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理论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综述_生态系统论文

生态学理论在经济管理领域应用的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管理论文,生态论文,领域论文,学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首先阐述了生态学的相关概念和原则,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生态学理论在区域技术创新、工业生态、组织发展、企业生态、城市规划管理等多个领域中的应用,最后提出应用生态学理论的特点及要注意的问题。

1 生态学相关概念简介

德国生物学家E.Haeckel最早在1866年提出生态学定义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美国生态学家Odum提出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结构及其功能的科学,并提出生态学适合研究所有生命形式。一般生态学是以生命物种为核心对象进行研究的,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角度去研究。

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首次提出生态系统,认为是一定时间和空间由生物群落和环境组成的一个具有一定大小和结构的整体,其中生物成长借助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而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从而形成自组织、自适应和自我调节的复合体。1986年Holling认为生态系统是生物的有机集合体,集合体中生物间内在的相互作用对其行为的决定性超过外部任何事情对其行为的决定性。

生态系统由无生命物质(无机环境)和有生物物质(生物群落)两部分组成。无机环境、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赖,通过复杂的营养关系结合成一个整体。生态系统是一个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系统。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由低层级到高层级逐级流动。物质通过食物链被其他生物重复利用,最终回到环境。信息则是环境的变化,生命通过感知环境的信息在遗传上和行动方式上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在任何具体生命体的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信息总是处于不可分割的相干状态,使生态系统有序发展。而且这是一个耗散结构的系统,拥有耗散结构系统的的特点,包括开放的、非平衡的、各构成要素处于协同作用的相干状态,具有非线性反馈机制并存在导致有序化的涨落等,逐渐演化形成生态系统复杂的反馈和自我调控能力、远离平衡态的稳定和有序、系统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等运行的机制。

2 生态学理论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

2.1 在构建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理论中的应用。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概念是依生态学视角去研究和衡量技术创新系统而提出的。黄鲁成(2003)认为,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技术创新复合组织与技术创新复合环境,通过创新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的系统。他从系统构成要素和系统内行为两个方面对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和一般生态系统进行比较,如表1及表2。

表1 区域技术创新系统与一般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的对比

生态系统要素

定义区域技术创新系统要素定义

种群 同种有机体的集合群创新种群 相同资源和能力的创新实体集合

群落 不同生物种群的集合创新群落 不同创新种群的综合体

生态系统 种群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

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综合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系统

食物网有机体的营养位置及关系 创新网 基于创新效益的创新组织关系

能量流动 热能在生物系统内流转 能量流动 热能与动力在系统中流转

信息流动 物种间的联系 知识流动 创新知识的产生、扩散

表2 区域技术创新系统与一般生态系统行为比较

生态系统行为 区域技术创新系统

物种生存依靠能量 持续创新取决于持续知识创新

协同共进促进相互依赖和协调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共进

食物链中高层次的物种有更多生存机会

具有创新能力的主体具有竞争下更好的生存机会

对不断变化的环境进行监控并做出反应的生物能适应环境变化

环境观察和竞争能力强的主体通过对环境扫描和设计一个反应机

制去适应变化

迅速学习的物种能以更好的方式去适应变化的环境 学习越快的创新主体越有能力适应变化

适者生存通过物种变换的自然选择实现

赢者通过技术创新满足消费者需要而实现

资料来源:黄鲁成,《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研究:生态学思考》科学学研究,2003-02

通过对比可知,区域技术创新系统与一般生态系统有很多方面的相似之处。因此黄鲁成提出,应用生态学理论从四个角度去分析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包括:

(1)个体生态学可以用来分析区域技术创新主体的特征,分析区域技术创新主体的形成、发展规律。(2)种群生态学规律用来分析区域创新系统中同一创新组织内各主体的技术创新行为及其规律。(3)群落生态学规律可用于分析区域创新系统不同技术创新组织在创新活动中的关系,分析区域内集群创新。(4)生态系统生态学规律可用于研究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生态学特征、演化规律、运行机制,研究如何实现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管理、可持续发展。

在以上的生态学理论背景下,具体生态学方法可用于剖析区域创新系统的特征,包括:(1)生命表技术,用于分析区域内技术创新主体及其创新活动的生命特征,寻找保持技术创新主体持续创新活力的因素;(2)群落数量分类方法,对不同区域技术创新系统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3)生态模型,为创新企业的成长发展研究提供了分析工具,为分析创新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为分析创新企业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提供分析方法。接着通过进一步剖析,提出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生存机制,包括反馈调节机制(正负反馈,特别强调负反馈在系统纠偏上的作用)、鲁棒调节机制(冗余度调节、恢复力调节、抵抗力调节,以保持系统稳定性)和多样性调节机制(技术创新主体及其活动的多种类、多种产业技术创新并存、产业内各不同技术创新主体间的联接多类型)。

2.2 在生态工业中的应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能通过不断的循环,将整体废弃物降到最低水平。工业生态是将此种生态学观点应用于工业生产。1989年Frosch和Gallopoulos指出传统工业模式应该转变为一种能量和物质消耗优化,而且排除物都可作为另一过程的原材料的更加一体化工业生态系统模式。刘志峰等认为工业生态是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运行规律,加之以运用工程学、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等的知识和方法,实现工业系统的一体化的、闭环的生产方式,达到一种共生体系,实现工业活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应用自然生态系统发展的阶段特征类比建立工业生态系统模型,指出在工业生态系统发展的三个阶段的四种相互的关系模式。如表3。

表3 自然生态系统发展的三个阶段

自然生态系统与对应的工业生态系统

Ⅰ型生态系统

生命体少,对资源没有影响,资源废弃物似乎无限、生态系统有足够承载能力;工业生产系统的初期,

工业构成简单,生产和消费是线性的物质和能量流动的叠加,运行方式是开采资源和抛弃废弃物

系统内部出现物质循环,有机物之间逐渐形成了复杂、相互作用的高效率运行网络;内部物质流动很大

Ⅱ型生态系统

而流进流出的资源和废物有限;资源和废物的流动受到资源数量和环境承受能量的制约;物质的流动是

单向,是一个“渐衰”的系统

Ⅲ型生态系统

完全循环的系统,废弃物已经能够成为系统中另一种组元的资源,这是一种理想的工业生产方式

分析工业生态模型生产过程中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进行系统分析后通过整体优化,促进工业系统从Ⅰ型到Ⅱ型转化。而理想工业生态系统由材料提取者或培植者、材料加工者或制造者、消费者及废物处理者组成,通过系统内的组织、设计促进整个工业系统内部的材料循环运行,即工业生态系统的“Ⅲ型”模型,如图1。

图1 工业生态系统的“Ⅲ型”模型

资料来源:收集自刘志峰、林巨广、朱华炳,等,《绿色制造的理论基础--工业生态方法研究》,中国机械工程,2002,13(17)。

王灵梅和张金屯(2003)认为在实现工业生态上可以以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企业网络的方式,构筑企业共生体和生态产业链。生态学原理具体在工业发展的指导性作用在于以下四种理论:(1)应用生态学中关键种理论,提出建立生态工业园企业群落的关键企业。(2)应用自然生态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理论在各企业部门间构筑产业链条。(3)应用生态位理论了解企业在整个系统和群落中的定位。工业群落中的企业保持生态位的错开,在经营规模、档次、业态、空间时间错开生态位才能保持竞争力。(4)应用生态系统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的特点,利用工业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维持整个工业系统稳定的作用。

2.3 在组织生态学中的应用。技术的创新、市场竞争的加剧导致了外部环境变化迅速,但组织因为各种原因很难作相应的变革,研究学者提出组织惰性的概念(Hannan & Freeman,1977,1984),认为组织对环境变化的回应速度跟不上环境变化是因为组织结构存在无法任意改变的维持旧有形态的惰性,因而无法适时调整(Scott,1992;Ruef,1997;Lubatkin,Schulze,Mainkar & Cotterill,2001)。人们已经普遍接受关于组织存在结构惰性的观点,但进一步认为惰性是可以管理的变量,应该找出影响结构惰性的因素。在此前提下有人提出了何种条件才能使组织更快的克服惰性而有能力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Burgelmm,1994)。组织虽存在结构惰性,但因应环境的要求有时也会变革,组织同时创新的能力、在同一时间不同方面协调多种创新的能力是对变革最重要的因素(Iansiti and Khaunna 1995,Tush-man and O'Reilly 1997)。这样,大规模的创新就被认为是一种能够克服组织惰性的战略。但William P.Barnett和John Freeman认为产品创新可以克服结构惰性,同时也可能有失败的危险。因为创新伴随着对组织调整,一个变革的调整可能会牵连到其他多方面调整。当多种创新同时发生时,各种调整交织在一起,对组织整体来说其影响是不确定的,这种创新可能是危险的。因此他们提出当一个组织作出重大的变革,例如引进基于新技术的产品时,它在获得战略优势的同时他们也可能瓦解。组织同时引进多种产品导致组织失败危险的增加,从而加强了此种瓦解发展的可能性。

组织经济学认为,由于大型组织其大层级结构有利于协调组织行为(Simon,1945)、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Chandler,1962)、弥补市场失灵(Wlliamson,1975,1985),因而面对小型组织有优势。社会学者也认为大型组织结构中心性的因素、与社会精英的更广泛联系和其社会地位的缘故,是难以对付的。William P.Barnett同意大组织面对小组织的优势,却认为大组织的强大实力以进化论发展的观点来看正是其衰弱的根源。他认为评价组织实力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就其生存能力而言的,拥有大的生存机会,在环境中生存能力强实力就强;一个是生态学意义上的实力,指其影响到其他组织的产生和生存的竞争力。他们通过建立一个模型来区分这两方面作用力的影响,探讨随着组织的成长这些影响会对组织产生的作用。并提出组织规模小的时候只有生态意义上竞争力强大的组织能够生存;随着组织变大,生存能力和生态竞争力分散,生态意义上竞争力弱的组织也能存在。他们通过对美国啤酒业和宾夕法尼亚州电话公司的数据应用模型进行分析,检验所提出的假设,结果否定了一种基本的看法,这种看法认为竞争力强导致生存能力的增强,然后通过学习和环境优胜劣汰选择,生存下来的组织生存能力和竞争力都会很强。William P.Barnet得出这样的结论,竞争力和生存能力的关系依组织的大小而不同,小组织生存能力及其竞争力可能是一致的,但对于大组织来说,生存能力并不依赖于其竞争上的成功。这是因为他们有办法在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中缓解他们薄弱的地方,通过制度机制和市场竞争力来加强他们生存能力。因此在组织生态环境中优胜劣汰的选择可能更青睐于生存能力强的大组织而不是竞争力强的大组织。组织是如何发展的?组织社会学研究这个问题时,有两个重大的研究领域:一个是组织学习理论,关注的是组织发展的过程及这些发展的适应性和非适应性影响(March,1988);另一个是组织生态理论,关注的是组织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建立、成长、变化、死亡的发展过程。这两种观点交叉的范围很小,而对组织发展怎样理解关键在于你持哪种视角:组织学习论者关心的是组织内部发展进程,组织生态论者关心组织间的跨组织依赖型。William P.Barnett和Olav Sorenson认为将上面这两种理论联系起来,提出组织间的竞争触发内部学习过程,学习增加了组织间竞争的强度,竞争和学习的相互作用有如你追我赶的“军备竞赛”,使竞争和学习在组织发展过程中彼此加强。一般生态学意义上的“红色女皇效应”(Red Queen Effect)认为要保持目前的地位就须一刻不停地努力向上,似乎可以类比这种情况。而且他们对组织发展的研究是以社会约束为条件的,这不同于其他研究者认为的发展进化中组织系统趋向于更有效率。他们强调的是社会约束的重要性,社会约束性存在于所有时间和组织关系之间,组织的适应性依赖于与其他组织的共同进化关系。这种社会约束性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组织作出二种对进程不适应的改变,而这种进程会制造不均衡发展效应。红色女皇效应导致一些组织成长很快而且给其他对手很大的竞争压力,有助于建立市场壁垒。但是同时相同的作用也可能让组织陷入所谓的“能力陷阱”从而放慢增长的速度,引入新的市场进入者。

2.4 企业生态学。企业生态学是研究企业与其所处的环境(社会、自然、经济)之间关系的学科,与组织生态相关。在一般生态学研究中以生命物种为核心对象,研究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多个层次。对应的企业生态学研究包括:(1)企业个体生态学:以单个企业为考察对象,研究企业与其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2)企业种群生态学,以同行业企业或产品具有替代功能的企业为考察对象,研究企业种群中企业间及企业在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企业群落生态学,以不同行业的企业或产品具有替代性、互补性、独立性功能的企业为考察对象,研究企业群落中企业之间及企业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4)商业生态系统生态学,以所有企业和所有消费者为考察对象,研究由企业、消费者和市场环境构成的商业生态系统调节、稳定性和进化。

杨忠直(2003)总结企业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包括:(1)企业种群成长;(2)企业间相互竞争、寄生共存、捕食等关系;(3)企业食物链网;(4)企业适应性,适应性有趋同适应性和趋异适应性;(5)企业进化,学习型进化和变革型进化;(6)企业自适应和自组织;(7)生态位理论,包括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结合系统分析的原理,通过生态学模型的修改和创新,对企业生产行为、生存竞争行为、适应性和进化、商业生态系统和商业生态工程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2.5 在城市发展的应用。城市是人类聚居地,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系统,一个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庞大开放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人工生态系统。它有几个特点:(1)城市生态系统是个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2)城市生态系统并不能自己完成物质和能量的自我循环,它是一个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开放的非自律系统;(3)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复杂、脆弱生态系统。

城市虽然不是严格意义的自然生态系统,但是与自然生态系统有一定的相似性。研究者在城市管理方面用生态学方法寻找城市人和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方法。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芝加哥学派将生态规律应用到社会理论中,目的是把社区作为一个进化实体来研究。芝加哥学派城市理论来源于社会和自然的概念,特别是生态和进化,他们使用动物生态学和细胞生理学去理解在变化和进步机制中竞争和合作的角色,开创了用经验方法和应用生态规律来绘制城市模式和社会进程(Vasishth and Sloane,2002)。70年代William Burch.Jr把生态社会方法联接于人类生态系统,研究能量、原料、养分、人口、遗传和非遗传信息、劳动力、资本、组织、信仰、神话、知识这些人类生态系统关键资源的作用,建立人类生态系统框架(Human Ecosystem Frame,HEF)。通过这个框架中人、社会、自然的各种关系研究城市系统。见图2。

图 2人类生态系统结构图Machils et.al(2002)

这个框架有三个资源: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文化资源。这是一个自我调节的系统,而且这些“资源流”被不可预知的社会系统控制。社会系统由三个子系统——社会制度、社会循环及社会秩序组成,而社会秩序包含组织行为的三个关键的机制——个人特征、准则、阶层。这个城市生态系统的框架模型是一个社会和生态物理因素相互交织作出的复合体,Machlis(1997)在评价HEF时认为它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为城市这个人类生态系统提供研究视角的重要概念框架。HEF模型将人与人相关的各种资源融入城市,作为一个系统用生态系统整体和协调发展的观点去研究和解决,这区别于以往城市管理中以人类中心及将人与自然相对立的观点。

3 生态学理论应用特点和注意问题

经历了技术中心主义所带来的种种经济、社会、文化上的问题之后,生态学的一些原理逐渐为人所重视,特别是生态系统整体的、循环的和自我调节的理念。经济管理领域很多方面的思想观点与生态学的观点都有可类比的地方。一般应用到的生态观点有:

3.1 整体的观点。生态系统是一个富有弹性的代谢性的有机整体,以整体的方式不断调节内部的运行机制和同环境的相互关系,保持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这种观点突破了以往我们认识事物时习惯将之切成一块块去研究的机械论思路,认识到系统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运行是如生态系统一样以整体方式发展的,一个部分的变化可能对整体有很大影响。

3.2 生态平衡的观点。生态系统是一个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系统,而且能通过自我的调节不断的恢复这种稳定和平衡。它通过外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保持着非平衡,促使生态系统不断的进化和发展。人们希望各种经济系统透过构建制度和文化来建立这种保持动态发展的稳定机制和非平衡,意味着保持持续内部发展的动力。

3.3 循环利用再生的观点。物质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各个不同的能量层级之间流动,某些生物的废弃物能为另外生物所使用,达到物质在生态系统循环利用。这从根本上改变以往资源浪费型发展经济的模式,对于应对地球资源日益减少的现实,达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在环境科学和生态工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4 物种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观点。多样性意味着生态系统的能量、物质、信息流通和传递的渠道多样,输入输出畅通,调节补偿控制机能增强,同行异化代谢功能健全,系统有序性和稳定性保持更高层次。在经济系统中的多样性应用也能保持其稳定性的作用。

虽然现在生态学的观念在很多经济管理方面得到了应用,但是在生态学原理和具体经济管理问题的结合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学整体认识问题。我们在认识生态学并将它应用到具体方面的时候要注意全面了解生态学原理,全面认识生态学理论的各个不同方面,不要断章取义,只取一点不及其余,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生态学思想,更好的指导经济管理活动。(2)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差异问题。从生态学意义上看待各种经济管理问题,虽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毕竟这种联系是仿生学意义上的联系,经济管理系统在根本上是与自然生态系统有区别的。当我们应用生态系统原理的时候,要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注意灵活应用。(3)按生态原理构造经济管理系统时要着眼于生态系统内部运行机制的学习和采用,不能浮于表面的模仿。

标签:;  ;  ;  ;  ;  ;  ;  ;  ;  

生态理论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综述_生态系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