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与民族习俗有哪些区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宗教信仰论文,习俗论文,区别论文,民族论文,有哪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什么是宗教信仰?
答:宗教信仰,其核心内涵,是指人们对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如上帝、安拉等)和神秘境界(如天堂、地狱等)的崇拜。
问:什么是民族习俗?
答:正如宗教与民族是两个概念一样,宗教信仰与民族习俗也是有着原则区别的两个概念。民族习俗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节、禁忌等方面形成的不同的风俗习惯。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各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心理素质,包括道德、艺术、宗教观念等,成为各民族特点的一个重要内容。
问:宗教信仰与民族习俗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在哪里?
答:宗教信仰从本质上说属意识形态范畴,反映的是人们精神世界的问题,是人们的一种思想认识。民族习俗属于某种社会群体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不能把宗教信仰与民族习俗混为一谈。但二者又有密切的联系。一是二者都以特定的民族为载体,离开了一定的民族,二者均无从表现;二是宗教信仰最终必将外化为宗教行为,即通过参加一定的宗教活动使宗教信仰本身得以实现,这样,二者又在行为方式上有所统一;三是一些直接来源于宗教的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民族习俗,或叫宗教性民俗,成为整个民族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认识那些来源于宗教而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民俗的性质及其与一般的不带有宗教色彩的民俗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各民族都有大量的来源于宗教至今仍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习俗。以维吾尔族为例,日常生活中忌猪、男子的割礼、结婚念尼卡、为亡人行站礼、过“乃孜儿”(纪念亡人请宗教人士念经、吃丧饭)及过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等习俗,这些最初都来源于伊斯兰教,但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演化,它们已逐步变成了维吾尔族广大群众的生活习惯。因此,宗教性习俗在今天事实上已变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其它非宗教性民俗并无本质的差别,只是带有一些宗教的色彩罢了。从当前我区的实际情况来说,维吾尔等民族群众也往往是把这些活动视为民族习俗来遵行的,许多人对这些习俗的成因及意蕴知之甚少或根本不去过问,只是按传统的惯例行事而已。当然,作为一个宗教信徒(尤其是虔诚的宗教信徒)来说,他们仍会坚持把这些现象和活动视为宗教习俗,这是可以理解的。
问:共产党员能否参加宗教性民俗活动?
答:民族民俗有两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即民族性和稳定性。所谓民族性,就是说,民族习俗是千百年沿袭下来被该民族公认的群体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任何人不分男女老幼、职位高低及职业分殊都得遵行,否则会遭到群体的谴责。就稳定性而言,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建立在这个民族的生活条件基础上的,一般来说,生活条件不变,风俗习惯就不易改变。生活条件变了,风俗习惯也会或迟或早、或快或慢地发生变化。但由于风俗习惯经历了世代相袭的漫长历史过程,最后成为民族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沉淀下来,使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或保守性,宗教性习俗更是如此。
共产党员不得信仰宗教和参加宗教活动是毫无疑问的,但作为一位出生于历史上曾经是全民信教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族的共产党员,为了不脱离群众,参加或适当参加一些虽带有宗教色彩但实质上已成为民族习俗的活动,不能被视为参加宗教活动,不能被视为信仰宗教。因此,这些民族中的共产党员,特别是生活在基层的共产党员,即要在思想上同宗教信仰划清界限,又要在生活中适当遵重和顺随民族风俗习惯。如果不加分析地把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活动混为一谈,是不妥当的,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和正确处理宗教问题的。但是,党员尤其是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干部又不能作群众的尾巴。一方面,对于某些民族习俗(包括宗教性民俗)不能每请必到,同时,还要引导群众对某些习俗,尤其是那些不利于群众生产、生活和身心健康的习俗进行改革。
需要指出的是,围绕具有宗教色彩的民俗开展的活动并非都属于民俗活动,对于维吾尔等民族来说,过开斋节和古尔邦节(下称“两节”)属于民族习俗是无疑的,党和政府也正是从这个角度予以认可,并准以一定假日的。但是,围绕这“两节”进行的活动如会礼(大型集体礼拜)就属于宗教活动,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不应参加这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