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技投资现状及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科技论文,中国论文,现状及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背景
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畜产品和水产品需求将成倍增长,粮食国内总需求将比现在增长一半以上。目前许多国内农产品价格已经接近或超过国际市场价格。中国若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产品价格的国内保护政策也会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回答中国未来农产品能否自给,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生产和国内市场会有什么冲击,解决中国农业及粮食短缺问题及出路何在,关键在于中国能否在保持农业及粮食持续增长的同时降低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完成这一双重任务(高产量和低成本)的最根本途径是要依靠科学技术。
然而,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到来之前,中国的农业研究与推广系统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最近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农业科技政策研究课题组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在对中国过去农业科技投资总量、农业技术从产出到采用以及科技体制等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中国农业科技投资严重不足,不但已经影响了我国农业科技队伍与组织的稳定,同时也影响了我国农业科研成果的产出和技术的推广与采用。为了迎接未来的挑战,政府必须尽早改变其投资战略,重新树立和真正落实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加大农业科技的投资。究竟21世纪中国农业科技能否承担起养活16亿人口的重任将取决于中国未来的科技的投资政策和科技体制改革。
二、我国的农业科研
我国的农业研究体系在50年代还非常脆弱,经过短短的10年便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实验设备不断完善,科研人员不断充实,到60年代中期已基本建成了一个分布较为广泛的农业研究网络。在1976-1985年间,农业研究经费年递增率高达13.5%。我国的农业科研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成就。
然而,1985年以后,国家对农业科研经费的财政拨款额增长不大,甚至有所下降,1985-1995年期间年均增长率竟为负数。由于研究和发展的滞后性,影响生产的是科技储备量,而不是每年的投资流量。科研经费投入的下降对农业生产力的影响将是渐进式的,其更大的影响将在今后几年内得到较为明显的反应。
(一)我国农业科研投入的现状
1.农业科研投入增长缓慢并开始出现下降现象。我国农业科研投入(或经费总收入)从1985年的13.55亿元增长到1996年的52.38亿元(现价),将近增长了3倍。然而,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年均增长率只有2.5%,其中“七五”期间反而略有下降(年增长率为-1.4%),“八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达6.7%,但1994年后又开始下降。
2.政府对农业科研投入的财政拨款1985年以后呈下降趋势。在农业科研投入中,政府对农业科研投入的财政拨款,虽然按现价计算在不断增长,但在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1985-1996年(10年内)年平均增长率为负数(-0.8%)。
3.农业科研单位的事业费严重不足。全国县级以上农业科研单位人均年事业费占有量(现价)1996年仅为1.02万元(若考虑离退休人员,人均年事业费占有量仅为0.73万元),远低于全国平均2.53万元的水平。
4.开发创收收入增长速度开始减慢。在农业科研投入中,非政府财政拨款的农业科研投入已开始出现徘徊与停止不前的状况。科研单位的开发创收收入(以1985年不变价计算,下同)大幅度增长,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0%,然而,从1993年开始增长速度极其缓慢,1996年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表明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开发创收收入的增长潜力已受到影响。
5.农业科研课题研究经费明显下降。值得一提的是,以1985年不变价计算,我国的农业科研课题研究总经费1985年至1996年下降了近1/3。
6.人均课题经费远低于其他行业。全国县级以上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科研单位(不包括教学)农业科研课题研究经费的年人均占有量远低于全国自然科学领域平均水平,其差距呈扩大的趋势,1995年差不多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二)农业科研投入的国际比较
1.农业科研投入强度偏低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1985年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强度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且近年的下降幅度较大,1996年降到0.36%,还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数的1/6,且远低于30个最低收入国家在80年代对农业科技投资强度的简单平均数(0.65%)。
2.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需几十年才能赶上中等收入国家在80年代已达到的水平。如果我国的农业国内生产总值按年均4%的增长速度增长,科研投资即便按5%的速度增长,则需45年我国才能赶上80年代中等收入水平国家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强度(即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从1996年的0.36%提高到0.57%的水平)。
3.我国农业科研投资有极高的回报率。我国的农业科研投资回报率要比其他国家高一倍左右。增加农业科研投资可以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三)政府农业科研投入行为 为什么我国农业科研投资的回报率(73%-108%)远远高于目前的商业利率(10%左右),而农业科研的投资强度却如此之低?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我们建立了政府农业科研投资行为和科研单位创收行为模拟计量分析模型。并对科研投资和创收的增长情况进行了分解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科研投资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农业科研产品是一种公共产品,从而导致农业科研投资的偏低;二是农业科研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农民和科研人员,还包括消费者(从较低的农产品价格中受益)以及国家的社会和政治稳定,这种认识上的不足,也导致农业科研投资的偏低;三是我国的农业科研投资基数太低,由于基数太低,即使对农业科研投资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也不能很快赶上其他国家的水平;四是政府投资的分配是在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均衡,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减少,在于农民缺乏增加农业科研与生产投入的有效组织。
(四)农业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微观资料分析 为了研究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我们于1997年对浙江、四川、河南与黑龙江四个省的17个科研单位及83位科研人员进行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1.生存与发展的抉择:(1)事业费在徘徊中增长,科研经费下降,开发创收前景渺茫。在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科研单位的事业费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9%,还不到1%;除科研经费收入的减少外(年增长为-0.9%),科研单位的收入增长主要来自于创收收入的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22.1%,即使如此,科研单位的总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仅只有2.2%,远低于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值得一提的是,10多年来科研单位经费收入有赖于创收的增长,创收增长从1995年开始也出现了负增长或停滞不前的局面。(2)人才流失、负担加重。被调查的科研单位在职工总数中从事科研人数明显减少,由1985年的1052人减少到896人,减少了15%。从人员结构分析,科研人员由占职工总数的79%下降到65%,下降了14个百分点,从事行政管理与开发创收人员则分别由1985年占职工总数的18%与4%上升到1996年的20%与15%。同期退休人员从1985年的269人上升到1996年的561人,占职工总人数的接近一半。不少科研单位的事业费只能支付退休人员的工资和职工的医疗费。(3)开发创收和人才分流。据我们调查,有64%的科研人员认为科研单位不应该搞与专业无关的创收,51%的科研人员认为科研体制改革的人才分流(指部分科研人员搞开发创收)措施造成了一些骨干科研人员的流失,并且73%的科研人员认为由于人才流失影响了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
2.农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对科研体制改革的看法。正是由于科研体制改革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农业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受到影响,不仅使科研人员流失,既使尚未流失的农业科研人员,也不安心于本职工作。据我们调查,有69%的从事育种工作的科研人员愿意到种子公司工作,有42%的人认为自己从事育种工作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其他的选择,仅有49%的人认为是对育种工作感兴趣。
育种科研人员对我国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有不同的评价。60%的科研人员认为基本成功,将近40%的科研人员认为我国的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不成功,只有1%的科研人员认为很成功。表明我国的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3.现有体制下农业科研人员的行为分析。科研人员从事科研的时间越来越少,由1985年的占总工作时间的74%下降到1990年的62%与1996年的52%,下降了2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减少3.1%;而开发创收时间却由14%、25%上升到34%。科研人员即使未流向其他行业,也未能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来,从而分散了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责任心。对农业科研人员的行为分析表明,科研经费与科研单位事业费是影响科研人员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4.艰难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已经对农业科研成果产生了影响。科研时间减少已经显著地影响了科研成果的产出。15个农业科研单位所育成品种数“八五”时期大幅度减少,由“七五”时期的68个减为“八五”时期的35个,减少了将近一半。所育成品种比对照品种的增产幅度也在下降,由“七五”时期的比对照平均增长11.3%降为“八五”时期的比对照平均增长10.2%。表明科研体制改革不仅未能调动农业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反而严重地影响了科研成果的产出。
三、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
(一)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现状
1.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低且呈现下降的趋势。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农业推广费用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呈现非常低的水平,且在下降中徘徊。1986-1995年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始终未能赶上1986年水平(0.41%),且在1986年后下降幅度较大,1990年达到最低点(0.35%)。以后虽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
2.人均推广事业费投入严重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人均技术总经费与人均活动经费(推广经费)均急剧下降,其中人均年总经费由1986年的2780元下降到1994年的2534元,年平均下降0.9%;人均年推广活动经费由1986年的1167元下降到1995年的894元,年平均下降0.6%。
3.推广人员相对收入水平下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平均工资由1985年分别比非农口与农口国家机关职工平均工资低10%与13%下降到1995年的低17%与21%。
(二)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国际比较 在国际上,各发达国家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少,农业生产规模大,且均有较高的科技素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家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另一方面,由于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是由私人的行业公司承担,这些投资均未包括在统计范围之内,即使如此,其农业技术推广强度也高于中国(见表1),中国要赶上世界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水平,仍需相当长时间。
(三)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减少对推广活动的影响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减少已经影响到我国正常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农业技术推广“网破、线断、人散”的现象非常普遍。据我们最近对浙江、四川、河南与黑龙江四省23个县的调查发现,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近十多年来受到较大的影响,许多乡村两级农业技术推广组织被迫解散。
技术推广人员从事技术推广工作的时间也从1985年占全部工作时间的85%下降到1996年的76%。除推广人员投入推广工作的时间减少外,许多推广人员不再安心本职工作,有65%的技术推广人员认为之所以能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因为没有其他的选择,另有17%的推广人员不打算继续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四、我国农业生产所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农业科技发展方向
(一)未来生产要素的变化与农业生产面临的挑战 我国农业生产资源在未来的21世纪将呈现极为不同的变化,这对农业科技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讲,可概括为下列几方面:
1.耕地资源更为稀缺。人均耕地资源将更为稀缺,将由目前的人均0.08公顷下降到2020年的0.06公顷及2030年的0.05公顷。
2.水资源危机日趋严重。一方面,水资源危机日益严重,工农业用水矛盾加剧。另一方面,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仅只30%左右。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将是摆在农业科研人员面前的重要任务。
3.资源污染破坏严重。我国的农业环境污染严重,生态资源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每年由于水土流失的土壤达50亿吨,土壤沙化面积达2000平方公里,草地资源以每年1000万公顷的速度退化,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的挑战。
4.劳动力机会成本提高使农业的比较效益下降。我国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充足,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集约型技术一直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之一。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迅速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上的劳动力投入在过去20年内减少了一半;劳动力成本已由70年代的1-2元/工日提高到目前的10-30元/工日,已成为农业生产成本构成中的最大投入。
5.农业资金外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对资金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由于农业生产的相对比较优势较低,这就决定了包括资金在内的资源不断向非农业部门转移,资金将变得相对紧缺,从而影响农业技术创新的内容和方向。
(二)未来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与农业生产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及我国农产品(尤其是非粮食农产品)市场逐渐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化,国内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将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化,对各种产品的质量要求将越来越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将从价格(或生产成本)逐渐向价格和质量转化,对农产品品种的需求也将从单一转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在下一个世纪,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欧盟的联合和扩张、发达国家经合组织内部的贸易自由化、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和贸易进展的加速、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扩大等表明,未来的农产品市场是国际大市场,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及农产品的需求是超国界的。各国都在为自己能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以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战略和政策,而增加科技投资、加速科技体制改革和调整科技发展战略是各项措施的重中之重,要想在这场竞争中取胜,只有通过增加科技投资与改革科技体制来促进其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三)未来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与制度变革 以诱导创新理论和未来我国农业资源、要素价格及市场变化的特点为依据,我国的农业技术与制度创新将朝着下列方向发展。
1.现代超级品种的选育、现代生物技术、现代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及信息科学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为此,政府需要组织国内高层次的科学家进行攻关,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与制度,为有突破性成果的产生提供一切所必须的条件。
2.节水农业及保障农业持续发展的技术。我国由于众多的人口基数,农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前景也将更为严峻,政府必须把持续发展战略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建立相应的制度,发展相应的技术。
3.“知识”型技术。富有现代特色的“知识”型技术(如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及精准农业技术等)将逐渐替代传统的农业技术,这些技术的推广与扩散将与现代化农业相伴随,在保证提高农产品生产总量的同时,通过资源的合理配制和使用,降低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4.农业技术的创新方向将向质量型与安全型转移。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将由数量型向质量与安全型转移;另一方面,随着农产品国际化程度的加强,传统的国内农业生产保护政策将受到严重的冲击,谁的产品能以最低的成本和优质安全的食品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谁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科技是降低农产品成本和提高质量的最关键因素之一。西方国家为了迎接这场由市场需求变化而带来的科研投资方向、政策以及技术创新方向的变革,已制定出一系列科技政策,把能否产生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新技术作为能否提高本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地位的一项首要内容。
5.新技术的产生与扩散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资毕竟有限,需要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这就要求国家建立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保护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鼓励农业科技投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五、政策建议
农业和粮食问题的关键在科技,中国未来农产品能否自给,关键在中国农业科技能否承担起养活16亿人口的重任。中国农业科技要承担起这项历史使命,农业科技系统必须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并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及研究与技术推广系统。
然而,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到来之前,我国的农业研究与推广系统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农业科技投资严重不足,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强度比110个国家的简单平均数低2倍多,农业技术推广投入强度比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低3到4倍。事业费入不敷出,人均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经费(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下降,开发创收前景渺茫,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负担越来越重。这些不但已经影响了我国农业科技队伍与组织的稳定,人才流失加快,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下降,同时也影响了我国农业科研成果的产出和技术的推广与采用。为了迎接未来的挑战,政府必须尽早改变其投资战略,重新树立和真正落实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加大农业科技的投资。究竟二十一世纪中国农业科技能否承担起养活16亿人口的重任将取决于中国未来的科技投资政策和科技体制改革。以本项研究的结果为依据,在此提出以下十项政策建议:
(一)明确农业科技活动为国家的公益性事业,象国家办国防与教育事业那样,继续保持政府对农业科技财政拨款的主渠道地位。
(二)明确确定农业科研投资的最低增长幅度 我国政府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迅速缩短我国农业科研和农业科研投入同其他国家的差距。保持农业科研投资年均8%的实际增长率是最基本的条件,也是我国农业科技能否承担起养活16亿人口的最基本要求。
(三)明确确定农业技术推广投入的最低增长幅度 我国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仅为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世界上低收入国家80年代的平均水平。
(四)政府应确定一个农业科技投资来源的比例指标 农业科学技术的受益者不仅是农业生产者,更重要的是农产品的消费者及政治和社会稳定。因此,政府应根据不同行业得益于农业科技进步的收益程度,确定一个分行业的农业科技专项税收指标与比例,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这些专项税收返回到农业科技,以有效提高农业科技的投入水平。
(五)建立一套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投资机制、监督机制和责任制 我国已把科技投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条款写入《农业法》和《科技进步法》中,这是一大突破。然而“两法”并没有使农业科研投资的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两法”无法得到贯彻实行的问题主要在于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投资机制、监督机制和其他制度保障。根据我们目前的国情,是否也可以考虑科研投资的某种责任制(象“粮食生产省长责任制”那样)。
(六)多渠道筹集农业科技经费 当前国际上农业科技投资的私人企业化趋势非常明显,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为了迎接新的农业技术革命,集中精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政府可以进行农业科技单位的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同时,国家应鼓励私人企业参与农业科技投资活动,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为私人企业参与农业科技事业创造条件,以有效增加我国的农业科技投资经费。
(七)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制度,为农业技术发明与创新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与下世纪农业技术的创新均对有关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应尽快建立健全技术市场体系与技术市场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及市场法规的执法体系,以保障有关法律的顺利实施。
(八)建立健全完善的食品监测系统和保障农业技术研究与创新活动有利于人类健康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 安全的食品已成为世界多数国家制定有关生产与技术政策的基础,也是国际食品贸易谈判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食品的监测,将有助于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此,应建立健全完善的食品监测系统,促进健康食品在我国的发展与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九)建立农业技术服务公司,逐步开展有偿技术服务 农业推广部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经费投入不足和体制及运行机制。有效的选择是在政府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基础上,依靠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优势建立农业技术服务公司。目前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农业技术服务公司非常活跃。这些公司通过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与生产信息使农民获得较高的收入和减少农民的农业生产风险,农民为此支付一定的费用,而技术推广人员通过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而获得较高的收入。我国可以借鉴这种方式来增加农业技术推广的收入。
(十)改革现有的科技体制,加速农业科技产业化的进程 我国现有的农业科技体制已不适应新技术产生与扩散的要求。我国的农业技术从产生到推广和采用存在着技术信息的脱节,科研人员行为、政府行为、技术推广人员行为与农民的行为相互背离,其主要原因与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体制、利益机制及信息传播机制有关。改革现有的科技体制,实现农业科技的产业化,使科研成果直接与农民见面,一方面可以使科研单位、技术推广部门的科技活动与自身的利益挂钩,另一方面,产业化的科技单位可以及时了解农民有关技术需求的信息,从而使科研单位所研究的技术为农民农业生产上所急需的技术,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加速技术进步的速度。
标签:农业论文; 科技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中国农业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三农论文; 工作方向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