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词义的不对应性及翻译

英汉词义的不对应性及翻译

周瑜[1]2015年在《对外汉语教材英文注释的汉英不对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外汉语教材的英文注释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汉语的桥梁,其作用是在课堂教学和教师面授之外帮助学习者准确理解汉语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学习效率,使其迅速掌握汉语。这就给对外汉语教材英文注释的翻译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对外汉语教材的英文注释近年来不断改进,但是对外汉语教材汉语原文的注释是否贴切仍需要研究。为了帮助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快速掌握汉语,提高教材编译质量,减轻对外汉语教师的备课和教学负担,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出版的颇有影响且广泛使用的叁套教材(《新的中国》、《博雅汉语》和《汉语教程》)中的所有英文注释进行了全面考察,笔者发现其中的英文注释存在着汉英不对应性的问题,并分别将练习提示、课文后的语法解释和生词这叁个部分中英文注释存在的汉英不对应性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总结归纳了教材英文注释的汉英不对应性问题的五个类型:译词未结合上下文语境给出与汉语词语相对应的义项;译释方式问题;离合词的英译问题;名量词和虚词的英译问题;专有名词的英译问题。此外,根据这些问题的类型,本文从语言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分析了造成对外汉语教材英文注释的汉英不对应性问题的原因,并从教材的编译和审核人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和对外汉语教师这叁个角度就应对对外汉语教材英文注释的汉英不对应性问题的策略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王金娟[2]1997年在《论英汉词义的不对应性》文中研究表明英语和汉语是反映各自不同文化的两种符号系统,是代表各自文化主客观世界的两种特定的表达形式。英汉语言差异现象复杂纷坛,它包括语法、语音、翻译、修辞、语义、词义、文化等方面。本文着重从语言的中心或主体部分词汇——交叉对比英汉语的词汇现象,揭示英汉词义不对应现

贾孜拉·博拉提拜(Jazira·Bolatbay)[3]2012年在《汉哈民族典型文化词语不对应性及其翻译》文中提出汉族和哈萨克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汉哈民族分别属于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语言系谱上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阿尔泰语系。长期以来,两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的不同,在语言文化上都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类型,二者且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词语上都形成了诸多民族文化词,即典型文化词。汉哈民族的典型文化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除了含有表层词汇意义外,还隐含有深层的文化意义。本文以苏叔阳的《中国读本》与译成哈萨克文的同名着作为研究个案,书中出现的众多典型的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文化词语,这些富有个性和特征的典型文化词涵盖了汉民族的多元文化的各个方面。从两本书中寻找汉哈典型文化词,并对其进行不对应性比较研究,对典型文化不对应词语进行分析,发现汉哈两个民族文化的差异性特征,发现两种语言中典型文化词的不对应性规律,同时探讨典型文化词在彼此语言中不对应性的表现形式及方法。本文共由叁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引言,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介绍国内外对汉哈典型文化词方面的研究状况。第二部分为正文,分四章内容。第二章对《中国读本》的介绍,并对典型文化不对应词、文化与语言等方面进行阐述:第叁章从汉哈两个民族的饮食、服饰、婚姻、宗教、语言文字内容为视角展开讨论,概述两个民族的文化与现象;第四章从宗教信仰、饮食、历史、颜色词等方面对汉哈典型文化词的不对应性进行比较研究;第五章着重介绍了汉哈典型文化词中的差异性文化,及对汉哈民族的文化态度和民族文化认同意识,最终达到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和构建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目的;第六章讨论了汉哈典型文化不对应词的几种翻译方法。在这一部分中能够达到了解、认同,具有正确的文化态度,同时相互学习彼此的语言,宣传汉哈民族文化的目的。第叁部分为结束语,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本文以研究两种语言的典型文化词不对应性为视角解析民族文化,本文工作对两个民族语言文化的交流与和谐文化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探讨文化差异与文化不对应性翻译介绍的问题,得出两个民族文化在“本质属性上的一致性和现象上的差异性”的结论与认识。只是民族语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因社会、经济、生产力的不同,而造成了民族文化发展的快慢不同。因此,本文以加强语言学习,增进汉哈民族文化的了解,促进民族文化的相互认同,为两个民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构建和谐文化、和谐社会,促进文化融合,发展民族文化,了解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差异,促进民族共存并进步具有现实的意义。同时,研究汉哈典型文化词可以成为强大的社会聚合力,宣传汉哈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促进民族自身的发展,增进了解,减少差距,加强各民族间的大团结,协调好社会关系,确保社会的稳定发展,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婷婷[4]2001年在《英汉词义的不对应性及翻译》文中指出翻译的实质是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这种转换是多层次,多方位的。本文旨在从语义对比和文化对比两个层面入手,探讨英汉词义的不对应性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意义。总的来说,英汉词义关系对应特点是不对应远远多于对应,对应是特殊的,相对的;而不对应是普遍的,绝对的。有许多因素都决定和影响着这种不对应关系,特别是文化因素。 影响英汉词义不对应性的语义因素产生于英汉两种语言中词的上下义关系的差异,词语的多义性(多词一义或一词多义)及语义界限的模糊性(同义词)。这些因素使得双语在词汇的层面上不能形成完全对应,而只能是部分对应,甚至是完全不对应。除了以上几个因素,不论英语或汉语,词义都要受到语境的限制,不同的搭配也使词义产生变异。 文化因素则是另一个影响英汉词义不对应性的重要方面。词汇作为最积极活跃的文化信息载体,直接而迅速地反映出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一个民族特有的物质环境、社会结构、精神信仰等等往往首先通过这个民族特有的词汇表现出来。不同的文化观念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交叉、碰撞和冲突,从而给翻译带来种种困难。在词汇的层面上,这种差异表现得最为明显,特别是在处理词汇空缺和词汇的联想涵义和意象冲突的问题上。译者往往要采取必要的补偿手段以弥补因不对应而引起的意义损失,而了解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差异则是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关键。

侯琳琳[5]2010年在《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英汉词汇空缺的翻译》文中研究表明英汉语词汇空缺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不同语言之间产生的不对应性。对空缺词汇的翻译,便是对两种不同文化的加工与融合。通过大量举例说明处理词汇空缺的方法途径,对词汇空缺现象的翻译方法做出总结概括,是基于大量语料的定量研究。

参考文献:

[1]. 对外汉语教材英文注释的汉英不对应性研究[D]. 周瑜. 云南大学. 2015

[2]. 论英汉词义的不对应性[J]. 王金娟. 浙江师大学报. 1997

[3]. 汉哈民族典型文化词语不对应性及其翻译[D]. 贾孜拉·博拉提拜(Jazira·Bolatbay). 伊犁师范学院. 2012

[4]. 英汉词义的不对应性及翻译[D]. 刘婷婷. 外交学院. 2001

[5].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英汉词汇空缺的翻译[J]. 侯琳琳.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标签:;  ;  ;  ;  

英汉词义的不对应性及翻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