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群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探索_国内宏观论文

企业集群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探索_国内宏观论文

企业集群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群论文,工业基地论文,东北老论文,战略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4)03-0063-06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企业集群的战略意义

东北并不缺大项目、大企业,缺的是企业集群和企业集群所能带来的竞争优势,把发展企业集群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项战略选择,应当是当前东北各级政府制定产业政策的一个重要的着力点。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企业集群之所以非常必要,一方面是由于企业集群客观存在着能够提升企业、产业、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企业集群是一种符合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发展基础、针对当前产业组织出现的问题所采取的合理的战略选择。

第一,企业集群战略是一种强调内生力量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有现实意义。

根据发展要素的来源,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一般分为“内生式”和“外生式”。“内生式”模式指以依靠本地力量为主形成创新发展的模式,浙江经济就是在不主要依靠国家、外商投资的情况下,依靠本地企业集群而发展起来的,是典型的“内生式”模式。“外生式”模式则主要依靠外地资本投入,“外生式”模式虽然可能会使区域经济在短期内快速发展,但吸引外部资金需要本地有良好的投资硬、软环境,而且外部企业进入后还要提高其在本地的“根植性”(Embeddedness),如果过分依赖外来资本,本地没有成熟的市场机制,未发挥本地资源与人力资本,尤其是企业家的能力,则难以适应产业环境的变化、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东北地区是在20世纪50、60年代依靠国家大举投资发展起来的,加上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内生力量的发展一直受到抑制。一些地方至今还认为招商引资具有短平快效应,重对外招商引资,轻对内改革发展。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极易走上“上项目、要投资”的老路。因而,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除了国家给予大量基础设施投资,地方积极吸引外地投资者以外,更为基础的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发展内力的培育,包括市场机制的完善,创业、创新意识的树立,企业家的生成,中小企业的发展等。没有这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则不能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充分利用外部资金、外部力量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对内生力量的改造、整合、挖潜,走上一条内生力量为基础,内外融合,持续创新的道路。

第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企业集群有助于调整以往偏重大企业、重工业的产业格局,促进中小企业、非重工业的发展。

长期以来,以大企业为龙头拉动经济发展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的产业发展战略(参见表1),重工业地位突出也是其产业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以矿产资源采掘业、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重工业及其大企业,在国有企业机制僵化、新兴产业发展缓慢、矿产资源衰竭、江浙等省制造业兴起等因素的影响下,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作用已明显下降。而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发展的一个基本经验就在于重视中小企业、非重工业的发展。

目前,东北一些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还没有充分认识,工作重点仍停留在发展大企业上,忽视了正在起步的中小企业集群,对企业集群的专业分工、中介组织建设、外部环境的培育等缺乏长远规划和措施,造成了东北地区企业集群的发展落后于东部、中部许多地区。一些大企业没有或少有就近配套企业,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经营成本难以降低,例如:远离汽车市场中心和汽车零部件供给中心的“一汽”,其物流成本是中国几大汽车厂中最高的。

中小企业代表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的活力和未来,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中小企业急需大发展,不仅要增加数量、增强活力,还要解决普遍存在的缺乏产业联系、小而全、布局分散等问题。因而,东北老工业基地应通过贯彻企业集群战略,将产业政策重心从大企业向中小企业适度转移,从单个大企业的点的扶持向地方产业体系的面的培育转移,在提升具有比较优势的重工业的同时,促进电子、信息、制药、食品等产业的发展。

表1

2000年东北三省与华东三省市工业组织指标比较

单位:%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国有及控股工业企业总

产值比重63.4

80.1

81.5

49.7

28.3

20.6

大型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 62.7

69.6

73.3

53.6

32.1

25.8

中型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 8.5

13.2

9.1

 12.3

17.2

19.3

小型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 28.8

17.2

17.6

34.1

50.7

54.9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1)》计算。

第三,有助于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与管理创新。

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企业集群不仅能够促进中小型企业、非重工业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改革和管理创新。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通过私营中小企业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分工协作中的竞争或合作关系,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加速改革步伐。第二,通过外包制改变东北国有企业普遍具有的“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降低国有企业经营成本和管理费用。第三,通过供应商、经销商与生产企业的空间集聚,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第四,中小企业及辅助服务机构的发展能为国有企业分流富余人员、分离主辅职能、减轻社会负担。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此方面积累了经验。东欧解体后,对原有大型国有企业进行改造,除了私有化之外,另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将大企业按照生产、供应、销售、辅助服务若干个环节相分离的原则,形成企业集群。以克罗地亚造船厂为主的前南斯拉夫船业在20世纪70年代仅次于日本、韩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了缩小企业规模、推行外包制、实现专业化生产的改革。许多造船企业通过提供培训和资金支持,鼓励有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的员工创办小型私人企业,从事外围的、辅助性的零部件生产和原材料、燃料供应等服务,成为大企业的供应商,对推进大企业的私有化,提高竞争力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值得指出的是,企业集群也会有助于完善东北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的组织形式。东北的国有企业集团在组织形式上存在以全资、控股子公司为主的突出特点。例如,在2000年对沈阳市18家企业集团145个样本公司的调查中,采取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公司形式的占全部样本公司的71.7%。这使得东北的企业集团更像一体化程度很强的、具有多个分支机构的大企业,企业集团在组建和管理上都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很浓的行政色彩,企业集团缺乏对外吸引力和辐射力。目前,多数东北大企业的集团化改制已完成,企业集团的组织设置应从侧重整个集团的企业制度改革转移到重视参股子公司和协作层企业的发展,而企业集群模式正有助于实现这一目的。发展围绕企业集团的中小企业集群将有助于企业集团发展以契约和一般参股的企业联结方式,跳出单体大企业的组织结构的藩篱,推行外包制,开展纵向分工协作,形成企业集团有效的规模和边界。

第四,有助于促进资源枯竭型企业及其城市进行产业转型。

东北三省的资源枯竭问题非常严重,根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政策研究院确定的118座资源型城市名单,东北三省有30座,占25%。而这30座城市中又有一多半正在或即将面临着资源枯竭问题(参见表2)。相应地,东北三省在煤炭、石油、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冶金、森工等行业中存在着相当多的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这些企业及其所依托的城市必须尽快进行产业转型,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降低对矿产资源的依赖性。

表2

东北三省典型资源型城市分布情况

 

有色金属 黑色冶金

煤炭城市

 石油城市 城市

 城市  森工城市

辽宁省

抚顺、阜新、调兵山、北票  盘锦 葫芦岛

本溪

黑龙江省 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 大庆  — —

伊春、铁力

吉林省

辽源—

— —

敦化、珲春、

 

 松原、临江、

 和龙

合计

 9

  2   1 1

  7

资料来源:根据《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课题报告整理。

在资源枯竭型企业及其城市进行产业转型的过程中,产权清晰、机制灵活的中小企业及其所形成的企业集群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首先,因为中小企业是众多下岗失业人员的“蓄水池”,是地方社会秩序稳定的保障。其次,中小企业创新意识强,“船小好调头”,即使发展初期从事资源依赖性产业,随着发展它们有较强的自组织能力,可以向更高级的产业或产品进行调整。再次,中小企业积极探索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也将为大企业的产业转型提供经验和信息,并有助于区域产业优势的形成和经济转型。

曾是法国最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的法国洛林地区,在产业转型中将促进依托大企业的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作为与产业结构调整、体制转轨并行的三大战略之一。法国最大的国有煤炭公司洛林煤炭公司,在转型中扶持、创办了100多个私有化的中小企业;洛林地区政府还成立了15个类似现在企业孵化器的“小企业园圃”,并以非常优惠的税收、土地等政策吸引外地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小企业进驻该地区。经过20年的努力,洛林地区现已成为一个集聚近千家高新技术企业、环境良好的新产业区。德国鲁尔区、英国默西郡等老工业基地也都伴随着从大企业体内滋生的小企业集群的成长,完成了产业转型。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企业集群的战略思路

第一,在发展形式上,培植区域经济的内生力量,着重发展“原发型”企业集群。

东北老工业基地不具备广东、上海等地发展“嵌入型”企业集群的区位优势和时机,在市场机制下内生力量的形成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最稀缺的要素。因而,东北急需借鉴浙江等地区的发展经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激发人们树立创业、创新意识,鼓励私营中小企业发展,从而培育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发展“原发型”企业集群。东北也有自己的“原发型”企业集群,如海城市西柳镇的纺织品集群、辽阳市佟二堡镇的皮革制品集群等,但是,这些集群的发展目前已落后于浙江等省同类的企业集群,应加紧培植。

东北老工业基地依靠内生力量,发展企业集群应重点注意以下三方面:一是促进地方产业链的形成,实现上、下游企业、互补企业的协同发展,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二是塑造利于企业家精神滋生的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培育本地企业家以及技术工人队伍。三是健全、完善本地各类要素市场,加强本地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当然,东北老工业基地也需要利用世界制造业转移的机遇,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建厂,发展“嵌入型”的企业集群。但需注意加强外来企业的“根植性”,通过本地中小企业为跨国公司做配套生产服务,将其纳入地方生产系统中。

第二,在组织形式上,选择发展依托大企业的中小企业集群。

以大企业为主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组织与浙江、广东等省的不同之处,所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不能一味发展水平型的中小企业集群,宜结合东北的实际情况,发展以某些大中企业为核心,众多小企业为其配套外包的垂直型的企业集群模式,即依托大企业的中小企业集群。这是一种将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与东北地区的比较优势相结合的企业集群发展模式,通过纵向分工,提高专业化水平,不仅有利于减少大企业经营成本,推动其组织与制度的优化,而且有利于降低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东北发展依托大企业的中小企业集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对于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尤其是生产组装式产品的国有企业集团,要重视利用外包制将周边的中小企业联结起来,扩散企业的协作层,鼓励中小企业为其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2)对于资源型大型国有企业,尤其是进入衰退期的企业,应鼓励员工创业,成立私营小企业,辅助性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更应剥离给小企业经营,同时,努力吸引外来资金投资设立中小企业,依靠中小企业集群提供的新产业发展方向和解决就业的能力,平稳地进行产业转型或关闭破产。(3)对于现有的依托大企业的中小企业集群,需注意大中小企业的错位经营,应尽力避免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直接竞争,减少集群的内耗损失。例如:辽宁瓦房店市围绕瓦房店轴承集团已形成初具规模的轴承制造集群,但许多中小企业与瓦房店轴承集团产品品种档次相同,商标假冒,价格倾轧,很不利于集群的长远发展。

第三,在发展内容上,通过产业集聚、空间集聚,提高企业集群的集聚能力。

企业集群的各种经济优势源于集聚效应,集聚能力的提高则是企业集群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集聚能力需通过产业集聚与空间集聚,即吸引相同或相关产业的众多企业在一定区域内临近,并形成人才集聚、资金集聚、信息集聚等。而最为重要的是产业集聚,产业集聚的程度又取决于企业间的分工合作水平。这也是企业集群发展与工业园区建设的根本不同之处。多数地方建设工业园区是先圈地规划,而后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再吸引企业入驻,对企业的产业没有严格限制,并未形成专业化分工合作,这些企业基本上是“集而不聚”。企业集群是一个没有明显的空间边界的企业网络,企业集群更强调企业“自组织”形成并能进行动态调整的专业化分工合作机制,也被称为“弹性专业化”(Flexbilty Plus Specialization)。这种弹性专业化主要是通过塑造市场化、集约化、竞争性的产业环境产生的,而不是依靠硬件建设。

第四,在经营模式上,将生产的地方化与营销的全球化结合。

发展企业集群必须要将增强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利用国际资源的外力结合起来,即要面向整个国际市场进行营销以及原材料供应。我国浙江的嵊州领带企业集群、温州的打火机企业集群、福建石狮和广东虎门的服装企业集群都是依靠国际市场,通过“三来一补”或OEM方式迅速发展起来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应抓住世界制造业全球性转移、分工的契机,进入全球分工体系中,与跨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并利用邻近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的地理优势,洞察它们的市场需求,建立起生产地方化、营销全球化的企业集群。

第五,在发展途径上,着重选择工业园区和流通市场建设两大途径。

企业集群的建设途径有多种,在此着重强调工业园区建设和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两种途径。工业园区要与企业集群协调发展,工业园区应建立在企业集群发展的基础上,河北清河羊绒科技工业园区、浙江柳市正泰低压电器工业园区的蓬勃发展都是因为有了企业集群发展的坚实基础。因而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档次应随着企业集群发展而逐步提高,要避免拔苗助长的现象,即有形的工业园区建成了,硬件设施上去了,却影响了无形的企业集群的自主、创新发展。同时,也应推进工业园区的建设,避免企业集群在硬件设施建设、吸引外资、规划布局等方面存在不足。辽宁西柳纺织品集群在20世纪80年代期间曾与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齐名,但在20世纪90年代后发展滞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对工业园区的提升。建设专业批发市场带动企业集群发展,这是浙江发展企业集群的一大途径和经验,整个浙江目前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专业批发市场有近60个,例如义乌的小商品市场、永康的五金产品市场,有力地带动了当地中小型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的发展,形成了工商企业共存、互动的企业集群,实现了以商贸促生产、生产又促商贸的良性循环。东北老工业基地应借鉴浙江企业集群发展的这一经验,同时,也需注意需求、生产、商贸三者相互制约、促进的关系,防止出现“有场无市”或者有市场无本地产品的现象。

第六,在行业定位上,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在传统产业中创新。

企业集群的产业选择通常根植于区域的比较优势上,另一方面,它又会强化这种比较优势,推动区域特色经济的形成。东北三省的装备制造、冶金、汽车等产业不仅具有比较优势,而且这些产业的产业链长,产品和生产工序适于分解、组合,更适合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运用企业集群战略。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基础和环境来看,发展在区域竞争中拥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比单纯强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更为重要。大连、沈阳、哈尔滨、长春等中心城市宜在已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的装备制造业等产业中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发展与原产业相关的高新技术,同时,也需注意城市间产业定位的差异化,积极开展城市间的产业配套协作。有基础的市、县、镇宜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集群、轻纺制品集群等,创造出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第七,在环境建设上,合理发挥地方政府的推动作用,积极创办中介组织。

东北老工业基地市场机制不完善,企业及社会的自组织能力较低,因此,即使企业集群以内生性、自组织为主要特征,政府也应在提供公共设施、服务和制度环境,对外招商引资等方面发挥应有的推动作用。例如在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牵线搭桥,构筑官产学研一体化的链条;举办产品的主题节日活动、研讨会、展销会,树立地方特色产业品牌形象;创办集群内发行的专业性报刊,传播产业和技术信息;政府牵头,公司化管理,建设工业园区、批发市场,等等。中介组织在企业集群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创办中介服务机构首先应是加强行业协会的建设,集群中的企业应在政府的引导下提高建设行业协会的意识和积极性。行业协会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可以分别组织供应商协会和制造商协会,这样,可以推动外包业务的发展,促进分工的深化。再者,技术服务机构、营销公司、金融机构、咨询公司、会计和律师事务所等类中介服务机构也需要集群内外的企业或个人善于发现企业需求,积极开展服务。

〔收稿日期〕2004-03-06

标签:;  ;  ;  ;  ;  ;  

企业集群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探索_国内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