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绝恋》:匮乏的想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黄河论文,匮乏论文,绝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有意无意间领受了浩大的媒体宣传之后,看到了被称作“世纪创作”、“中国爱情版《拯救大兵瑞恩》”的《黄河绝恋》,很想投入地体验一次悲壮,却终于没能在冯小宁对历史的想象中勾起对那段壮烈而沉重历史应有的感动。
从表面上看,这部影片有着丰富的潜在卖点。
卖点之一:历史题材。影片的编剧、导演兼摄影、特技、美工和制片的冯小宁说,“中华民族近代史是我关注的事情,因为我们的生活、命运与之关联”,的确,对于有着刻骨铭心的现实主义传统的中国观众来说,关注历史和现实生活的题材本身往往会先在地吸引人们的认同,而对于曾经拍摄过《战争子午线》《北洋水师》《大空战》《红河谷》的导演冯小宁来说,战争题材是他驾轻就熟的一块自留地。
卖点之二:安洁与欧文或者说宁静与波尔的异国恋情。为此,导演冯小宁一次次地把男女主人公安排在一起,不遗余力地让宁静充分展示她健康、纯洁的美,给他们制造培养感情和肌肤相亲的机会。当黑子冒着生命危险去与神泉寨主交涉时,宁静却与波尔在黄河边谈情说爱,拍照。影片所叙述的与其说是安洁与欧文的艰险的穿越敌占区的历程,不如说是宁静夫妇一次浪漫的野游。蜿蜒的绿色长城、绚丽的红叶、丰收的梨园,或许有助于异国恋情的孕育,但这美丽的风景总让人觉得与敌占区、遭摧残的家园距离远了些。
卖点之三:民俗+风景画。黄土高坡、只闻歌声不见人的信天游对唱、红肚兜、吃蝎子治病、被包装得像民族工艺品般的手榴弹……这些在新民俗电影中,我们已经看得太多,或新或旧、或真或伪的民俗被冯小宁毫不客气地再次贩卖,以致整部影片就像一间档次不高的服装店,将所有的大路货都杂陈出来,毫无特色可言。同时,黑子身穿的红肚兜的来历、安洁胸缚手榴弹的原由都交待地太过清楚,没有给观众留下一点可以回味的东西。一句话或是一个镜头就可以完成的叙述,却本末倒置地当了重点——包袱一层层打开,最终大白于天下的不过是一个平凡的常物。
卖点之四:暴力。细菌战、活埋、奸淫、铡刀、黑子的惨死——冯小宁把他所闻所想的战争暴力全都用上了,而这一切的暴力都是施诸于正义和善良之人身上,虽然,这一切都可能曾经是真实的历史,然而,对于艺术作品来说,有时,真实的东西未必能给人真实感,渲染敌人的残暴一定要以牺牲观众的美感为代价?
卖点之五:家国仇恨。黑子为家仇而革命,安洁也因遭日军奸污而走上革命道路,革命的动机就这样被简单化,安洁与神泉寨的关系毫无铺垫,以致矛盾冲突过于戏剧性而不真实。种种的纠葛使影片的后半部在某种意义上说,已然被一个家族情仇的故事所置换,历史被坦然地庸俗化。
卖点之六:奇观。对于这部影片,冯小宁颇感自豪的是仅用了365万元,就完成了一部大制作——其中有空战,有海战,近400个特技镜头,全部用模型拍摄,没有电脑特技。这不免使人想起半个多世纪前,当有声电影出现后,视有声片为艺术之敌、仍以拍默片为荣的电影大师卓别林,然而,他最终还是没能抵挡住有声电影的潮流,并且自己也加入了其中。在众人皆以车代步时,唯我独行,该不是件令人自豪的事。
更何况,影片奇观场面的制作太过粗糙。庞大的飞机被一截不太粗壮的树干挂住,可能性有多大,我们不太清楚,但就普通观众的常识而言,似乎“玄乎”了点。经过好莱坞电影十余年的洗礼,细节真实已经成了我们判断一部影片是否真实,乃至艺术价值大小的重要因素,今天的中国观众已经不是从前的观众了。
在短短两小时内表现如此之多的内容,冯小宁显然还不具备足够的驾驭能力:日本侵略者残杀百姓的场面,通过人物的想象来表现,既削弱了对侵略者的批判力量,也显得冗赘而不真实,而且表现的冯小宁是主人公想像中的暴力图景,并且不是用闪回,而是用记述事实的手法,画面清晰而缓慢,仿佛有什么解构的意味,而且同一种手法在影片中使用了多次,表现手法的匮乏,实在不像一个成熟的导演之作。
安洁/宁静对黑子的营救令人想起电影史上著名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只是比起后者,宁静似乎太过从容:在铡刀早已架在黑子头上之后,她从容地换装,从容地来到刑场,亮出胸前那个状如民俗品的手榴弹。对这场戏,观众比宁静更从容,一切都在观众的意料之中,像是一场早已准备好的仪式。宁静似乎惯于充当仪式中圣洁的祭品,只是与《红河谷》中手持炸弹的藏族少女相比,这一次,非但看不到那种浪漫主义式的圣洁,老实说,反有几分滑稽。
在塑造人物方面,冯小宁重拾国产电影好不容易才丢弃掉的脸谱化:日本侵略者丑陋狰狞,翻译官一如既往地带着金边眼镜,透着我们习见的奸险。八路军小分队的战士们也无一例外各自有着创伤记忆,始终板着面孔,即使是对欧文这样的盟军也很少展颜,使他们更像是自发的反抗和复仇者,而非正规军人。日军被花花放入其短裤中的蝎子蜇伤而大脱其裤的镜头,俗不可耐。五六十年代的抗战影片中,我们经常可以被顽童捉弄汉奸或日军的场面而引起会心的一笑,然而,在数十年后的影片中再次看到同样的表现手法,我们却要为编导想象力的贫乏而悲哀了。
此外,正义感尚存的寨主形象、三炮最终与汉奸的决裂和他遭活埋的命运、花花/孩子被用来要挟黑子/父亲的情节,都是那么让人熟悉……一部影片里太多似曾相识的人物和场景不但不能给我们带来亲切感,反而会破坏那些人物和场景本来的意义和价值。
应当说,作为编剧的冯小宁在片中作了许多使人物丰满、增加历史感和文化内涵的努力。诸如欧文摘了百姓的梨,黑子将梨钱系在梨树上;欧文与黑子关于投降与生命尊严的争执等以表现中西价值观冲突。然而,究其实,这是廉价的二手贩卖。他所有的经验与我们每个人一样,都是通过大众传媒间接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他对历史的想象无法超越前人已作的描述和留下的影像。
而且在结构上,影片采用近年国际流行的主人公倒叙的形式。然而,世纪末,已经有太多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回忆与怀旧挤占了文艺作品的空间,以致本片老年主人公试图增加历史感的回忆与解说,显得有些单薄而无力。
电影原本就需要集体的智慧,大场景更需大制作,选择这样的题材作为进入市场的试验品或票房的赌注,我以为是浪费了一块好料,就像一件赶制的华服,经不起细看。
标签:黄河绝恋论文; 冯小宁论文; 电影论文; 宁静论文; 欧文论文; 影视论文; 安洁论文; 爱情电影论文; 剧情片论文; 军事电影论文; 战争片论文; 中国电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