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初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资源论文,民俗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既要挖掘、整理、开发其科学、文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文化内涵,扩大其职能,又要不断探索建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外延机制,启动综合整体优势,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本文基于这一前提,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探索。
关键词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1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对已经或可供开发利用的,具有科学、文学、史学、艺术和社会学价值的,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能吸引游人,并给人们物质上精神上享受的,有形有色、能动能静、可大可小、客观存在的,自然或人文实体的,能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切物质体系和劳务体系的统称。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其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使其成为必然的旅游资源。
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及传统意识等的影响,逐步在各种生活和生产的节律、秩序、器皿工具、房屋建筑、屋内陈设、礼仪、假日、饮食、服饰、物资储存、图案、色彩以及婚恋庆典、舞蹈、语言等行为特征,形成一整套自成体系、自我一家、风格独特、雅俗共赏,为人们普遍接受并约定成俗,作为行为准则的成型模式。这种有其历史根源、流传过程、空间地域和群众基础的民俗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着人们,而且以其深厚广博的精神内含及深邃奥秘的科学内容充实、诱发、启迪和更新着整个人类的文化,不停息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精神世界。也正是这风情奇异怪谲、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塑造了行行色色的民族形象,又使人们对其产生无限的向往。
2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发生、差异与扩散
人类居住的地球虽有四、 五十亿年的历史, 可人类却只在最后的300万年才产生,而大约在7000—8000年前, 人类的某些集团才在生产与民俗现象有所积累的前提下,开始创造了比较发达的文化,有了文字、艺术和科学。
2.1、民俗文化产生的空间分布
人类民俗文化的诞生并非都在最为优越的地理环境中,人类初期和自然的关系则更为密切,人在不断地与自然的搏斗中适应环境,才保存了自己。最适合生活的地理环境应当是最早、最大规模、最顺利、最有成效地创新和积累了民俗文化的地方。事实也证明如此。因为:第一,过于富饶的自然条件容易造成人对自然的依赖,“饭”来张口,气候适应,雨量充沛是难以发现初期农业的,茂密的森林会提供丰富的有机物,用不着劳作,就可满足初期生活的需要。因此,爬上树的猴子永远成了猴子,而走向陆地的猴子才成了人,才有了文化。第二,现今世界文明的发祥地既不在寒带,又不在内陆,更不在热带,而是在温带及大河与沿海平原。古埃及、古印度与古巴比伦虽位于热带亚热带,但近海、大河或地中海式气候却造就了另一种环境。这些古文化发源地之所以后会衰退,也与其环境相对优越大有关系。中华民族以温带为主,地跨寒温热三带,面向太平洋,背靠欧亚大陆,江河纵横,平原遍嵌,山地、盆地、高原、丘陵格局有序,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生生不息的民族辉煌。第三,所有的文化源地大都与近海、大河的平原紧密联系。从世界范畴看,尼罗河平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期河平原;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黄河中下游平原及中美洲的墨西哥和危地马拉的龙加坦半岛分别造就出了举世闻名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印度、中国、玛雅的辉煌过去。这也充分显示了河流对文明的淀积作用。
2.2、民俗文化的差异
由于空间分布的不同,人类民俗文化一开始就产生了从内容到形式的明显差异。
尽管所有人类均是从直接取得生活资料的原始农业(包括采集、狩猎)开始,但由于地域、气候、生物群及居住条件的差异,导致适应环境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而且在人类不断进步的历史长河中,人口繁衍、种族分化、区域变异、天灾人祸、伴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际交往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变化,形成了千差万别、乡土浓郁、风格殊异、互有联系的各地民俗文化。而且各文化因素受制于自然和人文影响。差异也不可能消除。
在民俗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两个方面的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即在原来的大河流域,民俗不断充实、吸收和深入,孕育了无数的物质和精神实证,丰富了人类进步的广阔内涵;同时,在大河文明继续深化的过程中,人类的活动范围、规模和速率在不断地扩大,加速了分化,使民俗文化在广度、类别、风格上更加复杂多样,从横向上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正是纵横两个方向上的发展,促使整个人类文化及其影响铺陈整个大地,并开始进入外星,涉及整个宇宙空间。
2.3、民俗文化的扩散
民俗文化在发生后,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就地发展,而是有着强烈的扩散功能。
①沟通功能:作为媒体,传播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习俗;
②进化功能:文化的积累、进步和发展;
③整合功能:文化的传播、扩散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整合和统一;
④融合功能:传播扩散文化,必然导致融合或不同民俗间的借鉴吸收和认同等,融为一体,并产生新的文化内容;
⑤增值作用:传播过程中的文化放大。
民俗文化扩散的媒介和载体主要是人,符号和物质产品等,通过墨绩式扩散和迁移式扩散,等级扩散等形式,反映了民俗文化扩散的基本规律和各个复杂过程。例如:渭河文明既有其独特一面,也融合了异地异国文化,还创造了不同时期的新文化,当然他也影响了异地异国民俗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补互促,不断发展繁荣,从而形成今天复杂多样的民俗文化风格,进而构成了独树一帜的旅游资源。
3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民俗是具有多种特征的文化现象,其表现千差万别,十分复杂,除了作为文化现象而有其科学、史学、文学、美学和艺术等特征外,其具体表现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民俗的社会性。民俗是约定成俗的社会普遍传承的风尚和喜好,并被社会承认的社会现象。是人们在共同生产和生活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不是个人爱好、性格、兴趣所决定的,如各种礼仪、生活和生产方式、民间往来等均是一定范围和规模上的社会现象。
民俗的地域性。“入乡随俗”,因地而异。人们总是群居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其生产生活方式当与久居的地域条件相适应,人们生活物质的取得和穿着形式、饮食内容、卫生习惯均与其所在地域环境相适应,民俗便必然反映了地域基本特征。
民俗的节律性。人们活动的节奏、形式和内容的调剂,实际上多与地域环境的季节性相一致,也是生产生活节律的反映,大多文娱活动、卫生习惯、物资交流均在生产间隙,这既是对季节变化的积极适应,也是对季节条件的充分利用。
民俗的集体性。民俗的各项活动内容和形式均是集体活动,礼仪更是双方乃至多方面的事,婚丧礼仪不仅仅是当事者的事,更是集体性普遍性经常的社会活动,其吹奏喧嚣不仅声及社会而且其气氛也形成显著的社会影响。
民俗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间的民俗是不同的,这是与不同民族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传统意识等不同密切相关,因而各地民俗总是民族特征的重要反映之一。
民俗的模式性,即民俗总是具有一定的表现和活动模式,也只有相同、相似或相近的模式才便于长期为多数人共同遵守,成为共同的行为规范。结婚、庙会、探亲、议事都形成各自的一套程式,成为大家共同的行为准则。
民俗的继承性。民俗既是现实存在的现象,也是历史的产物,其本质是内容的相对稳定和形式的基本连系。长期以来各种社会现象不断叠加融合、补充、修正、选择的结果,延续至今,反映了民俗历史发展的继承性,并且还将继续发展和充实其优秀成分。如各地各民族的节庆假日等都是一直从古到今延续下来的。
民俗的变动性,即民俗的变异性和扩散性。任何事物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变化是绝对的,这种变化既有时间变化,也有空间变化,既有客观原因,如历史大变更,也有主观原因,如迁移等,既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文的因素。其变动表现为在同地不同时期的变化(即为变异)和空间上的变动(扩散)两种。
总之,民俗是极其复杂的,因为它产生的原因,形成的过程,发展的节律,存在的形式,相互的关系都各不相同,这就必然表现出它们特征上的复杂多样性。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作为民俗文化的旅游资源其内含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分布之广泛,潜力之深厚,历史之渊博以及在旅游业开发利用上的作用和地位之重要,是得天独厚的。
4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要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首先要进行摸底调查,并进行分类评价;第二,要进行客源调查和客源分析,并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拟定旅游业战略规划和各项具体规划;第三,在效益计算的基础上进行资金和物资的筹措;第四,分步骤地组织施工,逐项按要求建成;第五,交付使用,逐步积累和改善管理,扩大效益,收回资金。当然在使用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具体实践,增加或改造某些内容,以便更好地挖掘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富内涵,以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潜在效益和外延效益。一般情况下,随着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各类旅游资源的开发总是要与地区的整体开发相适应,同时也有以旅游业为先导而促进地域经济发展的。但无论前者或后者,最终地区旅游业总是与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也就是说旅游业的发展要受地区经济的制约,反之旅游业的发展也会促进地区经济的繁荣,在现代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旅游业在城乡经济发展、特别是在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都是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值得重视的问题还有:第一,要注重表现旅游区的整体内容,包括格调、布局和各景点之间内容的联系和互补,既要有民俗文化的系列内容,又要有各系列内容内在的发生和演变关系,使整个旅游区域各景点形成一个整体,便于旅游者逐步体察和领略;第二,要突出体现地方特色,即体现当地的历史和现状特色,不仅内容而且格调、造型、色彩都要有浓郁的地方个性,给人以亲切、真实、纯朴、乡土、异地异彩、怀古思今的心理感受,把继承传统和移风易俗结合起来,寓个性、特色于共性和发展进化之中。第三,要尽量把生产、生活、服务、文化、娱乐、民俗文化直接统筹于旅游活动之中,这些内容不少可以因时因地因人因事等而有所选择、调剂,这样既可降低成本,又可增加内容;第四,要提倡和尽量做到民俗不俗,俗中有雅,文博识广,不能把民间习俗不加纯炼不作选择地全盘托出,通俗不是民间的一切,而应当是标志生产力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进化的精华和进步足迹;第五,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人才问题应尽量早抓,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核心是人的培养问题,专业表演人才、管理人才和研究人员因其培养周期较长,要求也较高,轮换周期又快,须引起重视。因此,人才是开发的关键。
收搞日期:199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