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文献图书馆绩效指标”国家标准解读_图书馆论文

《信息与文献 图书馆绩效指标》国家标准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家标准论文,绩效论文,文献论文,图书馆论文,指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2年12月31日发布了新的国家标准GB/T 29182-2012/ISO 11620:2008《信息与文献 图书馆绩效指标》[1],并于2013年6月1日正式实施,成为我国第1版图书馆绩效指标国家标准。本文介绍该国家标准的制定背景、制定原则和制定过程,分析该标准的内容结构及与相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内在关联性,旨在帮助图书馆同行更好地了解和运用该标准。

1 标准制定的背景

1.1 国际图书馆绩效指标的研究与标准制定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图书馆界就开始进行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估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如何科学有效地对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效益进行全面评估。1974年比勒(M.G.Beeler)等发表了《评价图书馆服务质量:一本手册》,对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进行了首次尝试性描述[2],之后欧美图书馆界出现了大量的研究和应用[3-4],为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估国际标准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估相关的国际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第46技术委员会:信息与文献技术委员会”(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Technical Committee 46-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简称ISO/TC 46)下属的“第8分技术委员会:质量统计和绩效评估分技术委员会”(Subcommittee 8,Quality-Statistics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简称SC8)负责开发和制定的[5]。1998年以来,ISO/TC46/SC8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图书馆绩效评估的国际标准,如表1所示。

1998年4月发布的第1版(ISO 11620:1998)及其2003年7月修订的第1版(ISO 11620:1998/Amd.1:2003)是对传统图书馆资源、服务和活动进行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共包含34项绩效指标。20世纪末,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电子图书馆进行绩效评估的需求日益凸显。应对此需求,2003年7月发布的ISO/TR 20983:2003制定了专门针对电子图书馆资源、服务和活动进行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共包含15项绩效指标。经过5年的实践验证和理论研究,2008年8月发布的第2版(ISO 11620:2008),将上述三个标准中的传统图书馆绩效评价指标和电子图书馆绩效评价指标有机地整合为一体,共包含46项绩效指标。ISO 11620:2008发布后同时替代了ISO 11620:1998、ISO 11620:1998/Amd.1:2003和ISO/TR 20983:2003三个标准,成为能够统筹兼顾传统图书馆和电子图书馆质量评估的绩效指标体系。

作为现行标准,ISO 11620:2008已经广泛为各国图书馆界所采用,成为制定本国图书馆绩效指标的主要依据,对指导和规范各类图书馆的质量评估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1.2 我国图书馆绩效指标的研究与标准制定

何琳等对我国图书馆绩效评价研究进行了综述[10],认为我国对图书馆绩效评价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曾月末翻译了IFLA Journal中关于图书馆绩效评价的文章,将绩效评价的概念引入国内[11];2000年国家图书馆开始制定《国家图书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圈内图书馆界开始引入和实施绩效评价。

2007年,图书馆统计标准和图书馆绩效指标的制修订任务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列入我国国家标准的制修订计划安排,由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8分技术委员会:质量统计与绩效评估分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文标会8分会)负责组织实施。文标会8分会作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46/SC8相对应的组织,其工作范围则与ISO/TC46/SC8完全一致。2008年成立标准起草工作组,着手GB/T 13191-2009/ISO 2789:2006《信息与文献图书馆统计》[12]的修订工作,该标准按照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 2789:2006《信息与文献国际图书馆统计》[13]的原则进行编写,于2009年9月起正式实施,替代了1991年第1版国家标准GB/T 13191-1991《情报和文献工作机构统计标准》[14],为我国文献与情报领域提供了与国际接轨的、反映近年来图书馆界诸多创新实践和发展变化的图书馆统计标准。以此为基础,2009年文标会8分会全面推进GB/T 29182-2012/ISO 11620:2008《信息与文献 图书馆绩效指标》的制定工作。

2 标准制定的原则

2.1 等同采用国际标准

遵循在制定国家标准中尽量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原则,鉴于我国目前尚没有同类标准,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有关意见,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 11620:2008《信息与文献 国际图书馆绩效指标》,在技术内容和文本结构方面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仅做少量必要的编辑性修改,保证技术上和方法上的先进性与国际性。

2.2 与相关国家标准协调一致

相关术语和定义与国家标准GB/T 13191-2008/ISO 2789:2006《信息与文献图书馆统计》保持一致,形成协调一致、相互关联的图书馆统计与绩效评估标准体系。

2.3 依据国家标准进行标准编写

依据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和GB/T 20000.2-2009《标准化工作指南第2部分:采用国际标准》进行标准编制,使之符合我国国家标准的编写规定和要求。

3 标准制定的过程

3.1 成立标准起草工作组

图书馆绩效指标由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提出并归口,主要起草单位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机构组成,并成立标准起草工作组。

3.2 翻译国际标准

标准起草工作组从2009年开始进行标准制定调研工作,组织翻译了国际标准ISO 11620:2008,经过多次讨论、校对和审订,并在相关术语和定义的翻译上与国家标准GB/T 13191-2008/ISO 2789:2006《信息与文献 图书馆统计》保持协调一致,最终形成ISO 11620:2008《信息与文献 国际图书馆绩效指标(中译本定稿)》。

3.3 起草国家标准

按照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 11620:2008的原则,根据GB/T 1.2-2002和GB/T 1.1-2000等国家标准编写的规范要求[15],标准起草工作小组完成图书馆绩效指标国家标准的草案稿。草案稿经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质量统计与绩效评估分会委员专家及部分业内专家审阅修改,形成图书馆绩效指标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

3.4 广泛征求意见

2010年1月,标准起草工作小组向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公共图书馆等各类图书馆发函广泛征求意见,根据返回的“征求意见反馈表”中收集到的专家意见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研究和进一步修订提出图书馆绩效指标国家标准的送审稿。

3.5 召开审查会议

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于2011年10月召开国家标准审查会议,对标准送审稿、编制说明、意见汇总处理表等相关文件进行了全面、充分的审查。标准起草工作组根据审查会意见对标准送审稿进行修改,完成了图书馆绩效指标国家标准的报批稿。

3.6 发布实施

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2年12月31日发布了国家标准GB/T 29182-2012/ISO 11620:2008《信息与文献 图书馆绩效指标》,于2013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4 标准的结构与层次

GB/T 29182-2012国家标准由资料性概述要素、规范性一般要素、规范性技术要素和资料性补充要素4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4.1 资料性概述要素

包括封面、目次、前言、引言、参考文献等资料性概述要素,介绍了本标准的内容、背景、制定情况以及该标准与其他标准的关系。

4.2 规范性一般要素

包括范围条款,介绍了本标准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4.3 规范性技术要素

规范性技术要素是本标准的核心部分,也是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范围、术语和定义、标识、标准及描述框架、绩效指标的使用、附录A和附录B6部分内容。其中:①第二章“术语和定义”规定了本标准所涉及的46个术语及其定义;②第三章“标识”规定了本标准中用楷体字标示绩效指标的名称;③第四章“标准及描述框架”规定了本标准的制定目的、绩效指标遴选标准和绩效指标的描述框架;④第五章“绩效指标的使用”介绍了运用本标准的绩效指标进行实际评估操作时可采取的总体思路、选择绩效指标时应考虑的因素、绩效指标存在的局限性及对绩效评估结果进行解读时的注意事项等;⑤附录A“图书馆绩效指标一览表”规定了本标准的45项图书馆绩效指标,按照平衡计分卡方法(参见本文5.1)进行类别划分和排序;⑥附录B“图书馆绩效指标描述”按照绩效指标描述框架(参见本文5.2)对附录A中所列出的45项绩效指标进行详细描述。

4.4 资料性补充要素

包括文后参考文献,列出了本标准制定过程中所借鉴的35个研究成果和论文。

5 绩效指标的描述框架

5.1 利用平衡计分卡对绩效指标分类

平衡记分卡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哈佛商学院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和诺朗诺顿研究所所长戴维·诺顿(David Norton)提出的一项协助组织落实其发展战略的管理制度,它主要是以企业的战略和长期目标为导向,从财务、顾客、企业内部经营过程、企业学习和成长4个方面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来全面评估企业的经营绩效[16]。

GB/T 29182-2012附录A提供的绩效指标一览表,即按照平衡计分卡方法,对图书馆绩效指标进行分组划分排列(见表2),便于标准使用者准确定位每个绩效指标所评估的具体方面和内容。先从资源获取和基础设施、利用、效率、潜力和发展4个方面进行分组,形成4个一级类目;再按照馆藏、获取、设施、员工、总体情况5个方面进一步细分,形成15个二级类目;每个二级类目下列出具体的绩效指标,共计45项图书馆绩效指标。

5.2 绩效指标的描述

本标准规定绩效指标描述包括名称、目的、适用范围、指标定义、说明及影响指标的因素、来源、相关指标7个方面的要素,其中前6个要素是必备项,第7个要素相关指标是可选项。GB/T 29182-2012附录B即依此描述框架,对附录A中规定的45项图书馆绩效指标从上述7个方面逐一给予了详细描述,对使用者全面、准确地了解每项绩效指标提供了帮助。

6 与图书馆统计国家标准的关系

GB/T 29182-2012不是一个孤立的标准,从图书馆统计和绩效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发展过程及相互关系来看,其直接来源于图书馆绩效指标国际标准ISO 11620:2008,并与图书馆统计国家标准GB/T 2789-2009具有密切关联性。如图2所示。

由于GB/T 29182-2012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 11620:2008,GB/T 2789-2009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 2789:2006[17],而ISO 11620:2008是在ISO 2789:2006的基础上制定的,因此GB/T 29182-2012和GB/T 2789-2009两个国家标准的相互关系等同于ISO 11620:2008和ISO 2789:2006两个国际标准的相互关系,体现了图书馆统计标准与图书馆绩效指标的相互关联性[18]。

首先,GB/T 29182-2012图书馆绩效指标须以GB/T 2789-2009图书馆统计标准为基础。表现在:①GB/T 2789-2009为图书馆收集和报道统计数据制定了统一规则,规定了GB/T 29182-2012所要求的数据提供;②GB/T 2789-2009的一些术语和定义被GB/T 29182-2012直接采用,后者的46个术语和定义中有19个直接来源于前者。

其次,两个标准各有侧重,共同构成对图书馆投入、产出和效率即图书馆工作进行质量评估的不可或缺的标准和工具[19]。GB/T 2789-2009图书馆统计标准是与图书馆有关的数量统计工作,从馆藏规模和服务、用户数量和类型、图书馆人员、设备和馆舍等方面,对图书馆投入进行统计和评估;GB/T 29182-2012图书馆绩效指标标准则是对图书馆的产出进行绩效评估,从图书馆资源获取和基础设施、利用、效率、潜力和发展4个方面规定了45项图书馆绩效指标,旨在评估图书馆所提供服务和开展活动的质量与效果。两者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和协调性,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国图书馆统计与绩效评估的国家标准体系。

7 标准的使用注意事项

7.1 标准的局限性

图书馆绩效评估是一个随图书馆工作发展而持续发展中的领域,GB/T 29182-2012只提供了已经被图书馆界公认或验证的绩效指标,并没有涵盖图书馆绩效评估所涉及的所有指标和方法。随着新技术环境的形成和图书馆工作的创新发展,一些新的绩效指标和评估方法会被不断推出,并可能被纳入本标准之新的版本中。因此,图书馆在进行绩效评估时,不排除对尚未列入本标准的绩效指标加以使用。

7.2 绩效指标的选择

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其用户群体、资金来源、组织结构和管理方法等因素各异,所提供的资源和服务也会受到各种情境的影响和限制,在使用本标准时,可把“附录A图书馆绩效指标一览表”作为菜单,根据本图书馆的宗旨、目标和任务,从中选择适合本图书馆绩效评价的绩效指标。

7.3 绩效指标的分值解读

由于图书馆绩效评估的复杂性,在使用本标准时对绩效评估结果的解释应该采取慎重态度,建议全面考量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7.3.1 不是所有绩效指标同时能够达到最优化的分值 例如,一个图书馆赢得了很高的用户满意度,但其用户人均成本可能也会增高。因此,对绩效评价的结果不应当简单地按照绩效指标的分值高低来解释,而应当根据图书馆的预期目标和整体规划来解释。

7.3.2 对关联因素进行全面分析 例如,当用户对所需文献可获取性的满意度低时,可能存在资源保障不足、服务不到位、宣传不到位或用户技能不足等几种不同关联因素,对此应该全面考察并针对性提出改进建议。

7.3.3 数据采集方法的影响 数据采集时抽样失误、评测过程中的主观因素等均会导致某些评估结果缺乏准确性,因此要注意数据采集方法的科学性。

8 展望与建议

GB/T 29182-2012的发布和实施,为我国文献与情报领域提供了与国际接轨的图书馆绩效指标国家标准,并与GB/T 13191-2009图书馆统计标准共同构成了我国图书馆统计与绩效评估的国家标准体系,对促进我国图书馆统计和绩效评估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具有重要意义。

应该注意的是,任何一个标准都有其生命周期。随着评价客体——图书馆工作的不断发展变化,其评价指标也需要不断完善修订。国家标准化组织ISO/TC46/SC8正在推进第3版图书馆绩效指标的修订工作,其标准草案稿(ISO/DIS 11620)于2013年5月6日进入征求意见阶段(40 Enquiry stage)[20];第5版图书馆统计标准的修订也在进行中,该标准草案稿(ISO/DIS 2789)于2013年6月10日进入审批阶段(50 Approval stage)[21]。

我国图书馆界及文标会应密切关注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动态,跟踪研究新的发展变化,结合国家标准的实践情况,及时提出相关国家标准的制修订计划,缩短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时间。

收稿日期:2013-06-20 修回日期:2013-07-02 本文起止页码:27-31,44

标签:;  ;  ;  ;  ;  ;  ;  ;  

“信息与文献图书馆绩效指标”国家标准解读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