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发展观的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观论文,人类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人类对包括其自身在内的社会有机体的发展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观念和基本看法,即人类社会的发展观。概括归纳起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观念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观有三种不同的历史形态。
第一种历史形态就是经济增长观。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经过了第一、第二、三次社会大分工,又经过了工业革命,一直到本世纪的70年代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是经济增长观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人类社会的前发展时期,人类主要是屈从、顺应和依赖自然环境,从大自然中采集和捕食自己所需的生活物质资料,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繁延。到了农业革命时期,出现了第一、二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人从屈从、顺应自然转向适应和改造自然,人类掌握了一些自然知识,积累了农业知识,此时农业收成的好坏是至关重要的。直到此时人类主要还是从事体力劳动,追求人类生存和享受的物质资料,社会追求仍然是物质财富的满足。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的出现,使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扩大化、分工化,交往成了人类获得更多物质和精神需要和享受的必要手段。随着交往的进一步发展,货币自然而然产生了,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光明的前途。一直到18世纪初的工业革命以来,单纯的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社会发展观明确被提出来了,迅速地被传播开来,并为众多的资本主义国家堂而皇之地做为自己国家社会发展的标准和尺度。经济增长观认为,社会的发展就是经济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多,物质生活的丰富,即把发展等同于经济,每一国家的发展就表现在他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上。并在这种社会发展观的指引下,大部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剥削范围,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力得到了飞速发展,资本家的财富大幅度增加。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有自然环境,生态恶化的问题,也有众多的社会问题。大量矿藏的开发与利用,使得地球与大气圈之间产生的物质流和能量流加速流动:几十万种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进入水圈与气圈;工业生产的大量废物也进入环境,打破了上千年来地球表面形成的生态平衡;各种自然灾害越来越多,其破坏作用越来越大。由经济增长观带来的问题,更突出更明显表现在社会问题上。虽然由于工业革命的发生,人类的总财富是成千上万倍地增长,但是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使富的更富,穷者更穷,两极分化严重,不但是众多资本主义国家,就全球南北国家的分化也很明显。工业革命的出现并没有给广大的劳动人民带来幸福。
第二种历史形态是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观。
7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观的局限性和危害性,开始提出了并逐渐实行以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的发展观。认为人类的发展不仅有经济的任务,而且有政治任务和科学、教育、文化等方面的目标,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结合起来。比如联合国战后的第二个十年发展计划(1970—1980)起了明显的转变,改变了第一个十年发展计划(1960—1970)单纯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为指标,而提出了财富分配、社会公平、社会就业、教育、科学、文化、环境以及地区间的协调等目标要求。并且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形成了一个被称为“社会指标体系”的研究高潮。美国人率先建立了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各项指标在内的新的社会发展指标体系,以求得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迄今为止已有数十个国家及国际组织建立了各种社会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有关著作上万种,其中有一些已经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我国开始有“十大领域”说,这就是环境、人口、经济、居民生活、劳动、社会保障、卫生保障、卫生保健、科技教育、文化教育、社会秩序。80年代又制定了“十三大类”,90年代国务院规定了十四大类。所有这些社会指标体系的制定与社会评估运动的发展,就说明了人们的发展观已经发生了变化,转向以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新发展观。还有对综合国力的研究,也说明了这个问题。综合国力的研究是把国家的实力看作是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外交等各方面有机协调的综合力量,而不仅仅是单纯依靠某一种力量(比如军事或经济)来实现国家目标和利益,以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为主旨的发展观,在一段时期内,确实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并为越来越多的国家领导人和广大劳动人民所接受,并认识到这种发展观的有利性和重要性。但是这种发展观念,在现实过程中也带来了更多的现实问题。首先,这种发展观虽然经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观更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但是仍然未解决如何赶上发达国家这一根本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反而债台高筑与发达国家差距越来越大。其次,虽然在经济、社会领域仍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但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也引起了人们的更高重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生态的发展,从而产生了第三种历史形态的新发展观。
第三种历史形态是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协调、全面、持续的发展观。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生态问题的不断出现,不断恶化,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经济、社会、生态三者共同发展的必要性,以及三者发展的相互关系,从而人们对发展观有了一个更高、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首先,新发展观坚持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为根本宗旨。马克思曾经讲过人的发展要经过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人身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和和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新发展观就是要实现人的发展从物的依赖关系转变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新发展观要求人的发展既包括人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人的自由发展;新发展观既要求人的能力的不断发展,又包括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新发展观要求人的发展不仅包括单个人的发展,也包括人的类的发展;在现阶段指不但少数人或少数国家中的一部分人要发展,而且指所有各国的人民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都应得到公平的发展,还不仅仅是指当代人的发展,还包括后代人的发展。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以社会的公正发展为目标,以生态的发展为条件,三者不可偏废,同时发展,其最终的目标还是促使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三者的持续发展都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条件和手段、过程,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促使人的能力的全面提高,以及人的自由的实现,偏离了人的发展的任何“发展”都不能称为是真正的发展。
其次,新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
以人的发展为根本,这是发展观的最高原则,但是要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必须要从多方面来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从人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讲,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这就要求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从社会有机体的角度讲,人的全面发展还包括: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全面发展。三者之中,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也是发展其它方面的先决条件。生态平衡的维持,环境污染的治理,以及社会教育的发展,社会保险、福利、政治等上层建筑都必须以雄厚的经济为条件。当然生态与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不重要的。若生态环境被破坏了,各种污染侵害人类,那么经济要发展也是一句空话。还有社会不安定,贫富分化,政治不稳定等社会问题的出现,也会影响经济的发展。总之,新发展观的全面性,不仅是要把发展的每一个方面本身的要素考虑进去,而且还包括各方面以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再次,新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
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的、内生的、整体的”发展观。虽然我们在认识人类社会时,把它们往往加以抽象的概括和分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它们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是简单的总和;三者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且目标一致,以求得总体上的最佳效益和效应。若其中一个子系统出现故障,就会影响其与别的子系统的协调与发展。这种协调性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三个子系统内部各自要素的相互协调性。二是经济与社会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和均衡。三是经济与生态两者之间的协调性。四是社会与生态两子系统的协调性。新发展观的协调性还表现在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从不协调到基本协调,从低级协调到高级协调的发展过程,从而表现出其协调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与此相关,还存在着由于发展过程中的不协调引起的矛盾;即发展代价的问题。
最后,新发展观是持续的发展观。
新发展观具有全面性、协调性,就是对社会发展整体上和横向上的认识和探讨研究;同时,新发展观在纵向还表现为可持续性。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其行为者或活动者是在不可逆的时间进程中生活、工作、活动着,他们是历史地形成、历史地变化,而且这种过程不是均衡的、平直的,而是充满了被动和偏离、加速和减速、进步和退步等等复杂情况。新发展观的持续性是指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同时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这就要求新发展观首先是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要促使同代内的区际间的均衡发展,强调任何地区、国家的发展都不能损害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利益。在全球资源配置方面要确保公正的原则,在地区和国家和全球范围内防止贫富不均和两极分化,同时优先满足贫困者生存需要。其次,在满足当代人的需要的基础上,重点要促使后代人的发展,不对后代人的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当代人对后代人的生存发展要予以高度重视和负责,当代人的发展决不能有损于后代人的发展能力。总之,新发展观不仅要求从当代人、当代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问题,还要从未来人类、未来社会的角度看待发展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