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叁舵[1]2004年在《青少年学生道德自律性素质培养方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道德的本质是人的自律。自律是人的理性的自我立法,自律的道德高扬人的主体地位和意志自由。当前,由于我国社会组织结构、经济体制、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的转型,使得他律性规范对社会成员的外在控制、约束力大大减弱,急需加强道德自律。然而,作为未来社会主宰、支柱的青少年,其道德自律状况却令人十分担忧。从学校道德教育的维度去探寻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我们发现,长期以来,我们在道德价值的定位上,过分强调“社会本位”、“社会价值”,而忽视了“人是目的”这一道德的根本价值;在道德目标的设定上,空泛虚幻,缺乏层次性;在道德内容的建构上,远离现实和学生的道德需要、道德生活;在德育方法的使用上,带有浓厚的强制灌输痕迹;在德育环节的轻重上,重道德知识教育,轻道德实践。我们认为,道德自律素质的培养必须以道德实践为基础,以他律为前提,以主体的意志自由为条件,遵循教育规律,注重道德内化。因此,在青少年道德自律素质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必须以学生的道德需要为出发点,设立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德育目标、道德要求,使道德回归现实、回归生活、回归实践,同时,高度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然而,青少年道德自律素质的培养,不仅是“道学家”、教育工作者的事,而且也应该是社会制度设计者、行政规章制定者、制度规则执行者和社会舆论参与者的责任。我们应该建立严格的他律性道德环境和刚性的法治秩序,解决道德生活中“劣币驱遂良币”的问题;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德行代价的正式补偿制度,解决“英雄流血又流泪”的问题;建立满足德行主体利益需要的社会机制,解决德行主体“利益动因缺失”的问题。
许瑞芳[2]2006年在《社会变革中的中国高校德育转型研究(1978-2005)》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带来了从经济形态到思想观念的巨大变革,使高校德育面临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和新的时代课题,高校德育必然要不断地通过自身的改革和转型去适应这种变革。本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借鉴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的阐释,运用历史研究、文本解读、访谈、个案考察等方法,把特定时期的中国高校德育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它在社会变革中的演变过程,深入挖掘价值观变迁与高校德育转型的内在机理联系。论文力图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德育在社会变革中发展进程历史经验的揭示,并在对当代高校德育相关要素分析的基础上,为高校德育的现代化转型寻找合理的定位,以推动高校德育的发展和社会新道德秩序的重建。全文包括导论和正文六章。 导论部分论述了本研究的选题原因,研究的价值所在,已有的相关研究综述,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并对论文的基本概念作了界定。 第一章主要从历史纵向的视野探讨1978年到1992年这期间高校德育所面临的新环境和德育的新探索。为应对社会出现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关系的新变化,高校德育适时地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改革,不断地探索德育实践的新途径和新内容。但总体来讲,此时德育改革的步伐并没有跟上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高校德育实践在“教育危机”中陷入了被动应付的僵局。 第二章着重论述1992年到2005年间,在多元、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的新发展。市场经济、全球化、网络时代等多元的社会背景和高等教育的全面改革构成了高校德育改革复杂的内外环境,出现了德育适应性不强等问题。在既有德育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的情况下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域,出现了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以及与网络兴起相关联的网络德育问题等等,高校德育在改革中向纵深方向发展。 第叁章从微观的视角,抓住德育结构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德育目标与德育功能进行分析。指出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德育目标的确定,同时德育目标的合理设置也会制约德育功能的发挥。论文从历史的纵向发展对高校德育目标设置进行解读和特征分析,提出了构建新世纪高校德育目标的新视角。从“应然”和“实然”的状态对我国高校德育功能发展进行梳理与反思,指出在人才培养目标发生转变的条件下,应进一步拓展德育功能。 第四章探讨了高校德育的变革与转型是如何体现在德育课程的发展演变中。指出了我国高校德育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德育课程思想,描述了专门德育学科课程发展的历史轨迹。采用课堂观察和调查访谈的方式,对“主渠道”德育实效性不佳的状况进行剖析,提出德育中的教学不等于教育。
赵丽宏[3]2003年在《以德治国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党和国家一直注重思想道德建设,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也取得了显着的成就。但是,目前的道德状况不容乐观,封建主义没落的思想观念仍然在一定程度和一定的范围内存在,资本主义腐朽的思想文化渗透进来;无论是官德还是公民道德都存在一定问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出现规范真空。然而,道德状况是衡量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政党、乃至一个国家的素质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和完善我国的思想道德状况已刻不容缓。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的重要治国方略,它既是对我们党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光荣传统的继承,又是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从治国安邦的战略高度作出的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那么,我们就要以此为契机,抓紧进行道德建设,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水平。本文正是抓住了这一契机,提出了以德治国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重要的在于落实,并提出了贯彻落实“以德治国”的一些具体途径和措施。试图通过借鉴历史,吸收外国先进经验,使我国的道德状况能有明显的改善。
秦昊[4]2006年在《高校网络德育理论及其体系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概括叙述高校网络德育的基本理论,针对互联网引起的传统高校德育的变化,在分析我国高校网络德育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高校网络德育体系建构的理论与经验进行我国高校网络德育整体体系的建构。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高校网络德育概述。首先界定了与高校网络德育研究相关的概念。其次,分析了高校网络德育的研究对象。再次,对高校网络德育特点进行了归纳。最后,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功能作为切入点,分析了高校网络德育的地位与功能。第二部分,互联网引起传统高校德育的变化。这里从高校德育的目标与任务、内容、途径与方法、管理四个方面的变化展开论述。第叁部分,高校网络德育现状分析。先是从纵向的角度,分阶段地论述了高校网络德育的历史发展。然后从横向的角度,对高校网络德育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之处从理论和实践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国内外高校网络德育体系建构的理论启示及经验借鉴。分别阐述了国外、国内网络德育的理论启示及经验借鉴。第五部分,我国高校网络德育体系建构。从网络德育的理念、目标与任务、原则、内容、途径与方法、保障机制几方面进行高校网络德育整体体系的建构。
谢华, 蔡翼伦, 周永, 夏徽, 张湛[5]2009年在《天主教信仰与教育的社会作用——上海天主教在促进社会和谐与社会道德建设中的作用的调查报告》文中研究表明一、和谐社会:一个信仰上和政冶上的观念“缔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称为天主的子女。”(玛5:9)《圣经·创世记》一至二章描绘了一幅创世之初人与天主、人与人、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美好图画。在天主教的信仰中,这一图景虽被人的私心与骄傲所破坏,并由之导致了种种自然之恶与伦理之恶的产生,但天主通过其圣子耶稣基督的受难与复活,以十字架的奥迹战胜了罪恶、更新了
参考文献:
[1]. 青少年学生道德自律性素质培养方略研究[D]. 庄叁舵.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2]. 社会变革中的中国高校德育转型研究(1978-2005)[D]. 许瑞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3]. 以德治国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D]. 赵丽宏.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3
[4]. 高校网络德育理论及其体系建构研究[D]. 秦昊. 吉林大学. 2006
[5]. 天主教信仰与教育的社会作用——上海天主教在促进社会和谐与社会道德建设中的作用的调查报告[J]. 谢华, 蔡翼伦, 周永, 夏徽, 张湛. 基督教学术.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