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历史地图集的编制_新课标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地图集的编制_新课标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地图册的编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图册论文,新课程理念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后,由多家出版社分别推出的新教材进入实验区。为了适应教学需要,中国地图出版社推出了体现课程改革新理念的配套历史地图册。作为编辑人员,笔者在此就新课标历史地图册的编制略述管见,以就教于同仁。

一、构建新的地图教材体系

1.以主题单元呼应课本编排体系,调整图册与课本之间的关系

新课标各套历史教科书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构建内容体系,与之相适应,配套的历史地图册也采取了主题单元的编排体系,每一学习主题为一单元。各主题单元内以图文结合的多种方式,将相应时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现象等综合展现出来。这种编排使每一单元的图目紧紧围绕学习主题,历史的时序性与学习主题的内在结构相联系,阅读使用时一目了然。同时,考虑到历史地图内在的特点和规律,不要求逐课上图,面面形成地图册自身相对完整的体系。

考虑到教材系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图册的功能有了重新定位。它与课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若即若离”来形容。

若“即”,指的是图册印证并配合课文,实现互补作用。地图把广阔的地理空间,缩变成人们可视的二维平面;把丰富多彩的地理环境,浓缩成可以满足人们不同需要的图形语言。举凡历史上的都邑位置、疆域沿革、政区演变、民族分布、战争态势、经济成就与交通状况、河流变迁与海岸线的进退等等,通过地图加以展示,把有关联的空间概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直观地再现了过去的地理环境,使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形

成历史空间概念。新课标各套图册根据课本反映中外历史进程的顺序,配置相应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诸方面地图,并根据课文的详略情况调整地图、图表、图片、文字等的份量,以便与课文配合共同说明主题。

若“离”,是指图册在发挥印证与配合课文作用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延伸、拓展,彰显自身特色而成为相对完整的体系,与课本殊途同归,实现更高层次和意义上的配合,在综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作用。

为了避免图册与课本中地图插图简单重复而造成图册功能的缺失,新课标各套图册采取了以下处理方法:①不取与课本插图表示内容、范围完全相同的地图;②适度补充图册知识点,使之成为对课本插图中空间概念的拓展和延伸;③改变图面表现方式,围绕主题,另辟蹊径,通过视角的转换来说明问题。例如,同样是红军长征路线图,课本插图由于版面限制,图幅较小,为求清晰易读,一般只标出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而各配套图册则利用自身充足的版面,将红二、六军团与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及红二十五军的长征路线全部标出,让学生了解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更为全面和详细的情况。在许多时候,课本插图以某个具体事件呈现历史现象的一角;为了发挥自身优势而实现互补的效果,图册常常利用丰富的色彩层次和充裕的版面来展现综合的历史全景。如北师大版课本讲到克里木战争,并辅以插图《克里木战争示意图》。相应的配套图册中,设计了《俄国在欧洲的领土扩张》和《俄国在亚洲的领土扩张》两幅较为综合的地图。如此,以图册中的全景呼应课文中的“特写镜头”,为学生全面、完整地理解历史现象提供了素材。

2.删减“难、繁、偏、旧”知识点,根据不同专题内容的需要简化地理要素

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新课标各套图册删减了大量的“难、繁、偏、旧”知识点。如北师大版新图册在《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一图中,专题注记只保留北京人、山顶洞人、元谋人三处;人教版新图册的《鸦片战争》一图,删去了旧图册中繁杂的人名、年代及事件框注,对重要事件的说明只保留关于《南京条约》的一项,主题内容因而显得突出。

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图册注意丰富知识的层次。如北师大版新图册《西周分封形势》一图,保留供古今对照的今省界,而将今省名略去,在与本图相邻的前一幅图中已有今省名标注。另外,此图中的“西周考古遗址”这项专题内容资料较为陈旧,也一并删去。腾出的图面分别标出同姓、异姓诸侯国的点位符号(但不出注记)。

在图面载负量中,除了作为专题内容的各种知识点,地理要素也占有很大比例。地图的地理要素,包括水系、居民点、境界线、交通线等等。为了突出主题,新课标图册根据地图的用途和主题的需要,对地理要素进行取舍和概括,力求使地图主题鲜明,具有一览性的特点。例如,在历史上疆域图的地理要素中,大多只取典型河流,体现水系的骨架,作为疆域四至的地理参照,而没有把所有的一级河尽全出现。删减地理要素是由地物在图中的地位和意义来决定。有些尺寸过小的地物和现象采用超比例符号夸大表示。这在经济分布图中均有体现。

3.突破以往图册编制的单一框架,组构全新的板块模式

新课标图册对散在的知识进行组合建构,使其意义化。以北师大版新图册为例,除在总体结构上,图册与课本相呼应外,在每一单元内部,则以“历史长河”“中国与世界”“单元序图”“主题视窗”“活动园地”等全新的板块组建基本构架。

历史长河:在每单元开篇,设计有一条“历史长河”。即根据课本所述,将本单元反映的历史时期和该时期内发生的大事条理、形象地表示出来,帮助学生树立初步的时间概念。

中国与世界:在“历史长河”旁边,有一幅本单元重要历史时期的中外形势图,它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在中国的某个历史时期,世界大势如何,从世界整体的角度观察和理解中国历史,以拓展视野,避免历史学习中的片面性。

单元序图:在世界史部分,“中国与世界”演变为“单元序图”,即从世界整体的角度,综合表示各单元涉及历史时期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并以之为序图,使学生的思维由发散到集中,迅速进入本单元学习。

主题视窗:这是图册的主体,由配合教科书编制的历史地图为主组成。这一部分包含有多种图型,像遗址分布图、历史时期形势图、疆域图、民族分布图、城市平面图、战争态势图、经济分布图、路线图等等,并以各种地图表示方法组合搭配。在多数地图旁边,配有旨在帮助学生活跃思维、进行“观察与思考”的读图文字。在这一部分,还设计了拓展视野的小栏目,如侧重于相关知识纵横联系的“知识链接”,介绍与历史地图相关知识和典故的“广角镜”等。

活动园地:在每一单元末设计有“活动园地”,通过增加学生对地图参与的机会,训练其动手动脑能力。

图册以主题单元的编排、地图要素的取舍、全新的板块设计,力求构建新的地图教材体系,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一定的条件。

二、彰显以学生为本的课改理念

1.强化时空定位,使地图成为帮助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有效工具

历史地图是对历史上空间概念的客观反映,其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发展、变化,这不可避免地给当今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为此,新课标图册加大了古今对照的力度。

古地名往往是学生读图时最难把握的。在人教版新图册的《金灭辽、北宋》一图中,注记包括上京、中京、西京、南京和两个“东京”等。为了消除读图障碍,图册在重要古地名下分别辅以今名标注。如此,学生头脑中的空间概念就比较明确了。

为了帮助学生对历史上疆域变化形成准确的时空定位,新课标图册在重要图幅上都以灰色线划表示出今国界,使学生在了解历史上各政权部族建立的疆域时有个对比参照。

为了使学生对历史空间概念的把握更加完整全面,北师大版新图册在必要的地图旁边都设计有位置图,以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主图中历史事件或现象所涉及区域,从宏观上看在中国的什么位置,在世界的什么位置。如此,历史的远景、近景同时得以呈现,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全方位的空间概念。

2.图文互动,强化重点,分解难点

各套新课标图册增加了帮助学生识读地图、活跃思维的辅助性文字。这些文字如同画外音,有的以文释图,有的以文补图,也有的以文点图。例如,川教版新图册在《商朝形势》图的解读文字中,配合图上内容,介绍了商朝前期几次迁都的情况,介绍了图上以专色表示的商朝势力范围。学生对照图文来读,便会一目了然。华东师大版新图册《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一图,年代下限截至1932年,此后根据地状况在图上无法表示,于是以文补图,“1934年秋,由于王明左倾主义路线的破坏,历经艰难创建起来的大部分根据地被迫放弃,革命力量受到极大损失”。北师大版新图册在《商朝形势》的读图文字中以文点图,提醒学生注意:商朝都城集中在黄河下游一带,先后迁都达七次之多。以文点图的目的在于强调某些内容,为后面的提问作出铺垫;

地图信息包括直接信息(第一信息)和间接信息(第二信息,也称潜在信息)。读图时,符号本身及其所表达的直接信息可在第一时间呈现出来,而符号的定位形式、相互位置、相互组合所反映的间接信息,需要挖掘才能得到。适量的读图文字有助于挖掘地图的潜在信息。

对于用文字表达较为抽象、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我们采取以图代文、化解难点的方法。如对于半坡出土的小口尖底瓶,北师大版新图册设计了4幅图画,演示了远古居民用小口尖底瓶取水的过程,由于小口尖底瓶底部尖中间粗,空瓶时重心在瓶的中上部,故空瓶不能直立,只能保持图一的状态。这种结构在图二汲水时,可以使水很容易地进入瓶内。图三中,随着水被汲入瓶内,重心逐渐下移到瓶的中下部,小口尖底瓶于是在水中能够直立。图四中,托住瓶底,水就很容易地倒出来了。

3.设计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引导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标图册中,集合了各主要时期的历史地图。利用多幅相关地图,可以获知各要素间联系与相互影响的程度;利用不同时期地图的对比分析,可以了解历史现象变化的范围与幅度、变化的过程与轨迹。地图为学生的思维的展开提供了基础和依托,从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入手,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北师大版新图册为例,其问题情境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知识运用类,如《战国形势》图的问题:你能否根据所学知识,看图讲解合纵、连横的意义?二是能力培养类,如《北魏迁都》一图提出:你能否在本示意图的基础上,想一想孝文帝迁都的利弊?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类,如《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一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地图,说一说玄奘西行经过的地区地理条件如何?在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下,鉴真东渡日本遇到了哪些困难?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样的精神?

从问题设计的角度来看,新课标图册注重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认知水平出发,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为一体,进而激发学生产生主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如《中国原始人类遗址分布》一图,在引用教科书上“北京人生活的地方丛林茂密,野兽出没无常”之后,提问学生:今天北京的自然环境与此有何不同?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大多要求学生课外搜集资料,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探究活动。

问题情境的另外一个特点,是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渗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体验,进而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如《三国鼎立形势》一图,在讲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之后,提问学生:这一局面是怎样结束的?你对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分裂与统一有什么看法?

从总体来看,新图册特别关注问题设计的开放性。它尽可能地面向全体学生,不追求传统意义上统一的标准答案这种结果,而是把着眼点放在使学业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燃起探究的欲望,进而经历一个去探求、去思考的过程。激趣益智的问题情境,力求使历史学习的空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个体学习发展到群体合作,由只重学习结果的被动发展转变为重视学习过程的主动探究。

4.增设栏目,开拓学生的视野,进行知识迁移

图册从地图自身特点出发,精选了富有人文教育价值的资料,以不同栏目灵活地穿插于图册正文当中。如人教版新图册增加了“你知道吗”“想一想”等小栏目。如《隋朝疆域》图中,学生会发现隋朝有两个都城符号。带着疑惑,读一读旁边的“你知道吗”小栏目中《隋朝的都城》,就会恍然大悟。“想一想”这个栏目除了就地图随机提出问题外,较多地涉及前后知识的联系对比。如要求将隋朝运河与元朝运河进行比较,找出二者的异同点等等。

川教版新图册的栏目设计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史海拾贝”栏目侧重于教材相关知识点的介绍,通过“地图小知识”这一栏目中“地图上的方向”“地图的比例尺”“地图的构成要素”等小知识,学生就会对地图语言的历史内涵增进了解,进而提高识读地图的水平。

5.选材穿插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时代感

为了使历史课程内容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新图册积极寻找历史与现实的最佳契合点,并以此走近学生。如北师大版新图册在《丝绸之路》一图后面的“知识链接”中,设计了《亚欧铁路大陆桥示意图》,要求学生在图中标出古丝绸之路的大致路线,并与当今大陆桥作比较。其目的在于通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强学生对丝绸之路路线的掌握和对其意义的认识,同时使学生了解第二亚欧铁路大陆桥对我国经济建设尤其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6.强化动手动脑训练,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为了增强学生对地图的参与,华东师大版新图册在每册后面都配有少量的练习部分。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有关内容的比较》,要求学生在图中用红、蓝、黑三种颜色的笔分别标出这三个条约的内容(适合用图表示出来的部分),并联系三个条约的赔款、出卖利权等内容,说说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为了增强学生参与的兴趣,练习中还增加了拼图游戏。如要求学生将《三国鼎立》图中代表魏、蜀、吴和其他地区的色块分别沿虚线剪裁下来,拼贴到相应图中的空白位置。北师大版新图册在专设的板块“活动园地”中强化动手动脑训练,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学会制作简单的历史地图,利用、分析不同种类的地图。如《历史地图的复制》专题,介绍了对现有历史地图进行复制的最基本方法一网格法,在学生具备一定地图知识后,又介绍了较高层次制作历史地图的方法一编绘法。川教版新图册在每一学习主题的后面设有“自主活动”,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如在《抗日战争的胜利》图中,按图例符号绘出苏联红军出兵方向等,让学生在训练中逐步掌握地图语言。

7.表现方式力求多样化,于生动直观中增强亲和力与可读性

就地图表现方式而言,我们注意综合考虑各类地图的视觉变量(形状、尺寸、亮度、色彩、结构等)及其构图规律,以提高地图的表现力。例如,怎样在二维平面上表示出三维的效果,使相对单调的地图活起来,为此,各套新课标图册增加了大量的晕渲图、鸟瞰图,并辅以阴影、浮雕等表现手法,在图上营造出立体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再现历史,使遥远的过去能够为学生所感知,新课标图册中精选了适量的图片,包括历史文物图、历史古迹图、历史想像图、古迹今貌图等等,渲染历史气氛,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一定的感知素材。

新图册在版面设计上力图营造一种亲和的氛围。如人教版新图册将“读图说明”“你知道吗”“想一想”等小图标设计成活泼可爱的卡通画,北师大版新图册将“观察与思考”“知识链接”“广角镜”等栏目配以新颖别致的小图标,就是出于这种考虑。

三、潜移默化地渗透人文教育

1.进行中外地图合编的尝试,展现历史的横向联系,培育世界意识

以北师大版新图册为例。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国历史内容的时候,能够了解同一时期世界大势如何,图册专门设计了“中国与世界”这一板块。它呼应于历史长河的纵向条理,对某一时期的历史做出横向剖析。《大一统的秦汉帝国》这个单元,开篇设计了一幅《秦汉时期的亚欧形势》,表示出大一统局面形成和发展的秦汉时期,世界大背景究竟如何。古代史上中国与世界的对接,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古文明在不同时期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世界。而近代史部分《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形势》《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与世界形势》《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形势》等展现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世界范围内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人民面对民族危机奋起抗争的历史。现代史部分的各幅中外形势图,则展现了中国由弱而强、再次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程。这种中外合编的地图,可以帮助学生从世界整体的角度观察和理解中国历史,进而反思中西方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此消彼长、此起彼伏的深层原因,以开放视野,树立世界意识。

2.揭示人地关系,进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渗透

新课标图册选择典型实例,揭示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北师大版新图册《彩陶文化分布》一图,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半坡聚落的居民多居住在河流两岸高而平坦的地方,想一想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反映出地理环境已成为早期农业文明选择居住地时的最主要因素。在人教版、北师大版等新图册中,多以晕渲图的形式,更为直观地展现古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同时,在相应读图文字中,着意要求学生从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分析古代文明产生的条件。

人地关系的另一面,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改变。黄河改道便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而环境又将这种后果加诸人类的一种典型表现。为了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历史上黄河改道的情况,人教版新图册专有一幅《黄河下游河道主要变迁示意图》,向学生综合展示历史上黄河改道的情况。北师大版新图册则配合相应历史时期,设计了系列地图,如《汉朝以前黄河河道的变迁》《两宋时期黄河河道的变迁》《明清时期(1855年前)黄河河道的变迁》《1855年黄河大改道》《课文中提到的黄泛区是怎么回事》等等。在图册的一个活动园地中,让学生思考:保护和治理黄河,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要求学生以“保护母亲河”为题,写一篇小短文,增强学生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将人地关系的教育落到实处。

尽管我们在图册编制中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与探索,但究竟成效如何,还有待于教学实践的检验。我们希望教师们将使用过程中的意见及时地反馈给我们,共同将新课标历史地图册加以改进和完善,从而使人文理念的教育和人本化的实践更接近于它的目标。

标签:;  ;  ;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地图集的编制_新课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