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视域下华溪村乡村文化建设现状及其对策探讨
虞静芸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义乌 322000)
摘 要 加强乡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打造文化底蕴深厚、“乡风文明”的乡村,是当前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应有之义。基于此,通过对义乌市华溪村的个案调研,在“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探究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为推进乡村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华溪村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美丽乡村正是对这一战略的有力呼应,而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在于提升“颜值”,更在于提升“内涵”[1]。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
就目前经营情况来看,除了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之外,市级以下的特色农产品生产企业普遍存在设备水平较低、科技能力较差、标准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在发展农产品电商过程中,由于网络交易的虚拟性、风险性,也对农产品质量、包装提出了更高要求。现阶段农产品标准化程度较低,粗放式生产加工模式难以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
1 华溪村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华溪村是义乌市最大的行政村之一,有1 400多户,3 800余人,地处义乌市东北部,已有960年建村的历史,被纳入“多彩华溪精品线”建设后,华溪村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实现了蜕变。
2000年11月,美国国会在水资源发展法中通过了大沼泽地综合修复计划。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环境修复工程,共有60个单项,计划30年完成。该计划的主要目标:一是增加自然生态的空间面积,改善栖息环境及其相应功能,增加原生态动植物种群的数量和多样性;二是增加区内工农业及城镇供水量,降低洪水灾害。修复计划有四项主要措施:
1.1 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近年来,华溪村在政策支持下对村容村貌进行了改造:村里新建、改建桥梁7座,翻修美化环村公路,改建活动健身场所,修缮大戏台;搭建楼阁亭台、铺设青石台阶,使村后的武岩山也有了整体改观。同时,开发骑行道、月亮湖祝公岩景点也在推进中。目前,华溪村室内文化场地约有600 m2,室外场地约有2 000 m2,文化活动也对应在各个场地分时段有序展开。华溪村文化礼堂于2014年正式落成,2016年被评为义乌市示范性文化礼堂,2017年被评为浙江省五星级文化礼堂。除了民俗馆展厅外,还有戏台、大讲堂、家训馆、老年活动中心、春泥活动室以及由村民赞助成立的乡贤图书馆,这些都是村民进行文化生活的主场所[2]。
1.2 文化活动较为丰富
近年来,除了一些常规活动之外,华溪村举办了一系列别具特色的礼仪活动,同时也开展着村晚、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了营造优良的读书学习之风,华溪村采取多种举措助推一批批学子成长成才。2007年开始,村内每年都会挤出专项资金重奖考入高等学府的学子。从2015年开始举办的“高校新生成才礼”,是一个培养、鼓励人才的创新礼仪活动,也是近年来村里重点培育的品牌活动,旨在告诫学子不忘初心,早日成才,激励他人。
村内一些文化活动与项目的长期运行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撑,村干部也直言“没有钱是最困难”的。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提高现有文化设施的使用率、收效比就显得非常重要。
1.3 文化民俗和文化遗产得到一定保护
除了全市统一要求的文化设施,华溪村的“自选动作”仍有待丰富,村内的一些传统习俗没有得到较好传承。在“对本村的历史认识如何”“对本地的传统习俗了解吗”这几问中,只有很少村民表示自己很熟悉。作为千年古村,华溪村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与文化习俗,这里面大有文章可作,然而在深入挖掘自身所蕴含的文化特色与文化优势方面,还有待加强。
1.4 文化队伍不断壮大
受限于自身水平,村干部对乡村文化的持续发展和体制机制建设关注不够、重视不足。村内信息传播的方式还主要依靠口耳相传;文化活动的宣传不够到位;一些业余文化团队稳定性差、组织性不强等问题就反映出目前村内文化制度不完善、缺乏长效机制。缺少强有力的科学引导和制度保障,文化设施的服务效能定然就会打折扣,推进文化建设也必然受到阻碍。
2 华溪村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下,华溪村文化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资金短缺,文化设施利用率、收效比有待提升
截至目前,华溪村已经举办了两届运动会,项目包括爬山、挑担、羽毛球、棋牌等,村民参与积极性较高。此外,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草根新年晚会已经成为村里的重头戏。晚会的节目由村民自主报送,涵盖歌曲、舞蹈、武术、道情等多种艺术形式。新春佳节,村晚就会在村内的大戏台隆重上演,受到村民热捧。
民俗与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特色的重要根基。要避免村庄文化建设同质同构化倾向,就需要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充分挖掘、发挥本地民俗与独特文化遗产的魅力与特色,从中获得灵感、汲取养分,同时促进本村民俗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华溪村自古有崇文尚武的传统,目前聚焦建设的礼仪品牌“成才礼”正是基于传承自身的优良传统,是值得借鉴的。
本文首先总结了沥青路面坑槽病害的成因与一般修补技术,然后在某高速公路中使用冷补沥青修补料进行坑槽病害修补,并对其养护维修效果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冷补沥青修补料能有效修复路面坑槽病害,修补路面的抗滑性能可满足行车安全要求,同时具有较好的抗渗性能,能有效减缓路面水损害现象,对提高道路的使用寿命具有积极意义。
2.2 文化活动品质不足,村民积极性欠缺
(3)应用的安全性管理的三个等级:操作系统级、应用级、数据库级[2]。操作系统级即输入Windows密码,相当于小区的大门,应用级即用登录名连接到服务器,相当于家里的大门,数据库级限制用户只访问一个库,相当于房间的门。
在同村干部的访谈中了解到,一些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参与积极的总是同一拨人。总体来看,华溪村文化服务的内容、质量、方式、形态还存在层次不高、单一化现象,文化品质需要继续提升。对村民的需求了解不足,提供的文化用品和服务往往与实际需求相脱节,活动宣传调动性还不强,这些都是造成文化建设效能低下、村民积极性欠缺的主要原因。
2.3 文化建设体制不健全
目前,村内有专职宣传员和专职文化礼堂管理员,专门负责村内文化建设工作。同时,迎龙灯、花棍队、腰鼓队、武术队(舞狮、叠罗汉)、合唱队、木兰扇队和民乐队等文化队伍不断壮大,更多的村民都投身到乡村文化活动中。
2.4 现有文化特色挖掘不够,传统习俗日渐式微
华溪村文化礼堂是一座富有功能性的文化礼,在保护、传承传统民俗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的民俗馆展厅展出了旧时村民使用的生活用具、农具等老物件。这些老物件都是向村民征集而来,在最大程度保留了乡土韵味。同时,华溪村的古建筑、古牌坊也都被专门保护起来,现存下来比较完整的除了中祫祠,还有虞大宗祠、大夫第等。此外,村里还举办了大规模的虞氏祭祖活动等,开展相关活动都促进了继承传统习俗。
3 华溪村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3.1 扎根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地方特色
从调查结果来看,华溪村一些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和收效比较低。文化设施面积不足、器材陈旧老化、位置布局不合理等因素都直接影响村民使用与文化活动的开展。在调查过程中,针对“您认为村里的公共文化设施能满足您的需求吗”一问中,有34%的村民认为不好说、不太能满足和不能满足。而在“您是否经常使用村内文化设施”一问中,偶尔用与没用过的村民占比达到59%。可见,提升现有文化设施的知晓度、利用率是个重点问题。
3.2 注重培育村民主体地位,深化村民参与文化建设的责任意识
村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力军,乡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村民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对村民需求进行专项调研,积极征求意见,促进文化需求和供给实现真正对接;设计村民参与通道,吸纳村民参与管理,把文化服务的选择权和评价权交给群众,使村民在亲身参与过程中增强对文化建设的认同,树立自身责任意识。此外,要扩大参与面,不能让任何一部分人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处于空白状态,要转变“我给你”模式为“你需我送”,让文化活动、项目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
3.3 加强乡村地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华溪村应组建一支专职文化队伍,加强培训,定期组织交流,拓宽眼界,提升水平,积极发掘村内的文化人才,整合现有的文化力量。当前,华溪村内有很多文化团体,要为他们的创立、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可以组织相关培训,先把其中部分村民培养成乡村文化建设的骨干人才。同时,华溪村应充分发挥“乡贤”在村内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比如,华溪村在暑期邀请有名的国画大师回乡为放假在家的孩子们授课、积极组织乡贤会等,就是很好的践行。
各企事业单位团委亮点纷呈,创意无限。中国石化青工委集聚系统内外优势资源,以青春石化微信、中国石化青年之声、142家企业青春系列微信矩阵等网络阵地为依托,着力建设“青春石化”新媒体平台,不断发出党政支持、青年喜欢、服务国家建设和企业发展的“好声音”,打造青年网络宣传和舆论工作新高地。截至目前,“青春石化”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12.2万,被评为中国能源企业“百强”微信号。
3.4 创新运行、反馈机制,搭建“互联网+”文化平台
1)创新运行机制,形成一套从前期规划、中期执行和后期考核都能融入村民意愿的完善体系,使文化建设有章可循。2)建立反馈机制,拓宽村民文化需求征集和意见反馈渠道,动态采集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数据和信息,并进行及时研判分析。3)充分运用“互联网+”提高文化建设水平,开辟集信息发布、需求征集、意见反馈、在线互动为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互动平台,让村民知晓熟悉村内文化设施与文化活动,全程融入。
3.5 整合内外部资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
美丽乡村建设主要以政府为主导,各村镇积极配合落实。乡村要灵活运用国家出台的多种优惠政策,争取获得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华溪村就是在被纳入“多彩华溪精品线”的建设过程,逐步实现资金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套。另外,华溪村应加强与本地高校、企业的交流合作。高校、企业等是本地人才与智慧的聚集地,因此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宝库资源,积极对接联系,借助外力提升文化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高文倩.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以邓州市张村镇台湾村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4):123.
[2]秦亚芹.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村文化建设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8(12):97-98.
中图分类号: G249.2
文献标志码: B
DOI: 10.19415/j.cnki.1673-890x.2019.09.054
收稿日期: 2019-02-15
基金项目: 2018年度金华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科研课题“‘美丽乡村'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研究——基于义乌市华溪村的个案分析”(YB2018139)。
作者简介: 虞静芸(1992—),女,浙江金华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E-mail:quietcloud@126.com。
(责任编辑:刘昀)
标签:美丽乡村论文; 文化建设论文; 华溪村论文;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