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因为诗是语言的精华,人们常说,诗是语言中的盐,古诗则是盐中盐。古诗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好古诗可以厚实学生语言基本功,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母语文字的自信力。古诗远离我们的时代,古今汉语有很大的变化,学生对古今字义与词意句式掌握困难,诗歌语言高度浓缩,古今语言的思维不同,学生学起来困难较大。我执教小学语文教学以来,潜心于小学古诗教学的课题,立足于古诗的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不断深入课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谈谈本人在教学的具体做法,旨在进一步与同仁商榷,不断完善小学古诗教学方法。
一、小学古诗教学现状分析
小学教材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古诗的篇目增加较多,需要学生记忆的量逐步加大,教学时间紧,语文检测古诗试题比例比原来有所增加,《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就是要求学生有感情、口齿清晰、表达准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要求学生学习古文树立热爱古诗积累一定数量古诗,感悟学习了解古诗写作背景,领悟古人表达情感的方法与技巧,运用要求学生在写作中和口语交际中恰如其分运用古诗词,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育教学评估机制还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求学生背诵教材中古诗。背诵古诗没错,但是老师讲课是为了考试而教、学生是为了考试而学,教师教学诗歌没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没有身临其境地置身于诗歌情境中,感情渲染极为缺少力度,学生朗读情感不会表达,不会运用古诗来表达情感,写作中运用古诗很少。学用脱节,就算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难以激发对古诗的热爱思想情感,缺乏古诗底蕴。
分析其原因是古诗检测方式的导向错误,考试方法单一,局限了教学水平的发挥,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教学的三维目标定位不准,忽视了学生能力和情感价值目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情感与价值目标是教学软实力,它可以让学生在治学路上走得更远,能够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情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古诗,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让中国的古文化扎根于学生内心世界,塑造祖国文化灵魂,弘扬古诗词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只有从源头掌握,才能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更新教学理念,科学从教、正确导学,科学合理检测,提高学生语言实力。
二、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对某一事物的感情倾向,它可以把学生精力集中于某一方向,开发内在潜力,突破性学习知识,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有兴趣的事物能够积极主动学习,激活学生感觉器官,开发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资源,可以说兴趣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能够最大限度集中学生注意力。通过长期的教学研究,我采取以下方法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1.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有着独特的教学功能,视频、音频、文字、图片、动画全方位优化整合,可以全方位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思维器官,给学生提供很多想象空间,语言信息多渠道进入学生大脑,古诗描绘的情境难以用语言给学生一个立体化展示,多媒体可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示。
2.背诵古诗比赛。
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好胜心强,根据这一特点,我定期举行古诗背诵比赛,鼓励学生多读多背古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通过背诵学生可以培养良好的语感,感悟诗歌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逐步掌握古诗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技巧。学生为了在比赛中获得好的成绩,学习十分积极主动,准备十分充分。学生自己还组织预赛,通过手机录音,看在自己发音是否准确、节奏感是否强烈,学情一片良好。
三、优化方法、突出实效
1.换词以领悟诗歌的精妙。
古诗词用词十分精准,老师要声情并茂讲解才能展示古诗丰富底蕴,学生才能领悟语言魅力。我在讲解过程中对古诗富有表达效果词语要学生做换词练习,通过反复地替换,细致入微地品味其中表达上的差异和感情色彩差异,找出诗眼,看看字里行间如何表达诗的主题,特别是诗中动词和量词,最值得品味。我在教学古诗:朝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其中“还”做换词练习,学生换成“回”、“到”、“归”等词。学生反复品味都不及“还”好,“千里江陵一日还”都不足以表达长江一泻千里磅礴气势和诗人返乡的归心似箭的心情。这样教学,学生不仅提高对古诗鉴赏水平,而且提高学生锻词炼句的基本功,起着一箭双雕作用,在古诗词做换词练习是教学生垂词炼句的独门绝技。
2.以主题来积累诗句。
我们学习古诗的目的重在运用,只有积累一定数量的诗句,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例如描写春天诗句:
(1)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杜牧的《叹花》。
(2)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的《春色满园》。按照不同主题分类诗歌,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体味语言细微差别,也有利于在阅读与写作中运用诗句,深化语言的表达力。
论文作者:金生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12月总第16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4
标签:古诗论文; 学生论文; 语言论文; 古诗词论文; 诗歌论文; 情感论文; 诗句论文; 《教育学》2018年12月总第16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