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生殖文化与计划生育中的妇女_生育年龄论文

传统生殖文化与计划生育中的妇女_生育年龄论文

传统生育文化与计划生育之间的妇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计划生育论文,文化与论文,妇女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计划生育工作虽然已开展多年,但几千年来形成的生育文化至今仍禁锢着广大农民的思想,左右着农民的生育行为。重男轻女是传统生育文化的核心内容,各种“传宗接代”,“养儿防老”,追求“儿女双全”,“多子多福”等偏见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同计划生育发生抗争,困扰着中国农村地区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重男轻女的传统生育文化几乎影响到生活在这一空间上的每一个人,但对于不同的人,由于个人经历不同,文化水平不同,生活背景不同,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经济状况不同等等,因而受传统生育文化的影响的程度也不同。绝大部分人能够比较自觉自愿地响应政府号召,做到少生优生;也另有一部分人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将自己的生育意愿与周围的资源环境发展状况等相联系,也能接受计划生育政策;只有极少部分人,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已生一个女孩或两个都是女孩的双女户,深受重男轻女传统生育文化的影响与束缚,难以接受计划生育,并与之发生冲突。她们生活在传统生育文化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夹缝中,两者对这部分妇女造成的身心压力极大。因此,当前计划生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是改变传统生育文化中的重男轻女问题。

一、传统生育文化的内容和背景

⒈在传统生育文化中重男轻女的种种表现

重男轻女的观念反映在传统生育文化中的表现是形形色色的。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常可见到,生了男孩的家庭人人喜笑颜开,皆大欢喜,请客吃饭、高朋满座以示庆祝,做了“满月”,做“百天”,做“周岁”……,足以证实重男的观念。妇女也觉着自己为家族争了光,理直气壮,在家庭中也受到比较优厚的待遇,想说的话敢说、想做的事敢做,性格开朗、心情舒畅。

相反,在一些生女孩的家庭,人人愁眉苦脸,家庭气氛紧张。没有儿子的男人出门抬不起头直不起腰,站在人前觉得短人一截矮人三分;妇女更成为丈夫的“出气桶”。公婆的怨气、心中的不悦,从那紧绷的脸上,重摔家什的响声中暴露无遗,怨言也从指桑骂槐的话语中随时可闻。“没本事”的产妇只能凑合着坐月子,即便有什么需要也压在心里,遇事尽量自己料理。生女孩的妇女比生男孩的妇女早下地干活,月子里平均少休息14天(朱明媚.1994)。深深的自责(文化程度低的妇女更是如此)使其对公婆的挑剔,邻人的白眼与歧视,不敢辨解,对于丈夫的打骂不敢反抗;她们既委曲又窝火,然而却又无法发泄,久而久之,她们变得沉默寡言,敏感多疑,整日忧郁,心理压抑,从事的劳动强度大,得到的精神慰藉少、营养补充少、休息时间少、使其健康受到一定损害。

一些地方没有男孩的家庭成员,很少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或参加大庭广众的社会活动,妇女则尽量少出门,以免引起别人的议论。在家族纠纷中,在家庭及个人利益受到损害时,由于缺乏以男性为主的家庭势力的社会资源,只能忍气吞声、常受欺辱。“祖上缺德”、“没儿无后”被认为是攻击无儿户的最恶毒的词语。

⒉传统生育文化根深蒂固

在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生育文化根深蒂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福”、“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等传统的不合时宜的生育文化在人们心目中代代相传。婆婆则是旧的传统生育文化的主要传递人。在一个特定的社区环境里,女儿同母亲的生命周期中发生的事件非常相近,是对母亲,祖母生命周期的简单模仿。母亲则也以她所受到的传统教育来影响、教育、约束、规范她的女儿。因此,婆婆她们曾经也是媳妇,她们那一套传统生育观念是从她们的婆婆那里传下来的,至今又用它作为规范来要求媳妇。

中国特有的养老方式,使儿子成为老有所养的保障。女大出嫁后,只有儿子能提供目前社会还无法给广大农民提供的“养老保险”,这是老人后半辈子的指望。加之目前中国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尚不发达,靠投入较多的劳动力来增加产出,而男子是无法取代的主要劳动力。在许多贫困地区,养育成本非常低廉,在低生存水平下多生育一个孩子不过是在锅里多加一瓢水,桌上多添一双筷子,而长大后劳动力却是“净增”值,其收益远远大于支出。

⒊传生育文化与计划生育政策的交织

中国政府提出控制人口过速增长的战略性国策,使中国的人口得以有效控制,仅用了二十多年完成了西方近百年实现的人口类型转变,也为世界人口控制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这样一个几千年重男轻女传统生育文化背景的土地上,要义无返顾地执行控制人口增长的国策,虽道路艰难曲折、困难重重,但也是无可选择的。在传统生育文化中,自古以来,生儿育女被看作是家庭私事,是女人们的事,从不登大雅之堂。女人是生育的直接承担者,因而,也被认为是生育“工具”和“资源”。而今,控制人口增长,有计划的生育已成为基本国策,它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国务院有关会议的大雅之堂,将生育看成是国事,是社会的事,与传统的生育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突。这就是中国开展计划生育的环境因素,只要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实行计划生育,这种与传统生育文化交织的现实是摆脱不掉的。

在中国一方面存在着几千年的传统生育文化,一方面由于人口过速增长的现实,致使实行计划生育成为唯一的选择,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人口控制的特殊环境。因此在执行的过程中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如果传统生育文化影响少一点,对男孩的追求程度弱一些,对妇女的压力也会少一些,那么计划生育工作也会容易一些,工作开展也会顺利一些。由于传统生育文化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因此它的影响也非短期所能消除。因而另一种情况是如果计划生育工作做得好一些,思想工作耐心一些,计划生育手术做得好一些,带来的副作用少一些等等,这样做的结果必定会减少对妇女造成的压力。在传统的生育文化中,人们对男孩的追求可通过多育来实现;而现行的生育政策对生育数量的限制则加剧了传统生育文化与计划生育政策的矛盾,使两者交织联系在一起。几千年的传统势力也并非是一朝一夕,简单的宣传所能改变的,它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因此,重男轻女的传统生育文化与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在现实环境与执行过程中是相汇交织在一起的,这是中国计划生育面对的现实。既克服传统生育文化,又利于计划生育,妇女则是首当的受益者。

二、重男轻女传统生育文化是当前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主要障碍

⒈妇女承受的心理压力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使得人们生育选择范围变得狭小了,而在农村又存在着重男轻女的生育文化,有强烈的追求生育男孩的意愿。若在无限度的生育选择范围中,对生育男孩的偏好大致能得到较好满足;相反,在极有限的生育选择范围中,由于计划生育约束条件的存在,这种偏男生育意愿就难以满足。生物学的规律只能将生男孩的概率分配给一部分家庭,这就使得另一部分妇女因未生育男孩而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来自重男轻女的传统文化,来自家族的巨大压力使没有男孩的妇女没有家庭和社会地位,最常见的是生女孩的妇女受歧视,心理压抑。一些处于弱势地位的妇女为了“提高”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得不顺从家族意志,为达到生男孩的目的,采取一切手段抢生、躲生、逃生和超生。由于生男生女并非主观愿望所能决定的事,因此,当没有满足家庭生男生育偏好时,妇女们就遭受家族的冷眼,所承受的心理和生理压力更大,内心苦不堪言,这种心理压力甚至是终身的。随着计划生育的持久开展将使农村无男孩户不断增多。重男轻女的传统文化已阻碍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成为其主要障碍。

⒉出生性别上升及0—4岁女婴死亡率不正常

在重男轻女生育文化背景下与狭小的生育选择机会相冲突,形成在生育性别上的强烈选择,造成出生婴儿性别比升高。从宏观上来看,生育政策使生育选择空间变得狭小了,反映在微观个体生育上就是生育数量选择被严格地限定了,偏男生育性别偏好的实现必然变得异常困难。B超的普及,使胎儿性别鉴定成为可能, 许多有强烈生育性别偏好的人利用B超作胎儿性别鉴定的事屡见不鲜,保留男胎, 对女胎做流产引产。对“四普”数据的分析表明,全国和各省、市、区出生婴儿性别比的偏高是由于二孩及多孩的出生性别比偏高所致(穆光宗1995),1989年多数地区的二孩(19个省、市、区)和多孩(22个省、市、区)的出生性别比显著偏高(涂平”1993)。目前出生性别比随孩次的增加而升高的现象, 并不是一种自然属性,而是有着较多的人为选择(高凌1993)。而且,近年来我国出生性别比的偏高,主要是农村地区出生性别比不正常升高所致(徐毅、郭维明 1991)。这看似由于B超在80年代中后期普遍应用的结果,但究其深层原因乃是重男轻女追求男孩的传统生育文化的核心内容所致。同样,表现在0—4岁女婴死亡率的不正常也是如此。一些在此年龄段的女婴由于受“轻女”观念的影响,得不到与男婴同等的照顾与营养,身体素质差、体弱多病,有时小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酿成大病。男孩生病及时送医院治疗,女孩生病在家中干抗着的情况时有发生。对于溺弃女婴事件,更不能令人容忍,这都是在损及新生女婴的生存权力。

三、部分妇女生活在传统生育文化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夹缝中

目前,在中国农村偏好男孩的生育意愿还是相当强烈并较为普遍的,加之传统生育文化又认为生育是妇女的事,因此,妇女被家族势力所迫去超生的事时有发生。在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中,妇女自然地被家庭推到了生育政策的前沿,使她处于国家对立面的地位,变成了国家控制生育的对象。有资料表明,中国生育率的降低主要是节育作用占58%,其次是晚婚作用占19%和人工流产作用占15%,哺乳也起一定的作用占8%(涂平、高而生、赵鹏飞1995)。 愿意接受计划生育的妇女往往受到传统生育文化的威协;而有心要顺从家族势力的妇女,则又遇到来自计划生育政策的压力,她们生活在两相冲突的夹缝之中。

妇女为计划生育作出的贡献与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国家对家庭节育的需求,通常都“落实”到女性的头上了。据1990年中国妇女地位调查表明,在采取计划生育措施的已婚妇女中,由妻子承担或以妻子为主的占87.36%。国策在执行中出现了倾斜, 这也是中国妇女为计划生育作出的特殊贡献。在“控制”与“反控制”相遇的冲突中,妇女要承受来自国家和传统生育文化两个方向的压力与夹击,而且由此带来的代价总是由妇女来支付和承担的。妇女作为传统生育文化的牺牲品,出外逃生、整天担惊受怕,没有安全感,省吃俭用,营养不良,还要省下钱来当罚款,这样做,妇女都少不了付出健康的代价。在国家提倡的避孕节育方面,计划生育手术仍存在不平等现象,多数做在妇女身上。妇女要承担避孕风险,部分妇女由此产生的副作用及后遗症,影响她们的劳动与生活。据1988年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已婚妇女中曾采用各种避孕方法的有26582万人次,其中有各种副作用反映的有3326 万人次(罗纯志、魏志纯,1993)。副作用的产生除了医疗技术,个人体质差异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思想与情绪。对计划生育欢迎者,持积极接纳态度者,手术与医生积极配合,术后就是有问题也主动治疗,其副作用与后遗症发生率较小;反之,发生率较高。如若避孕节育失败,女性则要承担补救措施,承受人工流产的痛苦。这必然使她们在承受心理压力的同时,还要付出健康的代价。

四、改变重男轻女的传统生育文化,减少妇女在计划生育中的压力

⒈做人的工作,培养社区积极分子

传统生育文化之所以代代相传,除了有一定的传统文化背景外,它的传递靠的是人,是婆婆。要改变旧的传统生育文化,就需要具有新型生育文化观念的人去传递新的生育文化。新的生育文化既要使人们把生育意愿和行为从考虑家庭利益为主转向更多地考虑社会利益,又要使人们把生育从对性别,数量的追求转向对质量的追求,转向对人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朱楚珠,1995)。年轻一代的乡村妇女有更为迫切的建立新生育文化的追求,她们要求参与经济,参与社会,希望少生,希望不再当生育的奴隶,开始新型的女性生命周期。因此要大力气地去培养年轻的媳妇们,使她们成为社区新型生育文化的创建者和传递人。她们容易接受新型生育文化,容易表现出对新生育文化的积极性。帮助她们创造发展生产的条件,使之成为生产能手和社区活动的积极分子。随着她们参与经济生产和经济收入增加,家庭地位必然提高,在社区内的影响也必然扩大。这样,她们则既是新型生育文化的创建者又是第一代受益者。她们的婆婆们被自然地取代了,婆婆们传递旧的传统生育文化的线路也被自然地切断了。年轻妇女们因此必将是下一代传递新型生育文化的婆婆。

⒉坚持“三为主”的方针与“三结合”的道路,拓宽计划生育的工作面

随着经济模式的转变,计划生育也应拓宽其工作面,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机制。以宣传教育为主,以避孕为主,以经济性工作为主是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的计生工作方针。“三为主”的方针反映了计生工作的内在规律。但宣传教育不能只是空洞的说教,作为微观生育个体,老百姓与国家的距离毕竟是遥远的,以她们所处的地位难以直观地得出人口必须控制的概念。然而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村子里:老俩口虽有四个儿子,但被轮流分配到几个儿子家吃饭,为避免有虐待老人之嫌,每转送到另一家时还需过磅称一称重量,最后还是老人的女儿在征得家人同意后,把老俩口接到自己家里生活。周围和身边的这种事实,容易使们们直接地、直观地明白深刻的道理。多子不多福、养儿不防老是人们亲眼所见,许多人则认为只生一个反而靠得住。人口越多越好,可耕地却逐步减少,人均意识也越来越强。如此把视野缩小到周围身边社区,则好似一个长焦距镜头,一下子把国家和个体间的距离缩短了。这样,人口、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道理也变得容易理解了。横在宏观与微观之间的障碍和矛盾得以缓解,人们也理解了计划生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所在,逐渐地把执行计划生育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与帮助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相结合,与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这也是计划生育的目的所在。就计划而计划,只抓控制指标的作法已不能满足而今市场经济的需要,我们应提倡管理于服务中,为育龄妇女提供全程服务,牢固树立妇女是计划生育“主人”的思想,为她们排忧解难,尽可能地为她们提供参与经济发展的机会与条件,提高妇女地位,创造有利于向低生育率转化的社区环境。其实环境不是空洞的,生活在一定社区范围内的成员都是互为环境的。当独女户的一栋两层楼矗立在人们面前时,村里多孩户因家产分配不均而打捶闹仗,却仍就住的是茅草房的现实,则成了活生生的反面例子,两者形成鲜明对比。独女户将以其殷实的家业招婿上门,所有的家产也都留给了这一个孩子,女孩占有的家庭资料多,有条件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养儿子不如赚票子”,“存款防老”的观念很快被人们所接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注意在基层社区内树立好的值得推广的典型,利用社区的从众性,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生育文化的影响将逐步减小,计划生育质量将逐步提高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努力使生活在传统生育文化与计划生育夹缝中的妇女生活得宽松一些,使缝隙放松变宽。而什么时间放宽,放得多宽却将取决于我们的工作的努力程度。我们希望夹缝变宽的时间尽早到来。

标签:;  ;  ;  ;  

传统生殖文化与计划生育中的妇女_生育年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