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舌战新德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德里论文,周恩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60年4月,中国和印度两国总理举行了为期6天的边界会谈,因印方毫无诚意而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但中国政府并未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努力。周恩来总理曾提议和尼赫鲁共同举行记者招待会,但这个意见遭到印方的拒绝。为了使各国外交使团和舆论界对中国的立场有一个正确的进一步的了解,周恩来决定采取单方面行动。1960年4月25日7时30分,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在离开新德里之前,举行了一场别具意义的记者招待会。
7时刚过,记者招待会会场所在地
总统府圆柱厅内已是座无虚席了。周恩来已经预见到招待会上可能会出现一些尴尬场面,为了先声夺人,争取主动,便吩咐工作人员将早已打印好的《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的声明》分发下去。《声明》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中国的立场:中印边界从未划定,问题应通过友好协商方式解决;在谈判未达成协议之前,双方应维护边界现状,不应片面采取行动,更不允许使用武力来改变这种状况。最后,周总理指出,中印双方不仅具有保持两国友好关系的共同愿望,而且在边界问题上可以找到六个共同点或接近点:(一)双方边界存在着争议;(二)在两国之间存在着一条各自行政管辖所及的实际控制线;(三)在确定两国边界时,某些地理原则,如分水岭、水谷、山口等应该同样适用于边界各段;(四)两国边界问题的解决应当照顾到两国人民对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的民族感情;(五)在两国边界问题经过商谈得到解决之前,双方应该各守实际控制线,不提出领土要求作为先决条件,但可进行个别调整;(六)为了保证边界安宁,便于商谈的进行,双方在边界各段应该继续停止巡逻。周总理将双方这六条共同点或接近点,一并印在声明的显赫位置上。因为他认为,印度政府现在和我们虽然尚有不小的距离,但只要双方继续协商,这种距离是不难缩小和消除的。而一旦双方找到了共同点,那么,无疑会使双方向边界问题合理解决大跨一步。
7时20分,周恩来、陈毅等走近圆柱厅的边门。这时, 对中国素有好感的《泰晤士报》记者韦尔娜小姐迎上前,惊恐不安地说:“总理先生,有帮人准备把招待会变成射击场,集中火力向您发难,你是唯一的靶子,千万小心啊!”周总理微微一笑,轻轻拍了拍韦尔娜的肩头,坦然地说:“放心吧,新德里的子弹绝对打不倒我。”
的确如韦尔娜所说的那样,印度新闻托拉斯中有一伙狂热的“民族主义分子”,他们预先抢占了有利位置,准备在周恩来一行走进大厅时,便带头狂呼口号,给周一个下马威。只可惜,大多数记者的注意力被周恩来的声明和周恩来气宇轩昂的气质所吸引、所震撼了,所以,直到周恩来总理走近大厅正中的讲台时,才有一个尖细的“中国佬!滚出去!”的声音喊出来,但它根本没能引起共鸣,便被热烈的掌声淹没得无影无踪了。周总理此刻已走到了讲台前,他环视了一下整个会场后,便用他那因过度劳累而略显沙哑的声音,开始了长达45分钟的著名演说。在这里,周总理再次重申了中国政府的立场:中国是个大国,但不搞霸权主义。别国的土地,中国一寸也不想侵占;属于中国的领土,中国一寸也不能出让。当然,在与邻国的边界问题上,中国一直主张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以求得共识。中国和印度,都有着5000年的文明历史,两国人民的友谊是自古建立起来的,是相当深厚的。我们这一代人,即使遇到再大的问题,也应该坐下来协商解决,切不可辜负先祖遗德,贻害后世子孙。
讲到这里,周总理略作停顿,然后心平气和地说:“听说在座的有不少位先生心里有火气,准备好了要轰击我。对此,我愿意接受,因为大家都是朋友嘛!”全场在片刻的沉静后,一位自报门户为印度新闻托拉斯的记者第一个站起来提问:“总理先生,中印边界领土划分已是相当明确的了,请问还有必要再进行谈判、作重新划分吗?”“如果先生对中印边界的百年历史多做些研究,并能多听一听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呼声,那么,您是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的。”周总理不紧不慢地回答。
这一位刚落败坐下,身边的英国路透社记者詹姆斯马上站了起来:“总理先生,您口口声声要谈判解决问题,但是,对于原来属于别人的东西,您认为有什么资格和必要去讨论它的归属呢?”“先生,我认为,在国与国的领土纠纷中,您刚才所用的比喻是很不恰当的。难道说,一个强盗夺走了您的东西,您不该向强盗讨还吗?”周总理严肃地迅速回击。“你……你敢说印度是强盗?!”詹姆斯在理屈词穷之时,像抓到了一根救命草,马上气急败坏地怪叫起来。周总理从容镇定,淡然一笑道:“此言差矣!我说的强盗,不是印度,而是英帝国主义的殖民主义政策。中国和印度是朋友,而且永远应该友好下去。”
台下一阵嘘声过后,又有一位记者站起来,连门户都没报,便提问道:“总理先生,你们中国政府连个招呼也不打,就在有争议的地区修公路,难道这是和平、尊重的表示吗?”“不错,我国是在喀喇昆仑山侧修了一条公路,其中有几段因山脉阻隔,不得不穿越了阿克塞钦地区的一角。我们原以为这是众所周知的中国领土,无须向谁打招呼。后来,印度政府就此提出了抗议,我国还是特别大度地同意就此进行协商。我倒要请问先生,如果这样做不算是和平、尊重之举,那么印度越过传统界线,在有争议的地区建军事据点,搞武装巡逻,不但不打招呼,而且日甚一日,步步推进,动枪动炮,目中无人,这又算是什么呢?”周总理有理有据地反击,使发难的英、印记者一个个败下阵去。
但是,又一轮舌战旋即开始交锋了。“我是印度独立报记者托姆拉,请问总理先生,中印领土争端愈演愈烈,难道不是你们自恃大国,对印度横加侵犯而造成的?”“不对。缅甸、尼泊尔是真正的小国,也和我们有类似‘麦克马洪线’的困扰,但我们为什么能和平地达成边界协议呢?按先生的逻辑,大国和小国发生纠纷,大国必然欺侮小国,那印度同巴基斯坦和锡金的边界纠纷,也是大国欺侮小国吗?”托姆拉被驳斥得哑口无言,最后竟耍起泼来,扯着嗓子喊:“不管怎么说,你们是侵略者,你们伤害了印度的感情,你们该快点滚出去!”周恩来神情冷峻异常,接口说道:“如果说伤害感情,我倒很想问一问,到底是谁伤害了谁的感情?在西藏解放和平叛过程中,印度搞了不少动作,但我们没有责怪。在边界纠纷中,中国军队自始至终没有推进一步,甚至连例行的边界巡逻都停止了。但是,印度政府拒不谈判,得寸进尺,步步紧逼,时至今日仍不断派军队到中国领土上巡逻,并多次开枪,打死打伤我边防军民。请问,这是不是伤害了中国的感情?”托姆拉还在极力狡辩,说那只是一部分人之所为,并不能代表印度政府。坐在周恩来身边的外交部长陈毅听到这儿,怒不可遏地霍地站起,一番慷慨陈辞,将那些不怀好意的人的嚣张气焰立时打落下去了。在记者招待会结束之际,周恩来总理还在诚恳地讲:“中印两国都曾屡遭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两国应该和平、友好相处,不能让边界纠纷再继续扩大下去了,以免导致同室操戈的悲剧,令亲者痛、仇者快。”
这时,会场内骤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场别具意义的记者招待会,也就在一阵响似一阵的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圆满结束了。周总理据理力争,不仅在世人面前充分展示了卓越外交家的风采,而且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