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畅销书”的分析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分析研究论文,畅销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事图书馆工作的同志每天都要通过“图书”这一主要媒介与读者打交道。如不了解图书市场发展规律和信息,就很难准确完善地满足广大读者的信息要求,提高信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或者,也很难说完全胜任图书情报工作所赋予的工作职责。
“畅销书”,就很值得图书情报工作人员分析研究。
“畅销书”这一名词为泊来语。1891年由美国人首先提出。美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对“畅销书”是这样定义的:一个时期内,在同类书的销售量中居领先地位的书,作为表现公众的文学趣味和评价的一种标志。这一定义所表明的深层内涵是,畅销书是市场的产物,只有契合了当时大众的阅读心理需求,价值观念,欣赏趣味、生活需要的图书才有可能成为畅销书。
在我国,畅销书的概念和运作起步较晚,大约是在1995年,是图书市场化进程的产物,是随着“畅销书排行榜”的发布而应运产生的。现在畅销书排行榜已经广泛出现在各类相关的媒体中,上榜畅销书已经成为读者购书、参评图书质量、研究图书出版动态的重要参照因素。
畅销书的产生作为社会文化大众化、商业化的表现有着极为复杂、深刻的生成机制和内在动因。有三点基本因素不容忽视:其一,蕴藏在文化生产背后的经济原则为畅销书现象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机制。其二,市民阶层受众地位的突出与强调是书籍得以畅销的社会基础。第三,畅销书机制,出版商制度为书籍的畅销提供了商业高效率运作机制。
畅销书是大众文化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畅销书相对于其它图书具有自身明显的发行量大、大众化、时尚性等特点。为此,研究和制作畅销书应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研究目标。具体而言,应把握以下几点基本原则:
(1)读者需求满足原则。图书市场的形成源于读者需要,图书在市场的分布率和持续占有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需要的结构及潜在需要向显现需要的转化程度。畅销书是代表大众的趣味与需求的产品。从近年我国畅销书发展看,无论是反映新事物、新问题、新技能的图书还是新闻纪实类图书或与名人有关的图书等都是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大众的精神需求。
(2)通俗性和亲和感原则。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这给生活方式和心理都带来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审美趣味,阅读方式。从畅销书的内容不难发现,文笔越是通俗,越具可读性和趣味性的读物越受欢迎。越能满足人们的现实欲望和追求。正是这种亲和感和通俗性使得它的共享性得到了真正的实现。
当然,畅销书的通俗性并不排斥内容的文化内涵。即便是漫画,好的作品给人的震撼力并不亚于文学作品,且漫画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其所传达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具有不同文学作品的另外的审美趣味。所以,畅销书的通俗性原则强调的是通俗的表现手法,使有益的知识和信息令人容易接受,以实现其价值。另外通俗性还体现于图书的形式,如:开本、纸张、定价等。把握通俗性原则的尺度主要是图书是否从内容到形式具有亲和力,在图书构成的各个方面是否尽可能减少读者购买和阅读的障碍。
(3)时机性原则。时机是畅销书销售成功的契机。它要求图书出版商感觉的触角时刻处于敏感状态。畅销书的时机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题创意。二是体现在策划和实施的迅速及时。畅销书的特性决定了它是“易碎品”,“快餐”类读物,如果选题创意不具备一定超前意识,那么就等于错过了最佳出版时机甚至成为过时品。
现在看来,概括地说,真正的畅销书应具备六大特征:其一,必须是好书。其二,必须是内容全新的书。其三,必须是牢牢把握时代脉搏走势,并不失时机迅速推出的图书。其四,不是文字艰涩难懂、内容平庸枯燥、咀嚼无味的书,而是雅俗共赏、文字优美、内容吸引人的书。其五,也是畅销书的最大特点:是能让读者从书中看到人们未知而又急于想知道的引人入胜的新奇世界。其六,真正的畅销书还有一种应该具有永久的价值和意义。或者说是“长销书”、“常销书”。如:中外文学名著。它们具有畅销书所有的特征。或称出版“常青树(书)”。
现如今,对畅销书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不尽如人意的曲解。一些文人和商人昧着良心和职业道德炮制假冒的畅销书,在装潢公告上大做文章。水货畅销书或“泡沫”畅销书风行图书出版界。真正的畅销书,又往往遭遇“克隆”或“盗版”。对此现象,广大的畅销书读者热切盼望看到对于自己来说既酣畅淋漓、又物有所值的好的畅销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