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牧结合与农业可持续发展_农业论文

论农牧结合与农业可持续发展_农业论文

试论农牧结合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牧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试论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形成与发展,为人类社会迎接21世纪挑战作出了准备。同时,世界各国都在寻找适合自己国情的持续发展模式。笔者仅就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探讨适合我国中低产田区的农牧结合型农业持续发展模式的特征及内涵。

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特点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是已被广泛接受和引用作为持续发展的权威定义。但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个定义仅仅指明了持续发展的意义。持续发展应包括自然生态、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发展的持续性,虽然《我们共同的未来》只强调了“满足需要、限制性和公平性”,但从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伦理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等不同角度出发理解,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非常广泛,它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保护与生态经济的发展观

持续发展的概念从理论上结束了长期以来把发展经济和保护资源相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并明确指出二者应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发展经济和提高生活质量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它需要以自然资源和良好生态环境为依托,忽视了自然环境的保护,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限制,没有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特别是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的满足,就无从谈到资源、环境的保护。因为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不可能建立在贫困、饥饿和生产停滞的基础上,因为一个持续发展的系统所追求的是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并将系统的整体效益放在首位。

(2)人口观 人口的膨胀, 加大了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和对环境的压力,并造成全球范围的一系列问题。为了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一定要把人口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同时注重教育,提高文化水平和人口素质,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3)资源观 不可更新资源的数量, 可更新资源的负荷力和环境承载量都是有限的,人类的活动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加速或减慢其阈值的变化。持续发展强调对不同属性的资源,采取不同的策略。不可更新资源遵循物质循环利用原则,多层次、多途径利用,提高其利用效率,并尽可能延长其寿命。可更新资源,既要使其生产限制在负荷以内,又要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及生命支持系统,保证可更新资源再生产的加强与持续利用。

(4)一个复合的有机系统

持续发展把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或局部区域看成是由既相互联系又相互限制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因素组成的复合系统。这种系统论的观点是持续发展的理论核心。一个持续发展系统有赖于资源的持续供给,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的协调,自然资源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和社会经济的自组织、自调节及社会宏观调控、部门之间的协调行为,以及民众的监督和参与意识。其中任何一方面功能的削弱都会影响系统其他组成部分和持续发展的进程。因此,要实现持续发展需要打破地区乃至国家限、部门、条块分割,从全局出发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与宏观调控。

(5)全球的共同发展观 人类居住同一个地球, 没有一个国家能脱离,也没有一个国家能脱离世界市场而完全达到自给自足。当前世界上许多资源和环境等问题已超越了国界、区界,并具全球规模,要实现全球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稳定的国际秩序和工作关系。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

(6)强调效率目标

持续发展思想的实质状况要求人类尽可能地少投入、多产出;同时要求人类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利用、少排放。因此,人们必须放弃多消耗、多增长、多污染的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必须提高生产效率,改变生活模式,以最高限度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生产废弃物。

根据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内涵,笔者认为持续发展具有六大特征:①持久性——可以延续几代人,乃至永远,连续不断地发展;②系统性——强调整体作用和整体效益;③可操作性——持续发展的措施、方案是切实可行的,在生产中为社会所接受;④协调性——各生产、消费、供给等部门结构合理、相互协调、共同发展;⑤高效性——要求以最小的消耗,获取最大的利益;⑥层次性——系统的持续发展是由部门持续、区域持续,最终到全球持续。

2 农业持续发展与持续农业

经历了漫长的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后,本世纪20年代,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入了现代农业阶段,一方面使农业水平提高,但导致了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污染。为此,70年代后,诸如“自然农业、生物农业、有机农业、超自然农业、生态农业”等新的农业模式应运而生,以求得到替代石油农业的途径。但由于过于自然和低投入,甚至排斥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物质、农业生产率低,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持续发展的提出,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持续发展思想在农业上的应用,产生了“持续农业”。持续农业的提出最早始于罗德尔(1983)发表的持续农业研究论文;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2000年转向持续农业的全球政策”;1991年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阐述了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目标要求与行动计划;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进一步明确了持续农业为今后世界发展的共同目标。

国内外有关“持续农业”的提法很多,但至今尚无统一的概念。T.E.Iberd强调持续农业必须是生态可持续的,否则就不可能持续到最后,同样它必须是高产和盈利的,否则就不是在经济上可持续的[1]。 美国农业学家认为,持续农业是一种经过长期之后能促进环境质量改善、提高农业所依赖的资源贮备,满足人类对基本食物和纤维需求以及改善农民和整个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农业制度[2]; 沈善敏认为持续农业是为建立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满足社会需求和经济效益等各上方面均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制度的一种思想、追求和目标[3]; 王宏广认为持续农业是一种把产量、质量、效益与环境综合起来安排农业生产的农业生产模式,是在不破坏资源与环境、不损害后代利益的条件下,实现当代人对农产品供求平衡的持续发展的农业[4];Burkardt 认为持续农业作为学术语被提出,旨在为普及培养人类生态环境道德意识,教育人们重视并维护生态环境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5]。 发达国家针对因过多投入造成环境污染提出了低投入持续农业(LISA)或高效持续农业(HESA);发展中国家针对农业由于投入过低,致使资源过度利用与过度垦荒、土地资源全面退化等,施实的持续农业发展战略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SARD)。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持续农业应是建立在人地关系协调,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行资源利用与保护结合,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各方面及农业生态系统整体效益均获提高和持续发展的农业持续发展战略,不是农业发展的一种模式。不同的地区和同一地区都可以有其相同或不同的、各具特色的农业持续发展模式。它要求:①农业各部门协调发展;②系统物质循环的多层次性与能量转化的高效性;③土壤肥力不断提高;④高产、高效、优质的高效经济;⑤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⑥系统整体效益的提高及持续发展;⑦生物多样性与和谐性。

3 农牧结合与农业持续发展

3.1 农牧结合的概念

种、养两业一直是农业生产发展的核心。农牧结合是将植物生产—动物生产—生态环境紧密地连在一起,促成农业生产系统生产原料,促进种、加、养一条龙建设,实现农工贸一体化的农业持续发展体系。它将种、养业置于同等地位,从时间和空间上综合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资源,使之形成一个相互促进、共生或相间无害的群落,并注重参与其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使系统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与持续提高。

3.2 农牧结合的内涵

(1)农牧结合是农业发展的核心

农业生产发展的目的之一就是不断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对农畜产品的需求,农牧结合体现了农业生产发展的这一特征。随着农牧结合的发展,以植物性生产的种植业和以动物性生产的养殖业得以持续发展和提高,从而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粮、油、肉、蛋、奶及瓜果、蔬菜等农畜产品,满足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发展需要。因此,只有发展农牧结合才能不断推动农业的持续发展。

(2)农牧结合是联系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纽带

从农牧结合的概念不难看出,农牧结合不仅注重对自然、社会、技术资源的利用,推动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而且通过农牧结合的发展,利用种、养两业生产的“废弃物”促进有机无机相结合综合培肥改土体系的形成与完善,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并最终形成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

(3 )农牧结合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加工业的原料集散地 农牧结合是集第一性生产和第二性生产为一体的产业体系, 它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人类的生态与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能量,最重要的是它还给加工业提供生产原料,为人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活跃第三产业,促进运输业、销售业和其他服务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良性运作和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因此说,农牧结合不但是工业生产的原料源,而且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

(4 )农牧结合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催化剂 农牧结合发展促进了“以农促牧,以牧兴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同时推动了加工业、运销和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反过来,又为农牧结合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经济基础和资源(加工业副产品的再利用等)条件,从而形成一个彼此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系统网络,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3.3农牧结合型农业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出路

农业持续发展不是具体的发展模式,而是一种战略思想。这种思想需要具体的农业发展模式去体现。笔者认为农牧结合型农业是一种良好的农业持续发展模式,因为它具有“五大特征”和“六大结合”。“五大特征”是:①资源的高效利用性;②生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③系统效益提高的整体性;④系统生物的多样性;⑤系统发展的协调性和和谐性。“六大结合”包括:①土壤培肥的有机与无机相结合;②第一性生物生产与第二性生物生产的有机结合;③高产、高效、优质的有机结合;④农工贸一体化的有机结合;⑤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⑥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这些结合与特征充分体现了农牧结合型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丰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因此,可以说农牧结合型农业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出路,其尤是在我国广大的中低产田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

收稿日期:1998—10—15

标签:;  ;  ;  ;  ;  ;  ;  

论农牧结合与农业可持续发展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