对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有机吸纳与综合运用。(3)重复研究较多,理论研究成果整体层次不高。从目前已出版的研究专著和发表的学术论文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整体层次不高,重复研究多,真正意义上的开拓性、原创性学术成果相对较少。(4)问题意识有待强化。近些年来,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学科体系意识”的日渐增强、“问题意识”的日趋淡漠,越来越多的研究不是以经济社会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起点和主攻方向,而是以基本的概念、范畴为起点,以构建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为主攻方向。有学者指出,面对当今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面临范式危机,主要表现在,我们在持用既有范式来解答经济社会的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时,客观地感受到理论回应现实的钝性和乏力。[38] 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些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本身的性质有关,有些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现实状况有关,有些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程度有关。今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化,应当进一步坚持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相结合,着力解决学科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含量;进一步坚持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着力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

注释:

① 参见罗国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罗国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 参见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刘德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选读(讲解)》,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刘德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③ 参见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以及其他相关著作。

④ 参见郑永廷:《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杨静云:《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聂月岩等:《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标签:;  ;  ;  ;  ;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新进展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