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结构调整的若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若干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结构失调: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
经过近几年的宏观调控,我国经济总量基本上得到了平衡,通货膨胀受到抑制,经济适度增长,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的预定调控目标。
但“软着陆”以后,在总量失衡矛盾明显缓解、市场约束不断强化的情况下,则又出现了一般加工业开工不足、大路产品积压严重、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困难加重、生产能力闲置、经济效益下降、下岗人员增多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目前我国经济运行状况总的态势是有效需求不足,其直接原因是近几年实行的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因而主张放松银根,扩大投资,刺激需求,以促使供求总量达到新的平衡。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有害的。某种形式的供大于求,不等于有效需求不足。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们终于初步摆脱了短缺经济的卖方市场的窘境,形成了一定的买方市场,这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之所以出现某种形式的供给相对过剩现象,除正常因素之外,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失调所造成的。因为前几年经济运行过热,各地区、部门都盲目追求粗放扩张、重复建设,造成了强劲的虚假需求,致使一些劣质产品、低效企业、长线行业似乎都有生存和发展空间。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后,经济过热和虚假需求得到抑制,真实而有效的市场需求保留下来,人们的消费行为更加理性化了。这样,企业经营机制僵化、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失调等问题必然重新显露出来,有的还进一步加剧。
国家计委的一份研究报告在揭示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性矛盾时,把这一长期积累加不良循环造成的结果概括如下:(1 )落后失衡的产品结构。如我国钢产量虽已超亿吨,但短线品种生产能力严重不足。一方面中小型、焊管轧机能力过剩,另一方面,一些高附加值、高档次的钢材品种不得不依靠进口。在质量方面,目前能达到世界主要产钢国同类产品质量水平的仅占钢材总量的13.4%。(2)各自封闭的产业结构。 多年来,我国许多部门已成为门类齐全、相互封闭的独立体系,专业化协作关系被人为地割裂。(3)小而分散的企业组织结构。如1995 年我国汽车总产量仅为150万辆,不足美国一家大汽车厂商的1/5, 最大的汽车厂年产量也不到20万辆。(4)日益趋同的地区经济结构。 目前中部与东部的产业结构相似率为93.5%,西部与中部的相似率为97.7%,全国30个省、市、区中,产品生产重叠的有电视机(29个)、电冰箱(23个)、洗衣机(23个)等。
可见,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根源并不在于供求总量失衡,而在于结构不合理。要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关键是对失衡的经济结构进行优化与调整。如果说前几年宏观调控的重点是解决总量失衡并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的话,那么在“软着陆”实现以后,重心就应该转向结构调整。只有结构优化了,总量才能持续、稳定、健康的增长。
二、产业升级:这次结构调整的核心
结构调整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建国以来,我国曾于60年代初、70年代末和80年代末进行过多次结构调整。虽然这几次调整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各有区别,但实质基本相同,即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面对短缺经济和卖方市场,通过行政手段和强制性计划来进行。正因如此,前几次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都是通过截长补短,克服产业“瓶颈”,使之适应当时环境下的市场需求结构和资源供给结构。譬如,加快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对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进行倾斜等。应该说,前几次以实现国民经济“均衡化”为核心的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以后经济的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从层次划分来看,毕竟属于较为初级的结构调整。
这次结构失调与前几次明显不同的是,它不是在总量不足和产品短缺条件下失调,而是在国内供给能力大大增强、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情况下发生的一种买方市场型的结构失调。这就决定了本次结构调整的核心已不是进行结构纠偏,着力解决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均衡化”问题,而是产业升级,促使经济结构在原有的基础上向“高度化”方向迈进。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3方面:
第一,压缩、淘汰已经过时了的落后生产能力。目前许多行业和产品生产能力大量闲置,但仔细分析就可发现,这些闲置的生产能力大多是前几年由于低水平重复建设所形成的,它们在建设之前就缺乏详细而长远的市场调研,有些产品根本就没有市场,如果现在再扩大生产,只能是增加积压、浪费资源,降低产业结构整体水平。因此,在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时,首先要下决心压缩、淘汰这些落后的生产能力,以腾出资金和技术发展那些与市场需求和资源供给结构相适应的行业与产品。
第二,提高支柱产业的进入壁垒,突出自身的产业优势。这一措施实际上是要解决由于长期重复建设、重复投资造成的产业结构同构化问题。所谓进入壁垒,主要是指准备进入市场和刚进入市场的企业与市场内已有企业竞争所遇到的不利性障碍。如产业最低限度的资金规模和技术水平、市场内已有企业的最低成本、规模经济和产品的差异化等都可视为产业进入壁垒。如果先期进入某一产业部门的企业能及时建立起进入壁垒,许多企业即使有重复投资的欲望,但因跨不过进入壁垒,而不可能产生结构同构化的后果。
第三,提高产业技术等级,加大产业创新力度。产业升级不只是指在现有产业中培植出适合新的市场需求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同时还要进行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使产业结构由以科技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这一方面必须对现有产业进行改造,增大科技含量,另一方面,则又必须直接发展一批如微电子、生物工程、信息、新材料等新兴的高科技产业。
三、存量优化:这次结构调整的重点
结构调整既包括增量调整,也包括存量调整。每次调整,资产增量和存量都会发生变动,但重点是不同的。以往历次的调整主要是围绕着“瓶颈”产业,加大投入力度,扩大资产增量,通过基础产业和滞后地区发展速度的相对加快,保持国民经济在现有技术水平下的协调运行。之所以如此,根源于传统体制下的财政拨款制度和政府投资主体行为。因为扩大增量必须有相对充裕的资金投入,在企业自有资金缺乏、银行贷款额度受限以及资本市场不发达等情况下,只有依靠财政拨款这条“行之有效”的资金来源渠道,而且对于投资者来说,通过财政投入扩大资产增量,其风险几乎为零。另外,从投资主体来看,计划经济下的投资主要是政府行为,企业处于被动地位,而政府利用其权力可极为容易地获得财政支持,加之结构调整的核心是由非均衡走向均衡,所以,把重点放在扩大增量上也就是题中之意了。
但是,这次结构调整的重点必须由扩大增量为主转向优化存量为主。这是因为,第一,目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资产存量不合理。我国目前资产存量已经达7万多亿元,规模相当庞大, 但资产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生产集中度和专业化水平较低,“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普遍存在。在这种状况下进行结构调整,如果只靠增量的扩大,不触及现有存量,非但不能解决结构性矛盾,而且搞不好在庞大的存量惯性作用下,投入的资本增量会很快被不合理的存量结构“同化”,或者“复制”出原有的产业结构。第二,目前我国财力有限。从财政资金上看,国家财政收入规模逐年扩大,由1980年的1159.93 亿元, 增加到1996年的25.7%降到1996年的10.8%。所以,国家投资改变经济结构的能力也就大大降低。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虽然近几年来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投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由于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使投资的增长速度放慢,近年又出现了银行“惜贷”现象。因此,通过财政、金融等渠道注入资金进行增量调整的余地很小,即使每年能拿出几千亿用于增量投资,但要靠这些增量来校正存量结构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这是不现实的。第三,这次结构调整的主要目的并非简单地截长补短,实现产业均衡发展,而是着力提高产业素质,促使产业升级,通过传统的增量投入根本达不到这一目的。
当然,说优化存量是本次结构调整的重点,并不是说扩大增量不重要。任何存量的调整都离不开一定增量的变化,即使在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中,也必须继续加大对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新建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对结构调整和带动总量增长有重大作用的重点项目。但相比较而言,存量优化比增量扩大更显得迫切,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仅是前者的助推器。
然而,从难度来说,优化存量要大于扩大增量。难中之难是国有资产存量的调整。因为,目前我国国有经济占用着约70%的社会经济资源,而它们中约有2/3的企业开工不足,亏损严重,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造成国有资产闲置与流失。即使在发挥作用的国有资产中,由于资产分散,形不成聚集效应和规模经济,也发挥不了应有的资产优势。统计显示,截止1995年底,我国29.1万户国有工商企业的资产总额为9.6 万亿元,其中近2/3是负债形成的,属于所有者权益的部分占1/3多。扣除个人、外资及其他人的股权,再考虑到国有企业的资产当中约有20%左右的非生产性资产,那么,真正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国有资本数量实际上不足3万亿元,平均每户约1000万元左右。正因如此, 如何把资产存量特别是国有资产存量盘活,使之变现和合理流动,提高这部分没有充分发挥效益的资产的配置效率,实际上就成为能否把不合理结构调整过来的关键。为此,必须采取如下措施:
1.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实现企业组织结构合理化。要通过资本的流动和重组,缩小国有经济的范围,逐步解决国有经济布局过散、战线过长的状况,是国有经济从一般竞争性领域向战略性领域集中。具体来说,大中型企业应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小型企业应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活的步伐。1997年我国在国有企业产权调整和战略性改组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如南京石化4大家的强强联合, 山东齐鲁石化兼并淄博化纤和淄博石化等,都是成功的范例。
2.大力发展产权交易市场。经验证明,发展产权交易市场,是盘活资产存量,促进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资产重组、优化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我国在发展产权交易市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通过产权交易,把某些国有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和某些竞争性企业的实物资产转化为货币资金,用置换出来的资金再投入到基础产业、短线部门、高科技、高风险产业中,取得了明显成效。这种资产的变现和流动,不仅没有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还起到了壮大国有经济整体实力的作用。
四、新点培育:这次结构调整的突破口
这里讲的新点培育,具体来说,就是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的,要“振兴支柱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结构调整不仅要压缩过剩的生产能力,淘汰衰退产业,而且还要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果只是把结构调整理解为压缩淘汰落后的产业和生产能力,而未能培育出新的增长点,经济发展就没有后劲,甚至会萎缩,这样的结构调整是不成功的。因此,要使以产业升级为核心的结构调整获得预期成效,必须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出突破口,以此带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日益高度化。
如何寻找和确定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基本原则有二:一是应从市场需求变化趋势中去寻找,以新的需求创造出新的供给;二是从科技进步中去寻找,通过形成新的供给来满足新的需求。“八五”和“九五”计划在确定经济工作任务时,都把培育新的增长点作为其重要内容,但现在回过头来看,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新的增长点确定后,相应的配套措施跟不上,因而这些“新点”没有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产业升级的支柱。这就从另一方面印证了一个道理,即新的增长点不仅仅是要寻找和确定,关键是要通过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予以培育和扶持。根据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要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育新的增长点:
1.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搞新技术产业,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步伐。电子信息产业是当今世界最具“先导产业”特质的产业,它的影响日益深入地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许多国家都把它列为重点发展产业,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结合我国结构调整的特点,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一是要以现有骨干企业为核心,以实施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为契机,建立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二是制定一定的倾斜政策,对若干高科技产业进行扶持,鼓励企业进行联合技术攻关和产学研结合,提高产品开发及创新能力。三是对于已经形成相当生产规模、技术较先进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和元器件基础类电子产品,通过采取买方信贷、贴息等必要措施,努力扩大出口,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
2.加快城镇住宅建设,形成住宅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住宅业需求弹性大、产业关联度强,我国已明确把其作为带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由于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住房无偿分配的福利制度还没有彻底改革,住房建设中各种不合理收费过高,规范的用于居民住房消费的长期信贷制度尚未建立起来,因而导致我国城镇住宅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为此,首先必须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住宅货币化、商品化,停止福利性分房。目前城镇居民储蓄余额已接近5万亿元,如果按10 %的比例用于购房,约有5000亿元的资金,再加上通过分期付款等形式,完全可以推动住房市场的发展。其次,要适当提高住房租金,配套进行工资制度改革,把以前属于住宅暗补的部分纳入工资范畴。再次,加强住宅价格管理,降低住房造价,禁止乱摊,虚置成本。第四,加强住宅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各种收费,控制住宅开发利润。第五,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拓展个人购房抵押贷款业务,逐步形成住宅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3.努力开发适应市场需求和促进产业升级的装备工业,提高技术装备现代化水平。装备工业是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基础,是提高整个产业素质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装备工业能力一方面大量闲置,另一方面每年又约有60%的投资设备需要进口,零部件也要大量进口。因此,装备工业必须调整结构,提高档次,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从宏观上安排一些重点项目作为装备工业自主化和国产化的依托工程,促进制造部门和使用部门、科研单位和生产单位的联合,大力推动装备工业的技术水平,带动产业升级。其次,要对装备工业进行市场细分,按照市场需求加快产品开发。市场细分有利于对产品进行分门别类地指导,提高市场占有率。譬如,近几年我国汽车工业总体发展情况并不理想,存在着部分生产能力闲置,但由于农用车在产品性能、价格水平等方面适应了农村市场需求和农业生产条件的变化,所以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这说明,生产者必须研究市场,细分市场,按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开发,否则是没有出路的。
4.开拓农村市场,重点发展农村家用电器和适应农业产业化要求的产品。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将逐步改善,对目前城镇市场上基本饱和的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等家电产品的需求的设计和功能适应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不能一味追求城镇化消费模式。另外,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为其提供有关服务的各种产品也会有一个大的市场需求,包括播种、收割、运输、挖掘、排水、加工、保鲜、仓储、包装等技术设备,这也应成为今后开拓农村市场的一个重点。
五、市场机制:这次结构调整的基本动力
对于目前的经济结构如何调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主要通过计划机制来进行,即由各级政府制定统一计划,确定哪些产品应该加强,哪些产业应该合并,然后用国家投资或行政手段加以执行。另一种是主要利用市场机制来进行,即企业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通过优胜劣汰转让产权、收购兼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计划与市场这两种手段都是不可缺少的。这是因为:
第一,现在的体制和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存在较大差别,政企逐渐分开,国家已无法决定企业的“生、老、病、死”。通过政府行政命令改变经济结构的做法已不可行。
第二,从这次结构调整的内容来看,重点是资产存量的调整,而存量变动的本质是优化资源配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这就是说,在市场竞争中通过优胜劣汰的过程,选择产品和企业,促进社会资源不断地流向适合市场需求、物耗能耗少、效益高的产品和企业,从而使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更趋合理。如果把加大结合调整的力度和优化资产存量,片面地理解为必须加强政府对项目的审批、实行定点生产等,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结构调整的重点不相吻合的。
第三,从目前国家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来看,近年来日益呈下降趋势(1981年占28.1%,1996年占2.7%), 且国家投资主要用于新开工项目的建设(即扩大增量),真正用于技术改造的资金微乎其微。这说明,目前的投资主体已由国家转向企业,而企业的资金来源是主要通过资金市场筹措,因此,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就成为企业调整产品结构乃至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第四,退一步说,即使政府有足够的财力进行结构调整,也难以保证新建企业和新投资项目就一定能有竞争力。在现有投资体制尚未得到大的突破之前,许多投资往往是“项目建成之日,就是新建企业倒闭之时。”
以上说明,在当前的结构调整中,由于核心、重点、主体等发生了位移,调整的基本动力也就必须由传统的政府计划机制,转向市场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某些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也从正反两个方面印证了这一结论。譬如,1988年全国冰箱生产厂家为114家, 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但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1992年减为72家,1994年再减为50家,同时,企业组织结构也得到优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汽车工业从起步开始就被确定为支柱产业,后来国家又制定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从产业规划和资金投入等方面都给予重点扶持,但该产业目前在国内市场上仍缺乏竞争力。这其中就存在政府和市场功能错位问题,使好的企业不能脱颖而出,差的企业难以被淘汰,导致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保持至今。
需要指出的是,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地位,并不否认政府计划的作用,尤其是在体制转轨时期更是如此。具体来说,政府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主要是:第一,转变职能,切实做到政企分开,深化国企改革,使之尽快成为市场竞争和结构调整的主体。第二,通过法律手段,保护竞争,破除各种垄断和封锁,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当前重点解决行业和地区垄断,促使企业形成“四跨”的大企业集团,快速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产业素质。第三,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积极稳妥地发展资本市场。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加快银行体制改革、发展机构投资组织、发展投资银行、规范证券市场等。第四,在市场失效的地方,发挥政府介入的能动作用。如集中必要的资金,采取适当倾斜政策,支持那些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相对差的产业。特别是在产业结构高度化方面,不少行业、企业在率先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既需要巨额投资,又有较高风险,更需要政府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此方面,日、韩、新加坡等国的一些成功经验值得借鉴。第五,要通过制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建立重要经济信息披露制度等,弥补市场机制在结构调整中所出现的盲目性、事后性等缺陷。
标签:国内宏观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存量资产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企业资产论文; 扩大基础论文; 存量资金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