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分层次教学优化高中数学教学论文_周承斌

实施分层次教学优化高中数学教学论文_周承斌

(合浦县第一中学,536100)

摘要:由于高中生身体发育和心理特征的差异,学生和学生之间存在知识差异和个体差异。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以及接受数学知识的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次教学”是一种符合学生根据自身能力教学原则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差异,最大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前准备、课堂问题、课堂练习和作业。不同的分层次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从而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本文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分析了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探讨了其实施过程,为相关的高中数学教师提供了合理的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

分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参与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索精神等。也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顺利教学,和大规模的改进教学质量。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如何实施分层教学,做好高中数学教学呢?

一、创造环境,激发兴趣

实施数学分层教学,最重要的是优化师生关系,营造友好的学习环境和学生的健康心理。分层教学既不是降低教学水平也不是放弃后进生教学的要求,而是有意识地努力提高各级学生的潜力。为了不增加学困生的心理负担,我们必须在分层前做好思考,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说实话:学业成绩的差异是客观的。分层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创造成绩,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使不同年级的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逐步缩小差距,实现整体课堂优化。分层次教学的原则是,在完成“纲要”任务的前提下,学生的个性化要求是不同的,使学生在心理上保持平衡,相互帮助,形成一个团结友好的集体。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民主的教学风格,我们必须敢于承认我们工作中的不足,在学生中树立声望,注重师生交流,注重信息反馈,并不断纠正工作中的错误和偏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制定分层次教学目标

合理制定不同学生的学习目标。分清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组学生达到①-③;B组学生达到①-④;C组学生达到①-⑤。例如,在教“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时,应要求A组学生牢记公式,能直接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要求B组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较综合的三角函数问题,要求C组学生会推导公式,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较复杂的三角函数问题。

三、要分层次进行课前预习

让不同的学生为不同的问题做好准备鉴于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相对提高以及明显的学习目的和意识,只要教师能够深化教材,掌握其灵活性,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各级预科目标,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获得满意的预习效果。比如,让高一学生预习时,可要求A层学生主动复习旧知识,基本看懂预习内容,试着完成相应的练习题,不懂时主动求教于别组的学习伙伴,带着疑问听课;B层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会参照定理、公式、例题的推演自行论证,并据此完成练习题,遇阻时,能自觉复习旧知识,能主动求教或帮助别组;C层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定理、公式要主动推导,例题要先行解答,能独立完成相应的习题,力求从理论和方法上消化预习内容,并能自觉帮助别组同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课堂上进行分层次教学

不同层次的学生解决不同难度级别的问题。课堂教学是教与学之间的双向沟通。动员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各级教学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努力实现教学目标,同时要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学会有收入。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比率,不至于受冷落。一些深难的问题,课堂上可以不讲,课后再给C层学生讲。譬如说在讲到三角函数的过程中,笔者根据中间阶段同学的实际掌握情况来指导他们根据相关公式来进行函数问题的解答,尽可能地将内容细致化,保证A、B层的同学都能听懂,而对于C层的同学,他们的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提升的部分需要在课后来解决.这样笔者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就能全面化地顾及多个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帮助他们同步提高。

五、课堂提问分层次

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明确的和具体的,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完成问题。他们不仅应该支持一些学生,还应该让每个学生解决一些问题。一点点收获,一点点进步,不是为了让一些学生在一堂课中没有任何东西,这样学生在完成问题时就能获得快乐和成就感,并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在提问时分层对待,对A组学生提出基础的、容易理解的问题;对B组学生,可提出一些较灵活的问题,以锻炼他们的思维,巩固基础知识。对C组学生提出需综合分析、归纳概括的问题,也就是逻辑性较强,有一定灵活度的问题。如教学对数函数时,通过引导后,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及一般性质(定义域、值域、与X轴的交点、单调性)可让A组学生回答;而函数值的变化规律,则让B组或C组回答。将基础问题与拓宽的问题搭配,普遍性与针对性结合,让A、B、C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答得出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要分层次

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在教完一个概念、一节内容后,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后作业一刀切,往往使A组学生吃不消,C组学生吃不饱。为此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性作业(课后练习),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课后习题),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课后复习题)各半。例如,譬如说在涉及对“数列”这一个章节的课后题目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A层学生在教师和C层学生的辅助之下,积极地完成一些基础性的数列求和题目,而对于B层的同学,则需要他们积极地完成一些难度较高的题目,最好能够独立完成,对于C层的同学,他们需要的是进一步挖掘自身的潜能,不断的进步,所以,他们除了完成一些难度较大的数列题目之外,还必须要认真地辅导好A层的同学,在跟他们讲解的过程中,自身的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七、结束语

总之,高中数学教育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研究学生发展的差异,采取有效的教育和教学措施,努力缩小学生在基础教育和教学目标方面的差距。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看到每个孩子的优势和发展优势。按照教学能力,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和平台,宣传学生的个性和专业知识,实现全员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张慧峰.高中文科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河北师范大学,2012.

[2]如先古丽・依明.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初探[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No.18708:330.

[3]张百忠.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浅谈[J].中国校外教育,2012,No.41522:26.

论文作者:周承斌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8/7

标签:;  ;  ;  ;  ;  ;  ;  ;  

实施分层次教学优化高中数学教学论文_周承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