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寿县人民医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700
【摘要】目的:探究早期手术在肠瘘患者临床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52例肠瘘患者,将其分为观察者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通过早期确定性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2.3%(24/26)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76.9%,两组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进食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比,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7.7%和复发症7.7%低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19.2%和复发症15.4%,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肠瘘患者进行早期手术治疗效果较为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临床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肠瘘;早期手术;临床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8-169-02
肠瘘是指肠管之间、肠管与其它脏器或者体外出现病理性通道,造成肠内容物流出肠腔,引起感染、体液丢失、营养不良和器官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肠瘘分为内瘘以及外瘘两种。肠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在处理方面困难重重,败血症、营养不良、水电解质失衡、代谢紊乱等互为因果,恶性循环。随着医学的进步,肠瘘的处理也有了长足发展。此研究对我院2014年4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52例肠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回顾性总结其临床资料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52例肠瘘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者和对照组,每组患者为26例。在所以患者中,男性为31例,女性为21例,患者年龄在25-59岁,平均年龄(42.73士5.9)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于观察者患者,采用早期手术治疗,首先,医护人员要对患者急性休克治疗,来纠正体内紊乱的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调节内环境,保持引流的通畅;其次,对患者进行开腹手术治疗,探查病变的组织,清除肠瘘处的坏死的组织,对肠腔进行清洗,手术结束时安置双套管,给予负压引流再缝合伤口;最后,术后4天给予生长激素和生长抑制素治疗,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对于对照组患者,采用禁食、肠胃减压等方法,在早期引流不通畅时,利用生理盐水对腹腔进行冲洗。负压引流选择双套管,尽最大限度将肠液逐渐引流至身体之外,通过鼻胃管、空肠造口插管时应注意饮食。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数据分析软件对本文所有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采用t检验和X2检验所得计量、计数资料,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1.4观察指标
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时间、进食时间,检测身体的水电解质平衡改善情况,记录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症。
1.5评价标准
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术后未出现并发症和复发症,恢复正常的生活;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术后出现轻微并发症,经治疗后恢复,未出现复发;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未见好转,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
2.结果
关于治疗有效率的对比分析:治疗后,26例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2.3%(24/26),其中无效2例(7.7%),显效5例(19.2%),痊愈19例(73.1%);26例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6.9%(20/26)。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中无效6例(23.1%),显著9例(34.6%),痊愈11例(42.3%);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2.3%高于对照组76.9%,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于治疗效果的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的进食恢复时间(15.43士1.56)天,住院时间(23.57士1.53)天;对照组患者的进食恢复时间(38.42士1.31)天,住院时间(78.21士1.63)天;观察组患者的进食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于两组病患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复发率的对比分析:26例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7.7%(2/26),其中肠粘连1例,弥漫性腹膜炎1例;出现2例复发,复发率7.7%。26例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19.2%(5/26),其中肠粘连2例,炎性肠病1例,弥漫性腹膜炎2例;出现4例复发,复发率15.4%。两组对比,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肠瘘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其病情轻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肠瘘的类型、原因、患者身体状况以及肠瘘发生的不同阶段等,肠瘘可以分为肠间内瘘和肠外瘘两种。肠间内瘘一般无明显症状和生理紊乱,而肠外瘘早期一般表现为局限性腹膜炎症状或弥漫性腹膜炎症状,患者可出现发热、腹胀、腹痛、局部腹壁压痛、反跳痛等。在临床中,肠外瘘的发生多数在腹部手术之后,是肠胃科一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当发生肠瘘后,其原有的病理发生转变后,水电解质以及酸碱还会出现紊乱现象。通常情况下,具有高位置以及高流量的肠瘘具有显著的变化,并且会产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现象,最终致使患者死亡。在上个世纪70年代,对肠瘘患者进行治疗的主要手段则是早期手术,但是因为腹腔受到感染、营养不良以及脏器功能未受到保护等相关原因,手术成功率较低复发率较高。伴随医疗水平的不断完善,对肠瘘进行治疗逐渐转变为引流、营养供给以及控制感染等,当营养良好时再对患者进行手术,其手术成功率逐渐提升。本研究搜集我院肛肠科诊治的52例肠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比早期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结果得出:治疗后,26例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2.3%(24/26),其中无效2例(7.7%),显效5例(19.2%),痊愈19例(73.1%);26例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6.9%(20/26)。其中无效6例(23.1%),显著9例(34.6%),痊愈11例(42.3%),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2.3%高于对照组76.9%;关于治疗效果的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的进食恢复时间(15.43士1.56)天,住院时间(23.57士1.53)天;对照组患者的进食恢复时间(38.42士1.31)天,住院时间(78.21士1.63)天;观察组患者的进食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关于两组病患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复发率的对比分析:26例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7.7%(2/26),其中肠粘连1例,弥漫性腹膜炎1例;出现2例复发,复发率7.7%。26例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19.2%(5/26),其中肠粘连2例,炎性肠病1例,弥漫性腹膜炎2例;出现4例复发,复发率15.4%。两组对比,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因此,治疗肠瘘采用早期手术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并且对于早期肠瘘患者,其腹腔内粘连并没有形成,患者虽然存在全身炎症反应现象,但是其免疫能力依旧存在,患者具有相应的耐受性。因此可以在此时对其进行手术,能够对肠瘘进行切除,在此基础上予以患者营养支持。在治疗过程中使用抗菌素以及重症监护,能够减低感染现象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肠瘘患者进行早期手术治疗,能够有效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减少了住院时间,且此种治疗方法无需昂贵的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张鹏飞.早期手术治疗肠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80-181.
[2]汤浩,孙健,吴登峰,等.肠瘘的外科治疗[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1,15:424-426.
[3]赵宇,申连东,王敏,等.腹部手术后并发肠瘘36例治疗体会[J].陕西医学杂志,2012,41:1345-1347.
论文作者:任国臣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9
标签:患者论文; 并发症论文; 对照组论文; 发生率论文; 时间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两组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