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享及其对审计人员工作效果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其对论文,效果论文,人员论文,知识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审计人员知识分享的方式
虽然审计人员知识分享尚无一致性的行为模式,但仍然可以从学者对知识分享所提出的各种模式与观点,分析其相同与相异之处。就文献回顾的结果,我们可以从沟通、学习、市场与知识互动四个观点来加以分析。
1.沟通上的知识分享。知识分享就是一种沟通,当审计人员向他人学习知识时,就是在分享他人知识。但是,知识接受者必须有重建的行为。因此知识分享者涉及两个主体,即知识拥有者与知识需求(重建)者。知识分享的过程牵涉到两个主体间知识的流通与转移程序:一是知识拥有者,即拥有知识的个人。这些个人愿意以演讲、著作、行为或其他方式与他人进行知识的沟通。相当于知识在进行外显的动作。二是知识需求者,即需要知识的个人,他必须有能力重建知识拥有者所分享出来的知识,通过模仿、倾听或阅读等方式来认知、理解这些知识。相当于知识在进行内化的行为。
2.学习上的知识分享。知识是一种有效行动的能力,也就是说,知识如果未经接受者吸收,就不算是真正的分享成功。单把知识变得易于取用,并不是分享。取得知识的渠道是必要的,但是不代表这些知识会被妥善利用。因为,知识分享=传达+吸收(和利用),所以,知识的分享应该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使他人获得有效行动能力的过程。进一步来说,信息分享是为了要让他人知其然(know-what),仅是单纯给予的观念。而知识分享则是协助他人知其所以然(know-how)。
3.市场交易机制上的知识分享。蔡仪华(2005)强调知识分享在运作时的过程及原因。他认为,知识其实无时无刻不在组织中到处流动着,但是,因为知识本身受到市场力量的推动,使得它在运作方式上与商品买卖类似。也就是说,在组织中确实存在着知识市场,而且在市场中有着知识的卖方与买方,买卖双方在经过沟通与谈判之后,只要讲到一个能令双方满意的价格,知识的分享随即产生。但是,这样的交易多半不会涉及到金钱的报酬。然而,知识分享与商品与服务的交易过程虽然近似,但两者之间确实不能直接画上等号。与其说知识分享在运作过程中具有交易行为的特征,不如说,在组织中,知识拥有者与需求者在知识分享运作过程中都隐含着社会交换机制的心态。由此可知,如果组织在推动知识管理计划时忽略了知识市场中的动能来由与人性问题,而只是注重信息科技的运用,则必定会招致失败。
4.知识互动上的知识分享。无论是不同知识类型在同一主体的转换,或是同类型知识在不同主体之间的转移,都是知识的创造。换言之,当内隐知识由一人转移至他人,或当人们将内隐知识转换为外显知识、将外显知识转换为内隐知识,甚至是外显知识的综合,都可称之为知识创造的动态历程。其中,个体经验范围的扩大与内隐知识的积累与交流,是有助于知识共同化的因素。观念的创造、隐喻和类比语言的运用、模型的建构,以及建设性的对话,是有助于知识外显化的因素。外显知识的搜集、分类、分析、综合、储存、更新与分享,是有助于知识综合化的因素。而模仿、模拟,以及新观念的实验与实践,则是有助于知识内化的行为。
综合而言,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必须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的专业水平。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多数是采用对审计人员进行集中培训的方法。然而,审计过程中充满了专业判断,审计专业判断能力属于审计人员的隐性知识,故很难通过文字或语言表达出来,通常只能通过专业化的交流才能被观察或认知,也很难通过培训的方法达到提高审计人员专业判断能力的目的。所以,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一种方法是靠审计人员自己在审计过程中的积累与领会,另一种途径就是与其他审计人员进行知识交流,实现知识分享。
二、知识分享媒介及其对工作效果的影响
组织的知识可由三种主要渠道或工具来储存而成为组织记忆。其一是由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科技予以储存;其二是由专家、资深员工或传授工作者以记忆或是业务培训传达方式储存;第三种是通过组织中的对象、活动、产品、组织结构与制度、日常工作等方式储存,使员工经由接触上述事物时即可点滴记忆。知识分享着重在审计人员之间进行各种知识类型的传送与了解,因此是一种授受间的参与、学习及互动过程,若期间能有效率的沟通,则该知识将可成为大家的知识,而朝向组织目标的实现。而谈到企业组织的沟通,首要的分类就是正式与非正式的渠道,在组织行为的研究中,二者均有其重要的策略含义,不可偏废。此外,以知识分享综合了沟通观点、学习观点与知识互动观点可知,知识分享媒介的内涵可以二层面来划分。故而将审计人员知识分享媒介区分为五大类。其详细内涵依序说明如表1。
调查显示,审计人员的知识分享主要是通过工作轮换、督导与反馈、团队小组设计及资深员工的带领而获得,员工借此学习更精进的技能,更愿意尝试动脑筋、互助合作,使得审计质量提高客诉件数减少。至于工作手册、会议记录、公布栏等为事务所已经制定或已确定的事项,使用机会较少,所产生的效果也较小。午餐与午茶的闲聊则有助于同事间友情的增长及合作默契的提升。而网络资源的运用则是属于个人行为,事务所并无任何鼓励措施。
通过各式书面信息、资深员工的带领、活动小组与相互观摩对工作效率的提升很有帮助。工作轮换、活动小组与个人因特网的运用则可促进个人学习与产生新构想。通过审计工作总结、工作研讨会及活动小组的讨论可使自己获得上级及同事的肯定,形成个人心智上的满足,同时也能提升同仁间的默契。非正式制度下的人际交流则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如百思不解的问题,在闲聊间被同事点破,偷学到老同事的秘诀,与同事感情增进,工作压力也随之减轻了。
通过与他人实地学习操作,不但能学习他人技巧,也可在其中修正自认为不理想之处,进而整理出一套便于自我工作的流程。各项信息科技设施,均有助于工作信息的取得,可以省下许多盲目搜寻的时间,进一步地提升了工作效率,而能提前完成上级指派的任务。聆听他人的演讲后,借由他人成功的案例,产生见贤思齐的想法,激发个人学习的动力,也增加了求知求进的使命感。在会议中,通过同事间的讨论激发个人提出新的做事方法,而得到同事及上司的赞赏,使得个人充满了成就感。此外,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常需要与其他同仁接触,而在上班空挡时就借机联络感情,借着私人的情谊,常使得同事之间彼此的配合度提高,做起事来更加流畅顺手,连带的工作士气也提升了。
表1 审计人员知识分享媒介类型
三、通过知识分享媒介增进工作效果
1.知识分享媒介的性质不同,所能增进的工作效果亦有所不同。各式书面数据等传统媒介的普遍应用,对于审计人员有一定程度的帮助。正式制度的人际接触是最普遍的,其所能增进的工作效果非常多元,如提高效率、缩短工时、完成任务、激发创新、促进学习、自我成长、获得肯定、同仁默契提升等。通过正式制度的信息科技媒介,所能增进的工作效果偏重在正规工作方面,如提高效率、缩短作业时间等,对于审计人员彼此间工作士气与默契的提升较无帮助。通过非正式制度的人际接触,对效率提升,品质改良等目标的实现实质效益不大,但对同仁默契及工作士气的提升成果良好,也最能使审计人员感受到意外收获。通过非正式制度的信息科技,则视审计人员个人的使用习惯与学习态度而定,对于各项工作效果的提升情形差异很大。
工作轮换则是另一种创造重叠的方式,可以让审计人员从不同角度来了解业务,使组织的知识更易于流通及应用。此外,有些公司将所有有关信息都放在一个整合性的数据库系统内,不分阶层开放给审计人员使用也会产生重叠的效果。利用师徒制的方式,有助于新进者去了解先进者的思考方式,并学习其技能。就国内的实况而言,以计划小组研讨、经验交流会、师徒制传承、总结报告等四种方式使用最广,效果最佳。组织内部审计人员之间不相联结的关系形式,不利于提升知识在组织内部分享的速度与广度。蔡仪华(2005)提出,组织可以利用电子论坛的方式,让执行相同任务或工作的成员得以互动,而组织成员也得以借此宣传自我的知识或搜寻所需的知识。信息科技提供的搜寻功能让人们得以随时随地的获得丰富的知识来源。信息技术为企业分享及扩散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储存及接触搜集大量丰富资源的来源,如:通过视频会议可以让审计人员克服组织结构及地理的障碍,共同合作来学习及解决问题。通过信息科技所提供的搜寻工具,可以让审计人员寻找组织内部或外部的新知识。通过电子知识分布图,可以建立组织知识目录及追踪知识的来源。而通过各种专家系统,可促使审计人员更迅速地使用既有知识。
2.审计人员所需知识类型不同,其所偏重采用的分享媒介的性质也有所不同。审计人员所需的形式化或科学的知识,通常是由公司所积累的各式书面资料、正式制度下的人际接触与正式制度下的信息科技设施(简称书面与正式的媒介)而获得。审计人员所需的专业技能,经常是通过正式制度下的人际接触与正式制度下的信息科技设施(简称正式的媒介)而获得。审计人员所需的公司内部运作能力以及外部网络关系能力,经常是通过正式制度下的人际接触与非正式的人际接触(简称人的媒介)而获得。
组织知识必须通过组织内的分享媒介而取得,然而由于组织内的知识分享媒介具有差异性,通过不同的媒介过程,会产生不同的沟通障碍并影响信息传递量的多寡,继而影响不同知识类型的传递效率。不同的知识类型各有不同的创造、流通、使用、评价与管理的方法。形式化的知识适合以数据库或知识库的方式进行知识分享,突现的知识可以个案范例讨论区的方式进行知识分享,至于经验性的知识可借由知识地图或电子邮件的方式来分享知识。上述二者之研究重点均在说明:不同的知识类型可经由不同的信息科技媒介而达到不同的分享效果。郑梅莲(2007)认为,应用在知识管理的信息科技可分为两个类型——整合型与互动型。不同类型的信息技术辅助不同类型的知识,整合型信息技术提供结构严谨的数据库来管理外显知识。而知识创造者和使用者各自与数据库互动,并不直接与对方互动,而最常被运用的工具是电子刊物与整合式知识库。互动型信息科技则着重于与拥有丰富隐性知识的人员互动。其间,知识提供者和使用者的专业层次及互动模式不同,运用的技术也有所不同。若互动的目的是正式训练或知识传承,可采用分配式学习的方式。若工作成员间的互动具有特定目的或无法事先规划,则可采用论坛的方式进行。然而,知识分享的研究不能仅限于强调信息科技的角色扮演,而是应该注意知识分享的科技面与社会面的互动。信息科技在知识分享与创造的模式中属于必要的角色,但并不足以改善整个分享的行为。虽然许多企业希望借由信息科技来进行知识管理并促使员工之间的知识分享活动,但其成效却不如人员面对面的直接分享。
3.若同时考虑组织变项的影响,则知识分享媒介所能增进的工作效果的推论,将可更为精确。通过正式制度的信息科技媒介,在IT制造业相当普遍,服务业次之,传统制造业则有待推广。其所能增进的工作效果偏重在正规工作方面,如提高效率、缩短作业时间等,对于审计人员彼此间工作士气与默契的提升较无帮助。通过非正式制度的人际接触,是最受内勤行政及外勤业务人员所偏爱的,其所能带给审计人员的意外收获也最多。其对效率提升,质量改良等目标的实现实质效益不大,但对同仁默契及工作士气的提升成果良好。通过非正式制度的信息科技,对内勤行政人员来说应用的相当普遍,具有加速消息流通与接收信息的好处,可缩短联络事项的时间,节省电话费等。但业务人员则较少使用,甚至被认为没有必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