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差异与国际交流研究_文化差异论文

跨文化差异与国际交流研究_文化差异论文

跨文化差异研究与国际交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文化论文,差异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语言障碍与文化障碍

在国际交往中,影响人们进行正常交往的,莫过于语言障碍了。因为语言是人们借以交流思想、传达信息的工具,没有这一工具,交流自然无法进行。这是再直观、再浅显不过的道理了。正因为如此,人们进行国际交往之前,总是十分重视学习目的国语言,尽管它最为困难,最花力气。因种种原因而未学习目的国语言的,也设法带自己的译员,以解决语言障碍。

然而,在与外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们常常发现:一些地道的词语和表达方法,与在辞典里所查到的意思不尽一样;那些利用口译人员为之作翻译的人们则发现,有许多的手势、动作和脸部表情传送着的不同信号,译员未能把其原本的意思全部翻译过来,更严重的是,有时所用词语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意思的不同,竞有那样的惊人。例如:美国汽车公司生产的“Matador”牌汽车起初投放西班牙市场, 无论如何也打不开销路,他们万万没想到,“Matador”在西班牙竞是“Killer”(“杀手”)的意思;福特汽车公司生产的“Fiera”牌卡车,在西班牙也有着同样的遭遇,因为“Fiera”在西班牙语里意为“Ugly oldwoman”(“丑陋的老太婆”);“孔雀”(Peacock)在中国是吉祥物,受人们所喜爱,但柬埔寨人却忌讳孔雀,以它作品牌名称的产品不能销往柬埔寨;咱们中国人喜欢用的另一个品牌名称是“红灯”,如“红灯牌”收音机,“红灯牌”门锁等产品,中国人对“红灯”总有十分美好的联想,每逢节日喜庆,人们张灯结彩,红灯高挂,但同一个“红灯”,到西方社会就不一样了,人们很容易连想到“红灯区”,那是卖淫嫖娼,妓女嫖客出没的地方,声名狼籍。你到那种社会去推销“红灯牌”门锁,有多么糟糕的意思啊。

这就是文化差异,是国际交往中的另一层障碍——文化障碍。但这一层障碍往往不被人们所直接注意和及时重视,只有那些直接参与国际交往工作的人们,才慢慢地意识到,体会到。

二、损失知多少

各国在国际交往问题上,似乎都经历过一个“重语言学习,轻文化研究”的阶段。其中,美国算是较早重视跨文化差异研究的国家了,然而,就是这样的国家,至今仍在惊呼其在国际交往中的失误,语言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仍在大声疾呼,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因这样的失误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麦肯纳利(McEnery)和德斯哈内(DesHarnais)在1990 年曾有个统计数字:美国派驻国外从事对外贸易人员中,失败率(即在其还未完成使命就得被迫返回美国)高达20%至50%,每人给公司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5,000美元至150,000美元,按此换算, 每年给美国造成的损失大约为20亿美元。他们接着惊呼:更为严重的是,这样巨额的损失,只有极少数人能引起重视,以跨文化差异进行研讨,对外派人员了解文化差异方面作必要的准备。

我国是到了改革开放,即进入80年代以后,才算真正开始文化差异研究,而在起步阶段,这一研究也还仅仅限于外语界的学术和理论研讨。这要比美国落后许多年。像美国如此精明的国家,那么早就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尚有偌大损失,那么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因文化差异所出现的失误及其造成的损失,数额知多少?是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了。

三、必须从各个方面了解和研究跨文化差异

只要细心观察,不难发现,文化差异几乎无处不存在。在国内之所以不感到是一种障碍,那是因为人们对国内各民族间、各地区间、各阶层间的不同文化习俗听得多,看得多,了解得多,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该说(做)什么,如何说(做),什么不该说(做),什么该先说(做)……于是,能应酬自如,自由自在。

在国外就不一样了,尽管你十分谨慎,力图给人家以完美的印象,但由于你对人家国家、民族及其不同阶层的文化习俗听得少,看得少,了解得少,在上述一系列问题上不清楚,有意无意地按本国的文化习俗去套人家,这就免不了要出差错。你认为恰当的言谈举止,社会礼仪和时间概念,在人家文化里却常常不恰当,甚至可能被认为非礼、莫名其妙、回避、感觉迟钝或干涉人家私事,导至影响与它国同行的工作关系。

为了避免出现上述情况,减少损失,必须从各个方面了解并研究跨文化差异,这对国际交往,尤其是国际贸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思维与交际

在交际过程中,不同文化区域,人们的思维方式及所用语言是不同的。

咱们中国人迎接客人时,喜欢说“一路辛苦啦!”彬彬有礼。这是对客人的关心,也显示主人的文化修养。 然而译成英语“You must have had a tiring journey。”客人不但品不到这种味, 反倒觉得咤异,“我一路上很愉快,怎么这样说呢?”英语国家的人们是这么说的:“Did you have a good trip?”“Have a pleasant journey?” (“旅途愉快吧?”)或“Welcome to China。”“欢迎到中国来!”这样的欢迎语,客人会感到很亲切的。

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爱说“上哪儿去?”“干什么去?”聊天爱问人家的年龄、婚姻状况、住在哪里等,这几乎成为习惯,也是关心的表示。西方人听了很反感,心里不高兴,认为你在干涉别人私事,侵犯他人隐私,都是不该问的问题。

在英美人的交际中, 常常可以听到女性恭维衣冠楚楚的男性:“You look so smart today!”(“你今天真神气!”) 而男性更经常当面恭维女性:“You look so beautiful!”(“你真漂亮!”) “You are so pretty today!”(“你今天真漂亮!”)甚至:“ You are so sexy!”(“你真性感!”)这种当面赞美女士的衣着、 相貌和才气,都被认为是礼貌、有教养的表现。被恭维者的反应往往是快活的,常以“谢谢!”表示满意。但在中国,你若用这些话来当面恭维女性,你很可能就会被视为“轻佻”、“无礼”“不怀好意”,甚至给骂为“流氓!”

确实,这种无意间所发生的文化错误,比语言上所出现的句法错误更糟糕。正如Wolfson所说:“在与外国人接触当中, 讲本国语的人一般能容忍语音或句法错误。相反,对于讲话规则的违反常常被认为是没有礼貌,因为本族人不大会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加严重,因为前者容易造成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感情上的不愉快。

在交际对话中,美国人常常直截了当,喜欢真实,不带任何欺诈的痕迹。然而在其它一些国家里,比如许多亚洲国家,人们喜欢惋转。在美国人眼里,对亚洲人的最要害的要求,莫过于要求人家给予“肯定”或“否定”的明确回答。他们认为亚洲人极少说“不”,这是因为他们不愿意用这个回答让对方不高兴,也是他们避免承认自己的无能而失面子。在泰国的辞汇中,就没有“不”这个词。法国人则常常说“不”,尽管其实际意思是“也许”。在一些国家,当地人对问及的问题的回答则是投其所好,他们觉得你喜欢听什么,就回答什么。如何你在墨西哥、黎巴嫩或日本问题,当地人就是自己不知道路,也会给你一个听了就高兴的回答。在诸如巴拉圭和巴基斯坦这样的国家里,如果你问路,那不管距离多远,回答均可能是“不远”。

在美国,人们谈话时目光直视对方。避开这种目光是拒绝给予信息的表示,他们甚至把一个不愿保持目光接触的人视为不能信任失,可疑的人。 英语叫“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 in the eye。”可在另一些国家里,避开美国人那种直视对方的目光, 是一种尊敬的表示。试图保持目光接触会被认为是放肆的表现。在日本、南朝鲜、台湾地区和其它一些亚洲国家,这种保持目光接触是不可接受的。但在沙特阿拉伯则恰恰相反,目光接触和坦率的手势非常重要,能促进交际。

对于沉默,美国人会感到浑身不自在。在一些文化里,人们有时沉默,是为了给对方时间思考或估价形势。

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也不能低估像目光、动作、手势、身体部位的暗示等这些非语言交际的作用。根据常在国外的业务人员的经验,在达成交易上,有时这几乎比懂得当地语言更重要。

2.目的语与通用语

尽管英语是国际交往的通用语言,许多出国者仍尽量使用目的国语言,因这会使当地人感到亲切,办起事来也就容易些。这几乎是常识了。然而事情并不总是这样。在像以“他加禄语”为国语的菲律宾这样的国家里,你却应该用英语,否则,你就要冒被认为是低层次的风险,因在菲律宾,只有上层社会才有能力把他们的孩子送到私立学校或请家庭教师学英语。在以“马来语”为国语的新加坡,也必须讲英语,因为在新加坡的许多家庭里,人们为了进一步发展年青人的技能而讲英语。同样的,在像中东那样的地区,人们也不希望你讲当地语言,除非你对它已掌握得很好。从有关途径得知,阿拉伯商人讲英语十分常见,因为他们的正式教育多来自西方的大学。

代理商在多数发展中国家里发现了懂得英语的重要性,他们的印象是:在这些国家中,讲英语成为一种时髦。

3.时间观念与效率观念

美国人是踏着钟点上班的,被称之为clock watchers,靠“时间表”和“期限”过日子(live by schedules and deadlines), 讲求遵时守约和工作的高效率。但在世界的许多不发达地区,情况就不一样了。人们对约会姗姗来迟。工作总要在几个小时的应酬之后才开始。在这样的地方,如果你来去匆忙,有时反倒会被认为是傲慢和不可信赖。

在美国,高价值显示在时间上。一个人如果按时赴约而还得在办公室门外等上半个小时,那就会被认为,这是他缺乏重要性的信号。但在中东,商务人员却可以让来访者长时间地等着,而一旦主人开始会见,时间可持续到很长很长,直至交易达成。当然,同一天的后面约会也就必须依次后推了。

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美国人是期限概念者。但是,如果对一个阿位伯人提出最后期限,那则无异于在公牛面前摇摆红旗,要想迫使阿拉伯人作出快速的决定,你就非常可能会失去这笔交易。如果阿拉伯商人表现出毫无效率和敷衍了事,那就可能是对所进行的方法不高兴的信号。所以有经验的谈判者告戒说,要放慢速度,以寻找时机。”

西方文化视时间为财富的源泉,不能随便浪费。“Time is money。”和“Time is the enemy。”就是对高效地利用时间的强调。 与此相反,东方文化似乎视时间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unlimited ”,“unending”)。这在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也很容易看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一个是快节奏,情节紧凑;一个是节奏缓慢,情节细腻。

在业务洽谈上,也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观念。日本人喜欢在洽谈之前进行漫无边际的闲聊,了解与交易有关的人员情况,以便消除误解,排除障碍,达成一致。其实,许多文化都重视彼此间的关系,欧洲人和亚洲人把建立长期稳定关系比眼前得失看得更重要。但这一点与多数美国人却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过份强调速度和时间恰恰给人一种印象:交易比人更重要。

4.社会结构与文化

在中国,历来有“任人为贤”与“任人为亲”的两种说法。在国际交往中,也同样可以看到这么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不管是商务的、政治的,还是有关阶级的,不同的社会结构,都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因此,要了解其文化,必须审视其社会结构。

一般地说,在发达的国度里,人们大都以“任人为贤”为模式。但在另一些国度里,人们则持有“任人为亲”的观点、理论与方法。如在拉丁美洲和阿拉伯世界,家庭是最重要的社会集团,认为只有雇用你能信任的人才是合情理的。所以,一个给亲戚特殊照顾的经理,被视为在履行一种义务。在美国,这要被认为是偏袒、搞裙带关系、重用亲戚。但这种裙带关系,在印度比比皆是,在中东更是司空见惯。一位美国商人说,你不但不得不与这些“大家族”打交道,还要认识到,他们还常常代表着那个国家的贵族,这样的人物在当地政府中往往身居高位,并易如反掌地左右着具体的交易。作为局外人,一个来访的商人,唯有细心观察,谨慎行事,因为我们不是来评判这种情况的优点,决定其人选,而是要在当地的模式里工作。不要乱加指责,或闯入当地的政治机构。特别是在南美洲,每个国家都以各具特色的民族存在,他们都有自己的政治指导思想,有自己的一整套军队、关税、货币和法律系统。

5.宗教信仰与宗教习俗

宗教在许多国家里均极端重要。在黎巴嫩和伊朗这样一些国家里,宗教可以是政府的基础,且是商务、政治、教育决策的主宰因素。在阿拉伯国家和信奉伊斯兰教的其它国家里,人们不吃猪肉,也忌谈猪。在斋月里,每天日出之后到日落之前是禁食的,不吃也不喝,因此,教徒早早起来,在日出前吃够能顶到日落的东西。尽管如此,体力及耐力仍受影响,生产无法保持正常水平,这是到中东投资者所应注意的。伊斯兰教的《古兰经》还规定禁酒,所以凡要设宴招待穆斯林国家客人,均要避免祝酒。犹太教也戒食猪肉,不吃猪肉的国家有中东的以色列、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东南亚的印尼和马来西亚等。

伊斯兰教无偶像崇拜,面对圣城麦加,就是面对真主,教徒(尤其在沙特阿拉伯和伊朗)每天都要五次向圣城方向慕拜祈祷,工厂工人及管理人员也毫不例外。他们往往自带地毯,无论到何处,一到慕拜,均停下手中工作,铺下地毯跪拜,碰到这种宗教仪式,切不可大惊小怪,更不可站在慕拜方向前面。

伊斯兰教对过份营利极为反感,认为这是一种剥削,这在产品及服务定价上,要特别注意。

穆斯林国家要求妇女穿着必须把手臂、腿和全身裹严,出门要戴面纱,在家不招待来客。

印度教信奉牛为神,不可冒犯,所以牛可在大街上自由行走,人及车辆都得为之让道。在印度、缅甸、尼泊尔,人们不担不吃牛肉,还不准鞭打或虐待牛。尼泊尔把牛定为“国兽”,不管谁伤害“牛神”,轻者罚款,重者受法律制裁。

在佛教国家里,人们特别重视头部,忌讳别人拿着东西在他们头上掠过,不能随便摸小孩的头,否则就认为不吉利;泰国人忌讳翘二郎腿,忌讳脚底板冲着他人;印度、印尼、阿拉伯国家等,不能用左手与他们接触及递东西,认为左手是肮脏的;基督教徒忌讳13,《最后的晚餐》中,耶苏与12门徒共进晚餐,犹大为30枚金币出卖了耶苏,以至耶苏在星期五被钉在十字架上处死。所以他们特别忌讳13,认为13是个凶数,而13又逢星期五就更不吉利了,若这样一天出现,那他们是绝不出门,也不宴请客人的。所以,我们在跟他们打交道时要避开这些他们所忌讳的数字。

尽管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休息日是星期天,然而还有相当一些国家休息日不是星期天的。详见下表:

星期四 伊朗,埃及,沙特阿拉伯

星期五 阿富汗,阿尔及利亚,巴林,埃及,伊拉克,约旦,科威特,

利比亚,阿曼,巴基斯坦,卡塔尔,沙特阿拉伯,索马里,

叙利亚,突尼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门阿拉伯共和国,

也门民主共和国

星期六 以色列

(布朗Brown和托马斯Thomas 1981)

6.个人成就与价值观

在中国,人们对个人所取得的成就招来的夸奖和恭维,总以自谦或自贬作答。如:“老王,你真是好样的!”“哪里,哪里,还差得远呢!”或:“不,不,你言过其实了。”有人归结于儒家的“中庸之道”,也有人归结于“人怕出名猪怕壮。”怕“枪打出头鸟”。

美国人以及许多西方人崇拜个人英雄主义,崇拜强者,提倡竞争,认为他们在其单位的地位是个人状况的象征,肯定自己的才能是自信的表现!所以对于夸奖和恭维,他们总报以“谢谢!”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教教义告戒人们不要去追求获得和成就,因为这些是一个人日常生活里遭受痛苦的主要渊源。在日本,职位不是按等级制度的状况来安排,而晋升是以资历而不是按业绩来决定。日本工人鼓励群体协作(teamwork),协作在亚洲国家里是一门艺术。在日本有一句话:“突出来的钉子是要被敲下去的。”这表明不鼓励个人竞争,而是鼓励群体精神和相互配合。原来的苏联模式也是鼓励协作。如果一个小组不能完成生产目标,小组里谁也不会得奖,但如果小组超额完成定额,那么则人人受益。在美国,奖金常常发给成绩突出者,但日本人或南斯拉夫人则会因领到这样的奖金而感到羞辱,日本人长期以来追求和谐,注重群体利益。

对待个人成就的态度,显然反映着不同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念。

7.个人空间与触摸

两人谈话,你很难量出确切的距离,但每个人总有自己一定的空间,不同的文化对个人空间要求不同。美国人不喜欢距离太近,对阿拉伯人、非洲人和南美人近距离谈话,他们感到很不舒服。同样的,阿拉伯人、非洲人和南美人对美国人所保持的较远体距则负有被拒绝感。印度尼西亚人谈话的体距就没有美国人那么远,有时触摸对方也是允许的,但绝不许拍头,也绝不能触摸异性。在西方,两个男人拉着手说话更是要避免,因那会被误认为同性恋者。美国人谈话有时触摸对方的手、臂、肩膀。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里都能接受。对于人们讲话是否触摸对方作过调查统计,调查对象是在大学的商店里谈话的人。在一小时之内,英国人没有碰过对方,美国人碰过对方2次,法人110次,南美180次。 但有些情况下,谈话时的触摸被认为是极端行为,不仅仅是违反了人家的文化规范,甚至会被认为是犯罪行为。

实践与历史经验已经证明了国际交往的事前培训和准备的必要性,也证明了对跨文化差异研究的重要性。当然,对于一个出国人员,老去了解一种文化为什么是这样的,也并不总是必要,但既然踏上人家国土,入乡随俗,接受它们,遵守它们,却是重要的。参与国际交往工作的人员乃至在校学生,必须像重视语言学习一样地重视文化学习与研究,只有强化自己的跨文化差异意识,才能保证国际交往的顺利与成功。

标签:;  ;  ;  

跨文化差异与国际交流研究_文化差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