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定中短语为例
张海莲 周德才
云南民族大学 东南亚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4
【摘要】越南语和壮语都属孤立型语言,没有词形变化,通过虚词和严格的语序来表现语法意义,其中语序是一项重要的语法手段。本文以偏正短语中的定中短语为视角对越南语和壮语进行对比分析,概括总结出壮越 “中心语+定语”的共同语法特点。
【关键词】 越南语; 壮语; 定中短语;对比分析
作者简介:张海莲,女,壮族,1986年生,云南丘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指导老师:周德才,语言学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
0引言
越南语与壮语都是处在语言接触相当复杂的区域,导致这两种语言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复杂。越南语和壮语虽属不同的语系,但笔者在越语研习过程中发现其在语法和语音上都与壮语(笔者母语)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点。越南语和壮语都属孤立型语言,没有词形变化,通过虚词和严格的语序来表现语法意义,其中语序是一项重要的语法手段[1]。本文从偏正短语(定中)出发,对壮越名词与其修饰词的组合方式进行列举及分析。
在汉语里,名词与其修饰词的组合称为偏正名词短语(词组),又称定中短语(词组),即由定语和中心语组合而成的短语(词组), 也叫“体词性偏正短语”,是语法功能相当于体词的偏正短语。在越语和壮语中,也有这样的偏正名词短语,越语称为“cụm(群) danh(动) từ(词) chính(正) phụ(副)” [2]。
一,表领属关系的定中短语(中心语+定语)
在汉语里,定中短语的组合方式是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如:定语+中心语。而在越语和壮语里,表领属关系[3]的偏正名词词组都是按照“中心语+定语”的结构而组合,不同的是越语与汉语一样有结构助词“的”,表称谓和表占有时可加“的”字,也可不加;表属性时,不加“的”字。而壮语没有结构助词“的”。如下所示(顺序为越语/壮语):
表称谓“我的父亲”及“我的姐姐”: bố(父亲) tôi(我)/boh (父亲) gou(我);chị gái(姐姐) tôi(我)/ beix(姐姐)gou(我)。
表占有“我的书”及“我的衣服”: sách(书)tôi(我)、sách(书) của(的) tôi(我)/ bonj saw(书) gou(我);quần áo(衣服) tôi(我)、quần áo(衣服)của(的) tôi(我)/ vaqbuh(衣服) gou(我)。
表器官“我的眼睛”及“姐姐的手”: mắt(眼睛) tôi(我)、mắt(眼睛) của(的) tôi(我)/ lwg da(眼睛) gou(我);tay(手) chị(姐姐)、tay(手) của(的) chị(姐姐)/ lwg fwngz(手) beix(姐姐)。
表属性“牛肉”及“猪肉”: thịt(肉) bò(牛)/ noh(肉)vaiz(牛);thịt(肉) lợn(猪)/ noh(肉) mou(猪)。[4]
注:本文中的壮语是参考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由韦景云、覃晓航著《壮语通论》以及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由云南民族大学编写的《云南壮语基础教程-语音部分》。
二,表时间的定中短语(中心语+定语)
壮越语言表时间的定中短语的组合方式可谓是完全相同,都是中心语在前,修饰语在后。此外,不仅组合结构相同(中心语+定语),就连造词选词上也有相似。如: hôm(天, 日) qua(度,过)/bi(年) gvaq(过);ban(时候) ngày(昼,白天)/ban(一段时间) ring(晌午) gvaq(过) [5]。如下所示:
表“日”如“昨天、今天、明天、25号”: hôm(天, 日) qua(度,过)/ ngoenz(天, 日) lwenz(昨); hôm(天,日) nay(本,当)/ ngoenz(天, 日) neix(这,此);ngày(天,日) mai(旦日)/ ngoenz(天, 日) coh(向,朝); ngày(天,日) 25/ ngoenz(天, 日) 25。
表“月”如“上个月、这个月、下个月、四月”: tháng(月) trước(前)/ ndwen(月) ndoux(首,前);tháng(月) nay(本,当)/ ndwen(月) neix(这,此);tháng(月) sau(后)/ ndwen(月) laeng(后,后背);tháng(月) tư(四)/ ndwen(月) seiq(四)。
表“年”如“去年、今年、明年、1999年”: năn(年) ngoái(回头,去年)/ bi(年) gvaq(过);năm(年) nay(本,当)/ bi(年) neix(这,此);năm(年) sau(后)、năm(年) tới(下一个)/ bi(年) moq(新,重新);năm(年) 1999/ bi(年) 1999。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时段”如“上午、下午、白天、夜晚”: buổi(半晌) sáng(旦,早晨,天亮)/ gyang(半晌) haet (早上);buổi(半晌) chiều(暮,傍晚)/ ban(一段时间) ring(晌午) gvaq(过);ban(时候) ngày(昼,白天)/ gyang(半晌) ngoenz(天,昼);ban(时候) đêm(宿,夜)/ gyang(半晌) hwnz(夜里)。
三,表指示的定中短语(中心语+定语)
汉语里表指示作用的“这,那”以及由这两个指示词构词的指示代词“这儿,那儿,这些,那些,这个,那个……”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词之一[6]。在越语和壮语中也有与它们对应的词,但在组合顺序上与汉语不同,而壮越两种语言却极为相似,都是中心词在前指示词在后:中心词+指示词。如下所示:
表“人”或“事物”如“这个、那个、这棵、那棵、这只、那只”: cái(个) này(这)/ gaiq(个) neix(这);cái(个) kia(那)/ cái(个) kia(那);cây(棵) này(这)/ go(棵) neix(这);cây(棵) kia(那)/ go(棵) de(那);con(只) này(这)/ duz(只) neix(这);con(只) kia(那)/ duz(只) de(那)。
表“处所”如“这里、那里、这个地方、那个地方”: chỗ(区域,地方) này(这)/ dieq(区域,地方) neix(这);chỗ(区域,地方) ấy(那)/ dieq(区域,地方) de(那);nơi(地方) này(这)/ deih(地方) neix(这);chỗ(区域,地方) ấy(那)/ chỗ(区域,地方) ấy(那)。
表“时间”如“这时、那时、这天、那天”: lúc(时) này(这)/ seiz(时,时候) neix(这);lúc(时) ấy(那)/ seiz(时,时候) de(那);hôm(天) này(这)/ caemh(同,共同) ngoenz(天) de(那);hôm(天) nọ(那)/ ngoenz(天) de(那)。
四,表性状的定中短语(中心语+定语)
壮语和越语表性状的定中短语的组合顺序也很具有共同性:中心语+定语。壮越两种语言不仅在词组的组合方式上具有共性,而且在指类词的使用上也极为相似,如: đóa(朵) hoa(花)/nduj(朵) va(花)、quyển(本) sách(书)/bonj(本) saw(书),这是壮越两种语言存在共同性的又一个语法范畴。如下所示:
表“颜色”如“黑色、黄色、白花、红花”: màu(颜色) đen(黑)/ saek(颜色) ndaem(黑);màu(颜色) vàng(黄,金黄)/ saek(颜色) henj(黄);đóa(朵) hoa(花) trắng(白)/ nduj(朵) va(花) hau(白);đóa(朵) hoa(花) đỏ(红)/ nduj(朵) va(花) nding(红)。
表“特征”如“新书、旧书、长头发、短头发”: quyển(本) sách(书) mới(新)/ bonj(本) saw(书) moq(新);quyển(本)sách(书) cũ(旧)/ bonj(本) saw(书) gaeuq(旧);tóc(头发) dài(长)/ bwn'gaeuj(头发) raez(长);tóc(头发) ngắn(短);bwn'gaeuj(头发) dinj(短)。
表“性别”如“男孩、女孩、男人、女人”: con(子女) trai(男孩)/ lwg(子女) sai(男孩);con(子女) gái(女孩)/ lwg(子女) mbwk(女子);đàn(群) ông(对上了年纪的男子的尊称)/ boux(个,指人) sai(男子);đàn(群) bà(对上了年纪的女子的尊称)/ boux(个,指人) mbwk(女子)。
表“年龄”如“大人、小孩、老人、年轻人”: người(人) lớn tuổi(年纪大)/ boux(个,指人) laux(大);người(人) trẻ tuổi(年纪小)/ boux(个,指人) nij(小);người(人) già(老)/ boux(个,指人) geq(老);người(人) thanh nien(青年)/ boux(个,指人) raeuh(年轻)。
五,结论
从表领属、时间、指示及性状几个方面来看,壮越两种语言里与汉语偏正词组对应的词组的组合方式都是按“中心语+定语”的语序来组合,这体现了壮越两种语言在对物体的表述上具有共同的语法特点,对所表述的对象的限制形式存在共同的语法手段。
语法是语言的一部分,它在语言接触过程中最不容易改变,同时还是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的载体。本文通过对大量越南语和壮语的定中短语(词组)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壮越两种语言“定语后置”的共同语法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壮越两个民族对事物的认知是先接受到事物的本质,然后才接受到事物的属性,与汉民族先接受属性再接受本质的思维方式是相反的。越南语和壮语这诸多相同或相似的特征,是语言接触的结果,还是两者自古有着渊源关系,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阮氏明庄,魏金光. 越南语与汉语状语语序对比分析[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2]Diệp Quang Ban. Ngũ Pháp Tiếng Việt[M]. Hà Nội: Nhà xuất bản Giáo dục, 2004.
[3][林秀艳. 藏汉语偏正短语语序之比较[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1).
[4]韦景云, 覃晓航. 壮语通论[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壮语基础教程-语音部分[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5]韦庆稳. 壮语语法研究[M]. 南宁: 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
覃晓航. 壮语特殊语法现象研究[M]. 北京: 民族出版社,1995
[6] 刘薇. 现代汉语“这那”类指示代词若干功能问题研究[M].学位论文
论文作者:张海莲,,周德才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9
标签:壮语论文; 短语论文; 组合论文; 定语论文; 语法论文; 心语论文; 汉语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5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