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分析与预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势分析论文,中国对外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0年中国对外贸易一路凯歌行进,进出口总值和增长速度都创下20年来的新记录。全年实现进出口贸易总值47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5%,其中出口2492亿美元,增长27.8%,进口2251亿美元,增长35.8%;全年实现贸易顺差241亿美元。2000年进出口贸易创造的新高记录对2001年有哪些启示性意义,如何从2000年的增长和不完善中分析2001年的发展趋势,并有针对性地作出某些分析和讨论,是本文试图达到的目标。
一、200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的有利因素与特点
(一)200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增长的有利因素
1.世界经济贸易外部环境十分有利。据联合国机构预测,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达到4%,其中发达国家达到3.5%,发展中国家达到5.6%。这一年是美国经济连续增长第10年,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0年前3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4.8%、5.6%和2.4%,估计全年达4.5%-5%之间,不仅高于1999年的4.2%,而且是1984年以来最高的增长率。欧盟尽管受油价攀升和欧元汇率跌宕的影响,但依然走出较强的增长态势。据欧盟2000年4季度发布的统计报告,预计欧盟15国和欧元区11国当年的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3.4%和3.5%的水平,被欧盟称为呈现出“10年来最好的经济形势”。日本经济继续缓慢恢复,随着库存调整取得进展,企业生产有所恢复;民间设备投资特别是信息技术投资大幅增加;个人消费缓慢增长;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日本政府预测全年经济有望实现1.5%的增长。原先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全面复苏,特别是香港前3季度的本地生产总值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了11%,香港特区政府预测全年经济增长率将超过10%;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对香港的经济预测也调高到8.7%,位居亚洲10个国家和地区之冠。在世界经济快速、稳健增长的带动下,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全球贸易活动日渐活跃。预计2000年世界贸易量增幅将达到12%,远高于上年的5.0%,是近10年来增长水平最高的。受美元坚挺及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影响,2000年世界贸易额增速将为10%,也远超过上年3.0%的增长水平。
2.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贸易强劲增长。美、日、欧盟及亚洲若干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大陆的主要贸易伙伴,其进出口贸易强劲增长对中国大陆的外贸经营十分有利。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市场,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2000年前3季度进口贸易同比增长了20.4%,预计其全年贸易逆差额将达到创记录的4000亿美元,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4.5%。日本2000年前3季度出口同比增长了21%,进口同比增长了25%。欧盟的出口和进口增长率将分别达到4%和6%。亚洲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5个国家(韩国、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的进、出口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而且进口已超过危机前的水平;出口激增,对外贸易大量赢余,国际收支进一步改善。
3.国内出口退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1996年中国曾一度停止使用出口退税政策,1999年全面恢复出口退税,退税率达到17%,当年中央财政用于出口退税的资金超过600亿元人民币;2000年出口退税政策继续实行并进一步得到扩展,全年中央财政用于出口退税的资金超过800亿元人民币。同时,在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刺激下,2000年国内投资需求有所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了9%左右,从而带动了国外原料和投资品的进口增长。
(二)2000年进出口贸易呈现的主要特点
1.加工贸易继续稳步增长,一般贸易快速增长。加工贸易的进出口额均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其中,出口增长24.1%,进口增长25.8%,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48.8%。特别是加工贸易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5.3%。可见加工贸易方式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有增无减。加工贸易的进口值只占进口总额的41%,说明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增值水平比以往有了明显的提高,也说明加工贸易方式的作用更大程度上是促进出口。一般贸易出现超常规增长,出口增长32.9%,进口增长49.3%,说明拉动进口增长主要体现在一般贸易上。一般贸易的进出口值占外贸总额的比重43.3%,其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42.2%,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44.4%。这说明一般贸易仍是我国进口贸易的第一大渠道。
2.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外贸的第一大经营主体。2000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为2367亿美元,增长35.6%,占我国外贸总额的50%,而国有企业进出口额为2154亿美元,增长24.7%,只占我国外贸总额的45%。在出口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占比重达47.9%,而国有企业只达46.7%;在进口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比重达52.1%,而国有企业只达43.9%。
3.非国有企业成为进出口贸易新的生力军。以集体企业为主的非国有类型的企业,其进出口值达到222.3亿美元,增长了65.3%。其中出口额达到133.2亿美元,增幅高达70.9%;进口额也达到89亿美元,增幅达57.6%。
4.西部地区出口恢复大幅增长,部分省区进口出现下降。2000年以来,我国西部地区出口平均增幅为38.6%,高于东部沿海地区32.4%的平均增幅。这主要是由于西部地区上年出口降幅较大,2000年恢复性增长的特点更为突出,同时一些大宗资源性商品出口增加也拉动了该地区出口的增长。东部沿海地区中,浙江省是出口增长最快的省份,增幅高达50.0%。重庆市是西部地区出口增长最快的,达到98.5%。但在全国进口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西部部分省区,包括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等地的进口出现下降;西藏自治区进口下降达到51.7%,说明这些省区在经济建设中利用国外资源的需求没有提高。
二、“九五”期间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基本经验
回顾整个“九五”期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从2899亿美元到4743亿美元的迅速增长,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说明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前夜,已经跻身世界贸易大国的行列,对“九五”期间的发展轨迹,我们还可找出若干线索。
(一)顺应国际分工客观规律的新变化,坚持和完善加工贸易政策,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是建立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之上,国际分工过去主要受要素禀赋的制约,按照不同要素禀赋的密集度形成的比较优势开展国际分工并进行国际贸易,因此多形成部门间或产业间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196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80年代以后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的出现,知识和科学技术逐渐在生产要素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使相当一部分产业的生产优势减轻了甚至摆脱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也成为必要和可能;要素配置的国际化促进了生产国际化的形成和发展,它使部门间或产业间的专业化转向部门内部或产业内部成为必要和可能。这种以知识和科学技术为基础的产业内部专业化,构成了新的国际分工的主导模式。
产业内部的国际分工或生产专业化的主要形式有三类:第一种是同一产品不同型号、规格的专业化,即同一产品的级差化。这使自然资源和传统生产要素禀赋基本相似的经济体可以开展国际分工或专业化生产,并进行产业内贸易;但这种分工和生产出来的产品的多国籍现象并不明显。第二种是零部件的专业化生产。第三种是按照工艺流程形成的不同生产环节的专业化生产。后两种形式可以使一种产品的生产分布在我国进行组合,不同国家按照其比较优势占据不同的生产环节,多国生产形成多国籍产品。这种部门内或产业内的国际分工、专业化生产,当按照生产流程进行生产组合时,也形成了国际交换和国际贸易。从1960年代以后,产业内贸易就已开始超过国际贸易总额的半数以上。由于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特性更适合部门内和产业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1980年代以后,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跨国生产,进一步促进了部门内和产业内分工和产业内贸易的扩展,产业内贸易日益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形式。
1980年代以后,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就是在上述国际经济背景下形成的,来料加工装配和进料加工生产的各种形式实际都是由于零部件生产的国际化以及同一生产流程不同生产环节的多国生产组合的国际产业内分工形式的具体表现。采取加工贸易政策正是顺应和促进了这种国际分工及专业化生产的形成,促进了在此基础上的国际交换和国际贸易。加工贸易政策实行的初步阶段,也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例如由于监管方面的问题,产生了进口料件的走私,冲击国内市场;进口料件对国内供货的限制,从而对国内生产的抑制等等。“九五”期间这些问题得到进一步暴露,也引起了深入地讨论和争论。所幸政府采取了坚持和完善加工贸易政策的导向,建立了银行保证金台账制度,加强了对加工贸易的监管,弱化了加工贸易带来的负面作用,强化了它的有利一面,从而不仅使加工贸易得到健康发展,而且使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贡献进一步增强。
(二)顺应国际跨国公司塑造国际生产体系的世界经济潮流,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利用外商投资企业扩大我国对外贸易
从1990年代以来,以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为核心的国际生产体系不断加速形成。到90年代末期,这个体系覆盖了大约6万家跨国公司及其所拥有的50多万个国外分支机构,占世界总产量约25%。1998年跨国公司国外分支机构的年销售额达11万亿美元,远远高于7万亿美元的世界出口额。跨国公司内部的各种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公司内贸易,成为产业内分工和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形式。跨国公司内部的交易活动在为国际市场提供的货物和服务,对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按国外资产额评出的世界最大的100家大公司在国际生产体系中占有绝对统治地位。其销售总额为4万亿美元,股票资产总额超过了4.2万亿美元。在这些跨国公司中,有85家西方大公司连续数年保持在排行榜前列。跨国公司体系内部创造的新技术是其国外分支机构资产存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技术在公司体系内部大规模流动,使东道国有可能通过恰当的政策来鼓励新技术在国内传播。
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之间既有共同的目标,又有利益冲突,采取适用的政策是各国在积极争取外国投资中的关键所在。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研究认为,跨国公司可以对东道国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跨国公司每抽走1美元利润,就会被3美元的流入所弥补。在1993-1998年间,在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金额中大约1/5是运用利润再投资。外国直接投资已成为发展中国家资源配置中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贡献大小,取决于东道国的投资政策。在日益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的世界中,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只有在国家能够培育出新的、具有较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新技术,能够生产在国际市场中站得住脚的商品和服务才能够实现。有效的外资政策是:确保外国直接投资能够提高经济增长和竞争力,增强收支平衡、创造就业和转移技术等。只要政策得当,外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可以产生巨大的效益。
整个“九五”期间,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外贸中的比重一直很高,而且仍在稳定上升,特别是出口比重上升了7个多百分点。这是我国对外经济贸易顺应跨国公司全球经济活动规律取得成果的鲜明表现。一些地区跨国公司投资企业的出口业绩更突出,如500强在深圳投资企业生产的产品70%以上出口,约有30%的企业产品全部出口。北京市以500强为主的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有40%的企业产品主要出口,还有30%的企业也有较大比例的出口。1999年上海市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达81.7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比重达51.2%。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省市的情况都很相似。
(三)顺应比较优势动态变化和世界产业结构动态调整的客观要求,发展我国新兴产业部门,培育新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产品
随着一国经济的成长,该国的要素禀赋会发生变化,从而使该国原有的比较优势也会相应发生变化,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出现,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使这种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周期也相应缩短了。随着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在国际投资的引导下,生产国际化得以发展,发生了国际间的产业转移,进而形成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从世界范围内看,1980年代开始,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的出现,发达国家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出现了新一轮的动态变化,美国、西欧和日本都在争夺最新的科学技术优势和新兴产业的比较优势,制造业中不断有更多的生产部门在发达国家已失去往日的比较优势而正在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形成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这对中国的产业升级是一种机遇。
中国的要素禀赋优势和比较优势从过去到现在都主要是体现在劳动力密集上,所不同的是,从19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以后10多年已经初步摆脱了贫困,即将步入小康社会,人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从全社会看,资本要素还不富裕,但沿海地区由于比内地先富起来,资本要素的优势地位已经上升,而劳动力要素的优势地位已经相对下降,这为若干地区调整产品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向国际市场出口新的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奠定了比较优势的生产技术基础。就沿海地区而言,1980年代最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品主要是轻纺产品,随着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轻纺产品的竞争力已逐渐让位于机电产品。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机电产品已成为我国最大出口产品,而纺织服装产品已退居第二。2000年的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1053亿美元,增长36.9%,比出口总额高出9.1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比重上升到42.3%。相比之下,服装出口360亿美元,只增长19.8%;纺织纱线及制品出口162亿美元,只增长23.7%;其他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如鞋类出口99亿美元,只增长13.5%;玩具出口56亿美元,只增长9.1%;塑料制品出口49亿美元,只增长24.9%;旅行用品及箱包出口38亿美元,只增长13.6%。
在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方面也体现了顺应客观规律发展的新变化。界定高新技术产业人们采用OECD按技术密集度标识的产业类别和美国人口普查署在国际海关合作理事会“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基础上制定的ATP(Advanced Technology Products)产品分类体系,即按研发总经费占总产值的比重、直接研发经费占总产值的比重和直接研发经费占增加值的比重这三项指标,将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品制造业确定为高技术产业;中国产业界和一些学者按照中国的行业标准分类,选择了22个小类行业作为中国高技术产业。同时,从1993年开始,中国有关机构参照美国ATP产品的分类体系,统计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这些产品包括237类产品,涉及到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光电技术、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材料设计技术、航天航空技术、武器技术和核技术等10个技术领域。
为了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国从1990年代中期以来,建立了许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实施有关的国家科技计划,在8年时间里不仅有力地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且推动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发展。1993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不过50亿美元,到200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到370亿美元,增长了6.4倍;与上年相比,增长50%,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14.8%;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也从1993年的160亿美元增长到2000年的525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增长了39.7%。
这里需要指出,按照研发投入占产出的比重来区分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在封闭经济条件下是可行的,但在产业内分工和产业内贸易的情况下,这种区分有时是困难的。因为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往往是多国籍产品,其产业链既包括了技术密集的生产环节,也包括了技术不密集,甚至仅仅是劳动密集的生产环节;发展中国家在高新技术产业链的国际化生产中往往只能占据技术不密集的生产环节。就这些生产环节而言,其研发投入比重可能低于其产品或产业的标准比重;虽然其产业或其最终产品归类于高新技术产业或产品,但我国进行的生产环节及其中间产品可能技术并不先进,附加值也不高。因此对这种归类统计我们要有科学的分析,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水平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也要有实事求是的认识。相反,一些非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由于在某些生产环节进行了技术革新或改良,其研发投入占产出比重可能却是高的,但其整个产业或最终产品不算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易于被忽略。对这种在统计分类下存在的实际误差,我们应有警惕,避免政策上的偏差。
三、2001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内外环境分析
2001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内外环境与2000年相比,一些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将要出现或正在形成,这对2001年对外贸易继续保持2000年的增长势头有明显阻碍。
1.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趋缓,贸易需求也受影响。据联合国经社事务部和联合国贸发会议共同发表的报告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预计将从2000年的4%下降到2001年的3.5%;发达国家的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估计将从2000年的3.5%下降到2001年的3%,其中美国的增长前景将不如2000年乐观,一些经济学家预测,2001年美元经济增长率在3.3%-3.8%之间。欧洲增长趋缓,欧盟2001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低于3%。日本表现仍将一般,2001年经济增长率估计可在2%左右;发展中国家2001年的平均增长速度预计为5.5%,比2000年的5.6%也略有下降,东亚地区的增长速度也可能下降。由于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有所放慢,世界贸易增长速度也将比2000年略有减缓。但预计世界贸易量增幅仍可达7%,高于1990年代6.5%的平均增长水平,但明显低于2000年10%以上的增长水平。
2.世界石油市场和石油价格不确定因素的影响。2000年世界石油价格上涨使发展中国家比1999年多付出600亿美元的石油进口费用,相当于它们国内生产总值的1.3%。2001年油价及市场供应将仍有可能出现波动。中国已经是一个石油进口大国,2000年中国进口原油已达7027万吨,成品油1805万吨,进口金额达到185亿美元。由于世界石油价格上涨,原油进口量比上年增长91.9%,而进口金额增长220%;成品油进口数量比上年下降13.3%,但进口金额反而增长了35.6%。可见世界石油价格上涨增加了我国的用油成本,同时对生产成本也有影响,这对出口是不利的。2001年若出现石油价格再度上涨,可能对我国出口成本会造成实际影响。
3.中央财政能否承担出口退税额的持续增长和把出口退税作为外贸出口经济效益的主要来源对企业会产生消极影响。从1998年恢复采用出口退税政策以后,中央财政用于出口退税的资金持续上升,2000年已超过800亿元人民币。由于对出口退税操作管理上的漏洞,骗税等不法行为已屡屡发生,加大了出口退税的使用成本。2001年如继续实行已有的政策,估计出口退税额将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尽管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但中央财政是否有能力承担持续上升的出口退税,是有疑问的。由于我们在外汇市场实行严格的需求管理,外汇市场上始终表现为外汇供大于求,人民币一直面临升值的压力,在目前的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条件下,全国多数外贸企业的出口换汇成本高于现行的汇率价格,贸易条件不利。因此使外贸企业更加依赖出口退税作为平衡企业财务状况的经济来源,甚至助长某些企业用假冒出口来骗取退税的行为。更普遍的不利影响是,助长企业忽视经营管理、降低经营成本的意识,单纯依靠出口量来取得经济收益。长此下去,会使更多的企业丧失竞争意识和竞争力。
4.外商投资额能否出现较大增长,也是不确定的。2000年外商投资实际金额只达到407亿美元,低于年初人们的预期。由于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已占中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外商投资额的增长直接关系到对外贸易的增长幅度。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领域的优势地位,也关系到加工贸易的增长趋势。从国际直接投资流量趋势看,2001年国际直接投资额将继续上升,但由于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流入企业购并以及金融、电信等服务业领域,而且主要在发达国家,大规模流入我国在短期内还难以预见,因此不能指望2001年外商投资有大幅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外商投资企业增量对外贸进出口增量的贡献将不会很大。
上述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对2001年外贸进出口会有一些负面影响,但即使没有这些影响,2001年外贸进出口增幅不可能再现2000年的情况也在情理之中。因为2000年的增长幅度是超常规的,基数已经很高,2001年有所回落是正常的。加上一些不利因素的形成和出现,增长速度下降在所难免。但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都不太可能发生重大逆转,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仍有可能平稳增长。国际商品市场的需求情况也未发生明显的下降,一些产品价格仍有上升的趋势,如纺织纤维及织品的需求和价格仍然看好;钢材的需求和价格可望继续趋于坚挺;特别是世界机电产品市场还将进一步有所趋旺,尤其是与当今世界经济主要驱动力量IT产业相关的一些产品,似乎今后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世界市场的回旋余地仍然存在,2001年我国外贸的外部环境总体上并不悲观。而我国国内的经济运行已出现明显的回升势头,2001年政府将继续采取扩大内需和对外开放的积极措施,因此2001年的外贸形势虽然不可能重现2000年的辉煌,但取得较好的增长速度仍然是可能的。
四、2001年外贸进出口预测
结合以上对2001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内外环境分析,我们运用1981~200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中国出口与进口方程,并对2001年中国的外贸发展趋势提出高、中、低三个预测方案。
中国出口方程为:
EX=EXP(-7.7079117+0.5274360*LOG(GDP)+0.8784506*LOG(WTR)
(-46.25) (5.88)
(10.41)
-0.0847659*D8990-0.0731402*D9699+0.0668247*D99)
(-2.77) (-2.31) (1.85)
R[2]=0.999 DW=1.74 F=51169.64 (1981-2000)
其中EX为我国商品的出口总额,单位为人民币亿元(当年价);GDP为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为人民币亿元(当年价);WTR为世界贸易总额,单位为人民币亿元(当年价);D8990为虚拟变量,1989~1990年为1,其他年份为0;D9699为虚拟变量,1996~1999年为1,其他年份为0;D99为虚拟变量,1999年以前为0,1999年及以后为1。虚拟变量D8990表示1989年“政治风波”对出口的影响,其影响为负;虚拟变量D9699表示中国经济“软着陆”以后出现的“通货紧缩”趋势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国内外因素综合起来对出口的影响,其影响也为负;虚拟变量D99表示1999年出台的新的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的影响,其影响为正。
中国进口方程为:
IM=EXP(-4.3563654+1.2037776*LOG(GDP)+0.4924477*D85
(-17.02)(41.10)
(8.33)
-0.1365185*D8990-0.2511980*D9699)
(-2.50) (-4.77)
R[2]=0.998 DW=2.21 F=1659.44 (1981-2000)
其中IM为我国商品的进口总额,单位为人民币亿元(当年价);GDP为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为人民币亿元(当年价);D85为虚拟变量,1985年以前为0,1985年及以后为1;D8990为虚拟变量,1989~1990年为1,其他年份为0;D9699为虚拟变量,1996~1999年为1,其他年份为0。虚拟变量D85表示1985年开始的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进口的影响,其影响为正;虚拟变量D8990表示1989年“政治风波”对进口的影响,其影响为负;虚拟变量D9699表示中国经济“软着陆”以后出现的“通货紧缩”趋势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国内外因素综合起来对进口的影响,其影响也为负。
根据200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世界贸易总量可能实现不同的增长水平,我们设计了200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的三个情景方案,高方案情况下中国GDP名义增长10.0%,世界贸易总量名义增长10.0%;中方案情况下中国GDP名义增长8.5%,世界贸易总量名义增长7.5%;低方案情况下中国GDP名义增长7.0%,世界贸易总量名义增长5.0%。
根据上面高、中、低情景方案设计,运用上述出口方程与进口方程作出预测的结果如下:
在高方案情况下,2001年出口为2808亿美元,增长12.7%;进口为2581亿美元,增长14.7%;进出口总额为5389亿美元,增长13.6%。在中方案情况下,2001年出口为2732亿美元,增长9.6%;进口为2539亿美元,增长12.8%;进出口总额为5271亿美元,增长11.1%。在低方案情况下,2001年出口为2656亿美元,增长6.6%;进口为2497亿美元,增长10.9%;进出口总额为5153亿美元,增长8.6%。
在高、中、低三个方案中,2001年外贸顺差均比2000年减少,三个方案的外贸顺差分别为227亿美元、193亿美元以及159亿美元。
标签:加工贸易论文; 出口退税流程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对外贸易政策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产品专业化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分工论文; 比较优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