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的确认--对“中国人民眼中的俄罗斯”舆论的考察_中俄关系论文

中俄关系的确认--对“中国人民眼中的俄罗斯”舆论的考察_中俄关系论文

中俄两国良好关系的印证——“中国人眼中的俄罗斯”社会舆论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两国论文,中俄论文,社会舆论论文,眼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课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课题组以“中国人眼中的俄罗斯”为题对我国部分地区民众进行了一次舆论调查。调查得到了接受调查者的积极响应,正如我们预期的那样,我国民众对俄罗斯、俄罗斯人民保持着很高的亲近度,对俄罗斯有着较高程度的了解和认知,积极乐观评价中俄关系发展、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前景充满期待,期盼中俄面向未来,世代友好。

一 舆论调查的背景和目的

中俄两国是近邻,两国的共同边界长达4300多公里。在俄罗斯和中国这两个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间漫长的历史交往中,既有恩怨,更有相互理解与合作。近代以来,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俄罗斯(沙皇俄国、苏俄、苏联)那样对中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在近代历史上,沙皇俄国曾经对中国进行过侵略扩张。“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俄国革命给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以极大的鼓舞。“以俄为师”、“走俄国人的路”成为中国革命者的追求。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期间,中国人民都曾得到过苏联政府和人民的支持和帮助。苏联的英雄人物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献身革命,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得到了社会主义苏联的支持和援助,经历过中苏结盟、中苏友好的时期,也出现过中苏两党因意识形态分歧严重影响两国国家关系的紧张时期。虽然两国关系出现过波折,但无法阻挡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意愿。苏联解体前的1989年5月,苏联总统、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中苏两国在时隔30年后终于举行了最高级会晤,两国和两党的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发生剧变并于1991年年底解体,一个新的国家——俄罗斯出现在世界舞台上。当时,无论在俄罗斯还是在中国,人们都曾对放弃社会主义的俄罗斯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之间的关系存在过担心,并有过各种各样的揣测。实践证明,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俄罗斯独立以后同世界其他大国的关系经历过这样或那样的摩擦、曲折,但它同中国关系的发展却相当顺利。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国内形势异常复杂,俄罗斯国内局势的剧烈变化和对外政策的调整没有对中俄关系产生消极影响。国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未妨碍中俄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1992年12月叶利钦总统访华以后,中俄关系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在两国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两国领导人之间的相互信任进一步加强,中俄关系不断登上新的台阶,从最初的“友好国家”经过“建设性伙伴关系”,发展为“战略协作伙伴”。两国领导人交往实现了制度化和机制化;妥善解决了两国的边界问题;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双边贸易发展前景广阔;中俄两国在国际领域的合作得到明显的发展;中俄两国在地区安全问题上的共识和共同利益越来越多,中俄两国共同倡议建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成为地区合作的典范。

2000年普京继任俄罗斯总统后,中俄关系继续保持积极的发展势头,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往与合作日益扩大和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2001年7月两国国家元首共同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俄不断加强睦邻友好与战略协作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愿望和根本利益,有利于促进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全和稳定。正是基于这种基本利益的一致,不仅俄罗斯领导人,而且俄罗斯主要党派和政治力量大都对中国持友好、亲善的立场,可以预期的是无论俄罗斯领导人如何更迭、政局如何变化,中俄关系的大局不会发生太大改变。

当然,中俄关系的发展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在中俄两国关系不断顺利发展的情况下,也曾出现过一些问题和消极现象。各个时期有着不同问题及其不同表现形式,前些年的“上热下冷”、“中央热、地方冷”、“政热经冷”、主要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些地方官员和当地民众对边界问题、所谓中国“移民”问题屡屡发出不和谐声音以及两国人民在相互交往中存在不甚理解的问题,所有这些消极现象和因素经过两国的共同努力逐渐得到扭转和克服。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两国人民交往的不断增多,俄罗斯人民对中国人的看法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而中国人民对俄罗斯、俄罗斯人民的基本看法如何?这正是我们所希望了解的。在中俄关系顺利发展,两国互办“俄罗斯年”和“中国年”的背景下,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课题组于2007年8~10月以发放调查问卷和网上征询的方式在我国部分地区进行了题为“中国人眼中的俄罗斯”的舆论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500份,收回有效问卷2293份,回收率91.72%。此次调查的实施地域包括北京、天津、重庆、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西等20几个省市,被调查者的出生地遍及全国。

在被调查者的年龄结构方面,由于种种原因有11人未填写个人资料,在填写年龄的2 282人中18岁以下72人,占3.2%,19~30岁1251人,占54.8%,30~40岁552人,占24.2%,41~50岁283人,占12.4%,51~60岁82人,占3.6%,60岁以上42人,占1.8%。其中年龄最小者13岁,年龄最大者80岁。

在民族构成方面,汉族2154人,约占94.4%,其余128名(约占6.6%)被调查者来自14个少数民族(满族38人、蒙古族21人、回族21人、壮族15人、藏族8人、苗族6人、朝鲜族6人、土家族3人、白族3人、瑶族2人、达斡尔族2人,彝族、维吾尔族和锡伯族各1人)。

在性别构成方面,男性1147人,占50.3%,女性1135人,占49.7%。

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大学以上1 853人,占81.2%,中学404人,占17.7%,小学25人,占1.1%。

在职业构成方面,基本涵盖了各行各业,其中公务员250人,占11.00%,工人138人,占6.00%,教师287人,占12.60%,职员281人,占12.30%,个体经营者99人,占4.30%,科技工作者139人,占6.10%,农民48人,占 2.10%,军人57人,占2.50%,学生870人,占38.10%,其他113,占5.00%。

在收入方面,月收入1000元以下有1023人,占44.80%,1000~2000元573人,占25.10%,2001~3000元453人,占19.80%,3001~4000元139人,占6.10%,4001~5000元61人,占2.70%,5001~10000元29人,占1.30%,10000元以上4人,占0.20%。

被调查者绝大多数不会俄语(2073人,90.8%),只有209人(9.2%)会俄语,而且绝大多数人与俄罗斯人没有交往的经历(2046人,89.7%),有过交往的只有236人,占10.3%。

在调查过程中,尽管我们对同俄罗斯接触较多的地区如我国东北地区、内蒙古、新疆比较重视,但我们还是尽量保持被调查人群的一般性,避免过多地集中于对俄罗斯了解、交往较多的那些人群。被调查者的这种构成状况基本上可以反映出我国民众对俄罗斯的态度。

二 中国民众对俄罗斯保持着较高的亲近度

俄罗斯是我国的近邻,我国民众对俄罗斯的基本态度是首先要考察的问题。在本次调查中,我们所设的第一个问题是“2006年是中国的‘俄罗斯年’,2007年是俄罗斯的‘中国年’,您现在对俄罗斯是抱有亲近感?”回答对俄罗斯感到“非常亲近”的有143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6.24%,感到“亲近”的有836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6.47%,回答“一般”的最多,有1075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46.9%,而回答“不亲近”(94人,4.1%)和“很不亲近”(40人,1.75%)的人数最少,另外还有104人(4.54%)不清楚,未作回答。从这项调查中不难看出,中国民众对俄罗斯保持着较高的亲近度,虽然回答对俄罗斯感到“非常亲近”和“亲近”的被调查者相加未能到达50%(42.71%),但相比总共不到6%回答“不亲近”和“很不亲近”的被调查者来说则显然占压倒多数。

关于对俄罗斯抱有亲近感的理由,选择“苏联曾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给予支持和援助”的人最多(433人,占18.89%);选择“在外交上是中国的战略伙伴”的有432人,占18.85%;其余依次为“它曾经是最早的社会主义国家”409人,占17.84%;“俄罗斯是我国最大的邻国”406人,占17.71%;“列宁的故乡”221人,占9.64%;“有着巨大的商业市场”175人,占7.64%;其他195人,占8.51%。

从此项调查中可以看出我国民众对中俄两国在国家性质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还是很重视的,对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还是很有感情的。然而,人们并不担心这些差异会影响两国关系的发展。正如一位被调查者在留言中所说:“国家性质不同,多多少少会影响到两国在某些问题上的看法不同,但我们要趋利避害,最大地减少摩擦。充分利用其优势,加强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等一系列合作,共同发展。”(第010069号问卷)

在不亲近的理由当中,历史问题显然占据了主要位置,其中中苏关系恶化乃至中苏边界冲突显然一直是中国民众难以忘怀的事件,对人们对俄罗斯的态度有着重要的影响。选择“中苏之间发生过冲突”的多达478人,占20.86%。选择“沙皇俄国曾经侵略中国”的有376人,占16.4%。选择“是我国潜在的威胁”的有218人,占9.51%。选择“和俄罗斯做生意没有规矩可循”的有149人,占6.5%,选择“俄罗斯人看不起中国人”的有138人,占6.02%,选择“俄罗斯人办事效率低”的有41人,占1.79%。另外,选择“其他”一项的有441人,占19.24%。

总体上看,我国民众虽然对历史问题记忆犹新,但更重视的仍然是现实和未来,这在一些被调查者的留言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俄国是占领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但两国已解决领土争端,共同面对未来。作为普通中国人,应响应国家号召,顺应时代潮流,立足现状,加强经济建设,增加国力,从实际出发,扩大互利合作,超越意识形态、民族历史差异,共同生活在地球村,应对美国等西方战略挤压,建设富裕文明新社会。”(第010158号问卷)“(1)除去因历史而被割去的国土及其民族大国沙文主义而让人无法乐观与坦然外,对中俄发展还是抱有很大希望。(2)中俄联合是利大于弊的,是现在抗衡美国非常有利的手段之一。(3)要用善意与真诚去尽力解决俄国目前的排外思想,尤其是越来越严重的排华情结。(4)一切不利因素都应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第010083号问卷)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对俄罗斯感到亲近或不亲近的理由这一问题,我们设定的是任选一项,但问卷中有相当一部分被调查者做了“亲近”、“不亲近”两项选择,致使在这一问题上总人数略有多出,从“亲近”(2271人次)、“不亲近”(1841人次)的比例关系上看还是与第一个问题(“对俄罗斯是否抱有亲近感”)相对称的。

三 中国民众心目中的俄罗斯形象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领袖人物成为俄罗斯形象的主要代表。在回答“您心中的俄罗斯形象是什么”问题时,由于是做多项选择,票数达5475票,其中占据前两位的是“普京”、“列宁和斯大林”。而且选择普京的票数最多,达到1010票,占总票数的18.45%,超过了列宁和斯大林的得票数(977票,17.84%)。由此不难看出,国人对普京执政以来为振兴俄罗斯所做出的功绩是持充分肯定态度的。对照普京在俄罗斯国内享有极高的支持率,可以说普京在中俄两国普通民众心目中无愧为杰出的政治家和领袖。列宁和斯大林作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创建者、捍卫者和领导者在我国民众心目中的地位也是十分突出的。可见我国人民是十分重视领袖人物的作用和功绩的。

关于俄罗斯形象的其他标志,被调查者依次选择了“红场”(803票,14.67%),“白雪覆盖的大地”(674票,12.31%),“芭蕾舞”(621票,11.34%),“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573票,10.47%),“克里姆林宫的红星”(513票,9.37%),“北极熊”(218票,3.98%)等这类较为直观的选项和历史事件,另外还有86票(1.57%)选择了“其他”。

四 乐观评价中俄关系发展,对其前景充满积极的期待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为了解国人对中俄关系的感觉和看法,特别设置了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其中包括“您认为中俄关系如何?”“您对中俄关系的前景持何看法?”“您认为要使中俄关系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是什么?”“俄罗斯已经有意想与我国进一步扩大能源合作,您对通过这种合作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作用有何评价?”“您认为俄罗斯与我国在经济水平上,哪国居于领先地位?有多大差距?”“在中国政府实现和平统一的台湾问题上,您认为俄罗斯会采取何种态度?”“您对中俄两国传媒对中俄关系的影响总体评价如何?”“您担心俄罗斯会成为威胁中国的超级大国吗?”等。这些问题既涉及了对当前中俄关系发展性质、发展前景和两国经济水平比较诸方面的评判,也有对中俄关系发展的重要方面、具体领域以及一些有可能影响到双边关系的因素的看法和感觉。这些问题反馈的信息,与前面“对俄罗斯亲密度”上反馈的指标关联起来考察,一方面可以相互印证,另一方面也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进一步深度探查。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形成上述“对俄罗斯亲密度”调查结果的一个说明。

对当前中俄关系善恶性质的评价,问卷从非常好、良好、不好不坏、不好、很不好到说不清,设置了6个选择档次,做了比较细致的划分,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复杂的评价倾向,同时由于此项为单一选择,又具有相对的集中性。从调查结果上看,对中俄关系性质积极的评价占了压倒多数,认为“非常好”和“良好”的占了总数的70.9%,其中选择“良好”的又以64.31%的比例占了绝大多数,形成选择倾向性在两者之间高度集中于一项;而选择“不好”、“很不好”的仅有区区2.7%。两者之间的悬殊之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余票数主要集中在中性的评价“不好不坏”项上,为21.38%。这说明还是有1/5稍强的被调查者,对中俄关系的现状不甚满意。在他们心中或者怀着中俄关系应该向更好、更融洽方向发展的期望,或者感到在两国关系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隐忧。由于各种各样原因,有5.02%的被问询者选择了“不清楚”。考虑到俄罗斯立国以来中俄关系发展没有出现大的波折,我国对两国关系发展一直进行正面宣传以及2006年和2007年两国大张旗鼓进行的“国家年”活动,形成这样的评价结果是合理的、正常的。但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选择了“良好”而不是“非常好”,在两个主要被选中的项目之间出现高度不平衡,说明大部分民众对中俄关系的进一步改善还有相当程度的期待。

对中俄关系发展持普遍乐观态度也反映在对中俄关系的前景看法上。对两国关系将顺利发展(乐观)和曲折发展(谨慎乐观)的预期,再次占据了压倒优势,达到77.27%,这与上一项选择正面评价的比例基本相等,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极大的关联性。与上一项中选择倾向性高度集中的情况有所不同的是,这里持乐观和谨慎乐观态度的基本上持平:38.92%与38.35%,乐观的仅占有微弱优势。这说明大多数被调查者对中俄关系发展前景很有信心,但也反映出有1/3以上的被调查者考虑到了有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因素,在乐观中保持了谨慎。选择可能倒退(比较悲观)和肯定倒退(悲观)的有4.27%,尽管总体上比例不大,但高于上一项中负面评价的2.7%,说明人们对中俄关系的现状满意的同时,对未来能否保持这种良好关系的疑虑有所增加。另有5.85%的被问询者选择了“不清楚”。

在回答“您认为要使中俄关系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是什么?”的问题时,由于允许在所设的11个选项中选择三项,票数达5890票,统计结果呈现出一定的分散性。其中最被看重的三项分别是“发展经贸”(23.43%)、“加强科技合作”(17.23%)和“国际事务上的合作”(14.52%);“文化交流”(14.26%)和“领导人经常接触”(10.53%)是紧随其后的另两个占了10%以上比例的选项。涵盖范围相对较窄的选项如“民间交往”、“反对恐怖主义”、“青少年交流”和“弄清历史问题”等,所占比例从7.05%到3.4%。特别是“弄清历史问题”仅占了3.4%,可以看出更多的被调查者已经把眼光从曾使中苏两国纠缠不清的历史问题,转到了两国当前和未来的经济、政治和国际合作上了。而国际事务上的合作进入了最被看重的三项之列,从一个侧面说明,冷战后国际局势的新特征以及中俄两国大力提倡和推进的战略伙伴关系,已日益深入人心。

在国际和国内能源问题日益凸现的情况下,如何解决我国能源开发和保障问题,受到国人越来越普遍的关注。与我国近邻的能源大国俄罗斯的合作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因此“俄罗斯已经有意想与我国进一步扩大能源合作,您对通过这种合作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作用有何评价?”一项的设置,既关系到当前紧迫的现实问题,也涉及中俄未来关系中的一项重要战略内容。从此项调查结果来看,有61.04%的被调查者认为“有积极作用”,不足1/3(27.0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作用一般”,认为“没有作用”和“有副作用”分别为1.7%和2.84%。因各种原因选择“不清楚”的占7.37%。这一结果说明,比较多的被调查者对借助外部资源解决国内能源问题有积极的正面心理评价,这符合他们在对中俄关系的基本定性和对两国关系发展前景预期的判定上表现出来的总趋势。同时,也有近1/3的被调查者对中俄能源合作的结果给予了不太积极的评价,造成他们认为“作用一般”的心理依据可能比较复杂,俄罗斯在与我国能源合作上表现出来的谨慎和左右摇摆的态度(例如在石油管线问题上,在提供原油的方式和价格上等),可能就是其中的心理依据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有2.8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有副作用”这样极端的负面评价,说明还是有被调查者意识到了这种合作中潜在的国家能源安全危险。

对中俄两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和相差程度的调查,可以反映国人对中俄两国经济水平及其差距的比较评价。问卷中这项调查分为A、B两部分。A是以“俄罗斯居于领先地位”为条件,有41.9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两国“相差不大”,15.8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相差很大”,选择“没有差距”的为3.84%,另有9.21%选择了“不清楚”。B是以“中国居于领先地位”为条件,选择了两国“相差不大”为42.23%,“差距很大”的为9.03%,“没有差距”的为2.23%,“不清楚”的为6.33%。可以看出,无论是以A、B哪项为条件,认为“差距不大”的都是占多数,“没有差距”的都是少数。赞成俄罗斯领先中国很多(差距很大)的比例要高于赞成中国领先俄罗斯很多的比例,即15.88%:9.03%。这是A、B两项比较中一个明显的差异。另外,在这一项总计2 060张有效问卷的分布上,A项得到的票数(1625票)高出B项得到的票数(1371票),这说明更多的人还是倾向于认为俄罗斯居于领先中国的地位,尽管领先的不是很多。俄罗斯在资源上的巨大优势,在高端科技方面的显著成果,都会对这种选择结果的出现形成影响。

在中国政府实现和平统一台湾问题上俄罗斯会采取何种态度?本次问卷也涉及了这一问题。在给出的7项选择中,38.22%的被问询者认为俄罗斯将给予“积极的舆论支持”,23.34%的被问询者选择了“一般支持”,认为俄罗斯会“给予军事援助”的为15.79%,“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的为14.35%。也就是说,认为俄罗斯至少不会“反对”的票数占了压倒性多数即91.7%;认为会“坚决反对”和“支持台湾”当局的总共只有1.88%。另有6.14%的被问询者选择了“不清楚”。在认为俄罗斯会支持中国政府统一台湾的票数中,更多的人(61.56%)认为俄罗斯只会给予舆论或一般支持,相应的,他们对俄罗斯会给予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实质性的支持,持怀疑态度。这表明,大多数被问询者有了这样一个基本判断: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俄罗斯官方一贯奉行一个中国的立场,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和推进,使俄罗斯不大可能在台湾问题上做出完全违背中国政府意愿的行动;同时,在冷战后新的环境下,俄罗斯不会像当年处在超级大国时期的苏联那样炫耀军事力量和插手别国的内部事务。尽管俄罗斯和台湾地区的经贸关系一直没有中断,俄罗斯在台湾地区的投资额有所增加,还是几乎没有什么被问询者相信,俄罗斯会在大陆统一台湾的过程中,支持台湾。

在回答对中俄两国传媒对中俄关系的影响总体评价问题上,也是分成了A、B两个部分。A是针对中国传媒的。选择我国传媒“对俄罗斯报道客观公正”的占25.71%,“根据国内需要进行报道”的占16.7%,“对俄罗斯负面报道居多”的占2.64%,另有6.81%的被问询者选择了“不清楚”。B是针对俄罗斯传媒的。选择俄罗斯传媒“对我国报道客观公正”的占10.14%,“根据国内需要进行报道”的占10.28%,“对我国负面报道居多”的占3.99%,“有意丑化中国形象”的占1.38%;有22.36%的被问询者选择了“不清楚”,占此部分中的绝大多数。在允许多选的情况下,本问共有4360次有效选择,其中A部分的选择为2261次,B部分为2099次。可见,更多的人接触较多的是国内媒体对俄罗斯的报道,而在B部分中最多的选择投给了“不清楚”,进一步说明了上述状况。

20世纪60~70年代,中苏关系一度紧张。双方不仅在国境线上形成军事对峙,而且爆发了流血冲突。这段历史很多人还记忆犹新。现在的俄罗斯会不会再次成为威胁中国的超级大国?一些人士对此表示了担忧。本次问卷中设置了针对此担忧的调查问题。在回答“担心俄罗斯会成为威胁中国的超级大国吗?”问题时,“担心”、“比较担心”和“不太担心”三项的票数比例达到了76.48%,其中“不太担心”最高(42.32%),“比较担心”其次(25.22%),“担心”为8.94%。选择“不担心”的为18.11%。“不清楚”的为5.41%。这表明,在被问询者中,存有担忧的明显高于乐观的。这似乎和关于中俄关系发展前景的问询结果相矛盾。究其原因,很可能是问题中出现了“超级大国”一词,它在人们的意识中,首先是和“争霸”、“霸权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具体到两国关系中,又与相隔没有很长时间的那段不愉快的历史相联系。

综上所述,问卷调查中涉及中俄关系的各项反馈结果表明,压倒多数的被问询者对中俄关系发展性质的评价是积极的,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同时对中俄关系的进一步改善也还有相当程度的预期。在中俄关系发展的领域上,被问询者普遍看重经济和科技合作方面,他们对借助俄罗斯的资源解决国内能源问题有积极的正面心理评价;而在政治领域即解决台湾问题上,主流倾向是认为俄罗斯会给予我国政府积极的舆论支持。在两国的比较评价方面,更多的一些被问询者认为俄罗斯居于领先中国的地位,尽管领先的不是很多;对媒体在两国关系中的影响,绝大部分被问询者承认是通过国内媒体了解对两国关系的评价的,对俄方媒体在其中的作用并不清楚。在涉及可以使人想起两国关系史中不愉快时期的问题时,更多一些的被问询者还是对历史会不会在新情况下的重现表示了一定程度的担忧。

五 对俄罗斯的了解和认知达到了一定程度

在问卷中一些问题涉及了对俄罗斯本身的评价,包括对苏联解体的看法,对2008年普京总统卸任后俄罗斯社会状况的估价,俄罗斯今后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了解最多的历史人物和当代名人以及主要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有关俄罗斯信息的等等。这些问题既有对重大事件的看法,对主要历史人物和当代名人的记识,也有对未来俄罗斯社会状况的预估和国际角色的预期以及获得俄罗斯信息的来源渠道。这就从不同侧面考察了国人对俄罗斯的认识与了解的程度。

1991年的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从本次被问询者的年龄结构看,他们都是这一事件的目击者。在这一事件过去十多年后,它所造成的影响和带来的后果更加明显。在回答对这一事件的看法时,有45.38%的被问询者选择了“惋惜”,认为“无所谓”的为21.6%,17.28%的人表示了“赞赏”,另有7.07%选择了“其他”,8.68%选择了“不清楚”。除了因各种原因选择了“不清楚”之外,其他各项选择的比例都在7%以上,即都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被问询者在这个问题上的心情是复杂的。近一半的人选择了“惋惜”,表明占主导地位的被问询者对苏联解体持某种程度否定态度,这与国内宣传的主流口径是一致的。而有近18%的人表示了“赞赏”,也许出于国家利益特别是安全利益考虑,是他们做出如此选择的最重要的心理依据。

“俄罗斯今后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由于本问题的选项允许多选,在总计4195次选择中,回答的结果呈现出一定的分散性。比较多的被问询者认为发挥的应是“军事大国作用”和“政治大国作用”,两项得票分别是27.75%和24.72%;其次认为会发挥“和平国家作用”(18.14%)和“经济大国作用”(14.23%);有7.82%的人认为将发挥“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作用”。分别有3.36%和3.98%的被问询者表示“其他”和“不清楚”。俄罗斯在当前的国际和地区事务中首先发挥的是军事大国和政治大国作用,因此上述得票的分布,也首先反映的是人们对当前俄罗斯国际角色的定位。特别是2007年以来,俄罗斯多次高调显示了对美国和北约的强硬立场,刻意塑造了军事强国的形象,加之军事政治大国也是苏联作为超级大国最突出的特征,因而,较多的被问询者做出如上选择是合理的。“和平国家作用”占有一定比例,是被问询者对俄罗斯作为军事政治大国发挥作用的一种补充式的期待,希望俄罗斯主要是在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上发挥军事大国和政治大国作用。

对俄国—苏联历史人物和当代俄罗斯名人的认知,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其历史和现实的了解程度。本次问卷共列出了10位历史人物和当代名人,其中有俄国著名的君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文化和体育名人等。回答者认为“了解最多”的人物依次是:(1)列宁、(2)斯大林、(3)高尔基、(4)托尔斯泰、(5)赫鲁晓夫、(6)彼得大帝、(7)莎拉波娃、(8)叶卡捷琳娜二世、(9)托洛茨基、(10)勃列日涅夫。另有极少一部分(o.24%)选择了“以上人物一个都不知道”。由于可以在10位人物中选择三位,此问的总的票数达6322票,在本问卷各项中是票数最多的,是回收的有效问卷总数(2292份)的2.76倍,这意味着平均每个被问询者从中选择了两个以上人物。可见人们对俄国—苏联历史人物和当代俄罗斯名人的认知达到了较高程度。不过,认知的离散度也比较大。只有列宁、斯大林和高尔基被选中的票数超过了15%,托尔斯泰、赫鲁晓夫、彼得大帝和莎拉波娃的得票率在10%~5%之间,其余三人(叶卡捷琳娜二世、托洛茨基和勃列日涅夫)均低于3%。列宁被认知的比例最大(28.44%),但也没有超过30%;斯大林(19.23%)和高尔基(16.43%)则没有超过20%。三位得票最多者共得票4 053张,只占总数的64.11%。由于上述人物中有9位是历史人物,仅有一位是当今俄罗斯的体育名人,因此上述调查结果更侧重反映的是人们对历史人物的了解。

对“您主要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有关俄罗斯的信息”的回答,有38.22%的人选择了电视,25.07%的人选择了报纸杂志,选择“因特网”的为18.23%,选择“教科书”的为11.24%,“亲友讲述”的为4.03%。而表示“没有任何信息”的也只有极少数(0.95%)。可见,电视、报刊和网络承担着传播信息的重要职能。如果要想使国人更多地了解和接触俄罗斯的情况和信息,应该主要倚重现代的传媒手段。

综上所述,通过对本次问卷调查涉及俄罗斯本身的问题回答结果分析,可以看出,被问询者对俄罗斯重大事件、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政治问题、未来的国际角色以及历史人物和当今名人,都有比较广泛的了解和认知。问卷结果的分析表明,大多数被问询者对苏联解体持某种程度否定态度。对2008年总统换届后俄罗斯社会的状况估价,大部分被问询者心目中倾向于俄罗斯社会将保持基本稳定,尽管会出现暂时的混乱,但既不会向好的方向、也不会向坏的方向发生太大变化。对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大部分被问询者的看法和当今俄罗斯实际扮演的国际角色是一致的,特别希望它能在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上发挥更多作用。在对俄国一苏联历史人物和当代俄罗斯名人的认知上,被问询者表现出了解程度比较高。而在获得俄罗斯方面的信息渠道上,调查结果表明,电视、报刊和网络发挥着重要作用。

六期盼中俄世代友好,克服障碍,面向未来

在本问卷中,我们设置了“简短留言”一栏,绝大部分被问询者在留言中表达了对发展中俄友好合作关系的衷心希望。一位青年学生写道:“作为21世纪的青年,希望中国与世界交流都能很顺畅,希望多多地与世界交流,而俄罗斯是世界的强国之一,希望中国能够和俄罗斯的各层关系都很和谐。两国的青年友好相处。希望两国都能成为未来的强国,两国都能繁荣富强。希望两国的和平友好发展,能够促进世界的发展和世界的和平。”(第011384号问卷)一位江苏省无锚市的职员写道:“中国、俄罗斯同为两个伟大的民族,都为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迈入21世纪,两国关系在经历过风雨的洗礼后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历史良机,大力发展各领域合作,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共同为建立多极化的国际秩序而努力。双方互办‘友好年’活动,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往来,这是拓宽双方合作渠道的基石,衷心祝愿中俄两国的友谊长存!”(第010581号问卷)来自四川省遂宁市的一位农民写道:“愿中俄两国关系更友好,多加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经贸往来,以共同促进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第010557号问卷),此外还有许多人写下这样的留言:“中国与俄罗斯,中国人民与俄罗斯人民都希望和平,不希望战争。加强对俄的外交,搞好关系。”(第010072号问卷)“中俄关系日益牢固,前景美好!”(第012239号问卷)“中俄两国关系会进一步融洽,加深两国文化、经济交流,促进两国共同发展。”(第011691号问卷)“中俄文化交流给予中国人进一步了解俄罗斯的机会。相信中俄关系会越来越友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互相交流、促进,共同发展。”(第011644号问卷)“(1)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学习俄罗斯的先进技术与经验,特别是航空航天及军事技术。(2)加强上海合作组织作用。”(第010039号问卷)

一些对俄罗斯历史文化有所了解的被问询者写下了他们的感受。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位75岁的老人写道:“由于在大学所学专业是俄文,毕业后从事俄文翻译工作,与苏联专家和苏联人接触较多,喜欢俄罗斯文化,所以至今仍对俄罗斯保留着非常亲近的感情。”(第010532号问卷)还有一位被问询者写道:“本人曾经去过俄罗斯,所以对俄罗斯感同身受,总感觉国内对俄罗斯的认识远远还不够,当然中国人对俄罗斯的认识也大部分仅限于历史教科书,或者以讹传讹的杂志上面。交流还需要继续。未来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个人认为这个调查不够详尽,还可以添加更多的选项,希望能在最后将调查最终结果发给我,不胜感激!”(第012298号问卷)来自广东省江门市的一位职员说:“您好!非常偶然地看到这个调查。我是一个俄语学习者,现从事俄语翻译工作,愿为中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贡献微薄之力。”(第012294号问卷)也有留言写道:“俄罗斯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国家,勤劳的人民,优雅的舞蹈,传统的文化深深地吸引我。愿俄中两国人民富裕安康!”(第011 746号问卷)“俄罗斯是中国伟大邻邦,中俄两国和则两胜,战则两败。中俄应加强互相了解,人民加强彼此理解,相互尊重,将有利于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第011250号问卷)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一位公务员根据自己对俄罗斯情况的了解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俄罗斯人口稀少,尤其是远东和西伯利亚又有丰富的石油和森林资源,应加强与俄罗斯东部口岸的发展,应尽快发展除满洲里以外的其他口岸,如黑山头等国家一类口岸。”(第010232号问卷)“首先中俄两国都是亚欧大陆的大国,如果能在军事和经济上有了更深的合作,对内可以加强经济发展,对外可以反对恐怖主义和霸权主义。”(第011698号问卷)山东省泰安市的一位公务员写到:“(1)苏联解体的原因值得深思。分析其中的经验与教训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助于祖国统一强盛。(2)引进俄罗斯的技术关键在于消化吸收,而不是成品购买。(3)中俄有着传统友谊,应通过高层、民间、青年交流加以巩固,保持睦邻友好,造福两国。(4)加强与俄国的战略伙伴关系,有助于制约美国的单边政策,推进世界多极化,加强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防止类似中亚的‘颜色革命’继续发生,阻止美国推行‘美式民主’。(5)解决能源问题,立足国内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有必要但不能过分依赖。俄、乌、俄白等国天然气价格之争就是佐证。”(第010040号问卷)

不少人从中俄关系的历史角度提出了希望:“纵观中俄历史,中俄关系曲折发展,由合作—分裂—再次合作。希望中俄在其第二次合作中,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为两国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但也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使两国关系走向正规化,健康化。”(第010211号问卷)一位甘肃省兰州市的科技人员写道:“俄罗斯作为中国的友好邻邦,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老大哥,友好的俄罗斯人民曾对中国人民进行积极援助与支持,苏联红军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第010635号问卷)“今日的俄罗斯是在继承苏联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苏联历史的延续。俄罗斯与中国一直是友好邻邦,尽管曾与原苏联之间发生短暂的不愉快,但在两国人民共同努力下,我们现今与俄罗斯的文化交流、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两国领导人互相出访,更加体现了两国之间的友好程度。我国希望俄罗斯可以站在维护中国主权,保证中国领土完整的角度上,加强两国的合作。在两国的共同努力下架起友好的友谊桥梁。”(第011407号问卷)安徽省阜阳市的一位公务员写道:“俄国是占领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但两国已解决领土争端,共同面对未来。作为普通中国人,应响应国家号召,顺应时代潮流,立足现状,加强经济建设,增加国力,从实际出发,扩大互利合作,超越意识形态,民族历史差异,共同生活在地球村,应对美国等西方战略挤压,建设富裕文明新社会。”(第010158号问卷)

一些留言也指出了中俄关系中存在着某些潜在的不利因素。河南省安阳市的一位教师写道:“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邻国,也是我国潜在的威胁,在普京的强硬政策领导下,俄罗斯的经济、政治有了显著的提高。在军事方面,武器的更新换代也逐步加快,在国际舞台的影响也显著增加。由于美国对俄罗斯的全面抵制,俄罗斯需要中国这样一个有实力的伙伴,中国由于台湾问题以及其他国际事务需要俄罗斯援助。所以我认为,中国和俄罗斯在未来几年的关系会比较亲密,但还是要注意它潜在的威胁,一个强大的邻国对我国不见得只有利没有弊,因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第011668号问卷)还有的被问询者写到:“中俄两国属于在领导人之间、媒体之间比较亲近。也就是说在政治上比较近,但文化差异太大,需加强文化交流。”(第011507号问卷)“短期内,俄罗斯的复苏无疑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加强。长期来看,中俄在远东地区的利益冲突必将成为两国关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但两国若不合作恰恰是其他大国所期望的。所以,两国关系持续、健康地发展对两国的长短期利益都是有益的。”(第011304号问卷)

对本次问卷调查,一些被问询者表示:“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问卷调查,在俄罗斯经济复苏的时候,看看国人对俄的想法,眼中对俄的地位,对于研究中俄关系有很好的导向作用。”(第012016号问卷)“填完此问卷,我很汗颜。似乎我对俄罗斯的了解仍只停留在二战前后,而这些了解还是在高中课本得知的,而且我从没意识要去多了解这个国家。但现在我决定今后会去多了解世界发展的进程。”(第011629号问卷)“对本次问卷调查很感兴趣,但对部分信息不是很了解,还应多关注邻国各方面的情况才好!”(第011987号问卷)“本人对俄罗斯不太了解,但因其与中国是邻国,又是比较大、实力较强的国家,对我国既是威胁,又有可能有帮助。故我今后会借助较多的渠道对其国家综合实力及情况认真了解,不盲目排外,也不能崇洋媚外。”(第011832号问卷)

标签:;  ;  ;  ;  ;  

中俄关系的确认--对“中国人民眼中的俄罗斯”舆论的考察_中俄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