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美达机电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0)
摘要:企业社会工作在现代企业中有其生存的巨大空间和发挥优势的土壤,这已经在西方企业发展实践中得到历史的考量。企业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开展与推进还受到现有体制结构、缺乏独立的服务空间、社会认同度和接纳度不高、缺乏一定的资金与专业人才等制约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我国寻找企业社会工作本土化之路,必须以理念的渗透和融合作为渐进式发展的开端,依托现有的体制与组织,充分发挥企业社工自身的专业优势,努力开拓服务领域和介入空间,以促进企业社会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企业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企业管理;本土化
引言:
伴随着企业现代化的发展,企业管理也开始了从“物本管理”到“人本管理”、从“集约式发展”到“精细化管理”、从“企业经济责任”到“企业社会责任”的转变。企业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与方法在企业管理中的介入与运用,是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在维护员工权益、增进职工福利的基础上,激发劳动者积极性,进而提高企业效率。
一、研究背景
伴随着企业发展外在环境的变换,东北国有企业分别从体制、分配模式、员工管理机制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在体制上,由原来的国家所有制转变为股份有限制; 在分配模式上增进了创新、激励机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员工管理机制上采取了精兵政策,引导一部分员工离岗再就业,从而使企业管理方式转向现代化管理。但是,也必须看到,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仅从生产管理的角度来解决职工的问题,他们对职工的利益忽视,把他们排斥在物质、经济保障之外,当职工生活不适应、心理调试出现困难的时候,没有相应的精神与服务保障。企业管理人员缺乏社会工作的视角。“虽然企业中的工、青、妇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介入了职工的各种问题,但他们的现实状况难以承担企业社会工作这个世界潮流所赋予的重任”。须知,企业社会工作在维护职工权益,提升职工福利,提高企业管理绩效等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功能与作用。
二、企业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融合
1.以人为本
伴随企业现代化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价值理念。人本理论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它要求企业关注员工在社会、心理、管理与健康等方面的问题,从管理员工到服务员工的价值取向,强化了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员工援助计划( EAP)更是被认为具有企业社会工作性质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正如有学者所指出: 企业社会工作是“以预防和解决相应问题为目标、以企业员工全面发展和企业组织科学管理为宗旨,促进员工与企业和谐发展的工作过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代表了企业在管理活动中坚持的基本信念———非正式、未成文的原则,是现代企业所拥有的属于自己的基本信念,必须在管理中贯之以始终。通过前期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东北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后,因为部分员工下岗离去所带来的工作和心理压力一直困扰着在岗员工,企业也认识到这一点,并开始运用适宜的方法去解决、疏导、舒缓因压力问题而带来的员工低落情绪,但实际效果不是特别明显。在需求评估过程中发现,员工压力源主要在于对目前企业发展形势和政策的不了解、不掌握,所以心理上的持续性紧张是主要原因。因此,项目活动设计融入了企业形势政策内容及其问答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员工的压力,更为员工提供了比较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是企业社会工作和现代管理在价值层面完全契合的,为企业社会工作在现代企业中的开展寻求到了介入的价值空间,消除了企业中“管理主义”盛行的价值理念带来的不利影响。在以人为本作为管理理念的现代企业中,将减少管理各层级间森严的等级壁垒,使信息自然流向企业高层,下级人员也会因受到鼓励而积极地发表意见,员工士气自然高涨起来。
2.助人自助
企业社会工作者在在助人过程中,直接把员工作为服务的对象,这种工作特征,是社工的价值源泉。由于直接服务于员工,并坚信员工面临的问题自身是可以改变的,同时社工自觉站在企业员工的角度考虑问题,维护其应有权利,并唤醒其自觉意识,在工作过程中结合内外资源帮助员工发挥潜能,适应社会,最终达至自我超越,使员工从“被助”转向“自助”。现代企业管理价值理念从管理员工到服务员工的意识和理念也在自觉形成,其核心就是坚信对员工的管理和约束不如对员工进行培养与开发更具有实践价值,通过激发员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潜能,实现企业的“无为而治”。在企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设计中一直坚持对员工自我潜能的挖掘,无论是压力舒缓小组的活动设计与开展,还是成功人士交流会的举办,都以发掘员工自我释放压力和自我舒缓压力能力为目标,使员工能够意识在企业中应该也能够学会去面对压力,并成功转化压力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也是企业管理中能够解决员工面临困境问题的长久之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种重视人的社会性、人的自我发展理念正是企业社会工作的基石所在。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它将了解人、帮助人发挥自身的活力与创_造力,实现人际之间、人与社会( 企业) 之间更好的互动,促进人们身心愉快地工作与生活。而这一点,正是人本化企业管理所极力追求的。可见,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为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提供了思想基础。
三、企业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实现
1.必要的职能部门是实现融合的组织架构
中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企业社工介入我国企业存在一个角色定位尴尬的问题。在我国,虽然20 世纪80 年代已引入社会工作,但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制度结构中并没有社会工作制度,专业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也没有建立起来。那些本应由在企业社工承担的企业职工福利与保障工作,一直主要由工会承担,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共青团、妇联等也以不同的方式提供企业福利活动。很多企业项目开展的成功主要得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支持,而非企业内部正常的管理架构和职能设定。在企业社会工作实践中要维护员工权益、提升员工与企业工作绩效,这就需要有一个职责明确的具体部门来规划实施。由于很多企业没有建立明确的专业社会工作的职能部门,虽然很多日常企业社会工作项目的设计由人力资源管理部、工会等部门承担,很多项目活动开展成功也是在企业管理中作为特殊情况而完成的。因此,企业社会工作的开展还需直接成立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由专业的社工拟订相应的服务方案,通过市场化或者政府福利的方式为企业员工提供专业服务这也有助促进企业社工的专业拓展与社会认同。
2.理念的同一是实现融合的价值依托
企业社会工作从企业做起,它与企业管理的终极使命殊途同归,尽管在解决员工、企业、社会问题上采用不同的方法和举措,但本质上都是为了有效促进员工的健康发展,寻求员工、企业、社会之间的共赢。同时,二者都是在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尊重员工的需要和追求平等与发展的机会,以人性化的和全面发展的角度管理企业,是现代企业实现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企业社会工作更加赋予了人本管理以丰富的内涵,相信员工无限存在的潜能,实现了员工培养与企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3.专业工作方法是实现融合的技术支持
企业社会共工作的专业工作方法对现代企业管理实践提供了新的工作视角,从东北地区Z 企业管理的方法来看,主要是从企业体制转型到企业管理转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解决主要是传统的工作方式,即使采用拓展训练、企业培训等方式,但都遇到了培训效果、管理成效不够持久的瓶颈制约。通过企业社区压力舒缓小组的工作,将企业社会工作的理念完全融入企业管理之中,依托企业现有工作环境与现状激发群体动力,内化为员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行为。
4.项目实践效果是实现融合的根本动因
从企业社会工作的价值维度去审视,现代企业管理具有全新的管理价值和人文意蕴,企业社会工作为现代管理提供了新的工作视角和方式,也为解决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员工管理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新时期企业社会工作也因此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它要求不仅关注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与切身利益,同时更加关注企业整体发展和利益需要,也为企业社会工作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作用搭建了重要的平台。
结束语
基于此,本文以东北国有企业为视角,就企业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融合与实现作以如下探讨。探索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的本土化之路,一直是高校从事社会学教育工作者思考与实践的主题,只有创建现代企业社会工作开展的平台,才能为实现企业社会工作的目标与功能奠定基础。纵观西方工业社会工作源起与发展的环境,与我国企业目前发展的现状相距甚远,因此,探索东北地区本土化的企业社会工作开展,只能采取分阶段的发展步骤与渐进式融入的发展策略,将企业社会工作的目标与企业管理目标进行深度融合,谋求社会工作的生存地位,彰显企业社会工作对企业变革、发展的长远影响。本文试图以企业社会工作的理念融入现代企业管理之中为突破点,使企业上下认识到企业社会工作与企业发展的一致性,发现企业社会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独具的价值功能,进而为社会工作介入企业管理培植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1]黄红.改制后东北国有企业社会工作介入空间探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 4) .
[2]刘七生.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进展与反思[J].社会工作,2008,( 10) .
[3]周沛.一项急需而有价值的社会工作介入手法———论企业社会工作[J].社会科学研究, 2005,(4).
[4]苏光.企业为本的企业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探索———以哈尔滨Z 企业为例[J].社会工作,2009,(7·下)
作者简介:宋梦曦,身份证号码:3201061993****322x。
论文作者:宋梦曦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1
标签:社会工作论文; 企业论文; 员工论文; 社工论文; 理念论文; 价值论文; 工作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2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