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时距认知特点的研究〔1〕,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研究探讨了分时距估计的认知特点,检验了SS模型、PT模型和CS模型的预测效度,结果表明:分时距估计主要是在信息提取阶段采用分段推算策略对时间信息进行重建的过程,变化/ 分割和注意分配对分时距估计有显著影响;SS模型的预测效度最低,PT、CS模型的预测效度较高。
关键词:分时距估计 认知特点 SS模型 PT模型 CS模型
1 前 言
人类对时间的认知包括对时距(duration)、时序(succession)和时域(time zone)的认知。人类怎样认知时间长短? 目前的解释主要有三种理论模型[1]。 ①存储容量模型 (storage size model, 简称SS模型)认为,对时距的认知取决于记忆中储存事件的数量,同样长的靶时距,被试储存的信息较多,对时距的估计就较长;反之估计较短。存储容量不仅与觉察到的信息量而且也与事件的复杂度有关。②加工时间模型(processing-time model,简称PT模型)认为, 人脑的信息加工系统中有一个认知计时器负责对时间信息的加工编码,和一个刺激加工器负责对刺激信息加工和编码,注意在二者之间分配。如果注意资源较多地分配于认知计时器则时距估计较长;反之时距估计较短。③变化/分割模型(change/segmentation model,简称CS模型)认为,时间知觉就是知觉变化。对时距的估计取决于被试把心理经验的变化分割为可记忆段数的多少,二者有正相关。这些模型开始时主要用来解释短时距(1分钟以下)估计的实验结果, 后来被用来解释较长时距估计的实验结果,并被认为也有较高的预测效度[2-5]。
我们在一项研究[6]中, 用时间词义赋值的方法探讨了未来时间的心理结构,结果发现未来时间心理结构的分段性:以秒、分计时的较近的未来,以小时、日和月计时的近的未来,以年为计时的远的未来。最后我们对过去时间心理结构的研究也发现相似的分段性。可以设想,不同的时域(例如,以秒、分、小时、日、月、年等)内,人们对时距的估计会采用不同的策略、具有不同的特点。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分时距估计的认知特点并对SS模型、PT模型和CS模型的预测效度进行检验。
2 方 法
2.1 被试
西南师大物理系、生物系94级学生60名,男42,女18,按性别随机分成A、B组。
2.2 设备与材料
(1) 电子秒表一只;(2)“思维敏度加算测验”数字表两种各30份,由每行121个(以较长的行减少加算中的换行而产生的分割效应)共10行随机数字组成并有相应的测验说明和编号,其中一种数表每隔40个数字嵌入一个小“□ ”;(3)“乘法运算作业纸”两种各30份, 印有清晰的说明和编号,分别要求做乘7和乘2的运算;(4)32 开白纸60张(留作延迟估计和空时距估计时用)。
2.3 步骤和程序
本研究包括实验Ⅰ加算后的测验时距估计、实验Ⅱ乘法运算后的时距估计和实验Ⅲ空时距估计,要求被试对靶时距作预期式即刻估计和延迟估计。具体操作:(1)要求被试将手表收起,实验中不许看表。 分别向A组、B组被试发带“□”和不带“□”的加算数表及白纸,要求填写表头和将数表编号记在白纸上;通过指示语告诉他们实验开始后,应尽快从第一行开始做加法运算,依次将相邻两数和的个位数写在两数间稍下的位置,一行做完接着从下一行开头做。此外还要求A 组被试在做加算时凡遇到一个方框,都要依次在其内填上对应的加算组数如1、2、3…,使A组被试对时距分割。所有被试都了解做法后,主试喊“预备,开始!”即启动秒表计时,持续8分20秒,喊“停止! ”要求被试立即各自估计加算测验的时间,填在数表下端指定的位置上。即收回这份加算表。(2)向A组、B组被试分别发放“乘7”和“乘2 ”的乘法作业纸,填写表头和将编号记到白纸上,通过指示语告知被试,主试将读出一系列两位数,他们每听到一个数,即尽快将该数乘7(或乘2)的结果写在作业纸上。被试都了解做法后,主试喊“预备!”随开始以每10秒一个数(每数连读两遍)的速度读出一系列两位数,持续7 分钟喊“停止!”;也立即要求被试估计乘法运算的时间,记在作业纸下端指定位置。主试即收回这份作业纸。嘱其保存好白纸留最后实验用,但不告其还将做什么实验。(3)主试开始讲课,直到下课前5分钟,记下此时刻,要求全体被试凭记忆重新估计加算时间和乘法运算时间,记在白纸上相应的编号后。(4 )做空时距估计:要求全体被试不做任何事情(既不提示也不控制其使用内部标尺),只注意主试两次敲击讲台间的时间有多长,将估计结果记在白纸上。主试控制该空时距为1分20秒。 为检验研究结果的稳定性,并进一步考察分时距的认知特点,对河南师大教育系32名学生进行了实验Ⅰ和实验Ⅱ的预期式与回溯式实验,要求他们每次时距估计后完成有关时距加工特点的问卷。
3 结果与分析
各组收回有效测卷29套。将偏离平均数两个标准差的估计值剔除后,分别计算两组被试对加算时距(8分20秒)、乘法运算时距(7分钟)即刻估计和延迟估计(延迟时间分别为69分、54分)以及空时距(1 分20秒)即刻估计结果的平均值、估计时距的相对值和高估人数百分数,列入表1。计算两组被试对加算测验时距、乘法运算
表1 A组、B组被试在实验Ⅰ、 Ⅱ、 Ⅲ中估计时距的比较(min)
加算测验时距估计 乘法运算时距估计 空时距估计
ABt检验ABt检验(全体)
估计时
距平均值
5.42 4.10 2.083* 3.98 5.56 3.144** 1.61
即刻 估计与
实际时距比 0.65 0.49 2.084* 0.57 0.79 3.140** 1.21
高估人
数百分比
27.6 06.9 10.3 24.1
69.0
估计时 4.54 3.96 1.270
3.97 5.46 2.822**
距平均值
延迟 估计与 0.52 0.48 1.159
0.57 0.78 2.946**
实际时距比
高估人 06.9 06.9 06.9 24.1
数百分比
时距作即刻估计和延迟估计的结果的中数,如图1、图2所示。结果显示:(1)加算测验时距估计中,A组被试的即刻估计长于B组(t= 2.083,P〈0.05),两组的中数分别是5.50min和4.00min,估计的相对值分别为0.65和0.49;A组被试延迟估计的平均值、相对值和中数与B组相比稍长一些,但不显著。(2)B组被试乘法运算时距即刻估计和延迟估计的平均值、估计时距的相对值都显著地大于A组,(P<0.01),图1、图2中对应的中数与此一致。(3)对空时距(1.33min )的即刻估计长于实际的空时距,其平均值为1.61min,估计的相对值达到1.21, 高估人数占69.0%,明显具有高估倾向,而前述的加算时距估计值和乘法运算时距估计值均明显小于实际时距。此外,加算测验时距的估计值与其完成的加算作业量没有相关,如表2所示。
表2加算时距估计与加算作业量的相关分析
A组 B组
即刻估计
0.154 0.207
延迟估计
0.159 0.286
图1 A、B组加算时距估计的中数比较
图2 A、B组乘算时距估计的中数比较
重复实验中的时距估计如表3所示,预期式实验与前次一致。 回溯式加算时距的估计结果与预期式一致;回溯式乘法运算时距的估计结果与预期式相反,即在回溯式延迟估计中,作业难度较大的“乘7 ”组的时距估计长于“乘2”组的时距估计(t=2.847*), 也显著地长于预期式的延迟估计(t=4.227**)。
表3 分时距估计重复实验的结果(n=8,N=32)
预期式 回溯式
即刻估计延迟估计 即刻估计延迟估计
乘算 2 5.92±1.39 5.55±1.27 3.13±0.93 3.85±1.09
时距 7 3.52±1.50 3.22±1.25 3.93±1.84 4.67±0.91
估计t检验 t=3.104**
t=5.132**
t=-1.318t=-2.847*
加算
无□组 3.87±1.72 3.27±1.77 2.95±1.65 2.63±1.39
时距
无□组 6.02±1.78 5.31±1.50 4.55±1.50 4.48±1.66
估计t检验 t=-2.457*
t=-2.653*
t=-2.254*
t=2.761*
时距估计后的问卷调查显示:(1)19 %的被试报告是凭直觉估计时距,81%的被试报告是凭推断估计时距,采用的方法主要是从回忆完成作业的过程(占35%)、数数或数脉搏(占40.0%)来推断。(2)62 %的被试报告时距估计的策略或方法在头脑中非常清晰或比较清晰,59%的被试报告时距估计“非常有把握”或“比较有把握”,但清晰度、把握度与时距估计的长短均无相关。(3 )被试报告采用分段估计与整段估计的百分数分别是62%、38%,特别是回溯式即刻估计中有75%的被试报告采用了分段估计方法。(4 )关于时间推算是运算时开始的还是要求做时间估计时才开始的,预期式和回溯式实验中分别有46%、84%的被试报告是在估计时间时才推算的。
4 讨论
4.1 分时距的变化/分割效应及对CS、SS模型的分析
实验Ⅰ中A 组被试加算过程中要在嵌人的方框内填上已做过的组数,具有将时距(或时间经验)分割为段的作用;而B组被试无此操作,相对而言心理时距没有被分割,结果显示A组时距估计长于B组。这一结果符合CS模型的解释而不符合SS模型的解释。实验Ⅱ中B 组被试做两位数乘2的运算,比A组乘7的运算要容易得多,B组被试的预期式时距估计显著地长于A组,而回溯式估计时距则乘7组较长一些。此项结果符合PT模型的解释而不符合SS模型的解释。实验Ⅲ中被试对空时距具有明显的高估倾向,这是由于目标时距较长被试使用了某种计时策略(如数数、数脉搏)所致,即对时间经验加以分割所致。实验后对被试的调查证实了这点。
实验Ⅰ中加算估计时距与加算作业量没有相关,未发现加工容量对时距估计的影响;实验Ⅱ中的预期式估计结果以及实验Ⅲ的结果都难以用SS模型来解释,但却能够用CS模型和PT模型来解释。因此,从本实验结果来看,SS模型对分时距估计的预测效度不高。
4.2 注意对分时距估计的影响及对PT模型的分析
注意对分时距估计的影响是显见的。实验Ⅱ中被试对乘法运算7 分钟时距的预期式估计受到作业难度的明显影响,当靶时距中作业难度较大时,对该时距的即刻估计和延迟估计都较短,作业难度较小时时距估计较长,这与Poynter在195s 时距内呈现易记或难记词的实验结果相一致[7]。靶时距中的作业难度越大,加工作业对注意资源的占用越多, 时距估计就越短,这与PT模型相一致。实验Ⅰ中时距估计远短于实际时距也表明注意对时距估计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在分时距条件下PT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效度。
以往的一些研究结果显示,用PT模型解释长时距估计的实验结果比解释短时距估计的实验结果计的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的预测效度。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这样来看,短时距估计依赖于对时距的直接体验,长时距估计则有赖于对时间的经验和推断,而这些经验和推断。又往往依存于对非时间信息的知觉或记忆组织。在短时距估计的实验中,注意对计时器的分配越多,如果是立即回忆则越是体验到时距的短暂,时距估计缩短。而在分时距估计中,注意对计时器的分配越多,越是体验到时距的空泛,期待着时距结束,因而对时距的估计也就缩短了。这在预期式估计中是如此。但是在回溯估计实验中情况正好相反(见表3), 这是因为在回溯式实验中被试没有记忆时距的任务,作业难度越大,消耗心理资源越多,而在回忆时就显得时间较长。
4.3 分时距估计认知特点的分析
对被试在时距估计后的调查结果显示:(1 )绝大多数被试都采用了某些方法来估计时距并且清楚地记得用什么方法来估计的,其自信估计准确的把握度较高。这说明分时距估计是一种有意识的信息加工和提取过程。其认知策略一般采用对靶时距进行数数、数脉搏等来计时或推断。(2)在回溯式实验中,被试很少报告采用分段策略来计时; 但在预期式实验中,多数被试报告采用了分段策略。这说明回溯式时距估计被试所采用的是重建策略。(3)关于时间信息是在何时编码的问题, 可能因实验范型的不同而异。在预期式实验中,由于被试预先知道估计时间的任务,因而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就开始注意计算时间,并在回忆时进行推算;在回溯式实验中被试只是在回忆时根据有关线索来推算时间的。总的来看,对分时距的估计,被试在提取都时进行了重建,采用某种分割策略来推算。这是一种控制加工的过程。
5 结论
本研究探讨了分时距估计的认知特点并检验了三个认知模型的预测效度,结果表明:(1 )对分时距的估计主要是在提取阶段以分段推算策略对时间信息进行重建的过程。变化/ 分割对分时距估计有明显的影响,时距被分割出的片段越多,对其估计越长。(2 )注意对分时距估计有明显的影响,分配于刺激信息或作业的注意越多,时距估计越短,反之则越长。(3)在分时距估计中SS模型的预测效度最低,PT 模型和CS模型的预测效度较高。
注释: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39470247), 与此文有关的交流请与黄希庭(630715西南师大心理系)联系。
标签:结构效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