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手术前预防控制措施
(1)手术室内环境控制
手术室内空气环境中存有的细菌、病毒粒子、粉尘等致病因素都有可能是引起手术部位(包括切口浅组织、深组织以及脏器)感染的主要来源,故手术室内应严格限制进入人员,避免人员走动、聊天等以减少手术室空气中的致病菌数量。
此外,破损的外科手套也是导致手术感染的一个主要来源,故当前手术室中医护人员通常都是使用双层手套,其更容易发现术中是否有手套破损,有效预防手术部位感染。若在手术过程中一旦发现有手套破损,需即刻更换外科手套。与此同时,凡是进入手术室的人员(无论是否是手术人员)都需要做好洗手工作,保持双手清洁。
(2)缩短术前住院时间
术前病人住院时间愈长,其手术部位并发感染的风险就越大。因此,有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尽量缩短其术前住院时间,最好是术前住院时间少于3天,以避免革兰氏阴性杆菌定植于体内。除此之外,对于伴有感染性疾病的手术病人,在术前应将其感染病情控制稳定后方可进行手术。
(3)术前备皮
一般在术前对于影响手术操作的切口周围都会剔除毛发,会在术前1d在病房中进行。同时,应用电动推刀剃毛,防止皮肤划伤,尽量不要应用刀片剔除毛发,以免造成伤口而引起感染。
(4)术前手术区域皮肤消毒
手术区域应用碘伏进行消毒,能够对手术切口部位形成较为持久的屏障作用,减少皮肤细菌数量。此外,虽然临床中虽无确切报道病人术前沐浴与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有直接的相关性,但我们还是建议病人在术前一天做好个人卫生,清洗干净身体以减少皮肤黏膜上的细菌数量。
(5)保证手术操作器械无菌
确保手术操作、清洗、消毒、灭菌、包装质量,并需保证器械灭菌监测合格以及在消毒有效期内应用,有助于减少手术部位感染。
(6)远隔部位感染治疗
远隔感染病灶也是可以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率增加的,因此,在进行择期手术前需要明确并治疗所有远隔部位的感染病灶,必要时需要推迟手术,待治愈后再择期手术治疗。
(7)戒烟
吸烟能够通过多种机制增加手术切口感染及并发症发生风险,而且吸烟会促使血管收缩,组织氧分压降低,使切口愈合速度变慢,故建议手术病人戒烟。
2手术中预防控制措施
(1)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在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为当前临床中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方法。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为术中最常用的一种抗菌药物,具有广谱、毒性低、起效快等特点,故其一般在术前30min内预防性应用。对于长效抗生素,例如氟喹诺酮类、万古霉素类的则需在术前1~2小时用药。此外,若手术时间≥3h或预估成年人术中出血量>1500ml的,在术中均需追加应用1次抗菌药物。
(2)血糖控制
高血糖也是引起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主要是因为血糖水平升高会损伤宿主免疫反应,而且血糖水平愈高,手术部位感染几率愈高。因此,围手术期血糖控制目标是:随机血糖少于10mmol/L,或空腹血糖少于7.8mmol/L。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术中保温
机体体温偏低会使正常的生理功能及免疫能力受到损害,导致免疫机制不能有效抵抗致病菌,增加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有数据显示,术中低体温的手术切口感染率较正常体温者显著高3倍。除此之外,低体温也会让机体血液流失有所增加,出现切口血肿、感染等并发症。因此,在围手术期应将病人体温保持在常温(≥35.5℃)状态,术中加强保温干预,适当调高手术室空调温度,为病人提供保温毯,且术中输液、冲洗液均需先恒温(37℃)处理再使用。
(4)氧气吸入作用
相关研究报道,围手术期病人适当补充氧气能够降低手术部位感染风险性。这主要是因为吸氧能够增加手术切口处的组织氧分压,增强其对厌氧菌的灭菌能力。吞噬细胞,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其杀灭病原微生物需要氧化反应参与,而当组织氧分压≤20~40mmHg时,中性粒细胞灭菌能力显著降低甚至丧失。因此,我们一般建议病人在缝合切口后还需持续吸氧2h以上。
(5)手术时间
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手术时间愈长,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就愈高。这是因为手术时间延长会增加手术切口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使切口污染可能性增加,而且手术时间长也会导致病人机体组织损伤以及失血量增多,使机体抗病能力降低。因此,外科手术医生应充分掌握手术操作,并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工作,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同时在手术过程中应尽量轻柔地接触机体组织,及时有效止血,最大程度减少组织的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防止有死腔形成。
(6)缝线
手术过程中用缝线缝合组织、切口是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原因之一。单纤维缝线引起手术部位感染缝线显著低于多纤维缝线。细菌对单纤维缝线的生物黏附性降低,而且吞噬细胞可与缝线间隙的细菌接触,故术中尽量使用单纤维缝线缝合切口。此外,间断缝合的感染率也明显高于连续缝合,因为连续缝合张力分布较为均匀,可减少缝合处的坏死组织,降低感染率。
(7)输液与输血
手术过程中输入过多溶液,会使切口处的含氧量减少,导致感染发生率及感染程度显著升高。此外,围手术期输血会影响机体免疫机制,尤其是影响巨噬细胞功能,故围手术期输血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尽量减少输血。
(8)手术贴膜
在临床上,术中应用抗菌贴膜是否能够减少手术部位感染发生,主要取决于抗菌贴膜的成分、病人皮肤准备情况以及贴膜与切口边缘皮肤的黏附性。其中,外科手术医生的贴膜技术是关键,需在皮肤消毒且干燥后再贴膜,而且需对贴膜适当加压以增加黏附性。
(9)术中放置引流管
术中放置引流管时需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的部位,而且需保证引流充分。此外,由于闭合引流能够将术腔中的液体从较大的潜在死腔中排除,故闭合引流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开放性引流。
3手术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1)规范护理操作
术中各项护理操作均需严格遵照无菌原则,尤其是在更换切口敷料或护理相关管道时需注意无菌操作。与此同时,护理人员术后每日都会评估各种管道情况,判断其是否需要继续留置管道,尽早拔管。
(2)加强手部卫生
无论是医护人员、病人还是家属在接触病人的手术部位、切口敷料时均需先做好手部卫生工作,清洗双手并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
(3)病情观察
术后注意观察各个管道引流液的量、性状,并需保持管道通畅。定时观察病人切口情况,若有分泌物出现应及时采样送检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检查结果以及病人手术状况,及时诊断手术部位感染,并尽早治疗和监测,当发现手术部位有多重耐药菌株等特殊感染时应立即报告感染科。此外,若手术切口过量渗液时应及时更换敷料。
论文作者:李小花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7
标签:手术论文; 切口论文; 部位论文; 术前论文; 病人论文; 缝线论文; 组织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