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发展——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技术论文,述评论文,新发展论文,深度论文,展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860(2013)08—0035—05
2012年9月24日至27日,由教育部和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广东省教育厅和深圳市教育局承办的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在深圳市会展中心成功举办。本次会展的主题是“信息技术推动中小学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探索、普及、融合”,会展聚集了全国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5个计划单列市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教育信息科技企业的教育信息化成果、理念和变革。展演期间举办了全国推进学校教学信息化校长论坛、信息技术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论坛、中小学互动电子白板教学应用论坛、信息技术实践应用创新四个主题论坛,围绕中小学教学信息化的现实需求、技术应用、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势等主题展开一系列交流活动。
本次展演活动通过教育成果介绍、教学案例演示、现场课堂教学观摩、新产品体验等形式,从教学改革、网络环境与资源建设、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应用模式创新等不同角度展示了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现阶段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和实践成果,反映了我国教育信息化新时期的应用特点与发展趋势。
一、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近十多年来,基础教育领域一直致力于“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国家和教育部对实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决策和一系列重大工程,铺设了教育信息化的快速通道:逐渐从以建设驱动向以应用驱动的发展方式转变,基本建成了有效覆盖全国中小学校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软硬件环境,初步建成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对信息技术推动教学的变革与创新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形成了新的教育理念和多样的教学模式,不断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用起来,用得好”。
根据展演活动的相关资料,目前全国约16%的小学、46%的初中、77%的高中建成了不同程度的校园网;25%的中小学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其中,以100M以上带宽接入互联网的中小学达2万所。1997年教育部开始启动并实施了“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程,计划在全国设立千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旨在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教育资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信息技术建设、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方面展开一系列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0年设立了“明天女教师培训计划”,对广西、云南、甘肃、四川、陕西的1000名乡镇中心小学女教师进行培训,帮助女教师在短时间内掌握计算机与互联网的知识,并在课堂实践中进行灵活的运用,加快了西部地区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同年,设立了91个“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工作会议上提出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计划在5-10年内让全国90%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联通互联网或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里程碑。2003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共同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覆盖了中西部36万所农村中小学校,为全国1亿多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生提供信息化教育支持。2011年设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校改造计划,提出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要与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相结合。2012年起,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全力推动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即“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任务:“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本次展演中,各省市分别从不同层次展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所取得的成果。选取东、中和西部部分省市的展演内容作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目前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基本特点,如下表所示。
从东中西部省市的展演内容看,东部出现较多的关键字是云计算、教育云、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中西部出现较多的关键字则是教育均衡、农远工程、信息技术支持的项目学习等。因此可以看出,东西部省市在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差异导致各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路径、发展重点、应用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开始应用各种新技术(如云计算、智能终端等)优化已有的教育信息系统,探索新的信息化发展模式、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途径与模式,中西部地区的重点则在于如何应用技术推动区域的资源共享、教育均衡发展和课程教学创新。
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方面,我国已基本建成了一批丰富的资源建设与应用案例:
1.北京市将进一步完善优质教育资源的种类和数量,通过北京教育信息网和歌华有线高清交互数字电视平台,面向多种终端,提供从小学到高中的各年级、各学科课程内容的同步点播和直播服务,开展虚拟课堂、网上家长学校、社会大课堂、网上学校联盟等教学活动。另外,北京市还推出了“北京市中小学社会大课堂”,依托于教育信息网,应用信息技术对优质的社会活动资源进行开发,整合利用北京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实现活动资源的数字化、数据传输的网络化、用户终端的智能化、管理内容的标准化以及管理方式的集中化。
2.浙江省为了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组织开发了普通高中网络选修课程,开发了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首批推出113门网络选修课程,内容涵盖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综合实践,学生可进行网络选修和自主学习。此外,浙江省还建设了浙江省数字化教育资源网、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和教师培训管理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系统而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
3.山东省在资源建设上坚持“以用促建、共建共享”的原则,采取省、市、县、校联合的方式,发挥名师名校的优势共同开发网络课程资源。“十一五”期间组织了全省216所中小学开发了小学、初中九个学科共1047个课单元的网络课程,部分网络课程已经出版发行,在全省中小学推广使用。此外,山东省还组织开发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网络教学资源,为全省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上教研、网上备课、融合教学、师生在线学习提供了支持。
4.广东省佛山市通过创新教学资源建设模式,建立区域智能教与学平台“数码学习港”,建造“网上教学资源超市”,完成了全市高中新课程81个模块网络教材资源的建设,启动了全市中等职业教育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基本完成64个专业课程的资源建设。聘用340位教师为佛山市教学资源建设骨干教师。率先在全国首创了“微课”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优秀作品数量超过3000节。
5.甘肃省建立了多功能数字化站群平台,全方位地支持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化教学,推动教学过程数字化。武威市古浪县创建了以全县教师为主要用户的微博教研主题社区——微教研平台,供学校开展网络集体教研活动。平凉市华亭县利用远程互动数字视频会议系统开展城乡同步课堂教学活动,已建成1个主会场、10个分会场,辐射了全县所有初中和学区,受益师生15000多人,开展城乡同步课堂教学活动600余次,进一步推进城乡优质资源的共享。
从各省市展示的成果与教学案例观察,如果应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起步、应用、融合、创新”四个发展阶段进行判断,我国大部分省市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主要处于起步和应用阶段(不同省市存在发展差异)。各省市已意识到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创新与变革的积极意义,因地制宜地推进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开发了大量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形成了丰富的优秀案例,教育信息化将进入从量的积累到全面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转型期,未来5-10年是教育信息化从基础建设、起步应用转向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的发展时期。
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应用模式创新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但要让这种革命性影响发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新思维、新方法、新实践。各地在教育信息化的探索过程中总结并提炼出了合适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的经验举措,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基于公共服务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模式
在信息技术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论坛中,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罗洁做了关于《基本公共服务模式下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的报告。报告阐释了北京市构建数字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总体发展目标: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做好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建立基础保障环境和管理运行机制,促进资源整合与共享,创新教育体制机制,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水平,整体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基于公共服务的区域教育信息推进模式,是在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个基本路径,它抓住了教育信息服务的核心,体现了教育信息化在教育事业发展大局中的支撑作用,是一种自上而下高效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模式。
2.云计算技术下的教育信息化系统重构
传统的数字校园建设导致大量的信息孤岛与数字鸿沟,云计算为新时期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新思路。“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建设、分散使用”的建设方式,将更有利于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收集、存储、共享与应用。基于教育云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对传统的校园网络系统重新整合与优化,将促进学校教育系统的深刻变革。应用云计算技术开发的教育信息化云服务平台,有助于将越来越庞大而复杂的教育管理、教务教学、课改教研、教育资源、安全管理等应用,抽象为简单、个性化、智慧型、支持多终端且具有良好用户体验的应用,让每一个用户都可以通过个人电脑、移动终端、数字电视等设备访问所关注的教育服务,最终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开展的数字化学习。展演活动中大量省市都启动了“教育云”相关项目的建设,如广东的“粤教云”、深圳的“教育云”等等。深圳市借助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深圳云计算中心)的有利条件,开展了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深圳教育云建设与应用实践,为全市近150万师生及其家庭和普通市民提供基础设施、资源推送、个性化学习、教育公共服务等教育云服务,并选择部分试点学校开展了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应用。以“‘云时代’教育领跑者”为主题的深圳展厅更展示了精彩的“云彩课堂”,在现场进行模拟教学,以“智慧课堂”的先进理念为依托,使用iPad进行教学活动,注重个性化教学,让观展者体验“深圳教育云”的创新成果。
3.课程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与创新
课程是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主阵地。各种新技术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学习智能终端将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大连展厅展示了“逆向课堂”体验区,尝试使用逆向课堂的教学模式;山西在全省推广“颠倒课堂”教学模式,学校“每天只上半天课”;深圳市翠园中学对课程进行改革,提出了基于云技术环境下的“习本课堂”,强调教与学应服务于“习”,并且基于“习”来定位教与学;上海在课堂中广泛应用了电子白板技术和电子书包技术,生成了无边界课堂、智慧课堂、灵动课堂等,将“3D打印”技术成功应用于通用技术课。另外还有各种利用网络拓宽学校教学空间的教学模式,如虚拟课堂、网上家长学校、社会大课堂、特级教师指导室等等,这些教学实践推进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思想、理念、内容、方法的深度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三、教育信息化新技术与新产品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还要充分调动高新科技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各界力量的作用。国内外近百家著名的高新科技企业和机构的参展带来了具有前瞻性、先进性的优秀产品以及服务解决方案,展示了其有关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成果”。企业、机构展区荟萃了前沿技术和丰富产品,以应用需求和教学支持的角度在以下几个领域探讨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和应用方向。
1.教育云与数字校园
在教育信息化产业展演的区域,“云”是本届展演中最热门的话题,“云”相关的产品纷繁众多,如:基于云计算技术打造的数字化校园整体解决方案、基于云架构的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基于教育云平台的学习终端等。一些企业的数字化校园产品,以自主研发的“教育云”虚拟云终端系统为核心,整合了多个教学应用,如电子教室、电子阅览室、电子白板教学、行政办公等数字化项目,利用先进的云计算技术,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和教学效果,用户能够从任何位置和设备访问托管的桌面,上课不用固定在教室进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访问学校的桌面系统,完成作业或者考试,使教学方式更丰富灵活,有效提高教学灵活性。
2.移动学习终端
电子书包、电子课本等相关产品是展演活动的另一类热门产品。众多厂商推出了基于不同操作平台、平板电脑的解决方案,整合教学内容、课堂互动教学工具、教学过程管理于一体的智能移动终端,成为多年教育信息化教学系统的集大成,有望成为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替代传统电脑,推动课堂教学创新,实现移动学习的最重要手段。
例如展演活动中展示的生物课电子教材,并不只是简单地将课本上的文字图片转换为电子版本,而是以动画或录像等方式展现实验内容,学生可通过终端的触摸操作,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虚拟实验。电子教材里的细胞结构插图还可放大缩小,更易观察。电子书包不仅在课堂上使用,还应用在预习、课后作业、小测、复习等各个环节,它是拓宽现实学校时空,实现泛在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重要工具。
3.数字化教学系统与工具
(1)数字化地理专用教室
数字化地理专用教室通过数字星球、GPS等技术,为学校地理教学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为学生开展数字星球系统定位、获取卫星遥感影像和其他资料(仪器、模型、标本等)、了解地理动态变化信息、创建虚拟三维地理空间等提供基础,为地理学科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创造了条件,将地理科学发展前沿渗透于课程教学中。
(2)教育测评系统
教育测评系统通过运用先进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可采集大量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教育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综合整体分析,对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学业水平、智力水平、道德品行、身体素质、人格心理特征等方面以及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的教育管理水平进行全面的测量和综合评价,最终形成针对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等不同对象的综合评价和监测报告,为教育管理决策和质量改进提供量化的科学依据。
(3)课堂录播系统
课堂录播系统是将教学现场的视音频信号和VGA信号进行同步整合录制,并自动生成标准化的流媒体文件,为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发达地区的学校,可通过录播系统,在保持教学常态化进行的前提下对课堂进行录制,并自动将生成的流媒体格式文件存储在服务器,供偏远地区的师生点播。展演活动中的录播系统整合了各种视频应用工具,可开展直播课堂、专题研究、教研互动,实现直播、点播、交互为一体的教学实践活动。
(4)学科学习工具和各种虚拟仿真软件
展演活动还展示了大量学科学习工具和虚拟仿真软件,例如:学科内容编辑工具,能够支持各学科的文件编辑;学科关键知识点的仿真软件,能够支撑学科关键知识点的学习,包括演示与分组实验,探究实验,原理讲解、知识情境的营造和再现;各学科构建工具,包括学科领域关键构件并提供属性设置,方便教师制作出生动、形象、交互效果强的教学软件。这些工具和软件既能够用于多媒体环境,也可以方便地应用于白板教学中,还可用于网络环境,提供了抢答器、视频交流、虚拟实验等工具。
四、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本会展活动,既是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十多年来实践成果的一次回顾与总结,更是对未来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展望。
1.在发展理念上: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十多年前我国开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探索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目标是从学校教育的微观层面,从课程的角度,推动教学的变革与创新,“整合”强调的是在课程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和手段。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教学信息化从量的积累到全面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超越了作为“工具”的辅助性质,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系统各要素的深度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从教育观念、学校结构、课程教学、政策等角度,多方面推动教育的变革与创新。“融合”包含着互不分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一体化的过程,强调有机的结合、无缝的连接[2]。
2.在技术应用上:云计算将对现有教育信息系统重构
利用云计算对传统的教育信息系统、校园网络系统进行优化与整合,建构教育云服务平台,形成新一代的数字校园系统、智慧校园系统,实现对教育信息系统的重构,聚合更大范围的教育资源,建立可流动、可获取、可应用的大规模非结构化教育数据,形成教育大数据,以支持教育教学的智能决策、实施、评价等全过程。在教育云时代,数字校园不再孤立,所有的教师、学生都能随时随地共享教育的优质资源,教育大数据将有助于推动教育评估、教育决策,创新教育实践,为教育教学过程的智能化支持提供巨大机遇。
3.在资源建设上:由支持教转向支持学
在教学资源方面,将由重视支持教师教学的资源建设转向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资源建设,学习资源由以往的单向、静态和固化走向开放、生成式,学习者可以参与资源内容本身的生成,保持资源传播与利用中的更新与互动。学习资源的开发从单纯面向内容扩展至面向学习过程,一个泛在的、个性化的、智能的、虚拟化、开放性的资源进化体系不断形成。
4.在学校教学模式上:由封闭走向开放
借助于数字化校园、各种学习终端,实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与校外的互联互通,学校教学由单一的课堂教学向多元化的开放式教学发展,学校为每位孩子提供“智慧课程”。学生借助电子书包可以预习单元的学习内容,学习电子教材;教师则可根据学生反馈设计课堂习题,对学生进行个别化辅导,在线检测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到辅导跟进。这种由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将推动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不再局限于在课堂上进行学习,云端的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墙的课堂。各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方式,将突破学校教学时空的局限,推动学校的教学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
收稿日期:2013年5月2日
标签:教育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融合教育论文; 云计算论文; 变革管理论文; 信息化时代论文; 系统学习论文; 课堂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