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农户兼业化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农户论文,国外论文,兼业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户兼业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因此,揭示农户兼业化原因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分析其利弊得失,对正确认识日益深化的我国农户兼业现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兼业农户的概念
兼业统计在大多数国家还不完善。目前只有日本、美国、奥地利、德国对兼业农户的统计较完善,这些国家一般都对农业人口实行调查,对兼业户进行了定义,但各国的定义差别很大。
日本 兼业农户是家庭成员中有1个或1个以上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农户。专业农户是家庭成员中无人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农户。兼业农户根据其非农业收入的情况又分为两类:第一类兼业农户又叫一兼,是指从农业中挣得的纯收入高于非农业总收入的兼业农户;第二类兼业农户又叫二兼,是指非农业总收入超过农业纯收入的兼业农户。
德国 在农业统计中,专业农户指农户户主及其配偶的90%以上的收入来自农业经营,并且他们50%以上劳动力投入于农业。兼业农户指户主及其配偶的农业活动收入占其总收入的百分比少于50%,而且劳动力投入不到全劳力投入的50%。以农业为主的农户介于专业农户和兼业农户之间,即50%~90%的收入来自农业经营,而且在农业经营方面的劳动力投入占其总劳动力的50%以上。专业农户与以农为主的农户合称为主业农户。
美国 从1929年就开始公布农场主“非农业劳动”的统计数字。美国研究兼业问题一般以农场主为对象,称作“兼业农”,即每年从事非农业劳动100天以上,或其非农业收入大于农业收入的农场主,又叫“双重职业者”。每年销售总额不到2500美元的农场主不包括在内。
总之,兼业农户是与专业农户相对而言的,虽然各国对专、兼业农户定义不同,但区分专、兼业农户的标准都是两个:一是总收入中非农业收入的比例;二是总劳动投入中非农劳动的比例。
二、农户兼业化的原因
农户兼业的动机是变化不定的。70年代多数西方学者认为其主要动机是把农业和非农业结合起来,能增加收入,而且兼业的动机还随农业类型的改变而改变。1990年,美国人类学家Peggy Barlett亲自访问了乔治亚州道治县的一些农户,得出了一些关于兼业农户动机的新发现。她指出大量影响农户职业决策的经济和非经济因素,包括:生活方式期望、农场环境、对农业的态度、父母的态度和期望、农村工作、有效的土地和资本资源、非农职业机会。现在,许多农户追求一个可选择的生活方式,保持农村住宅,或满足别的个人的和财政的目标。这种观点同传统观念,即兼业是唯一的基于经济困难的一种现象相争论。
农户兼业是由农民从事非农的动机,以及农业发展、经济发展的状况决定的。许多学者都认为各国兼业的存在都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条件,是社会、经济条件约束的必然。在分析这些条件时又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强调农业内部约束,认为农户兼业的根本原因是农业劳动的特点,土地资源的特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地价的上涨,而经济发展只是环境条件;而另一种与此相争的观点认为兼业化的根本原因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城乡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以各种形式逐渐向非农转移,城乡之间、工农之间需要进一步结合和缩小差别。
日本经济学家嘉田良平归纳了兼业化产生的社会、经济因素,形成了较为流行的“推、拉”说,认为农户兼业化的理由可以从推和拉两方面去理解。农业内部的推力和非农产业的拉力促进了农户离开农业,这些因素包括(1)谋求更高的收入;(2)筹措资金,偿还债务;(3)机械的使用使家庭劳动力变得相对过剩;(4)从外部来看,城市化、工业化,尤其是非农产业地区的分散化,使农民在农业外部的就业机会扩大了。另一方面,农业的拉力使农户继续保持经营农业,这些因素包括(1)农外就业不稳定,就业机会不充分;(2)土地资产价值一直上升;(3)生活环境清新、宁静;(4)可以生产廉价的自家用粮。
三、农户兼业化与经济增长
对兼业化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的认识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随着经济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一部分农户逐步由原来的手工业或其他非农活动转向作物栽培、畜禽饲养等农业专业化生产;而另一部分农户则专门从事非农活动,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专业化程度提高,农户兼业减少。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愈是发达,增长愈是迅速,兼业化的程度就愈高。不仅从一个国家、一个时期来看是如此,就每个地区来看,也是这样。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地区,其周围的兼业农户就多。比如,美国的东北部,日本的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大城市地区,兼业化程度就很高。在意大利南方的农民,要从事兼业活动,就要跑很远的路程,因此,兼业相对就少。
在农户兼业经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上也存在不同观点。有的人认为,农户兼业经营能促使乡村的失业率下降,劳动生产率提高。因为,农业的季节性特点使失业和剩余劳动总是存在的,这部分剩余劳动的安排对乡村经济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发展经济学家们把它称为农村经济过渡到现代经济的关键,这批剩余劳动是资源,只要准许农民自由流动,农民会设法安排自己的劳动,农民是理性的。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农户兼业经营是一种小生产,这种小生产一方面使土地利用率降低,不利于分工,不利于机械化操作,另一方面又使生产者素质降低,所以,不利于经济增长,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四、农户兼业化与经济结构
农户兼业化与农户结构 较为流行的观点是农户数目随着经济增长将减小,农户经营规模扩大,农户结构向以大农为主演变。大多数研究兼业化的学者们则认为,各国农户的结构主要是家庭农户,农庭农户的非农收入越来越大,愈来愈多的农户转变为兼业农户,所以,农户结构是由少数大公司农场、部分专业家庭农场和众多的兼业农场构成。
兼业化与规模经营 欧洲合作与发展组织对日本农户兼业问题研究指出,兼业农户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结构的改善,因为兼业农户占着土地不放,农民之间的土地流动非常缓慢,专业农户和第一类兼业农户要扩大农场规模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兼业经营妨碍了规模经营的扩大。而对欧、美兼业经营的研究发现,尽管兼业经营范围在扩大,但农户经营的平均土地面积在稳定地增加。另外,有的学者从规模经营的概念出发研究了二者关系,认为度量规模经营的指标除耕地面积外,资金的多少、劳动量的大小、劳动效率的高低、劳动密度的大小均属规模指标。这样,就可以把土地规模的扩大看成是一种外延的经济规模的扩大,而把农业的集约化以及带来了工作量增加和经营范围扩大的兼业化都看成是内涵型规模的扩大。在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最适度的生产和经济规模是不同的。因此,要求农业生产者相应地调节其经营规模,外延规模的调节是有限的,而包括兼业在内的内涵规模的扩大是无限的。因此,兼业化可随着经济成长而深化,其同规模经营是统一的。
兼业化与工业化结构 兼业化经营是工业化迅速发展的结果,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业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非农结构同兼业内容有密切关系。研究表明,在非农产业结构中传统服务业、运输业和建筑业在开始占优势,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科技的现代化,其支配地位逐渐被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所取代。有的学者进一步研究了农民兼业内容的变动,认为农民外部就业内容逐渐由临时性体力劳动向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雇佣关系的固定工作转变。
五、农户兼业化评价
各国对兼业化的争论都比较大,一般说来都是逐步加以肯定。
兼业化在日本影响较大,相应地争论也最大。兼业化在工农业方面都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土地生产力下降,妨碍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和专业规模的扩大,而且加深了城市就业的矛盾,所以日本的财政界、就业部门和一些专业农户都对兼业化持批评态度。但也有不少农业经济学家对兼业化予以积极的评价。日本东南农工大学的中安定子认为:“在经济增长迟缓、耕地仍很分散、经营规模难以扩大的情况下,必须把占日本农户大多数的兼业农户放在相当位置上,否则就不能了解日本的农业。”日本京都大学的扳本庆一也认为应正视兼业农户,把兼业化与日本的未来联系起来,把各种资源结合起来,建成农村、城市复合体,农、工、商复合体的新农村。战前和战后一段时期,日本对兼业倾向不支持,60年代制定的《农业基本法》着重支持专业户的发展,但效果不佳,因而对兼业政策有所改变。目前,日本学术界和政府对兼业户以持肯定态度为主。
欧美兼业比重尽管较大,但由于农户平均规模在稳定地增加,农业结构问题不突出,所以兼业化受到指责较小。但因各国国情不同,各国对兼业的态度也不同。有的国家自然条件较差,在农业生产中有许多边际地,对兼业评价较好,政府比较支持,如德国和瑞士。有的国家资源丰富,因而对兼业漠不关心,如美国、澳大利亚是放任自流,而加拿大、荷兰则持消极态度。不过新近一些研究表明,无论在美国还是加拿大,多数农场是私人家庭企业,农业高度发展并且相对资本密集,农户兼业是正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