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第二届论文,研讨会论文,世界论文,小说论文,华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二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于1996年11月23日至25日在泰国曼谷湄南大酒店召开。参加会议的学者有中国、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尼、汶莱、澳大利亚、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共80多人。会议由泰国华文作家协会主办,该会主席司马攻先生主持,曼谷市市长披集·叻塔军(陈年平)博士致欢迎词,中国驻泰国大使金桂华先生到会讲话表示祝贺。经过与会者热烈的研讨,切磋交流,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会议就华文微型小说的崛起和发展轨迹,微型小说的特性和创作规律,泰、马、新的华文微型小说的作家作品的艺术个性等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现综述如下:
微型小说的崛起与繁荣,是时代的产物。中国新时期以来,由于改革开放和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各方面竞争的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普遍加快,更加上电子文化的覆盖面日益扩大和普泛,文学阅读时间受到挤压,这就使许多“上班族”、“个体经营者”和广大青年学生,多去选择最省约阅读时间的文学读物。微型小说正好符合此种需求,应运而生。有人认为,微型小说呈现日益兴旺发达的强劲势头,这是微型小说自身功能和价值优势所决定的:
微型小说在小说家庭中,是最精炼的一种文学形式,能以少胜多,惜墨如金,而又给人以有益的启发;微型小说是最快速反映生活的文学手段。它不失时机地给现实变革中一些人物、事件、社会世态、风貌以艺术概括和表现,创造出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负荷多方信息的有强烈现实色彩的小说来;微型小说是最能激发读者想象、在心灵上打上烙印的艺术;微型小说是最能节约读者时间的艺术,三五分钟信手翻阅,便能得到审美乐趣和艺术上的满足,人们戏对称为“快餐艺术”;微型小说是最能汲取其他艺术精华的艺术,能交叉杂糅,采百家之长,形成自己的多彩风格;微型小说又是多数初学写小说作者的最先运用和掌握的文学形式。许多青年作家从这里走上文学之路,正如阿·托尔斯泰所言:“小小说是训练作家的最好学校。”
微型小说的崛起和发展,已是世界性现象。无论欧、美各国,或是东方的日本、印度等,特别在东南亚华文文学中,微型小说的创作尤为引人注目,形成了一股文学中的世界波。新加坡在80年代初期开始提倡到现在,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1987年之前为微型小说的萌芽期,87至90年为转型期,90年以后进入多元化发展期。微型小说的创作路向,基本上是顺应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潮流而动,因而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繁荣。以新加坡作协主席黄孟文为代表的一批作家曾举办过多种活动,特别是“首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在新加坡举行,其影响蜚声世界文坛。他们还创办了除中国大陆以外的第一个华文微型小说刊物《微型小说季刊》。应该说,新加坡是东南亚华文微型小说崛起最早并最有成就的国家。
继新加坡之后,泰国华文作家迎头赶上,形成东南亚华文微型小说发展的第二次高潮。
泰华的微型小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1990 年至1994年为起步期,经《新中原报》大众文艺版的大力倡导,陆续发表了一些较为优秀的作品。1995年开始至今为发展期。为了迎接第二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在泰国召开,1995年各种华文报纸如《新中原报》、《亚洲日报》、《中华日报》的文艺副刊发表华文微型小说近四百篇,声势大振,华文微型小说在泰华文坛,落地生根,枝荣叶茂,深受此间作者所爱好,更为读者所欢迎。1996年各位华文作家相继出版微型小说的选集、专集,蔚为壮观,有泰华文学协会主席司马攻主编的《泰华微型小说集》、《泰国文学五人作品选》,个人专集有司马攻《独醒》曾天《老年爱国者》、陈博文《惊变》、倪长游《只说一句》等。泰华微型小说发展时间虽然不长,但来势很猛,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其一是出现了一些达到国际水平的好作品;其二是在泰华文坛上微型小说不仅有了立足之地,而且奠定了扮演主要角色的地位。其三团结和培养了一批新老作家,形成一支微型小说的作家群体。其四吸引和赢得了泰华能阅读华文的广大读者,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欣赏能力,阅读兴趣,而且还激发他们投入到学习写作微型小说的行列中去,构成潜在的作家后备队伍。大家一致认为:泰华的微型小说得道多助,前途还被看好。
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的微型小说情况,也不同程度得到一定的发展。马来西亚作家协会主席云里风以及陈政欣等的作品颇受欢迎,香港东瑞的微型小说也很有功力。这些便不一一赘述了。
华文微型小说的艺术特征和创作规律,是大会讨论的重要议题之一。
首先是关于这类小说文种的名称问题。从目前定名的情况看,主要以微型小说和小小说两种名称并存为主,间杂以其他种种别出新裁引人注目的名称。江曾培、林斤澜、凌焕新、刘海涛等先生,都曾提及过名称问题,认为随着这一文体的日趋成熟,应该有一个统一的名称。而名称多则混乱多,麻烦多,不利于这类小说的繁荣和发展,有了统一的名称,以便形成一面旗帜,以便使她更鲜亮起来,促进创作的昌盛和理论的探讨。有学者提出,是否定名为“微篇小说”为好。由微型小说改其“型”字为“篇”,则与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统一起来。既然长、中、短篇小说都是从“篇”字上做文章,其分类的主要依据就是从“篇幅”上着眼的,那么,比短篇小说篇幅更短小的小说,为什么不可称作微篇小说呢?这样的称谓配套,岂不更合理,更科学?应该说,这种意见言之成理,也受到与会者的广泛关注。
关于华文微型小说的艺术特征问题,有人把它概括为空白的艺术,浓缩的艺术,突变的艺术,幽默的艺术,讽刺的艺术,荒诞的艺术,塑造单纯人物的艺术,供读者“读”的艺术。香港一位作家认为,日本星新一根据其创作经验提出了极短篇小说必须包含三个因素:一、新颖奇特的立意;二、相对完整的情节;三、出人意料的结尾。应该看到,这些意见对星新一来说,的确是经验之谈,可资借鉴,但现在华文微型小说从创作到评论都把它视为金科玉律,并加以模式化,就走向极端了,因而在评论和创作中产生了一些弊端。他认为,微型小说最合适反映和体现某种深刻的意念和丰富的内涵,具有一种单纯美,写得有格调和美学价值,值得一再咀嚼玩味。
华文微型小说的写作规律,大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泰国一位老作家认为,要“拓深主题,以小见大”。就是说,要想写好微型小说,必须在“小”字上下足功夫,在“大”字上见作品的美学效果。做到小却是大,少却是多,单纯却很丰富。不少学者也有此共识,微型小说是立意的艺术,应特别在立意上独具匠心,惨淡经营,才能溶铸出传世精品来。在微型小说的结构方面,中国学者从叙事的时间维度提出微型小说的时间结构类型的三种常见基本形态:
一是横切短时重点展示式。华文微型小说较多地截取生活中历时较短的一个小小片断,有的仅是几分钟的生活段,它带有横切断面的呈现色彩。从时值角度看,主要把短暂的时间拉长,即把“物理时间”拉长为“心理时间”,表现主人公主观时间的心理内涵、感情容量和社会意蕴。从时速角度看,主要把短暂时间的时速放慢,即时间在缓慢地流动,出现具体的“慢镜头”描述,着力于人物情态和环境景态的带有立体化的展示。因此有时甚至于作静态描述,使故事的时间近乎停顿,进行重点的造型描摹,增加作品的厚度和力度。
二是纵向长时概括叙述式。一般说来,长、中篇小说较多选择长时生活段作为材料,但微型小说也有奇致胜者选择较长的时间生活段来营构作品。首先是把时间长度缩短,加快时速,从长时段中抓住纵向历程中的几个生活点,由一个点飞向另一个点,点与点之间既跳脱省略,又藕断丝连,有着内在的联系,既留有大量艺术的空白,又有踪迹可寻,显示人物命运运行的轨迹。其次是采用概括叙述的方法,尽量简化事实,呈现出一种简约化的叙事风格。
三是短中有长纵横镶嵌式。即以“短时的现在时间段”中插入“长时的过去时间段”,形成镶嵌类型。其中,或把短时现在时间段作为框子,而把回忆的长时过去时间段作为主体,它的作用在把开头的短暂现在时间段作为画框,把长时过去时间段的主体更好地包装起来,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或把短时现在时间段作为主体,以较长的过去时段作为辅助体插入其中,作为对现在时段故事的一种交代和补充。短中有长的镶嵌式结构,不仅使故事有了较大的时间长度,具有特有的历史纵深感,而且有短时的场景、人物的具体描绘,充分氛围化,强化了作品的艺术张力。
新加坡一作家认为,写微型小说应用“诗眼观微型”。即身段是小说的,灵魂却是诗的,面儿是小说的,眼睛却是诗的。而另一位作家则认为,微型小说和杂文有着某种密不可分的“关连”。微型小说吸取杂文的营养和某些艺术手法,形成一种幽默讽刺的艺术类型,此亦不失为一种文体“杂交”的创新之举。
如何提高华文微型小说创作的水平,中国学者提出微型小说的陌生化问题。鉴于创作的雷同化、模式化弊病,应提倡构思陌生化,人物陌生化,语言陌生化,蕴含陌生化。认为陌生化是刺激文体自身冲破陈旧俗套,从而达到吸引、诱惑接受客体、产生佳作的一种有效方式。与会者普遍认为,华文微型小说发表的作品数量多这是可喜的现象,但从质方面评估,精品不多,因此不少作家呼唤创作应有精品意识。有些作家急切地期待着华文微型小说有“惊世之作”问世。有代表个人、代表某一国家、某一地区的标志性精品出现,将关系到华文微型小说的艺术生命和在华文文坛中的立足,决不能等闲视之。
会议着重对泰国的华文微型小说作家作品作了艺术评析,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微型小说作了有见地的比较研究。
泰国华文作家协会主席司马攻先生,是泰华微型小说创作的领路人和组织者,也是该群体的杰出代表,1991年出版了泰华第一本微型小说集《演员》,1995年又出版了他的第二本微型小说集《独醒》。许多与会者对他的作品作了多角度的探索与评论。有人认为,这两个集子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其中的诗味、理趣和作者融汇于作品的激情和才智。这些作品,由写实逐步走向“空灵”,走向虚化,走向诗化、散文化。既轻盈飘逸,又内涵深厚,这种不断的艺术探索,使他的作品具有美的艺术张力。不少学者对泰华微型小说作了整体性的阐述,认为作品在内容上表现出执着的根性情结和中华民族的文化感情,歌颂了人们美好的心灵和人情,揭露和抨击现实社会中的卑陋和丑恶。同情中下层人民的艰难处境和苦涩生活,在艺术形式上注重拓展“空白”艺术,营造“冰山效应”,抓住细节描写,强化情节波澜,凸出典型特征,点染人物形象。形成泰华微型小说的创作特色。会上,学者还把新加坡作协主席黄孟文的微型小说与司马攻的微型小说作了艺术上的比较,提出了两者在“题材的广泛与集中”、“政治倾向与宗教氛围”、“艺术表现的开放与深化”等方面,表现出各自的风格。日本学者还就当代日中两国微型小说的发展及其特色作了比较性研究,勾勒日中两国在不同时期微型小说发展的不同轨迹和相异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