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访北京市音乐特级教师吴文漪,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市论文,全面发展论文,教师论文,学生论文,音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记者:吴老师,您自始至终参加了国家音乐学科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编写,您作为新教材的副主编,能谈谈您对新教材实验的印象和一些编写体会吗?
吴老师:根据音乐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改变了传统学科体系的编法,本着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学习音乐,突出了创造性。教学内容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注重了音乐与其他相关文化的结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这是新教材的突出特征。从总的教材编写宗旨上说,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体会。
一、新教材着力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懂得审美的人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音乐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是专业技术教育还是德育?经历了从以唱歌为主要内容到拓展教学内容(唱歌、器乐、欣赏),从音乐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到音乐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情感的探索过程。综合多年的研究,音乐课程标准为我们我们揭示了音乐教育的本质:音乐教育就是审美教育,这是由音乐的本质决定的。
为什么说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呢?审美活动既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不懂得审美的人可以说是一个不完美的人。人类的审美活动有许多种形式,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有个著名的观点:艺术就是美。也就是说,艺术的本质就是审美,艺术的活动就是审美活动,不论是视觉艺术还是听觉艺术,或是视、听综合艺术,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审美,只是使用了不同的材料。音乐是艺术的一个类别,对培养人的审美意识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音乐教育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就是审美教育,通过音乐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理解美、表现美,使学生成为一个懂得审美的人。
新教材根据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的精神,首先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突出了美。既要有时代感又要有艺术性,在保留传统优秀作品的基础上,新作品要占60%以上。如既有传统优秀的《让我们荡起双桨》歌曲,又有时代气息的《同一首歌》等。其次,范围广泛。既有中华各民族的作品,又有世界各民族的作品,如设计了《五十六朵花》《漫游世界》等单元的内容。再次,新教材加大了音乐实践的力度。音乐审美不是空谈,是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进行的,教材设计了许多音乐活动,这也是这套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如,“用声音编织故事”“红灯停、绿灯行”等,通过音乐活动感受音乐美、创造音乐美。
以审美为核心,要正确处理好审美与知识技能的关系,以审美为核心不等于不要知识技能,相反,更要重视知识与技能,因为这是获得音乐审美的基础。但是,我们不能走脱离音乐的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的老路,而应通过音乐活动学习知识和技能,即把音乐审美与音乐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知识技能是手段,审美是目的,要寓知识技能于审美教育之中。
二、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音乐教育与创造教育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仅从音乐学科的角度看,似乎关系不大,但是如果把音乐教育放在培养人的大背景下看,音乐是一门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学科,音乐是思维的源泉。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认识不足。首先,音乐使人处于平静、愉快的情绪状态,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轻松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思维活动。创造需要一个良好的情绪环境,每天能欣赏音乐使自己处于一种平静的心境之中,对进入创造环境是很有利的。爱因斯坦非常喜爱音乐,当他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常抽出10分钟拉拉小提琴,放松一下自己的情绪,以便更有效地进入创造。所以他总结说:“我的科学成就,许多是受音乐的启发而得来的。”其次,音乐的不确定性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创造性思维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想象,音乐想象是在音乐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通过记忆,储存积累许多声音表象,经过音乐思维产生新的音乐形象的过程。音乐的想象是听觉的想象,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再次,音乐的审美过程是一个运用通感联觉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同创造性思维有着同样的思维过程,因此,有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正如物理学家李政道所说:“科学和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新教材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方面,可谓是用心良苦。过去,我们往往认为音乐教育中的创造只是作曲。从广义上来说,创造就在每一项音乐实践的活动中,在对音乐的感受、体验和表达中,只是我们缺少发现,因而学生的创造意识就被扼杀在萌芽中。所以,新教材安排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不仅有灵活的、渗透性的内容,如改编歌词、编配节奏伴奏、探索音乐要素的作用、发挥想象、搜集信息等;也有专题创造的内容,如“用音乐编织故事”“为故事、诗歌选配音乐”“音乐剧”“创编旋律”等,把创造意识的培养贯穿在音乐教育的全过程之中。
三、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综合素质的人
回顾以往的音乐教育,基本上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21世纪需要的是综合素质的人才,因此,必须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做法。音乐不只是单纯的技能课,它同语文、数学有同等重要的开发大脑潜能的作用,特别是在健全人格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同德育、美育、智育、体育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要提倡多学科的综合,这种综合的艺术学习,将是今后教育的发展趋势。特别是音乐与美术、诗歌的联系更为密切。音乐与诗歌有着相同的意境。学者赵鑫珊认为:“莫扎特的音乐是旋律化、和声化和节奏化了的唐诗”。莫扎特的慢板乐音是他音乐的精华和灵魂,他那幽深的意境同唐诗的钟声是如此的相似,当然不是画等号而是那种意境,如张悦的《山夜闻钟》中的“夜卧闻夜钟,夜静山更响。”或是“相思晚望山林寺,惟有钟声出白云。”他的《第一长笛协奏曲》,宁静略带忧伤的情绪把人带进松风竹雨、山泉水波的恬静、澄明的景色,好像是在吹奏杜牧的诗句:“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远梦归清晓,家书到隔年。……”莫扎特童年就是在坐马车、住小旅馆、巡回演出中度过的,自然会产生同样的心境。赵鑫珊也谈到了莫扎特的《大调钢琴三重奏》所带来的浓郁的田园气息,也可以使人联想起英国水彩画画家温特的作品:《歇息在旅店外的旅客》和《山雨欲来的收割场面》,感受到古诗“孤村树色昏残雨,远寺钟声带夕阳”的那份宁静的境界。
音乐走出以学科为中心、实行综合的文化素质教育,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世界性的课题。美国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有七种智能:逻辑分析智能;语言技巧智能;艺术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位置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教育就是要全面开发这七种智能。音乐教育当然也不例外,同样担负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
新教材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如,要求学生与小伙伴合作共同演唱、演奏,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要求学生在众人面前独立地演唱、演奏,以培养学生的自信;设计丰富的音乐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小组的活动形式,以培养学生自我认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设计续编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等。这些内容虽然与音乐好像没什么关系,但这正体现了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现代教育理念。
记者:听了您对新教材的介绍,受益匪浅。有了好的教材,还要通过教师的具体教学去实现,您作为一名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能谈谈您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建议吗?
吴老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新教材的实验,标志着中国音乐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许多新的观点代表了21世纪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转变必然要引起教学方法的转变,我们既要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有利的一面,也要改革其中不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一面。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这方面,我有以下三条建议。
第一、改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主体性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理念,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虽然有利于知识的传授,但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什么是主体性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过去,我们是从教师的角度看问题,现在,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提倡主体性教育就是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实施开放性的音乐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是发展学生主体的主要方法,教师要设计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把主动权让给学生,教师给以适当的指导。前苏联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者或教师企图不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去掌握知识、培养品德,却将知识、品德、要求加到儿童身上,任何这样的企图只会破坏儿童健康的智力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基础,破坏培养他的个性品质的基础。因此,怎样设计活动就成了发展学生主体的关键因素,这也是对教师主宰课堂的一种挑战。新教材在这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内容。
要实施开放性的音乐教学。过去我们的教学基本上是封闭式的教学,束缚了学生主体的发展。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必须实施开放性的教学。开放性的教学有多种形式,如开放性的教材、开放性的教法、开放性的学习、开放性的课堂等。新教材设计了许多开放性的内容,个体与集体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相结合。如,了解自己的家乡是怎样过新年的,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唱歌,到自然界中去探索声音等,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主体性教学的方法从来没有固定的模式,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树立主体性教育的理念,就可以创造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下面介绍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1)先学后教法。这种方法是对先教后学或是只教不练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让学生自学,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并为学生解决难点。这种方法的一般模式为:提出问题→教师引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探索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论评价。其中探索讨论是中心环节,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2)愉快教育法。这种方法我们已有许多经验,主要是创造一种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3)主动参与——积极交往法。这种方法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一般模式为创设情境(初步参与)→引导自学(独立参与)→组织交往(合作参与)→精讲解疑(深入参与)→总结演练(拓展参与)。
(4)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方法是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共同解决问题,为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激励竞争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
以上几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渗透的。主体性教育是对传统音乐教学的一次革命,只有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改灌输性教学为创造性教学
灌输性的教学方法,违背了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儿童接受音乐的主要方式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兴趣是儿童接受音乐的中心,好奇心是动力,运动是主要的反应形式。因此,必须改灌输性教学为创造性教学。
创造性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热门话题,也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美国专门设置了思维技艺、创造技艺、创造活动等课程。日本提出把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作为教育的出发点,生存能力的核心就是创造能力。韩国要求中小学从以知识记忆为主的教育向以培养创造力为重点的教育转变。创造性教育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音乐教育如何进行创造性教育是一个新的课题。什么是创造性教育呢?创造性教育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并产生创造性成果的教学活动。创造性教育也称为创造教育或创新教育。
创造性教育是对一种特殊能力的培养,它同智力的培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智力高不等于创造力高,因此不能把创造性教育和知识教育等同起来。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表现能力。
音乐课程标准把“表现”列为重要的内容标准,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表现能力。在音乐表现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其中,包括积极的创造意识、一定的知识基础、独特的个性与协调的合作能力。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创造性表现能力的基础,因此,在大力提倡创造性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第三、改技能性教学为审美性教学
儿童的音乐教学不能像成年人那样,从教条式的理论开始,应该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音乐环境,从音乐审美入手,通过音乐的情感作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逐步从感性向理性发展。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根据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特点,感受、体验是音乐审美教育的主要方法。技能性的学习方法,只能使儿童望而生畏,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必须改技能性教学为审美性教学。
音乐审美的心理活动一般包括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和理解四个阶段。音响感知是音乐审美的最初阶段,也是小学生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阶段。因此,要重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使他们获得音乐的感性认识。音乐审美是离不开想象的,但它必须建立在音乐情感的基础上,最后达到对音乐的理解。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这四个阶段不是分割的,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呈螺旋式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任何非听觉的手段都不能正确反映对音乐的审美。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放在首位,要通过音乐的音响进行音乐学习。
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它不需要任何媒介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产生情感体验。可以这样说:音乐教育就是审美情感的教育,这是音乐的本质所决定的。
在具体施教中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感受与鉴赏。包括各种音乐表现要素、音乐的情绪、音乐的题材与形式、音乐的风格与流派等。
(2)音乐表现。包括演唱、演奏、表演等。
(3)音乐创造。包括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音乐创造等。
(4)音乐与相关文化。包括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姐妹艺术、音乐与其他学科等。
为贯彻新的音乐教育理念,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方法,走出以音乐学科为中心的误区,实施全面的、综合性的大音乐教育,这不仅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21世纪教育的需要。新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灵活多样的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